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13-7-18 21:47 编辑 g7 N" K$ I* C
9 w* }" u) v- n0 B! Y“美”梦成真 : v; C% U. i9 K5 Z3 p4 r7 p$ \5 `
9 V3 {; \8 \, x2 w& P* |. Z 许多年前,女儿刚刚上中学,有天晚上,我和她在街上遛弯儿。偶然间,像许多家长变相鞭策孩子一样,我对闺女说,“或许若干年的某天,你正陪着爸爸走在美国的某条大街上。” 女儿扭过头用挑战的眼神看着我,来了句:“您别刺激我啊!” 我故作高深的说:“不是刺激,是确立一个人生的目标,朝着它努力而已;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 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说起了美国,已不知所以然了。 谁曾想,一句笑谈,十五年后居然实现了。那个曾经被“刺激”得不高兴的小姑娘,此刻,正兴高采烈地挽着她拖着行李箱的父母,行走在美国肯尼迪机场外的街道上…… 第一次坐上宝贝女儿开着的汽车,感触颇多。从车窗向外望着纽约繁忙的街景,似曾相识,恍若梦里 9 F& p }3 t5 w* ~ O4 \
3 Q- m. F1 V$ i
) `& C% n. d$ |6 \; @3 V3 K7 q
北京周四下午1点飞机起飞至纽约肯尼迪机场,行程万余公里。飞行13个小时。北京与纽约时差12小时,北京时间午夜恰好是纽约的正午,所以,从北京起飞到美国整个行程没有黑夜。 到达肯尼迪机场是当地时间下午2点,哈~还是周四。入境时,赶上一架从上海来的班机,几百人一下子都涌在通关处排长队,蜿蜒如蛇阵。人流沿着栏绳曲折迂回,向关口蠕动着,等着召唤,验指纹,对相貌,放行。我留意了一下,从相貌和神态看几乎都是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我心里掠过一丝念头:本土美国人每天看着这排山倒海般的中国人涌入纽约州,是否会有北京人一样心理?我们排队的入口处是一个貌似亚裔的海关人员,当他微笑着示意我们可以通关时,看看表,折腾了已经一个多小时了。
% w b0 ]% A1 t) \ 在中国都说北京是“首堵”,来到纽约后才发现,北京的堵车还真不算什么。按照闺女的安排,我们从肯尼迪机场开车经过曼哈顿岛到新泽西先落脚,然后,再回奥尔巴尼她的住处。出机场没多远,就开始拥堵了。两公里不到的路程,走了足足有2个小时。不到30米就是一个十字路口,不到一分钟就变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天气闷热,似乎每个人都不厌其烦;每个人又都无可奈何。女儿说,虽然不经常走这里,但了解这里的路况,曼哈顿岛的交通拥堵,天天如此,让人谈虎色变。 旧城的道路过去只是走一走马车,而今,无论如何也难以满足以汽车代步的现代人的需求。没招!连地方政府也没有办法。 # `. H F* o- s7 k# ~ Y# |* R
好在初到,好奇心驱使,有时间看看纽约第几大道的街景,以打发旅途的疲惫和被困顿的烦闷。
0 f) _% U; S' g4 Y0 f6 M: g- k% m* L# i5 }/ o0 x) ^: Z& o
6 [) H ~+ T+ J+ ~灯杆上的角落挂着一双鞋(蓝色),据说是暗示附近有贩卖毒品标志。 , c8 F: Z- F$ z& n* m; s
0 p2 p! {; r) G% u. t& i0 N" \0 x- e$ U0 U
* V' S3 f1 [% s: N; _9 K
“荷兰”隧道内(手机拍照,不是很清楚)
& p+ l; ^$ I8 e9 F% g3 O0 Q
- S9 r8 L; R. @) R( O, l0 H
" x8 r/ G# e" ]2 X$ S# V 三条来自不同方向的车流缓慢挪动着,在通往新泽西泽西区的“荷兰”隧道入口处形成瓶颈,,渐渐地,三道变为二道,二道化作一道,左中右交替合并,墨守着约定俗成的行驶规则。驶入隧道里道路不在拥堵,加大油门的汽车挣脱压抑许久的束缚,呼啸而去。: z" b7 u R- G
女儿来美攻读博士学位,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而今,毕业论文答辩第一轮也已通过,不说功成名就,也是折桂有望。想当年,女儿大学毕业前夕,曾与我们一同探讨过她今后得去向这一课题。我表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可以;继续读研,可以;留美读书,可以。不过,出国留学家里只能提供路费,至于其它要凭本事自己争取。女儿决定出国深造,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六所大学先后发来邀请函,其中提供全额奖学金的有马里兰大学等五所大学。权衡了一下,女儿决定到奥尔巴尼大学就读。
& |. J/ n$ U$ I- e" |5 S' z女儿就读的奥尔巴尼大学校徽 7 m2 Z5 L# v2 L P" K0 \% M8 O
& ]! I4 [5 x2 a8 Z* g7 ^
去参观女儿就读的学校
) F) ]; ?8 ^; R' i- `1 @6 h* z2 y& m$ Q$ s0 e
有着优异教学成果的教授,其中有女儿的论文导师 : v; Q" |( F; n' N& k
) p/ d2 p- r; k( C' q4 W 有着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大学 . b& O* l: m3 h
6 W; B9 g0 d7 D
非常好的教学环境
& ?0 Z) b9 F3 \# F1 E' }
% }. ?2 s" l. P+ W: m% F" Y! {$ H+ e1 B! D
( D m* q5 h; O* d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社会环境诸多不良因素的引导,包括某些教育部门,让许多的家长都进入一个误区,即:混淆教育的终极目标,盲目相互攀比,效仿填鸭式的培养模式,扭曲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今天报这个班,明天那个班,不惜血本,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这个家,那个家。一天到晚,老小奔命,身心俱疲,顾此失彼,剑拔弩张。 6 j0 C' w2 [2 h, q
/ X( p2 t& `$ V) R5 Q1 r: H
我以为,教育子女要顺其自然,把他(她)首先培养成为一个人,一个有爱心,有健全生活能力的人。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正确引导他(她)们有明辨是非能力,懂得善恶、美丑之分;要让孩子逐渐了解和明白人在世间活着的意义和如何活得有意义。启发孩子主观能动性和认真学习之天性。
- a. u/ B- Q- o4 v4 a
- F$ ^6 t% w0 ]8 i6 O; O5 X 我不知道我说的那句一起到美国散步话,对女儿产生了什么作用。但若干年后,女儿用自己实际行动承诺了父亲的期许。除了学校军训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宝贝女儿,却毅然决然地只身前往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去找寻自己的梦想。女儿拖着沉重的行李转身独自走进海关的那一刻,我看见她在悄悄地抹着脸上的泪水,可从她瘦小的身影里我解读的分明是意志和坚强。
, J7 K7 X* z: A* }& t( _
! j G* G: Q. \/ g 出行之前,女儿自己在网上买好了机票,在就读学校的周边租好了房子,且把联系学友协助机场接站的细节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飞机到达奥尔巴尼机场已经是晚上近23点了。黑更半夜,全然陌生环境,素未谋面的学友,考察着一个初次独立于社会的年轻人。女儿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练就的生活能力给这个世界,给她的父母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而后,女儿效仿着前辈学友,受恩于人,回报社会,开车去接大陆或台湾来的新学员,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谊,默默续写彰显人性光辉的新篇章。 + m7 `1 b; \9 m! Z
0 x3 N5 s* {' G- z5 F
往事随着车窗中匆匆掠过的奥尔巴尼城夜景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的心超乎寻常的宁静。汽车在清净宽敞的高速路上飞驰着,一家三口团聚在轿车狭小的黑色空间中低声甜蜜交谈,尽情享受着久别重逢绵延不断的喜悦之情,与此同时,我充满期待——期待多多了解宝贝女儿在异国高等学府奋斗进取,以提升生命价值之梦境般的生活;我检索过去的岁月,品味真实的现在,展望美好的未来,内心满怀感恩和憧憬。
+ J$ Q1 J; X7 x1 d- |" G0 U
5 p- S0 t$ h8 b: H0 q; \2 M( t4 e% s" Y Z1 v1 k7 R6 D" d" q
0 u0 v; k- f- w* Q! K1 r, R. L
% w/ }* c. q, v ! E5 a* l: ^2 c- h: b&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