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29|回复: 13

甘博的274幅老北京照片在首图展览月底30结束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18 15: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逍遥游天下 于 2013-6-18 16:04 编辑 8 U# I. F9 F) S3 \6 d7 S5 y% `

' g& z$ l. g* E% L甘博的老北京照片在首图展览月底30结束一百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4 I+ Q. n1 b" X5 ]9 [

' `6 T: M) T# T9 d
. G8 t9 k% P0 U7 l5 K地点:首图B座第二展厅2 N$ W2 V- e4 k. s/ D( f$ ?

3 l% f5 T7 U( `时间:2013年06月16日至30日

8 ^( F# T) ?$ Y& R& c/ i" }8 E& H& B3 [内容: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1968年)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出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是宝洁公司(Proctor & Gamble, P&G)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的孙子。7 y( N  Z+ I: z
18岁时,刚刚高中毕业的甘博随家人以旅游形式来华,这次旅行使他和中国结下了毕生不解之缘,在读完大学并获得社会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甘博从1917至1932年间三次来到中国,每次都在北京停留大量的时间。他对北京进行了细致的社会调查,用他的照相机记录了北京社会的方方面面。
7 [4 n4 V3 _0 q7 B) F
甘博拍摄的照片是以同情的角度来研究及了解当时的中国,在留下的5000幅照片中,有关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区的有2000幅左右。此次展览将从这2000幅照片中挑选274幅照片,展现甘博镜头下的北京和北京人。甘博用他的相机记录了20世纪初发生在北京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记录了北京在这个乱世中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记录了北京老百姓的真实面貌和他们的生活与工作。/ ?7 t& R" C. `  {( V

6 c( z9 F$ M/ |
& U4 _+ p- L. c5 \* k  D
) h( |( m. ?/ A! F0 z' W+ u1 o
  @5 z, T( T2 l) o* V
回复 论坛版权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6: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逍遥游天下 于 2013-6-18 16:16 编辑 & \  i8 I' k7 g6 d: R0 f
1 ]# s1 e1 c6 m1 H
上世纪初北京社会风貌再现
旧京故影 百年回望
20130618rb09bRB9Cb001.jpg
  《老人和驴》
5 B  b4 u  w1 N0 x  照片中拍摄的驴,其实是老北京所说的“脚驴”,是用来出租拉客人的。直到解放前,“脚驴”一直是北京城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20130618rb09bRB9Cb002.jpg
  《坐轿子的甘博》: g" h) k6 g9 l6 B' {" |- m! t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甘博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
20130618rb09bRB9Cb003.jpg
  《筒子河里采莲子》
+ W2 {, ^" `% d  P7 y' a  E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7年至1919年,工人们正站在河里采摘莲蓬。据专家推断,这些工人应该是受雇于皇室的。当时为了维持清朝末代皇室的日常开销,皇家宫苑中的一些林木水塘“承包”给了工人,以获取收益。
20130618rb09bRB9Cb004.jpg
  《着老虎服的小孩儿》' t% ^8 s5 V$ o4 w* S. R+ l: E
  作为社会学家的甘博,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传统民俗活动的场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端午节,当时戴虎头帽、穿老虎鞋是一项传统节俗。
20130618rb09bRB9Cb005.jpg
  《观火台》9 A/ y+ }9 O* u; t( V& p) I: h
  图片中高高的观火台,是当时京城常见的消防设施,用于观察火情。专家从画面判断,这张照片大概摄于东四牌楼一带。
20130618rb09bRB9Cb006.jpg
  《骡轿》( V' t/ u" w/ t  ~8 g- k# o
  当时北京的街头,既有传统的人力车、驼队、脚驴和骡轿,也有汽车和电车。其中,骡轿最常见于德胜门外,是当时京郊百姓进出京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20130618rb09bRB9Cb007.jpg
  《戴枷的男子》
0 x; \/ n$ w: Z3 S  ?- ~  Y8 u" d  y" Z& g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戴着枷锁的男人坐在一位僧人身边。很多人以为这个男人是名囚犯,但专家发现,他戴枷锁其实是为了还愿。
  在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辗转之后,老照片远渡重洋,回到了它们的诞生地——北京。
4 Y2 o/ o4 i& a0 p4 q  今天“一百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将在首都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由首图与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在展览中亮相的114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初,其创作者是当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在他的镜头下,一百年前发生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历史事件、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日常劳作等被一一定格。透过这些照片,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久远的历史,回望一座城市曾经历的点滴往事。/ f, g7 F  e1 y2 ^7 d% g! H+ C
  西德尼·甘博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早在1908年,年仅18岁的他就曾与家人来华旅行,并且第一次用相机记录下他在这个国度所目睹的许多新鲜场景。此后,他又曾于1917年、1924年和1931年三次来到中国,并且在这里进行社会学研究。每次来华,他都会停留两到三年的时间。日积月累,他竟然拍摄了多达5000余张的照片。
+ a6 `7 u% e' U# o; ]3 h* ^! K6 @3 W  甘博曾出版过一部学术作品,名为《北京的社会调查》。书中,他仅仅使用了极少部分照片作为配图。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意外的发现,他的大多数摄影作品也许难以重见天日。那是在1983年,甘博去世15年之后,他的女儿在纽约家中的阁楼里发现了一个红木盒子,其中装满了这些古老的硝酸胶片。
- G9 t/ }  O8 s$ f  随后,甘博的女儿成立了基金会,雇佣专业档案人员整理照片。2006年,这批照片被甘博后人捐赠给杜克大学。去年底,杜克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周珞,杜克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副教授洪国钧联系到首都图书馆,希望精选其中的北京题材作品举办展览。今年适逢首都图书馆建馆100周年,这些来自100年前的照片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礼物。
! _$ S5 _( }0 D2 s7 D  这些来自一百年前的影像资料保存得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硝酸胶片是一种非常易燃的胶片,幸亏甘博当年把它们放在了具有防潮防蛀功能的红木盒子里,而且他家阁楼又很避光,使得这些胶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有意思的是,那个盒子内侧还附有一张纸,上面是甘博为很多底片所做的注释。略微可惜的是,这些照片经过数字化之后,已被保存在杜克大学恒温恒湿的专业储藏室中。此次来京展示的照片,实际上是数字复制品。
1 E' ?2 t/ C) M4 r. j! O  这些百年前的老照片来京,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原来,甘博在拍摄之后,只为部分照片做了非常简单的注释,这些只言片语无法解释整张照片所涵盖的内容,画面中的大量信息,还等待着中美两国研究人员去辨识。) d" p' @8 x* q' v8 f( Q) N
  几乎在布展的同时,辨识工作就已同时展开。首图前副馆长、北京历史专家韩朴就发现,这些被标注为北京题材的照片中,有个别作品记录的并非北京的影像。他举例说,一张题为《拉渔网》的照片,其实拍摄于北戴河。还有一张《火车隧道和城墙》,表现的是火车穿城墙而过的景象,据专家考据,也不是在北京拍摄的。
5 {; O, w5 |0 h2 E7 t* _  另外,虽然甘博是一个“中国通”,但他对于北京百姓生活中的细节之处仍不是完全了解。一张题为《戴枷的男子》的照片,拍摄的是一个戴着枷锁的男人坐在一位僧人身边。很多人以为这个男人是名囚犯,但韩朴发现,他戴枷锁其实是为了还愿。而一张《老人和驴》的照片中拍摄的驴,其实是老北京所说的“脚驴”,是用来出租拉客人的,直到解放前,“脚驴”一直是北京城里重要的交通工具。5 e5 p& ~. p0 D# m
  随着展览进行的学术交流,已超出这些图片本身。周珞介绍,1925年春,甘博曾拍摄了妙峰山庙会的盛况。这段录像共15分钟,记录了五虎棍、舞狮、大刀、长枪等花会朝顶进香的热闹场面。昨天,周珞已请中国社科院专家观摩了这段影片,影片的清晰度和丰富的信息令专家们倍感欣喜。- @1 X( k+ W. J8 w2 R- ]  q0 H
  此次展览将展出至6月30日,展览结束后,中美两国学者所辨识和研究出的新成果,将被及时补充到相应的图片注释中去。另外,6月19日下午,首图还将举办讲座,韩朴、洪国钧、周珞等专家将共同为观众讲述甘博的故事。
  F2 Y; ?' P" R' {+ I& v4 s

/ F2 i& n- u4 _8 s

点评

戴枷锁那个人,视频站妙峰山纪录片里有  发表于 2013-6-24 12:57
发表于 2013-6-19 21: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面馒头 发表于 2013-6-19 21:40
3 R" b* p) I4 F$ L! `  e所有照片都在此http://library.duke.edu/digitalcollections/gamble/
% d; h2 W& M( [; _$ P
# [2 K1 ~2 f& J+ J# h+ f& h' @
         打开这个链接网址能看到4234张相片,其中北京1587张、西安267张,杭州210张。按主题:庙193张,葬礼136张,雷峰塔14张,长城11张,5 E' Y3 P% ?- K$ ]
         你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个网址看老照片一览无遗。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甘博,及穿北京城墙的火车道。
DSC_7769.JPG
DSC_7796.JPG
发表于 2013-6-24 12: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省得看展览了。
发表于 2013-6-25 0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lgg 发表于 2013-6-24 12:44$ ~# L9 K" b' k. N9 X& E
谢谢了!省得看展览了。
2 r% C7 l$ D- y& v+ e  d; |6 a
展览图片可比这里多,还是亲自去看为好。我周日去了。
发表于 2013-6-25 11: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抽时间去看看。但此次展览是从2000幅照片中挑选274幅照片,而链接网址能看到北京1587张照片?
发表于 2013-6-25 13: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抽空去看了展览,小有失望,地方很大,照片不算多,多数是我不太熟悉的民俗生活照片。
9 q+ }7 Z: ^7 W. q) v& h- j% o2 R0 M0 i9 ?. ]! Z
IMAG0191.jpg
, u; g) ?) u5 Z- l% Z/ a
3 X2 w/ q2 c- r* Y IMAG0192.jpg & G( ]: Q8 V: s5 Q9 @( P" 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逍遥游天下 于 2013-6-25 18:36 编辑 # H3 o5 C+ I% D  U8 J
黑龙 发表于 2013-6-25 13:21
5 N/ {3 Z# A0 A: }1 j3 e! c- \% x抽空去看了展览,小有失望,地方很大,照片不算多,多数是我不太熟悉的民俗生活照片。

3 R8 P4 m# U* h) v8 q: @, l& h9 Z: L  O. z+ j
所有照片都在此http://library.duke.edu/digitalcollections/gamble/打开这个链接网址能看到4234张相片,其中北京1587张、西安267张,杭州210张。按主题:庙193张,葬礼136张,雷峰塔14张,长城11张,7 L' Z& @4 z& r. ]. P9 n4 z; {- L
发表于 2013-6-25 20: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3-6-25 18:342 a- K! C0 g  E
所有照片都在此http://library.duke.edu/digitalcollections/gamble/打开这个链接网址能看到4234张相片 ...
2 t- s- G! ~& Z7 p* w, A- L, e
感谢推荐,网站大概在若干年前就去看过,所以对展出的照片没有新鲜感
发表于 2013-6-25 21: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3-6-20 16:13
% {! M7 j* v# w) a. V打开这个链接网址能看到4234张相片,其中北京1587张、西安267张,杭州210张。按主题:庙193张 ...
0 p" x' x% |) t1 B2 ^1 J8 C4 `  n
愧不敢当,手快而已,呵呵~还要多向您学习!
发表于 2013-7-11 1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幸的我是第一位参观展览的人,但我感觉还是有点失望。主要由以下几点:3 O8 c! f5 F$ V6 U9 A/ u7 {
1)甘博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在一大堆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应该将都是主题和内容最为丰富的,但明显不是这样,而且这种不是以风光、不是以老建筑、不是以老北京街巷胡同四合院为主的图片展览应该在文字上多下功夫,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标题名字。以反映社会现状、反映生活状态的图片展应该多加文字说明,要让每张照片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来。愿意多看照片的就多看照片,愿意多看文字的就多了解一下当年的历史,而且现在那么多人在研究甘博,研究他的照片,做出比较充分的文字说明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p. a, Z# ?. _) G
2)我个人感觉照片展最好是能规格统一,这样整个展厅内悬挂也整齐,这些事历史照片,主要是观历史听故事,和其它新闻类艺术类摄影展览不一样,图片基本是等量扩放,不存在局部放大裁切的问题,而且当年玻璃底片或胶片扩印成相片后加注在旁边的注记也都是有用的信息。
& _$ P6 A' c% \6 L* K  ~3)整个展览好像是作为百年首图的系列展览之一,但似乎没有特别的宣传广告活动,大大减少了展览的影响力,其实那么精美的海报,在各个大型商场、学校、展览场所、文化场所、地铁站张贴一下不是很好吗,而且如若借助政府的一小小力量,可能连费用都不需要支出。如在国贸地铁站和人家好好协商,贴上几张招贴画,再吸引来几千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 N: J3 m+ v
4)应该配合展览出版一些书籍,或就展览照片编辑成书,但就是要多加文字才行。
" c8 ?; ]6 N3 F+ A* o5)总体而言,这个展览的影响力太小了,但其本身的资源太丰富了,还是展览承办方下的功夫不到。这个年代,本身老照片的展览就是很吸引人的,加上那么有名的一个人物,最终像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很失败的。试想一下,要是把这个展览原封不动地放到美术馆、放到国博,还会是这么个结果吗,要是有文化公司组织,会是这样的吗?0 J1 T; m, D- Z! b; b( A# \
6)选择的照片展缺乏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应该选择几幅大家熟知的老北京照片或长期被引用的照片作为重头。
. r7 h' \& k* j. O% n# @7)最后一点就是感觉杂乱,缺乏主题。6 o1 G' n) v- V* m4 K
! z' ^+ g( V( f! y4 @6 R  s1 b
但总的来讲还是值得去观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9 12:31 , Processed in 1.184265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