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8|回复: 4

台灣的相聲(二)[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7-1 12: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war4073 于 2013-7-1 12:29 编辑
1 B5 J0 u& `6 u3 l8 G
" `! `3 W( W( R2 S% f- i" \6 M+ x
繁體版
傳統的藝術—相聲(網路蒐集文章)
- U; e) z. t" A  K& Q* b
    相聲是利用說、學、逗、唱來作表演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以前的名字是「像聲」,是一種口技的表演節目;後來的一些表演者在表演的內容加上了一些曲藝及其他的一些說唱表演而成現在的表演型式。
    說:是相聲的表演方式。
    學:模擬表演一些人事物的聲音、動作、表情…等。
    逗:是相聲特殊喜劇風格。
    唱:模擬一些曲藝表演的身段及歌唱。
    相聲的種類:
    (1)單口相聲:一個人的表演。
    (2)對口相聲:一智一愚兩個人的表演。
    (3)群口相聲:三個人或三個人以上的相聲表演。
    有關文字藝術的相聲:對對聯、聯對、歇後語、練嘴。
    相聲的表演內容一般有政令宣導、表揚模範、諷世等,以笑話、戲曲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中國人的生活世界裡,相聲早已成為一種開心酵素,雖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財產,但是相聲的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卻依然能帶給現代人新的樂趣, 它的存在,也會讓現代人在哈哈一笑中,存了期望明天會更好的熾熱心情。

) x4 a# L* G$ b8 i! P: }
相聲發展的分期

% Z: [. A$ w# Q6 P! J5 i
    1949年,中國近代史的關鍵時刻,台灣海峽兩岸分治形成,1950到1980年,相聲作品的創造在海峽兩岸都形成真空狀態。相聲的表演形式,由隨軍來台灣的軍人傳入,以吳兆南、魏龍豪為代表人物,他們的相聲內容,以詮釋及修編傳統舊段為主。業餘、勞軍的演出卻為相聲的發展奠定新的基礎;相聲開始在發源地北京以外的地區流行與質變。
    相聲藝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1890以前,撂地行乞時期。相聲或說唱藝人被視為社會的最下階層:乞丐;與「娼」、「優」一同,俗稱「下三濫」。
    二、1890-1930,地攤賣藝時期。封賞「天橋八大怪」,一則使得部份藝人名聲響亮,也比較保障了技藝精純者的經濟條件,作品內容也開始提升。
    三、1930-1950,茶館娛樂時期。以「啟明茶社」為代表,相聲成為市民的正當休閒娛樂,大量優秀的藝人及作品出現,也是傳統相聲的鼎盛期。
    四、1950-1970,傳播媒體時期。相聲成為台灣地區最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之一,並集結出版唱片、卡式錄音帶。同一時間的中國大陸,相聲從「文革」前的強調政宣功能、演出團體任務編組,終至完全從平民生活絕跡。
    五、1980以後,「文革」結束後的中國大陸相聲,以理論研究為顯要狀態。作品的發表、展演,分行四條路線:一為持續任務演出,二為廣播電視,三為有聲及影像出版,四為觀光消費,回到茶館。新作品數量不少,但格局上等於回到文革前的狀態,以及補強媒體的發展,以至今日。
    六、1980以後的台灣,將相聲帶入劇場藝術時期。數十年的分治,台灣對相聲藝術的認知及品味,已然與發源地斷了臍帶。【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系列,及隨之興起的【相聲瓦舍】作品,以大量的「相聲劇」創作,開展出相聲精緻劇場藝術的新局。
8 E2 A/ r1 S8 M+ _% K
發跡於臺灣的現代相聲(相聲劇)關鍵發展簡介
9 A* X1 Q! |& A4 L
    一、【表演工作坊】,1985年成立於台北,由賴聲川、李立群、李國修共同創辦。
    創團作品為1985年3月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隨後創作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和《台灣怪譚》,為台灣的「相聲劇」奠基及延展。
    二、【相聲瓦舍】,成立於1988年,凸顯馮翊綱和宋少卿的搭檔關係,代表作有《相聲說垮鬼子們》、《狀元模擬考》、《大唐馬屁精》、《誰唬嚨我?》等。
     台灣相聲紅到大陸,有人去表演,但也有人去拜師,不過,相聲市場的萎縮,在兩岸都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相互截長補短,共同擦亮相聲這塊老招牌,更攸關日後相聲市場的發展。
  關於兩岸相聲發展的差異:拜師吳兆南學習三年的侯冠群表示,台灣相聲過去以娛樂為主,如今則承受本土化和意識形態壓力,市場開拓相當不易;大陸則是長期背負政治任務,創作內容難以推陳出新,都侷限了相聲的發展空間。
  反觀大陸的相聲,則因缺乏相聲藝術中最重要的基本性格─諷刺性,較重視政治上的「報喜」功能,再加上缺乏新的創作,和從業人員素質未能有效提升,而逐步凋零。侯冠群形容說,兩岸相聲發展關鍵差異在於:大陸相聲表演員腦子中住了一個「公安」。
  侯冠群說,台灣的相聲發展最早由相聲大師魏龍豪、吳兆南,依據其童年對相聲的記憶,重新改編包裝;隨後,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針砭時事,探討社會問題,以相聲形式創作一齣舞台劇,搭配演員李立群、李國修、金士傑,讓「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膾炙人口,不僅創下當年舞台劇連續演出場次的紀綠,也為相聲的表演藝術發展出另一波高潮。
  如今,新生代相聲人才逐漸浮現,除了侯冠群、郎祖筠、劉爾金拜師吳兆南外,相聲瓦舍的馮翊綱、宋少卿更遠赴北京拜師學藝,兩人的舞台表演,唱作俱佳,及結合嘲諷時事強烈特色,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台灣相聲藝術不斷變化,表演者的主觀認定,不但掌控表演型式,甚至進一步帶動表演藝術的發展;但大陸方面則不然,像春節聯歡晚會上,有人在相聲形式上推陳出新,就引起不少非議。
  馮翊綱說:「台上說相聲的人年齡多大,台下聽相聲的人平均年齡就有多大。」這句話相當程度反映兩岸相聲藝術市場的差距。北京青年報就指出,大陸相聲演員年齡偏高,不但影響創作內容無法創新,無法吸引年輕人,更將失去未來市場,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表演者的年齡層差異,兩岸相聲藝術相關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也是一大問題。台灣方面多數都出身科班,馮翊綱、宋少卿都是台灣藝術學院畢業,馮還獲得戲劇藝術碩士學位,賴聲川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大陸方面強調口齒伶俐,但又缺乏推陳出新和可以充分表達民眾集體情感投射的創作,未來兩岸相聲藝術發展恐會出現分歧。

  @2 a- u7 R1 f( c( q4 M/ @7 z
简体版
传统的艺术—相声(网络搜集文章)
    相声是利用说、学、逗、唱来作表演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以前的名字是「像声」,是一种口技的表演节目;后来的一些表演者在表演的内容加上了一些曲艺及其他的一些说唱表演而成现在的表演型式。
    说:是相声的表演方式。
    学:模拟表演一些人事物的声音、动作、表情…等。
    逗:是相声特殊喜剧风格。
    唱:模拟一些曲艺表演的身段及歌唱。
    相声的种类:
    (1)单口相声:一个人的表演。
    (2)对口相声:一智一愚两个人的表演。
    (3)群口相声:三个人或三个人以上的相声表演。
    有关文字艺术的相声:对对联、联对、歇后语、练嘴。
    相声的表演内容一般有政令倡导、表扬模范、讽世等,以笑话、戏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相声早已成为一种开心酵素,虽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文化财产,但是相声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却依然能带给现代人新的乐趣, 它的存在,也会让现代人在哈哈一笑中,存了期望明天会更好的炽热心情。
相声发展的分期
    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刻,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形成,1950到1980年,相声作品的创造在海峡两岸都形成真空状态。相声的表演形式,由随军来台湾的军人传入,以吴兆南、魏龙豪为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声内容,以诠释及修编传统旧段为主。业余、劳军的演出却为相声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相声开始在发源地北京以外的地区流行与质变。
    相声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1890以前,撂地行乞时期。相声或说唱艺人被视为社会的最下阶层:乞丐;与「娼」、「优」一同,俗称「下三滥」。
    二、 1890-1930,地摊卖艺时期。封赏「天桥八大怪」,一则使得部份艺人名声响亮,也比较保障了技艺精纯者的经济条件,作品内容也开始提升。
    三、 1930-1950,茶馆娱乐时期。以「启明茶社」为代表,相声成为市民的正当休闲娱乐,大量优秀的艺人及作品出现,也是传统相声的鼎盛期。
    四、 1950-1970,传播媒体时期。相声成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之一,并集结出版唱片、卡式录音带。同一时间的中国大陆,相声从「文革」前的强调政宣功能、演出团体任务编组,终至完全从平民生活绝迹。
    五、 1980以后,「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大陆相声,以理论研究为显要状态。作品的发表、展演,分行四条路线:一为持续任务演出,二为广播电视,三为有声及影像出版,四为观光消费,回到茶馆。新作品数量不少,但格局上等于回到文革前的状态,以及补强媒体的发展,以至今日。
    六、 1980以后的台湾,将相声带入剧场艺术时期。数十年的分治,台湾对相声艺术的认知及品味,已然与发源地断了脐带。【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系列,及随之兴起的【相声瓦舍】作品,以大量的「相声剧」创作,开展出相声精致剧场艺术的新局。
发迹于台湾的现代相声(相声剧)关键发展简介
    一、【表演工作坊】,1985年成立于台北,由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共同创办。
    创团作品为1985年3月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随后创作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和《台湾怪谭》,为台湾的「相声剧」奠基及延展。
    二、【相声瓦舍】,成立于1988年,凸显冯翊纲和宋少卿的搭档关系,代表作有《相声说垮鬼子们》、《状元模拟考》、《大唐马屁精》、《谁唬咙我?》等。
     台湾相声红到大陆,有人去表演,但也有人去拜师,不过,相声市场的萎缩,在两岸都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相互截长补短,共同擦亮相声这块老招牌,更攸关日后相声市场的发展。
  关于两岸相声发展的差异:拜师吴兆南学习三年的侯冠群表示,台湾相声过去以娱乐为主,如今则承受本土化和意识形态压力,市场开拓相当不易;大陆则是长期背负政治任务,创作内容难以推陈出新,都局限了相声的发展空间。
  反观大陆的相声,则因缺乏相声艺术中最重要的基本性格─讽刺性,较重视政治上的「报喜」功能,再加上缺乏新的创作,和从业人员素质未能有效提升,而逐步凋零。侯冠群形容说,两岸相声发展关键差异在于:大陆相声表演员脑子中住了一个「公安」。
  侯冠群说,台湾的相声发展最早由相声大师魏龙豪、吴兆南,依据其童年对相声的记忆,重新改编包装;随后,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针砭时事,探讨社会问题,以相声形式创作一出舞台剧,搭配演员李立群、李国修、金士杰,让「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脍炙人口,不仅创下当年舞台剧连续演出场次的纪绿,也为相声的表演艺术发展出另一波高潮。
  如今,新生代相声人才逐渐浮现,除了侯冠群、郎祖筠、刘尔金拜师吴兆南外,相声瓦舍的冯翊纲、宋少卿更远赴北京拜师学艺,两人的舞台表演,唱作俱佳,及结合嘲讽时事强烈特色,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台湾相声艺术不断变化,表演者的主观认定,不但掌控表演型式,甚至进一步带动表演艺术的发展;但大陆方面则不然,像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人在相声形式上推陈出新,就引起不少非议。
  冯翊纲说:「台上说相声的人年龄多大,台下听相声的人平均年龄就有多大。」这句话相当程度反映两岸相声艺术市场的差距。北京青年报就指出,大陆相声演员年龄偏高,不但影响创作内容无法创新,无法吸引年轻人,更将失去未来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表演者的年龄层差异,两岸相声艺术相关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也是一大问题。台湾方面多数都出身科班,冯翊纲、宋少卿都是台湾艺术学院毕业,冯还获得戏剧艺术硕士学位,赖声川是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大陆方面强调口齿伶俐,但又缺乏推陈出新和可以充分表达民众集体情感投射的创作,未来两岸相声艺术发展恐会出现分歧。
- a0 w" c5 Z) C( D, l7 t: S
表演工作坊作品-如夢之夢.jpg
表演工作坊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jpg
表演工作坊作品-時間與房間.jpg
表演工作坊作品-暗戀桃花源.jpg
相聲瓦舍作品-狀元模擬考.jpg
相聲瓦舍作品-相聲說垮鬼子們.jpg
相聲瓦舍作品-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jpg
相聲瓦舍作品-誰唬嚨我.jpg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16: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翊纲,宋少卿拜师常宝华,李国修拜师马季,还有女相声演员叶怡筠(叶怡均)拜师评书名家田连元,都从中华传统艺术中吸取了营养.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7: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16:40! A; d# Z& T' }% [( d
冯翊纲,宋少卿拜师常宝华,李国修拜师马季,还有女相声演员叶怡筠(叶怡均)拜师评书名家田连元,都从中华传统艺 ...

* W! ]5 @! \' u9 X4 j0 @" Q* L- {版主應該是對相聲有深入研究,說實在話,託您的福才對相聲有基本了解。以往聽過相聲段子,吳兆南、魏龍豪大師,馮翊綱、宋少卿先生都聽過,只是聽了覺得有趣,沒有深入研究,這次看了些資料,方才了解台灣相聲的起源與這些相聲藝術大師們的生平!
发表于 2013-7-2 0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hwar4073 发表于 2013-7-1 17:31
$ V+ Q7 K' ~; u+ l; R/ u1 D- t版主應該是對相聲有深入研究,說實在話,託您的福才對相聲有基本了解。以往聽過相聲段子,吳兆南、魏龍豪 ...
1 ]% Z- l( q/ a" Y
您客气,感谢您转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台湾相声艺术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2 09:16
. v- }+ O- C- q9 X) _# b您客气,感谢您转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台湾相声艺术的发展!

3 W4 Y& A2 h' O9 s大家共同學習中華文化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30 12:48 , Processed in 1.1253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