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1|回复: 28

北京钟楼的永乐铜种与铁钟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2-24 0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本帖起因源于几日前zhaohq兄提问的钟楼大钟的帖子,特此说明。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钟楼的资料太多了,引用 部分:! R$ p; w/ G9 g; p: B2 M
    北京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钟楼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1 ^3 _7 E- o8 E' Y  n7 F0 R
; @  m$ m5 C( e: P) j) D2 t6 w( i3 V
, u! r5 t! }( E+ g
, z7 `4 |1 _/ g9 a
  钟楼报时器具,原为铁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高约4.2米、直径2.4米、体厚0.17米,重约25吨,曾悬挂在钟楼上,后因其声音不够洪亮,被后铸铜钟替换下来,将其放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保存。现所悬铜钟明永乐年间铸于铸钟厂,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体厚O.27米,重约42吨,悬挂在钟楼二楼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2米长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洪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到。, G7 {1 j' Y% w9 d* ~) e0 Z

* \  H5 e! W4 s6 ^& G8 h7 h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和此事有关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大意是说:好大喜功的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当即着手调遣能工巧匠营建北京城,在北京城中轴线最北端建造了巍峨高大的钟楼和鼓楼,并下令铸造出体量巨大、声音洪亮的大钟悬挂于钟楼之上,为京城百姓鸣钟报时。铸钟师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带领工匠们在铸钟厂里日夜劳作,筛研泥土,制作模范,雕刻花纹,熔化铜液,反复浇铸,但铜钟始终不能成功铸就。眼看着向永乐皇帝呈献大钟的期限已到,铸钟师和所有工匠们都心急如焚,彻夜难眠。铸钟师的女儿不仅聪慧美丽,而且十分孝顺。她看着父亲日渐憔悴的面容,暗自思量着帮助父亲的办法,因为她深深知道,如果工匠们不能按期铸出大钟,父亲要担当杀头之罪。就在工匠们做最后一次努力的时候,她纵身一跃,跳进了熔化铜液的熔炉中,瞬间化为一缕青烟,升向空中。大钟终于浇铸成功了,铸钟工匠们为了纪念这位舍身救父的年轻姑娘,尊她为“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并在铸钟厂的旁边为其筑建庙宇,永久供奉祭拜。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带上铸钟娘娘庙的介绍:
3 b5 H7 B/ S  v, V$ R+ |, r                       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面阔4.30米,进深4.90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砖券门石门额上书“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前殿三间,通面阔9.60米,通进深4.50米,硬山箍头脊,仰瓦灰梗,中殿三间,通面阔12.10米,通进深12米,硬山,二卷勾连搭,前为箍头脊,后为调大脊,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后殿三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8.4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石匾,石匾征集于北京德胜门城楼附近的居民区。石匾呈长条状,表面自右往左雕刻“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九个楷书大字,字体端正挺拔,苍劲有力。除九个大字之外,其上无其他装饰纹样。   附近有铸钟厂,是明代铸钟之所。铸钟娘娘是为铸成大钟而牺牲的铸工匠的女儿(是由铸干将、莫邪二剑的故事派生出来的)成为铸钟之神,而建庙祀之。现为民居。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几个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永乐年间铸造了一口铁钟,但当时就换下来了;9 J' u8 x0 o9 V) P! g( o7 j
, k8 F5 r# y: G2 w( C* ~/ R; Z
明代中后期这里铸造行业兴盛,铸造业需要寄托的神灵,于是根据传说,建造了对
% e' J# L/ L: u
4 c9 [8 b7 K! z+ s1 A应传说的铸钟娘娘庙。* [- ?1 i; g( s5 X6 {
- ^, ^" @7 c3 D% q' \  O
铁钟一直处于废弃状态,停留在钟楼附近,近600年,直到83年才落户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Z, r5 T! Y* F$ g* D; ]0 B
8 q2 v7 e8 x% i5 S1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大钟1908年左右.jpg 1908年左右的钟楼永乐铜种# s, W! n2 ~' b7 m( L
' T7 \! _- [6 n0 f( U0 c. @! z& g
2006年我拍的钟楼大钟
5 ?0 m2 x4 q4 [  d, I; S( v 钟楼大铜钟2006.jpg
; c9 S- P" L/ V% g( l7 h5 r$ Q! j: v0 J& [' B
永乐铜种的提额部分
  I+ z" ~* x1 u7 U5 g' a0 G! A$ _ 2006钟楼铜种提额.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钟寺的永乐铁种
5 \% U" K) j. G7 a 2006大钟寺永乐铁铜钟.jpg
& \. G+ L7 V+ T4 b* J' T9 k, c' t% t
大钟寺的铁钟提额
# b) o6 R: Y, E/ O/ T% U' ]1 t3 r3 Q9 E4 d) e9 \3 n2 C
2006钟大钟寺永乐铁种.jpg ) t" I! P$ x6 P0 @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说这个,永乐铁钟:
3 \: N3 s7 `2 M* ~" i# J$ f- r# f% Y' u
       这钟常年存放在钟楼院内一直600多年了。
8 r% N( N" p$ C  ?% g$ Y
/ d) ^) i9 P: a在清末倒下的钟里甚至住了人(多年前斑马发过的片子)
3 y. C* A- z, g& H: E8 q1 w, e1 Y" C( u2 g+ P5 r* Y0 p( [! y! r

" @$ I- q+ C! O2 |9 x% A8 {5 Q9 s( o 永乐铁钟清末.jpg
- }" u; G* f; D2 G' Q7 E
6 o6 v, |8 z5 o- O- y; g民国年间又被竖起来,保存在钟楼的院内直到运走前/ ?' q2 Z" j/ `. B- _

3 @' [/ v. n) M) K- U+ Z5 Q: U 永乐铁钟30年代.jpg
发表于 2012-12-24 02: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版主详细介绍。
发表于 2012-12-24 03: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先生的详细介绍!!!
* F: y5 E& I4 N2 k+ V' S
4 A  H, y  Y' q: t& L版主深夜发帖,辛苦了!
发表于 2012-12-24 04: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4:15 编辑 % z+ X- r' O! D9 N. {
# v2 \! e3 n4 j  W5 D% x
黑龙先生所言:7 w* s8 u6 h/ m: S/ S0 E
“钟楼报时器具,原为铁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高约4.2米、直径2.4米、体厚0.17米,重约25吨,曾悬挂在钟楼上,后因其声音不够洪亮,被后铸铜钟替换下来,将其放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保存。”" @5 W9 Y* K1 {! j
这是一种说法。' K4 r+ Z2 e1 m6 r# `
8 S1 Y' `( V' `  _7 {) o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 |/ ~: ^/ [6 Z  R《关于铸钟娘娘的传说》) B" X! `! e" a*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535474.html
: ]! A/ c- ]$ }[节选]:
. d( J7 }+ b% s$ `# E) ^......
/ |+ o  \1 S" D到后来,铸钟厂取消了,可“ 铸钟厂”的地名一直留到现在。“铸钟厂”里有一座“铸钟娘娘庙”,可不知道是什么人修的。有人说,是当初那个皇上修的;也有人说,是老邓头儿的伙伴们修的。不管是谁修的,这座铸钟娘娘庙和铸钟娘娘的传说,一辈一辈地流传了下来。那么,先前铸的那口大铁钟哪去了呢?这口大铁钟啊,它一直躺在“铸钟厂”里,不知道躺了多少年。直到一九二五年,人们才把它挪到鼓楼后面,直直地立在那里。
4 e- O0 K+ Z3 e! d' \# Z& M! h6 n......(略)。+ [6 L/ v& i# X
; x$ ?, @2 Z; U$ {" b; F* s1 k
看到一些老照片后,我对以上两种说法有些疑问。- S& ^+ R( x0 `5 i; Q% c: E

7 ]$ ?3 k  ?  W" s. v: D0 M2 W; h
发表于 2012-12-24 0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4:35 编辑
2 W' X7 I. I- t+ F) S0 m/ P, ]) O! c
  _* V% D5 ]+ |, d" _: n! t, v7 j我最早是在JNXU先生的一篇文章里的附图看到那口弃钟的。4 _: j) j4 K" M" P$ F
JNXU先生那篇文章的出处我一时找不到了。
/ e1 G5 s. H* U" [8 Q  T关于图089的拍摄时间在JNXU先生的文章里疑似未确定。
089.钟楼下的大钟      (JNXU上传).jpg
发表于 2012-12-24 05: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5:15 编辑 ! G. t. c/ Z& I& _# B! R+ `* p& l, x

5 z! p( s* e! R4 C0 y1 G: D在HK 先生《又一本20年代的相册》里; x5 q7 q# ]+ |5 w, s
http://bbs.obj.cc/thread-43995-1-6.html
" e5 J" {; h0 Z
3 E- l: x' |  K% J! C% F我看到数张可以确认是1920-1930年的照片。
+ s8 F* h- @) g7 h+ T在这本相册里,我见到了位于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那口弃钟。/ R8 l' o! H; p: M0 S! y7 [

; t( k, ^( V5 W图090是《又一本20年代的相册》封面。
3 g- \5 R4 {: v: T' |2 C图091里,可见到1922年拆除了南牌楼(上部)的大高玄殿。; y3 s1 [% {" \! O& Q2 N( K
图092里,可见到北京饭店西面皇城墙开的豁口。
. ?1 F8 A, p& E1 ^4 V图093里,可见到“位于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那口弃钟。
090.又一本20年代的相册.jpg
091.大高玄殿·南牌楼  (192-年).jpg
092.皇城墙豁口        (192-年).jpg
093.鼓楼下的大钟.jpg
发表于 2012-12-24 0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5:32 编辑
( F! A! E5 ^. _/ B7 v# v& G/ y) Q3 p+ M& [+ F" x! s- ]% b
在一些早期的俯看钟楼和俯看鼓楼的老照片里,% }8 h- [; b3 N' F3 g
没有见到那口弃钟。
; L  R* l2 T' `  N) P最迟,在1924年冬春之际(1924.12.17到1925.04.02之间),
( {, {$ y' I7 r4 S在甘博拍摄的编号470A_2708里,仍然未见到那口弃钟。
/ z' _9 ~& k+ J, |6 V2 b2 g! c+ H( u" Y  d1 |1 n
094.编号470A_2708   (1924-25年).jpg
发表于 2012-12-24 05: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6:03 编辑 . J. ]7 }4 x0 U; N; i% v& V1 Q9 q
2 o0 g7 ^1 R8 a; {0 |! M- B. R
请注意看,出现那口弃钟的图089里,钟楼下的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 W3 M1 K9 \% \, E7 L- |' [: |
请注意看,出现那口弃钟的图093里,鼓楼下的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
' ?+ {) Y3 F% a9 q( f- W0 f
# K) W5 ]; q! @我以为,出现那口弃钟的时间在“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前后。# q. M# U8 G( g0 r
我猜测,这个时间是明耻楼最初设立的时间——1925年。
$ B% Z! \5 ]7 Y1 [$ i- w2 {: p0 E7 i( ~- [7 L
图095.是甘博1925年冬拍摄的编号543A_3147照片,可见到悬挂”明耻楼“匾的北京鼓楼。
; [7 R- F7 n) X! M5 K2 v4 d7 u  }6 o) E2 J% N2 s

# c  _7 ]9 P2 u( [2 q% S
089.钟楼下的大钟      (JNXU上传).jpg
093.鼓楼下的大钟.jpg
095.编号543A_3147             远望钟鼓楼        (1925年·冬?).jpg
发表于 2012-12-24 0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
$ J9 \+ X& \+ @6 L9 U“钟楼南门正中,立着一通螭首方座的御碑,是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钟楼重建后所立,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不过有意思的是,碑阴则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那位京兆尹薛笃弼手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当年正是他将钟鼓楼易名为““明耻楼”,而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的。......”
' }0 I) W& H' E1 [' N不知那位京兆尹薛笃弼手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里是否提到了那口弃钟。
  @& j6 f" e5 y4 F: x* W- O, ^( ^' v
096.钟楼前御碑.jpg
发表于 2012-12-24 06: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6:51 编辑
# ?% x) p4 f. \+ k2 X$ R
- H8 @# Y, G+ V! {% K6 L罗嗦了许多,是为了下面的几点。
6 f. i2 ^' i. V0 y+ K  ?% W/ i) W, U9 p, x& t" m/ i' c5 I
可以搞清的:
7 E  F! C  O" O  R$ XA)图089和图093里的是同一口弃钟,就是今大钟寺九亭钟园主亭里的铁钟。7 J! K5 B# d6 H" W
B)图089和图093里的是同一口弃钟,1925年起出现在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
, v  _: Q' L2 X  C' l; B- x# D! r+ j: g; g6 Q/ ]
我没有搞清的:* {: D" |2 n8 U" ^% q- L0 y. f8 V

: f# I8 p4 u. U% u& _: `& Y6 dA)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是此时(1925年)从钟楼上换下来的?或是此时(1925年)从铸钟厂移来的?" X3 H3 G" ]8 L1 n
B)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若说是1983年移走的,有证据吗?7 C. @$ D$ u. l, S- V7 a  Y5 g( a
+ D0 c* z: {0 Y* z+ q: n; o

4 i2 n# h' m0 o  L我以为,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大铁钟)若一直停放在这里(鼓楼院落之外),  G( Q0 D  V) C. L6 m
似乎逃不掉那年的“大炼钢铁”吧!3 ~4 j2 e" w) ]. l0 i" {
嘿嘿!
097.大钟寺九亭钟园-主亭.jpg
098.九亭钟园主亭-大钟.jpg
093.鼓楼下的大钟.jpg
发表于 2012-12-24 07: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7:59 编辑
3 T. j0 c6 T/ Z" u( N0 b2 @, _' |' C: w$ w
关于我所说:
: S% F5 |- D- l) |  H6 Y“我没有搞清的:A)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是此时(1925年)从钟楼上换下来的?......”
  q/ F3 T7 A- D; i" q& b5 z# ~6 ]8 z5 W& Z1 U' q

# P- ]% @: w+ c% h' a在这里做个说明。+ ]: x& J5 e4 L  n8 H8 K( |
% ?, {4 a+ a6 h8 G; l, j$ ?- ]
我仔细观看了甘博1924年冬春拍摄的北京钟楼内的大钟(编号470A_2710 )高清照片。8 Q& z% V! f5 d/ D4 [
我发现图100(编号470A_2710 的截图)红券内疑似是2道细筋。
! k5 T) O) |( L5 O在其后时间(193-年和201-年)看到的北京钟楼内的大钟照片,这部分疑似是3道细筋。
7 x+ O! X& S! u' M* A$ ^我觉得甘博1924年冬春拍摄的钟楼大钟更接近那座遗弃的大铁钟。
099.甘博拍摄编号470A_2710  大钟     (1924-25年).jpg
100.编号470A_2710             大钟·截图         (1924-25年).jpg
101.钟楼-大钟        (193-年).jpg
102.钟楼-大钟        (201-年).jpg
发表于 2012-12-24 1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中客 于 2012-12-24 14:10 编辑
5 T, v" c( t" ?. d9 |5 C5 I; m1 P9 }# i1 [7 D# ~
      我对那两口钟不了解,但手头刚好有8楼那张弃铁钟的pp。照片是约翰 汤姆逊1898年《镜头里的中国》的插图,之前不知道他拍这幅PP的意思,现在一下就明白了。附图如下哈! l$ B) h& ]% X
6 H6 l9 B3 ^' J

2 n6 j" d/ u+ m& f8 B; f, i* u 北京大钟.jpg

点评

原来出处是这里,谢谢了  发表于 2012-12-26 11:23
发表于 2012-12-24 15: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着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探索,很多谜题终将水落石出。感谢楼上诸位老师的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1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半天,大概知道了zhaohq兄的疑问,我尝试回答一下,不知对不对。" H0 L" a- W% t

6 y7 m; L+ e# |2 v/ D" l1.事情的起因是zhaohq怀疑甘伯的钟楼大钟照片和其他钟楼大钟不同,+ J* @5 B5 n  @% k# \$ i
  但没有其他文献或照片依据。
# ?4 ~5 |" D: s: g4 m: R3 A2.因为两个钟照片都在,现状如何应该一比较就知道,应该没有疑问。
% N1 o& F; \, k2 K, v- u3.假设存在两个钟之外的第三个钟,民国更换过,疑问是为何这么做,; i1 k9 D: v; L8 n9 a. v) @
  换下的钟在何处,为何没有文字记载。
) t  X( l2 @2 k: F( M
4 N$ s& E: P4 I9 S' N* N, |# l! R我的理解是,在没有发现新的文字资料前无法判断大钟更换过,% v3 }) M2 t( m) O
因为这么做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 _$ z$ t  O0 A3 k钟楼清末已经没有实际的用途了,民国更无更换的必要。. I6 _' T) i9 J: k; y, c* C

  w" k1 A3 Z$ ~1 G铜钟和铁钟是一个时期制作的,造型完全一样,但大小不同,铜钟大些4 t  I6 F8 R8 \8 D, s
其他几乎完全一样,你看到的不同我认为应该是光影问题。
4 C$ {) i6 W8 t" G. m7 L. P
( s8 t' x( A6 n) {9 L判断一个事物的结论最后是多证重叠,单一的证据下的结论不好说是否准确。
发表于 2013-1-20 17: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铁钟在民国时到八十年代初,一直是竖立在鼓楼的后面,正对着鼓楼市场的南门。小时候去鼓楼后玩,都会看到大铁钟。每次看到它,都会不由的扭头看看钟楼,当时总以为钟楼上没有大钟了。
发表于 2013-2-16 2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月网购了一册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在介绍北京钟楼一段中,汤姆逊介绍,钟楼上的大钟是铸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五口大钟之一。另外四口大钟,一口放在太和殿旁边,一口在西直门外大钟寺,第四口半埋在钟楼不远处的一条小胡同里(有瑕疵不用),第五口在某个寺院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09: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中客 发表于 2013-2-16 22:50
1 U& a2 x. A1 a" P! H, h* r% [% Z! ^& T上个月网购了一册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在介绍北京钟楼一段中,汤姆逊介绍,钟楼上的大 ...
! F: _9 F" I8 ]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jnxu 翻译的那本吧
发表于 2013-2-17 14: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GAMBLE关于北京的照片分至少两批,一批是1917年左右,另一批是1924年左右,这个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照片说明里有记录。如果ZHAOHQ先生举的那张照片(未封门洞)确是1917年,到1924~25年京兆尹建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把钟鼓二楼的门洞都封上,再把弃钟竖于鼓楼后身,就合乎情理了。 " `( @. G. ~+ J8 {$ S* C% ^/ M" _
另外一个问题:1895年汤姆逊拍的卧钟是在哪个位置呢?看不出是钟楼下还是鼓楼下。
发表于 2013-2-17 2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2-17 20:35 编辑 5 j* B' p1 i# v! a. n7 i

  W& O, O" O4 E) dGAMBLE编号  455A_2623   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拍摄于1924.12.17.! B9 p" Z, d. j  P
GAMBLE编号  484A_2793   西四北牌楼(赴碧云寺暂厝礼)   拍摄于1925.04.02.; B. |7 \% e/ W5 v7 D  |# z6 A4 M

2 i, X  G& i9 s5 U" M) fGAMBLE编号  470A_2708   鼓楼             可以认定拍摄时间在1924年冬春之际(1924.12.17到1925.04.02之间)。
/ T% q3 P6 g7 F3 J8 O( fGAMBLE编号  543A_3147   远望钟鼓楼  可以认定拍摄时间在1925年深冬(1926年元旦后)。
发表于 2013-2-17 21: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 发表于 2013-2-17 09:00
" e1 ]5 c' U3 ]% z1 l3 ]3 K- k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jnxu 翻译的那本吧
0 H& N, Z5 @3 i: y* b: s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是徐家宁翻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翻译水平相当不错,基本看不出瑕疵。只是最后“附录”对汤姆逊在中国游历的时间交代不清,(或许错误)例如他1869年就曾到过上海等地,书中他还把1869年他在上海拍的照片与1872年左右拍的照片进行了比较,而且有资料显示汤姆逊1869年还到过广东、福建等地,拍了大量照片(我曾在“老照片中国网”贴过汤姆逊1869年照片100多幅),或许是资料不全吧,“附录”没有交代清楚。汤姆逊在北京期间拍了相当多的照片,大家知道《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镜头里的中国》、《马六甲海峡,印度支那和中国》几册他的书中都有刊出不同的老北京照片。书的资料都是英文原版,基本看不懂。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中客 发表于 2013-2-17 21:44
& A9 Q# j, I% A$ K! ^. j' V) \7 F#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是徐家宁翻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翻译水平相当不错,基本看不 ...
% m+ i2 T6 o3 Q7 T4 q
就是他翻译的那本,/ c0 F1 d# o6 H& I

* |7 n( r! f4 ~6 z7 _  ^; j从前也没仔细看过原版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2: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kuma 发表于 2013-2-17 14:34
" G' m3 g  y% ?$ Y+ }我记得GAMBLE关于北京的照片分至少两批,一批是1917年左右,另一批是1924年左右,这个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照 ...

1 h. _0 i# C, o; k最早应该在钟楼北的铸钟娘娘庙一侧,不排除那里是当年庙破败前庙产的范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0 19:06 , Processed in 1.24849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