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7001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1-1-18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3 2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穷掌柜”(2006-12-19 16:01:57)转载▼ 5 n s0 f; W, r8 H/ |
文/ 老武 摄影/ 黄文亚2 J& D8 U. g# f5 @5 P h& D+ Q5 o& D
5 o: _: i: _2 S( v' Y" C' F+ G% t
【注】一年前,我的搭档萧慧曾经采访过张巍,当时采写的文章刊发在《夜北京》创刊号上,非常好的文章(在此要恭喜萧慧和老姜在这个冬天大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啊,请大家到她的博客送上祝福)。时隔一年,我又见到了老朋友——掌柜的还是老样子,但他的老北京网,已经悄悄发生了很多变化。此文已卖,谢绝转载,刊发出来的稿子有删节,以下为原稿。
/ v8 Y! B" |) Z0 h/ h5 f' I
/ @' q3 C4 N* u$ z) W$ J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 www.oldbeijing.net 回车,或者在各大搜索引擎里输入“老北京”三个字,你都能进入这座老北京文化大仓库——“老北京网”是互联网上最权威的北京传统文化公益网站,保存了4500万字以上的历史资料和几十万张珍贵的图片,囊括了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建筑、曲艺、民俗、宫廷、经济等众多方面内容,尤其以对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保护性研究著称。承载如此厚重内容的网站,居然是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以一己之力、六年时间拉扯起来的——他,就是老北京网“掌柜的”张巍。4 X4 x& o( h3 G/ @" L! |5 g
7 ?* B d0 l" _+ f% X“穷掌柜的”
: g. K! x2 ^6 N - g3 N2 ~8 r+ K U, p) H( v
“不好意思,得麻烦你买单了。”在我们约定采访的茶馆里,张巍笑着对记者说,“我确实是没钱。”5 H" ~: X* J* q: n3 R5 l
% l$ a- K8 ?3 B$ L2 y5 b1 C根据有关机构的资产评估,老北京网至少价值几百万人民币,但是网站创办人张巍却是个“穷掌柜的”,因为他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在了这个网站里。6年前,张巍辞去了某媒体的体面工作,顶着家人、亲友的巨大压力,在没有任何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办起了老北京网。直到现在,老北京网也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全靠网友们的自发捐助维持运转。每一笔捐助,小到10元、20元,大到几千元,张巍都列得清清楚楚,公布在老北京网上,向这些热心人表示感谢。“今年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有人赞助了一台很不错的服务器,网站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图片了。”张巍乐呵呵地说。+ j% e& c5 \% Z/ W( |6 N- p8 { _
4 [# x* n! f2 A3 v _
张巍是地道的北京小伙儿,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起初他也不懂北京城这些老胡同、四合院的价值,只是懵懵懂懂地,伴随着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张巍的家被拆了。那是珠市口的一片老胡同,张巍从小玩耍的地方,就这么没了。张巍觉得,有必要拿这个说说事儿了。" L; n- l2 A3 Z: ^3 ~2 I8 I8 D
2 A0 k, }7 C! V$ _; V9 U; p老北京拍记队6 H V7 i- z9 V0 a
( ~% L) p% R: S! x/ A; i老北京网最具特色、也是最引发外界关注的活动,是网友们自发组织的“老北京拍记队”。每个周末,拍记队的成员们都会挎着相机,在张巍的带领下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北京老胡同的真实风貌,因为没准哪天,这些胡同就没了。张巍统计过,1949年北京老城区大约有3600条胡同,到去年还剩下700个左右,今年,这个数字只有500了。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的老胡同正在飞速消失,这让张巍很心痛。他选择用拍照这种方式,尽力留住一些东西:“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 `) [6 k/ ?( n6 Q; E. w, T' \' C8 J) V0 h0 ]' Y
但是,因为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巍的这种公益行为带有了冒险色彩。经常会有一些黑心的开发商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恐吓张巍,让他立刻收手,“别找麻烦”。有时拍记队的活动还会被不明人士盯梢,张巍还得千方百计甩掉跟踪者。对此,张巍颇有些视死如归的姿态:“我永远受某些人的讨厌,也许你今天见到我,明天就再也见不到我了。”不过,张巍从来没有理会过这些威胁,反而愈战愈勇,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9 o+ G {9 c0 q9 _& i( U$ I2 ~
& d! F3 \$ e' I; |
现在,老北京网的注册会员有八千多人,日均浏览量两万多人次,每次拍照活动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集体行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外几十家媒体都对张巍和他的老北京网进行过报道,包括路透社、法新社这样的世界级通讯社。张巍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媒体对老北京网的报道折算成广告价值的话,至少相当于省了一千万元的广告费。所以,老北京网从来没有主动通过任何渠道做商业宣传,就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平均每月有三四家媒体访问我,最多的时候,我同时对着6部摄像机说话。”张巍觉得,和6年前自己默默无闻做这些事情相比,现在的老北京网,已经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6岁的孩子会骂娘了,老北京网已经能表达自己的声音了。”% v$ c; ~. T$ H9 H( N5 I- n
1 e% |" y' I& M% o5 c5 {9 k' y“北京是一个被强奸的城市!”张巍的这番话有些激动,“北京的古城墙被拆了,就好比一个美丽的处女被剥掉了外衣。现在又拆了很多胡同,就像长了满身的梅毒大疮,这个比喻一点儿都不过分。”每一条胡同被拆,都像是在张巍心里的伤口上撒了把盐。8 \; ]: Q. E* v# ?( ]
2 v' `+ o* h' T) B7 g0 e“你觉得你这种民间的力量能起多大作用?”记者问。) y0 d5 k: @# N4 J# b/ }7 i
4 G* Y. B9 }# u0 Y! T& d, G4 d! i
张巍答:“至少吧,我们能让那些人不顺利地干他们那些事儿。这就好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磕,我们是鸡蛋,他们是石头,宁可我们碎了,也要恶心你一下,让你身上涂满蛋清蛋黄。没准因为这种恶心,他就不往下干了。”4 w! s9 P- H6 \' C
. \) Z' v# M. c
也有让他欣慰的事儿。北京鲜鱼口地区的老胡同,前些日子停止了拆迁,张巍说这里边有他奔走呼吁的功劳。“不管以后还会不会再动,反正现在是停下来了。”还有,就是到目前为止,全北京城的老胡同,基本被拍记队走遍了。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张巍想主攻视频拍摄了,为此他借了一个网友的DV,想拍下胡同里的民生百态,比如小孩子在胡同里蹦蹦跳跳,老太太坐在板凳上乘凉什么的——“我理想中的北京城,就是有纵横交错的胡同,祥和欢乐的市民。”张巍说。
! I0 J5 u- l C2 ]
0 J8 b7 P+ \! A有些住在四合院里的老人,一脸疑惑地问张巍,拍这些旮旯角的胡同有什么用?张巍耐心地解释:“大妈,我拍下来给您孙子看。”; I& }1 _: l9 s
" `% e$ s8 i4 n9 }8 @3 d k可不是嘛,再不拍下来,后代想看也看不着了。张巍说,老北京网就像一座庙,庙里没有佛像,却有一群顶礼膜拜的朝圣者。因为老北京网背后,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
1 V7 `5 S& B, M7 b
: f& Y3 W# v* C, J“如果你不能尊重自己的祖先,怎么让子孙后代尊重你?”张巍眼里放着光。- i: r: X; Z4 y9 F4 O: m) d: |
" y+ z$ U1 _6 Y9 k4 b3 }“这里有我的魂”
2 O Z2 R8 ]: b( _! }
% C$ t' S, t) t. R0 W( [2 t( R/ ?除了拍记队,老北京网还有很多其他活动,比如每年的摄影展,大量老胡同的照片对公众展出,集中展示了老北京网一年来的成果。“今年已经走了十几个高校了,北师大、北工大、语言大学等等,摄影展都很受欢迎。”张巍说学校是最欢迎自己的地方,时常还会请他去给学生们做讲座,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们让他看到了希望。张巍还收了几个“徒弟”,都是二十出头、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张巍经常有心地让他们代替自己上台开讲,因为“再过十年,他们就是传承文化的主力”。不过,张巍透露,2005年办摄影展欠的帐,他前不久才刚刚还清,2007年的展览就已经在筹备中了。9 O5 N% Y8 n3 {9 r# O( D# }
% o1 I2 R" Z( B2 @. q8 p- p# i老北京网还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张巍说他组建了一支“民俗曲艺队”,说相声的、弹三弦的、说大鼓的都有,平时就在固定的茶馆里演出。从物质到非物质,这个视角的转变也让张巍惊喜,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着传统艺术。曲艺队的第一场演出来了一百多名观众,场子爆满,把张巍都惊着了。他开始琢磨着再做一个以曲艺为主题的网站,搁在老北京网旗下,也许,又能开辟一方新天地。, [* s; s. E0 V1 d' A
- i- h7 i- a" U: D
老北京网六周年的庆祝活动上,不仅来了好多网友,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来捧张巍的场。张巍代表老北京网,给其中两位老专家颁发了网友评选出来的“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们为传承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没有一分钱奖金,只有一块简陋的奖牌,两位老专家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个奖是没有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的、纯民间的奖,最能代表民意,“是很高级别的荣誉。”张巍笑着说。搞这个庆典赔了三千块钱,但是张巍很有成就感。
/ u* t1 r K+ u. h1 x. ? R* ?
: c( q. H: j' I4 K0 j* P有的外国朋友对张巍说,像你这种民间公益组织,在不少国家都能得到大企业、财团的资助,不仅吃穿不愁,还会很风光。张巍苦笑一下,无奈地摇摇头。今年张巍已经招到了五个志愿者参与老北京网的管理维护,他们中有在校的学生,也有从原单位辞职出来追随张巍的,但都是一分钱不拿的义务劳动。网站不赚钱,张巍觉得挺对不住他们的。1 P' j: S( G# D3 K4 T: r1 x: O
2 g7 @* W0 V# ?3 K8 k
关于经济问题,张巍眼下的筹划是“以拍养拍”,就是向媒体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出售图片。胡同越来越少,张巍手里的照片也越来越值钱。另一方面,张巍说,也不排除网站上市融资的可能。毕竟有了钱,张巍能做更多的事。不过,无论如何,网站的控制权还是要握在自己手里,老北京网的特色不能变味儿。
6 u& ?5 z; J; E3 C8 {! P2 ^: Q
“我不是商人,经营方面的事情我不懂。”张巍说,“可是我对老北京网的商业前景很乐观,因为别的任何生意,迟早都有衰败期,但文化不会衰败。”
4 A5 m$ B6 j8 H) i1 l" a& a1 I
3 b8 d6 S" W& j8 Q" e$ M6 M, \“那要是将来你不做这个网站了呢?”记者问道。- _- L+ ]6 t9 {9 h" I
0 N- M `" Y9 _$ K. p
“你看过《亮剑》这个片子吗?”张巍说,“片子里边有句话非常好:一个军队的灵魂,在于它的首任长官。老北京网已经形成一种惯性了,即使我死了,老北京网还是老北京网,因为这里边,有我的魂。”
4 q% Q4 t7 `6 P, _. l$ O2 s8 ~/ j& d+ Z8 h, y7 G1 z
活着就是快乐! \ Y7 v/ E6 F8 D. C( |
- w9 I' Q7 K( I* @; _- z4 _/ P
张巍今年整三十岁了,他说长这么大,最惭愧的就是到现在还是个“啃老族”,不能养活自己。张巍的老父亲六十岁了,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流下了眼泪,张巍心里也很难受。而立之年,男人有男人的尊严,不过,张巍坚信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4 j! k; y1 K1 e! e0 K. D
n- |, z% r! y% G6 P5 w7 S
“我觉得工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事业成功了,赚大钱了,会带来成就感。但还有一种感觉,一般人理解不到,就是快乐感。我每天都很快乐,工作成或不成我都很快乐,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的支柱。”张巍说,“我能用快乐感去冲掉所有的不愉快,别人很难做到。”
6 u: @4 A, i, T, o, O5 ]. P% t6 H- y/ e" M& ]: i
“你这还不是痛并快乐着,而是纯粹快乐着?”
& P2 }! F2 C+ A5 M. Z C3 h( C+ w9 ?; S
“对,哪怕今天我死了,也一点儿遗憾都没有。”张巍说,“我曾经跟一个挺有钱的大姐聊天,我说虽然你有钱,但是你有个地方比不了我——你可以请别人吃三个月饭,我可以蹭别人三个月的饭。三个月之后,我比你快乐。”张巍大笑。“而且,我蹭别人饭还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我对得起所有请我吃饭的人。你今天请我吃一顿饭,我感谢你让我多活了一天,同时你也为传统文化做贡献了。”
5 J1 c/ n5 L+ D* j
g- o' [" N' V$ J' _& s. O! K“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0 G9 O9 P2 r
$ A* h# a9 C7 T6 }: V, }( j( u
“我告诉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顿一顿,张巍接着说后半句:“我还活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