& ~% Q# A7 L- s" g
《明史·郑和列传》记述,明成祖朱棣派遣使团船队下西洋的动机之一,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那么,堂堂大明派一个太监率团出使,不会顾忌有损国威吗?原来,郑和一身兼具多种优势,是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最佳人选。 & k. m8 `! F) C* _. D0 p! f- g* i
一、郑和是元初重臣色目贵族赛典赤·瞻思丁的后代,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9 D& `- S! s& {' L4 ]4 `
成吉思汗蒙古十四年(1218年),成吉思汗在蒙古军消灭了盘踞在今新疆中亚交界处的契丹西辽之后,曾向西域派遣了一支由400多名商人组成的骆驼商队以寻求贸易。不料商队遭当时的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截杀,货物被抢,商人被杀。暴怒的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军队发动西征,不久即攻陷了花刺子模号称“文化之都”的不花刺城,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城。 居住在不花刺城的赛典赤·瞻思丁(生于1211年生,卒于1279年)这年只有8岁。他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名字前面的尊称“赛典赤”即“圣裔”之意。赛典赤向成吉思汗贡献了斑豹和白鹰,率领部众千骑归顺,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任,被授予了官职。 蒙古统治者将西域归顺人称为“色目人”,因其眼珠颜色为蓝、黄、绿、灰等色彩而得名。色目人被定为仅次于蒙古人的“第二等级”,受到重用以协助维持统治。赛典赤成年后,历任太原、平阳、燕京等处地方长官,参加过攻略四川和围困襄阳。蒙古第五任大汗忽必烈做了元朝皇帝之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命年已63岁的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省长。 / I8 r% b( k( |0 {: @
赛典赤在云南任职6年,将境内多民族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收拢至行省政权的统一管理下。对待武装抗拒的地方势力,他不主张以武力征服,而是以仁德感化。他在云南组织屯田,兴修水利,创办学校,还推广了内地先进的耕种技术。他还安抚了邻国,与其君主结为兄弟,使他们不再侵扰国境。
+ U: Y/ j# k* Y% ]5 \4 R至元十六年(i279年),68岁的赛典赤病逝,云南百姓为之“巷哭”。赛典赤的儿孙后代世守云南,并被封为滇阳侯,驻扎昆阳,即今滇池南岸的晋宁县。至今在那里的白鹤山还留有家族祖墓和古碑。
2 h- U U$ e% v' u2 I二、明军攻略云南,10岁的郑和被俘阉为宦官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生于昆阳的滇阳侯府中,小名“三保”。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回教圣地麦加朝圣,在回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被尊称为“哈只”。当时穆罕默德的汉译为“马哈默德”,许多信徒都以“马”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以示虔诚。人们常说的“郑和本姓马,叫马三保”,就是这样的来历。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被推翻,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位,但偏远的云南尚在元统治之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军30万攻略云南。郑和的父亲兵败被杀,战俘及家属被擒获为奴。年仅10岁的郑和遭到阉割,送往南京充作宦宫,后又被“分配工作”至北平,进入燕王府去侍侯朱棣。原为回教徒的郑和,为了排遣被阉割后的痛苦和郁闷,按当时宦官们的通例,又信奉了佛教,他的佛教法名叫“福吉祥”。
: w% q& V8 E% w. i三、参加“靖难之役”,屡建战功,得到提拔
5 }% v* d/ s. d1 [# i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去,由其早逝的皇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次年改元为建文元年,又称建文帝。 ) `- R; `# e0 R1 a6 Q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借口朝中有奸臣,在北平起兵去南京争夺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知道自己发动战争的借口非常牵强,他对带兵的将领存有戒心,于是重用自幼在燕王府长大的亲信宦官们充任监军,掌控兵权。这一年28岁的郑和在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建战功。
]8 ~* K/ j" a* e i7 Z# }6 K3 J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陷落,建文帝失踪,生死不明,朱棣抢到了皇位。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提拔“靖难功臣”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赐他姓郑,原来的“马三保”此后才称为“郑和”。 内官监,是明代为皇家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之一,掌管土木瓦石、油漆火药诸作坊,负责营造宫室陵墓,类似皇家的工程局。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内官监就设在今北京西城区恭俭胡同一带。而“恭俭胡同”,就是民国时期对“内官监胡同”旧称的谐音雅化变更而来的。 在明代,而非所有阉人宦宫都能称为“太监”,“太监”是皇家二十四衙门长官的官衔,是正四品宫员,相当于知府级别。 # V3 c' ~ j* l
四、身兼诸多优势,成为出使首选
9 j7 C3 B; K! K( [7 C4 K7 _明代政治的弊端之一,就是皇帝不信任文臣武将,却对太监情有独钟。因为谋反篡位是皇帝的大忌,而太监没有后代,篡夺了皇位也无人继承,所以太监被视为不具备篡位动机。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下西洋的船队配置了2万7千余人的卫队,选择统帅自然要慎重。
/ N$ H* y p% L! u0 k当时34岁的郑和身材魁伟,相貌威严。他自10岁起就在朱棣身边,深得宠信。他参加过“靖难之役”,具有军事经验。最重要的是他具有穆罕默德后裔的高贵身份,对信仰回教的西洋各国很有号召力。他又是佛教徒,在与东南亚信佛国家交往时也极具亲和力。而且,下西洋的船队还负有皇家采购团的使命,需为朝廷带回中原所罕见的珍奇宝物。所以船队中的主力船型、长达44丈的“宝船”又被称为“取宝船”,此外还有座船、粮船、马船、兵船等等。《明史·郑和列传》说他“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 j% w6 \- ~4 Z
郑和兼具众多优势于一身,难怪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将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之间6次远航的重任托付于他,并且信任有加,始终不渝。
# D$ X1 @; S1 v9 n( }% x) V0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身兼外交大钦差、船队总指挥、卫队总司令、商贸总经理等全部要职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由长江口内的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扬帆启航。
( J7 V5 J% j% a! C% j 《明史·郑和列传》结尾处写道:“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