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 E' e; y L( @0 X7 O0 } 很多朋友都去过十三陵,也都拍过十三陵那个嘉靖的石牌坊。其介绍如下: “该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形制仿五间六柱十一楼式木结构牌坊,用汉白玉及青白石经雕琢后榫衔接而成。通阔28.86米,高约12米。其夹柱石四面雕饰的云龙和双狮滚绣球浮雕图案,造型秀丽、形象逼真。此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结构牌楼”。 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同,较多的朋友关心其结构、形制等,本人是从彩画、纹饰的角度欣赏此牌坊的。 石牌坊的石刻纹饰为明代官式旋子彩画。旋子彩画的分类是以贴金量和部位划分的,由于没有勘察条件,只能从所见之处,粗略欣赏一下十三陵石牌坊的色彩。
- U: a) u2 z: Z) h) h. q) z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 Z3 G, x4 n/ A; B5 e6 J
檩以及斗栱上的颜料还清晰可见,斗栱上的青绿两色交替运用,非常规矩。
4 E: V+ L8 |* v# Q7 }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7 f7 r8 Q# ]' h0 k( F: M
$ i( z1 a) p1 Q; c+ {
雕花板云纹绿色局部还很清晰,花板之间的间柱大边,刷红色颜料,里面的灵芝颜色退掉了,估计也会是青绿两色为主色。
( [( e# K# j6 o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2 s6 B" b& G. i9 K0 _
" k6 ?9 b/ T3 K1 E4 }) k 雀替侧面红色颜料较清楚,侧面雕灵芝卷草纹饰,底面以绿色为底,不含青色。
3 R/ X% [8 Y' Z4 A* Q- \1 B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 g, c& q3 G9 I( q
! u9 J0 Q1 h2 N1 U 椽头绘“龙”眼宝珠,椽肚刷绿。 * b3 Q1 X0 O D8 Q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0 W& `3 T1 ?7 [9 r* c+ ^7 B
2 N" a- u( ^0 J" t, d4 _" N
额枋彩画的菱角地、旋眼等贴金部位用红色颜料代替,可以看出当时是想做出大点金的效果,但是到底是金线大点金还是墨线大点金,勘察条件有限无法得到答案。
7 D. l8 i$ ~/ S; q
十三陵的彩色牌坊(河豚毒)
9 p" ^+ J' L6 W
; d O" U: j4 m' e7 K1 \6 g. R2 j6 } 额枋上的彩画颜料经过数半年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基本上脱落殆尽,但也有极少数的青绿颜料遗迹,根据这些遗迹,然后结合檩的颜色排列规律,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出原来这个牌楼颜色的排列规律。 有的朋友会提出疑问,明代彩画怎麽可能保存的这样长久,又是牌坊上的,风吹、雨淋的影响应该非常大。其实正是由于十三陵牌坊的石料以汉白玉及青白石经雕琢而成,本身石料不可能精雕细琢,不可能做成如镜般的光滑平整,表面肯定有很多细小的缝隙、小孔,这样做有利于彩画地仗的附着,是彩画地仗求之不得的绝佳效果。石刻纹饰上有很多坑洼之处,再加上明代彩画本身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颜料本身和石料有共性,会有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效果,这样比在木结构上更能保存久远。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冲刷,最终剩下的颜料遗迹确实已经很少了,所以更显得珍贵。 有的朋友会考虑,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恢复其颜色,展示当年壮丽的效果。我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主要是因为如若恢复到原状色彩样式的话,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破坏掉了仅有的那点点遗迹。以目前古建施工的颜料无法恢复明代时候那种效果。如若强行恢复,势必毁掉了这仅有的可研究的价值,造成不可挽回、不可估量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