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9166|回复: 20

[原创]忆母校----北京八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p2 J3 Y- U+ s

                                     忆母校


# @/ U' Z5 F0 n( l& s

    不知为什么,在所有陈年记忆里,中学记忆总是最清晰的,甚至时不时地它还会出现在梦境中。

' _/ P; v: {- t7 ?* g

  北京八中是我的母校,由于入学那年,八中还是男校,它也被称作男八中。

) X1 T" _% u& ^, f

  几十年了,时过境迁,如今的八中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可在我的记忆中,它还是深藏在按院胡同中的老样子,那么的含蓄,温婉,那么的不事张扬,恰如椟内明珠,无须标榜而身价自明。

+ K1 u' b% t$ m R7 s

  当年的按院胡同并不十分宽大,但安静整洁,记忆里胡同内总是行人不多,只是在我们学生上下学时才会突然热闹起来。校门斜对面是两家高台阶的深宅大院,其中一处是南汉宸的家。向西不远正对花园宫北口还有处相当讲究的大宅门,门前非常宽敞,从门墙外只能看到些许的雕梁画栋和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文革前这里曾经是薄一波的家。我想按院胡同的淡雅清静或许也得益与这些首长住宅为邻。

1 h: g, k3 }$ G; `

  学校在胡同路南,校门宽大,门的东墙砌成了比较奇怪的斜面儿,于是将立书的北京市第八中学几个大字凸显出来,进胡同不远它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据说北京八中的题字是出于郭沫若老先生的手笔,包括八中学生们胸前佩戴的校徽。

$ d' n! Q% o7 N1 T1 M! P0 k0 ?

  总觉得,青少年最美好的那一段时期是在中学渡过的,恰恰这短短的三年里还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冰火两重天的感触更是深深地铭刻在记忆中。宁静与躁动,温馨与激情,紧张的学习、疯狂的冲动和无所事事地闲逛压缩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当静下心来做一次回顾,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4 {/ w- v8 S4 a% i

  每个少年都会有许多美好绚丽的梦,虽然完成这些梦有许多途径,但总相信会有一条是坦途,北京八中就是引导青年走上康庄大道的一块重要的奠基石,在当时不仅我们是这样想,学校老师也是从我们进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这样教导我们。我想绝大多数老师对于能在八中任教也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 f! I$ R- I) p

  北京八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21年的北京私立四存中学,原址在府右街10号。所谓四存指存学、存性、存仁、存治。解放后迁至按院胡同,并正式定名为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八中历史悠久,师资力量深厚,教学质量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录取分数线也一直很高。

) @# E2 ?7 _8 D# p

  还能记得戴上校徽踏入校门那一段时间的感受,幸福这个词大约也显得很苍白无力。尽管我也深爱着那座王府大庙改造后的小学,可同这座当时比较现代化的时髦中学比却不能同日而语了。

. p+ U0 v' [6 I0 Y& V4 ~ |

  进校门向南是条宽敞的甬道,甬道两侧种植着鲜花松柏,其间点缀着几株一人高的龙爪槐及其他花木,甬道尽头是个大花坛,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旗杆矗立在花坛中心的大理石基座上,记忆中大理石基座上还镌刻着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遒劲草书。

$ d# i* ~5 C. g1 ^" i6 i% V

  花坛后五六级台阶上是道宽敞的过厅,过厅外是中院,过厅的几个出口分别通向大礼堂和三栋教学楼。

) v9 [* ^" r( A. F' b3 ]4 s/ z( H

  大礼堂很高也很大,遇到全校开大会时能容纳下全体学生及教职员工,北面是垂着幕布的舞台,学校开大会时它作为主席台或演讲台,到了有庆典或汇演时就能作为戏台或演出台,因而它也设有前台口和后台口。刚入学时正逢一位高年级学生在玉渊潭湖面救人光荣献身,礼堂还做为吊唁、学习、追思这位同学的场所,记得他的名字叫做李新仁,被树立为全校学习的榜样。

& T. T) V9 {( ?; E

  礼堂没有固定座椅,每逢开会时学生和老师都是携带着课椅参加会议,平常时间礼堂内摆放着五六张标准乒乓球案子,供学生们课间及课余娱乐,这也孕育出了我们班里的几名乒乓球高手,有的人还参加过少年宫和全市中学生比赛并取得了名次。

# X3 b6 x; w) B4 V6 y* b

  大礼堂除东向有个旁门外北面还有道后门,通向学生食堂,食堂为在校就餐的学生提供伙食,也为带饭的学生热饭。每到中午,这儿最为热闹,下课铃声响后各班的学生像是冲锋一样,争抢着排队打饭。在校入伙的学生大都是路远的同学,热气腾腾的大蒸笼里则是中午带饭同学们的饭盒。

7 e3 n6 n" u* y

  另外沿学校东路顶到头还有一个幽静的小院子,称为教工之家,这儿也是教职员工的小食堂,中午和晚上会为老师们准备“小灶”,课余时间里这里还是棋牌室,记得我就是在这儿学会的下围棋,老师中最喜欢下围棋的是教数学的魏先生(我们送魏先生的外号是魏大麻子,但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敬,只是觉得很形象而已),只要是你肯张嘴求教,魏先生并不计较你的棋是不是“臭”,会很认真耐心地下到终局,然后还会稍作复盘点评一番。

8 v* N }( v) U" w% J% E* r( F

  礼堂门外是学校的中院,院子不是很大,南面是水房和不多的几间平房,尽管院子不大,但一个年级或几个班的学生在这里暂时开个会还是绰绰有余。

" Q+ z+ `- X# F( F- k' @

  从中院通向操场的是条长长的砖墁甬道,当年这条路叫作红领巾路,因为这条路是由低年级的少年先锋队员们用业余时间修整好的,我入学的时候正巧也赶上了修路后期,而且这条路还是我们班的卫生责任区,每天清晨天不亮就会有同学在这儿开始打扫卫生。路的南侧是自行车车棚,北面是一排整齐的经常开花的木槿花树。

2 _" b$ Z5 P" j

  依稀还记得当年每天上午的课间操,要按班级先在中院整队,然后跑步到大操场去,再排好队列,由刘先生、白先生或杜先生在台上引领着做第八套(?记不清是不是第八套了)广播体操(刚到八中上学,要求称老师为先生,当时不太习惯,觉得有些别扭,慢慢就好了,并且越来越觉得有味道)。

7 V4 {) D$ Z# y7 s) ]0 P

  学校的教学楼有三幢,东面两幢,西面一幢。

. d! ^; q+ f" F2 `! @

  我所在的年级只有四个班,从入学后就在西楼的二层上课。我们的教室只占了楼道的少一半,西面有道门隔开,另外的一半是学生宿舍,住在里面的大都是在校就读的外籍留学生。这幢楼的一层是学校的教研室和老师们的办公室,通常都十分肃静。靠西头还有间宽大的图书馆,但这里借阅的图书一般只是针对教职工。同学们阅览和借书的图书馆是在西小院里。

" U- r$ v* e: |( O( p" h7 q9 o

  西小院座落在校园的最西边,这是座平行两套院子的小院,东面院子是学校的医务室,西边则是图书馆和阅览室,每天中午休息时这里会有很多同学来读书,多数是文学名著和休闲娱乐方面的书籍,借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5 K& V& s7 R) I" ]8 D7 [

  西小院再向西就是学校的后门了,大操场与后门一街之隔,这条胡同叫做花园宫,并不很宽,而且是北宽南窄,基本没有汽车通行,街道两侧居民不多,种植着高大的树木,大多是杨树,平常也很安静。

9 N5 }6 n/ q+ _2 ~/ ]

  我们的操场很大,面积在城区中学里是数一数二的。按照功能简单可以分成三部分。北面的一块是篮球场,印象里记得是四个篮球场,最外面的一座挂上网子后也可以临时当做排球场。南面的最大部分是足球场,足球场周边是跑道和沙坑,可供同学们开展各种体育运动。第三部分在足球场的西面,是一座长25米宽15米的露天游泳池。这里原是个篮球场,后由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响应学校号召自己动手用业余时间开挖改建成的。当第一次体育课在游泳池里上,那种兴奋和自豪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之所以自豪的另一个原因也因为当时城内的中学,只有三十一中拥有一座游泳池,而且要比我校的小一半。

: h6 a$ }' V+ p/ Z u

  游泳池并没有人为地进行围挡,只是高出球场和跑道一米左右,形成自然隔离,进行游泳锻炼的同学能够清楚看到足球场上的活动。泳池南面是存放体育器材的房屋,泳池北面也有几间房屋,那是学校的校办工厂,只记得在里面上过劳动课,干过活儿,至于做的是什么已经完全记不得了。

2 z( n+ c9 x% y

  学校操场的南北是两条窄胡同,分别通往百子胡同和复兴门北顺城街,为了保证安全,操场的围墙上安装了几米高的铁网,尽管如此,踢球时也不免会将球踢出操场,甚至踢到居民院子里,好在当时的居民都很宽容,有时甚至会主动将踢失的足球交给传达室的工友老黄大爷。

( J3 W+ s$ _$ @# F1 ]; r

  由于体育设施比较完备,学校里初中班的学生们都很喜欢运动,特别是踢足球,比如我们班就能拉出两支足球队,再请来高学年的大同学做裁判,进行比赛。想想如今的中国足球真让人汗颜,落后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没有了群众基础,孩子们不愿意踢了或者是没条件没时间踢了。

0 N, C2 L) [/ V# f; h

  那时学校每年的运动会都搞得轰轰烈烈,激动人心,记得有一年,运动会开到了天擦黑了还没有散,大家都兴奋地围在沙坑边,看一位高中叫郑毅(印象不清了,好像是叫这个名字)的学友在比赛跳高,据说那年他破了北京市纪录,至于什么记录已经记不清了,希望有看贴的并是老八中校友的网友补充纠正。

( ]7 ~0 U, H/ k

  做为男校的北京八中,在1965年破天荒地招收了女生。新生共六个班,其中有四个班学生是从北京市实验二小整个端上来的实验班,这些学生其实在实验二小只上了五年,我如今的爱人也是实验二小学生,却是六年级,正空过了直升八中的这批实验班。这在当时也是件大事,全校从前院开始列队欢迎这一届拥有女同学的新生,场面很是热闹。

- ]) s: U4 k( A9 O. @

  想想那时中学生的校园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老师会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和器材,甚至还有学校的小电影可供参考。此外还有班级的篮球队、足球队等等。逢到十一、五一或大型的如迎宾等庆典活动,上级部门也总会想到让中学生参加。

( D/ A" `5 e- r* L0 F, Z

  如今看到背着大书包天天忙于功课的学生们,总会有些茫然,真的需要那么多作业,真的需要给孩子们那么大压力么?记得当年我们班的近50名学生戴眼镜的极少,甚至我都想不起谁是“眼镜先生”了,可如今的中学生,不戴眼镜的才是少数。可再想想眼下每年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家只有一根苗儿,要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出路似乎只有上大学,转而又不得不理解家长和学校的苦心了。

X+ ^9 \- W4 z, h9 L/ ]: X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经历了许多许多事情,我从插队到回城到参加工作到退休,而我的母校八中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大了,更美了,更现代化了,甚至变得已经让我认不出它了,但我总会时不时地回忆起它曾经的淳朴亲切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八中,我成长的摇篮
发表于 2011-1-19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将立书的北京市第八中学几个大字凸显出来,师兄,是不是隶书啊?您那个校徽还在不,发个照片看看啊?

l3 z1 J6 J& H. P6 q+ r ^

 

) _3 g8 y9 {) C$ i

 

" Y& j: R& c0 P' \3 C+ k6 s

纯男校或者女校,在我们看来都好怪哦,家里有个老人也是纯女中的,感觉那时候上这种学校,都得家中有钱的"资本家"才行哟.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来两张图片,是钟源先生发在新浪博客上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妹好~~~~老不见了,忙啥呢?

" q: h$ W. d5 q* o, q

“立书”是指校名儿的大牌子是立着写的,不是笔误。

4 M( M0 M' ~( r+ D* r" y/ r

校徽那可早就找不着了------您可是难为我了:))呵呵

& w- `9 k( r* y$ x) b& E- @

当年的纯男中,女中也确实有点儿奇怪。印象所及,从俗称讲,男校有男三中、男四中、男六中、男八中,女校最多到女十三中,其间好像也有许多空缺,能数上来的有,女一中、女二中、女三中、女四中、女六中、女八中、女十中、女十三中。大号码的也有,如三十一中、三十五中是男校,三十六中是女校,还有带地名儿的,如灯市口女中,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好像是这样吧。文革前考中学也靠分数,有录取学校与分配学校之说,与“资本家”有点儿关系,但不大。

7 r& b% v" D1 @! K

再问候:)拜个早年儿:))

/ M' d: W* s- x! a9 A" o1 C$ n

 

9 ~& ~ m5 N2 S3 g

 

JBjcfTMt.jpg
5GjjZzQb.jpg
发表于 2011-1-25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闲走圆明园 初探小姬鹟

中学

) D# s; j4 h1 G) C; U

人生最难忘记的阶段

; k8 j k& m/ b) R8 J) `

我也写过好几篇回忆北京四中初中的博文

5 p8 B# ]4 p o

咱们都是男校

6 ]% S8 p8 z; M- T

记忆里的中学,永远的镌刻在心头

& s+ N! t# ~$ z2 g& R$ B4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便门在2011-1-25 21:51:00的发言:
; K& L- V4 g! Z/ T0 S5 [0 f$ ?

中学

8 D& D7 |$ M6 j: H- T7 ^4 i8 @

人生最难忘记的阶段

* Z1 E% S4 p! z- s7 K% ?7 | ]7 o, M: c$ R

我也写过好几篇回忆北京四中初中的博文

# U3 [1 l; q" N& _

咱们都是男校

/ ^) Y/ a) A8 f- c9 @$ S" x {9 x

记忆里的中学,永远的镌刻在心头

% z& w' W3 P0 Z3 K2 k0 I

 

7 C" H. R5 `: J% w N

问好朋友~~~~那段时间的记忆太深刻了,有机会得拜读下您的博文-------

' Z! j0 O a8 k9 X: }& o# k3 \

 

发表于 2011-2-2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横窗瘦影先生:看您写的这篇“忆母校”短文,真是一次享受。不论是内容,还是文笔,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不凡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态度的严谨认真。通读全篇,找不到一个错别字、一个不当的标点、一处蹩脚的描述。您的这种写作精神,值得每个发帖的朋友借鉴!

, e- v' [% H5 L# D

   向您学习了!

发表于 2012-1-3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三中原址是历代帝王庙,我55年入学。门前上马石铭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类似金水桥的汉白玉旱桥,对面是华丽的影背。一进门就有如同故宫的宽宽的石甬道,两个鎏金大水缸。刚入学时按年龄分班,我被分在最小的1班,夏天缸里养金鱼,女校淘气也是常事,我为捞鱼折进缸里来个透心凉。同学连拉带拽帮我出了缸,不敢回家,趴在石头甬道上晒???
  u7 N+ F) P0 l1 K* o 东小院是松树,藤萝的天地,夏天摘藤萝花吸花蕊中的蜜,甜甜的,秋天收集松针堆成床,唯一一棵桑树,是我们上课养蚕的"饲料场"那紫色的桑椹曾染红我们的双唇和白色校裙,练就一身爬树硬功夫。
3 K  m1 G; S) d 记得曾经背诵的课文,记得教室房顶掉下来的蛇,更记得每年冬天礼堂背后的溜冰场。一进身的教室盈门是蔡元培的题字,二进身就是大礼堂。又如故宫的三层台阶,黄色琉璃瓦屋顶,尽管夏天以进去就顿感凉快,我们曾坐在历代帝王牌位的小板凳上开会,也曾凭身体瘦小偷偷钻进中学阅卷的地方。可我们都怕礼堂窗户映出对面教室的灯光,黑黑的夜晚,我们总要结伴怀着忐忑的心匆匆穿过礼堂前去厕所。! S9 I4 i) M# @8 v
那年礼堂翻修搭起梯架,我们起哄都想爬爬看,结果上去就吓得腿打哆嗦,太高了,下来腿都软了。西小院是化学实验室,花房,临街是伙房。一排小平房是我们食堂,记得那带木桶的味道,米饭、萝卜汤汆丸子。* q$ _8 X' y4 O! k
碑亭是放体育器械的地方,礼堂东有个沙坑,我从三层高栏杆上跳下来牺牲一颗下门牙。最后一排平房是教师休息室和宿舍,平房后面就是一片我们开荒种的菜,向日葵,蓖麻等,平时这儿清寂,可以被背书,记得那时课本"1848年葡萄牙商船来到我国澳门???
* u+ h6 E8 O# O( i: J; f4 b4 s8 z女三中男八中结对子组织话剧队等,来往不少,41中只能从楼上眺望喽!50年后同学聚会,最后看一眼母校,因为她要搬迁了。2 ?! ~" p. O0 u' a9 g* w

" B, Z- g3 M* X* N+ B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董瑞征在2011-2-2 1:17:00的发言:
5 W; f7 N# }, L0 E) d- S* X8 W+ \' x

    横窗瘦影先生:看您写的这篇“忆母校”短文,真是一次享受。不论是内容,还是文笔,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不凡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态度的严谨认真。通读全篇,找不到一个错别字、一个不当的标点、一处蹩脚的描述。您的这种写作精神,值得每个发帖的朋友借鉴!

% Z% H7 T" ]1 J9 o) U8 ]. {, a

   向您学习了!

' [8 i. x" W. [2 o, E) q0 P

董先生过誉了,让在下汗颜--------抛砖原为引玉

; ]) X2 A/ v3 }5 O8 `+ L

 

; ?; J* L- G; K$ @3 ], @" E/ H

谢谢并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effryhao在2012-1-3 0:24:00的发言:

八中有专门的空间吗?
, L5 x( q. l+ Z+ N$ E( G0 D

应该是有的,可以搜索到-------

; `2 A! E. r# j$ G2 K" t+ m# J; u

问候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营海在2012-1-3 1:13:00的发言:
据我所知女校从女一中一直到女十五中,其中女六中后改为丰盛学校。灯市口女中是后来成立的,校址设在原女十二中初中部的位置上。三十六中也是女校,但很快就不存在了。
& B, I$ q5 V& T' h1 {. {

先生说的是~~~~~问候

, O) d. F' v+ _9 q

女六中与我校山西插队同一个县:)

0 T" |$ K8 Q1 O# w+ B: l) W$ x5 n& F

三十六中在西单民丰胡同,校后门在皮库胡同,当时的学生们呼之为“大廟”。妻子曾是那个学校的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残荷听雨在2012-1-3 21:34:00的发言:
女三中原址是历代帝王庙,我55年入学。门前上马石铭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类似金水桥的汉白玉旱桥,对面是华丽的影背。一进门就有如同故宫的宽宽的石甬道,两个鎏金大水缸。刚入学时按年龄分班,我被分在最小的1班,夏天缸里养金鱼,女校淘气也是常事,我为捞鱼折进缸里来个透心凉。同学连拉带拽帮我出了缸,不敢回家,趴在石头甬道上晒??? 东小院是松树,藤萝的天地,夏天摘藤萝花吸花蕊中的蜜,甜甜的,秋天收集松针堆成床,唯一一棵桑树,是我们上课养蚕的"饲料场"那紫色的桑椹曾染红我们的双唇和白色校裙,练就一身爬树硬功夫。 记得曾经背诵的课文,记得教室房顶掉下来的蛇,更记得每年冬天礼堂背后的溜冰场。一进身的教室盈门是蔡元培的题字,二进身就是大礼堂。又如故宫的三层台阶,黄色琉璃瓦屋顶,尽管夏天以进去就顿感凉快,我们曾坐在历代帝王牌位的小板凳上开会,也曾凭身体瘦小偷偷钻进中学阅卷的地方。可我们都怕礼堂窗户映出对面教室的灯光,黑黑的夜晚,我们总要结伴怀着忐忑的心匆匆穿过礼堂前去厕所。 那年礼堂翻修搭起梯架,我们起哄都想爬爬看,结果上去就吓得腿打哆嗦,太高了,下来腿都软了。西小院是化学实验室,花房,临街是伙房。一排小平房是我们食堂,记得那带木桶的味道,米饭、萝卜汤汆丸子。碑亭是放体育器械的地方,礼堂东有个沙坑,我从三层高栏杆上跳下来牺牲一颗下门牙。最后一排平房是教师休息室和宿舍,平房后面就是一片我们开荒种的菜,向日葵,蓖麻等,平时这儿清寂,可以被背书,记得那时课本"1848年葡萄牙商船来到我国澳门??? 女三中男八中结对子组织话剧队等,来往不少,41中只能从楼上眺望喽!50年后同学聚会,最后看一眼母校,因为她要搬迁了。 。
$ \2 E, C3 A& B" ?1 n" y1 ~" k/ q

美好的记忆源自当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世事沧桑呀---------

4 z r" J2 W. O9 u6 c. z* _% ~

问好:)

发表于 2012-1-3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八中有专门的空间吗?
发表于 2012-1-3 0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女校从女一中一直到女十五中,其中女六中后改为丰盛学校。灯市口女中是后来成立的,校址设在原女十二中初中部的位置上。三十六中也是女校,但很快就不存在了。
发表于 2012-1-4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更正一下,丰盛学校是原女九中改的。我也认识一位三十六中的学生,初六六届的。! H2 H( E$ K6 p4 J: t#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4 19:40: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2-1-4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残荷听雨在2012-1-3 21:34:00的发言:
女三中原址是历代帝王庙,我55年入学。门前上马石铭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类似金水桥的汉白玉旱桥,对面是华丽的影背。一进门就有如同故宫的宽宽的石甬道,两个鎏金大水缸。刚入学时按年龄分班,我被分在最小的1班,夏天缸里养金鱼,女校淘气也是常事,我为捞鱼折进缸里来个透心凉。同学连拉带拽帮我出了缸,不敢回家,趴在石头甬道上晒??? 东小院是松树,藤萝的天地,夏天摘藤萝花吸花蕊中的蜜,甜甜的,秋天收集松针堆成床,唯一一棵桑树,是我们上课养蚕的"饲料场"那紫色的桑椹曾染红我们的双唇和白色校裙,练就一身爬树硬功夫。 记得曾经背诵的课文,记得教室房顶掉下来的蛇,更记得每年冬天礼堂背后的溜冰场。一进身的教室盈门是蔡元培的题字,二进身就是大礼堂。又如故宫的三层台阶,黄色琉璃瓦屋顶,尽管夏天以进去就顿感凉快,我们曾坐在历代帝王牌位的小板凳上开会,也曾凭身体瘦小偷偷钻进中学阅卷的地方。可我们都怕礼堂窗户映出对面教室的灯光,黑黑的夜晚,我们总要结伴怀着忐忑的心匆匆穿过礼堂前去厕所。 那年礼堂翻修搭起梯架,我们起哄都想爬爬看,结果上去就吓得腿打哆嗦,太高了,下来腿都软了。西小院是化学实验室,花房,临街是伙房。一排小平房是我们食堂,记得那带木桶的味道,米饭、萝卜汤汆丸子。碑亭是放体育器械的地方,礼堂东有个沙坑,我从三层高栏杆上跳下来牺牲一颗下门牙。最后一排平房是教师休息室和宿舍,平房后面就是一片我们开荒种的菜,向日葵,蓖麻等,平时这儿清寂,可以被背书,记得那时课本"1848年葡萄牙商船来到我国澳门??? 女三中男八中结对子组织话剧队等,来往不少,41中只能从楼上眺望喽!50年后同学聚会,最后看一眼母校,因为她要搬迁了。 。
" Y3 L8 ?; M0 e/ M

您是大姐了,可以看出当年的大姐是一位调皮的女孩子。哈哈,希望您童心未泯。

匿名  发表于 2012-8-1 10:47:06
楼主您好看到您的大作很亲切,没想到我们即是街坊还是校友。好像我比您早几年在八中,当时八中的“立书”校名好像是“北京第八男子中学”。教数学的魏老师叫魏希斌吧九十年代中我回母校时,他已过世。
发表于 2013-4-13 23: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是“北京女八中”,我妈她们中学听说很漂亮,好像是个老西式楼,像个教堂一样,学风也好。! n+ P1 Z- ^$ E( z; }$ R2 g
后来是不是合并了不知道,还是拆了?很多漂亮的老楼如果还能装修不影响改作为公共场所,真不该拆。
发表于 2013-4-30 16: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亲切的回忆文字。
发表于 2013-5-18 14: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瘦影先生你好刚刚拜读您的大作,既亲切又佩服。佩服您的文采,勾起我的不少回忆。我们是学友,59-62年我在八中上初中,我们又是街坊我家住在石驸马大街麻线胡同(现在的振兴巷),和钟惦棐是邻居。我们曾经在我的寻找南沟沿小学帖子里聊过。对八中的生活我很想念,也很遗憾。中专毕业后我分配到外地,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回八中时数学老师魏希斌已过世,只见到任学明老师,另一女班主任林锡贞已回南方老家,没有同学一点消息,2004年我在唐山安家后,通过互联网,才找的几个在京的初中同学,遗憾的是我只和其中的四位同学见过面,真想有机会再和这些同学相聚一叙衷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8 00:04 , Processed in 0.149464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