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00|回复: 32

[原创]2月19日鲜鱼口地区胡同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2-20 0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长时间没有写拍记了,除了忙碌加上有点儿泛懒,再不好意思给自己找个更加客观的借口。记得前几次去东城、西城写的拍记,总爱有意无意的,在文章开头搞一些噱头,比如加句歌词之类的。回到南城来,应该来句什么应景呢?

# ~/ v- u+ P6 T& H

守着家门口儿,可以说是看着这里胡同的变迁,实在有喊出来的冲动,但这里不是个适合“宣泄”的地方,还是沉下心气儿,含着半口“二锅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慢慢的回忆......

/ E) _* D' h. M% p

每次的集合,其实是最令人期待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到一起,看在胡同的面子上,新人不久成为了旧友,这样的感觉总能在工作前,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

9 U2 N3 T9 A- U* r0 l

今天例外的是,路线并未事先安排的。因为几个月前的“当务之急”已经连成了片。

) c+ B# m; [% O) T7 a7 A

老老的北京的确是经验老道,从大江胡同开始进入实在是一个精彩的决定。

# d/ ~( @7 W2 [1 W2 o

也许走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察觉,因为取景器毕竟只盯着胡同的某个局部。当把一整条胡同的照片连接起来,就会发现大江简直是一条教科书式的胡同。

! C1 b2 L3 R: F6 x. R4 q7 ^

民国时期的老楼,老商号,洋货庄,老会馆,老作坊,以及老民宅,统统完好的排列在胡同两侧。

( w0 C9 r" k0 m7 M+ E1 [/ J

西口的楼里,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里面有卖洋货的洋货庄,有售煤的煤铺,有卖磁器的作坊。如今当年的匾额大多残缺不全,但剩下的一点痕迹,还在努力的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 v0 E" J1 j- g+ D( `5 }3 m

# p* e, Q; c ~$ U

往东走是几户民居和几处小作坊,虽然已经残破,有的已经钉门上板,但仍旧能看出的一点,就是整齐,这决不是胡话,仔细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门楼,店铺的门脸,都是在一条直线上。这是清代的规矩,胡同必须保持整齐,这也就是某些院子有两道门的原因。

/ e. S0 w% w% f( `+ u

; I+ {. A) \6 N* D& \

再往西,就是一片会馆区,这里至少有包括“庐陵、吉州、台湾、云间”的四家会馆,其中114号台湾会馆,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对面的吉州会馆,已经被封板,里面的石碑也不见了。希望是被保护起来了。这一带店铺、作坊云集,恐怕与会馆比较集中有密切的关系。只是这片会馆区,已经被“腐蚀”没了。

; b) s/ k2 g& i* D- y

* H3 D4 W! ? y# z

会馆区也是胡同的转折地带,从此开始,胡同开始向东南方向偏折,不熟悉的朋友,往往在这里开始转向了。

3 Y6 o$ Y! |4 D' a

再往前走,就是很明显的一片生活区了,都是鲜鱼口地区典型的小门楼儿式民居。在与罗家井胡同相交处的两侧,各有一家店铺,这也是胡同中一个规律。

8 Q5 L( I; l* R

一为永增厚粮食铺,匾额石刻非常之清晰,并且还有雕刻者的落款儿,而两一侧,则是一家“油盐醋”店,典型的老商铺的门脸房,上方有护檐板,下来有四根“仰覆莲”形式的垂柱。这样的小店的主要客源,既是胡同中的居民,安排在胡同中央着实比在胡同口处,要科学的多。

+ q9 J+ W$ g0 ~$ C# v

( a( W1 t- K, { & u6 J4 d% @) h5 i在他们的对面,曾经是一个制鞋的作坊,在街门前的墙上,还竖排粉有作坊的名号,叫“和平鞋X”,旁边写着“样新式时”。恐怕这里是当胡同里,追求时尚的人们常来的地方。而在他旁边的“三元号”和对面的二层小楼儿,就实在问不出,究竟是个什么铺子了。

* ?2 P. }" L, l: z7 D$ Z

# O3 a7 N$ f( w% T

# T) {" c- m; ?! e$ t1 q1 m; L8 U* S" _% z1 p/ C n 把在胡同的南口儿,终于有一座气派的门楼,金柱门,雀替、门簪、抱鼓全部按在,少见的是其在“倒座房”的墙上,雕刻着通常出现在影壁上的“鸿禧”二字。恐怕这是大江胡同里,最体面的院子了。

5 m9 P/ C2 ~& ]" Q

; w$ o4 l, M; W5 O1 z( r: I. S

1 V# J m8 z5 l4 Z2 L, e3 W$ [" q

! j: V: m2 y" ?) x* M! y, q

从大江出来,不得不路过铁山寺,同和堂,以及“161”,这三个地方,几乎已经成为了三里河大街的代名词。铁山寺,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同和堂老药铺还有一个壳子,里面雕花的倒挂楣子,以及诊室的匾托已经没有了。索兴161还完好无损,能送给它的只有坚持。

, o+ c/ l* X4 W" ]

也许,故事里没有花絮,总觉得不够精彩的。几位敬业的民警同志,便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花絮。邀请我们到草场九条的一个不大的院子里,聊了聊天。大家非常客气的就一些法律问题交换了一点意见,并且达成了满意的结果。

2 q& S5 q8 r8 S- W: R; B$ B

此时,我们的队伍依然在壮大,从草场九条的北口出来,我们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位同志。

+ O" }& E! E+ [( @* ]6 w

西兴隆街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了很多,前几次来还在津津乐道的109号,一个西洋式门楼的粮店,已经只剩下基座,一时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那里。

) H8 g; m( [: U

继而穿过旁边的拆开的小路,踩着一地的碎砖,向北走到西打磨厂,不可否认西打磨厂的工程进度,要比鲜鱼口和西兴隆街慢很多,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一丝曙光,尽管他十分的微弱,总比没有强吧。

/ T" U2 C! F1 t7 y* e# V* ?( J

最后,一路走来的百感交集,以在西打磨厂45号,那座漂亮的大门前的一张合影结束。这张合影应该是什么表情,大家还是有些困惑,高兴些?还是严肃些?干脆一样来一张。到底哪张合适,几个月内就可以揭晓,瞪大眼睛看吧......

2 |* f1 |" w' x/ p' N

这几日在忙于整理半年以来的拍记资料,看了到了去年7月25日,第一次在鲜鱼口地区活动后写的胡同考察记,当时写完觉得十分满足,现在一看实在稚嫩的很。但我依然格外重视这篇千余字的考察记,因为它记录了一段,我拍记照片文件夹中,一个永恒的“空白”——长巷上头条。

9 i4 R9 R/ c( E1 x, N, Y

“长巷上头条中的老建筑基本已经十分破旧,有一处大门比较少见,因为在其门上方的走马板上,刻有一条坐龙。在胡同的西边有一家老银号,“拍子式”的门脸,院儿内基本还能看出原来银号特有的格局,银号内有地窖,可能是金库。”

1 Y+ c8 N& U) t) z* _# H

这是当时那篇拍记中写长巷头条的一段。

: ^. d1 i. m! D9 f7 ^; j

如今,它不存在了,也许,我们勉强还算能找到类似于“劈柴”、“灵境”、“香炉营头条”这样的“超大号胡同”,但长巷头条的确不存在了,只剩下两边铁板夹出的过道。

. G9 p( l& G% j/ E" X+ }

那个文件夹里,就只有这段当时写的文字。现在想起里面提到的那条“座龙”,印象依然非常清晰,暗红色的走马板,雕刻精美的座龙。

{ s3 Y9 u4 f% m5 T

聊天的时候,印心说他也是因为看到了长巷头条的消失,意识到了胡同濒危的紧迫感,我想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拍摄”和“拍记”的意义。也许“消失”不能完全等同于“遗忘”,但“记忆”恐怕永远战胜不了“时间”。

9 C. m. h! w9 r& ?!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0:35:38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0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写的考察记真好,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介绍的都很详细.去过那里的人记忆犹新,没参加活动的人同样能感受到那里昔日的辉煌。。。。。。
发表于 2006-2-20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 跟几张图 [em01]

发表于 2006-2-20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第一次去鲜鱼口地区,就赶上了大江胡同的拆迁,如今的大江还剩下什么了?

! g/ }# f/ u7 c) M" H' b4 {

西兴隆街从那经过了好几次了,虫子说的:“西兴隆街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了很多,前几次来还在津津乐道的109号,一个西洋式门楼的粮店,已经只剩下基座,一时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那里。”那粮店可是如下的照片吗?

点评

您这是在兴隆街,这胡同的对面就是草厂三条。可惜也没了。  发表于 2013-2-2 20:43
发表于 2006-2-20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那是还往西一点的地方,南翔凤胡同与西兴隆界接壤的地方。目前这也已经被夷为平地了。
发表于 2006-2-20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吗?明天去看看。
发表于 2006-2-20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废墟么?:(.....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我也要再去确认一下那个位置的门牌号。虽然谁都不会喜欢废墟,不过也不是说废墟中就没有丝毫的价值。我们还是可以在废墟中找到我们想要得资料和线索,比如院子原有的格局,或者说隐藏在里面的东西。

+ T* t0 {; y; c1 I; J

当然,我还是宁愿他们继续深藏着,而不是被暴露出来。

1 o. |0 a6 Y+ F, p0 ?!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20:17: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20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记录很翔实,文风也严谨。
发表于 2006-2-20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的问,会馆区是什么意思,是现在的使馆区的意思吗?

‘鸿禧’是什么意思呀?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谓的“会馆区”就是文中一句调侃,所指的就是一条胡同中会馆比较集中的一段,在胡同拍记中,发现了这么个规律,就是会馆相对比较扎堆儿,当然并不绝对。

* N A( {; o: l- @

“鸿禧”的意思就是“大福气”的意思,绝对的好字眼儿。建筑上往往都会有这些象征吉祥的词汇,寄托主人的愿望。

发表于 2006-2-20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以后,尤其是看了最后说长巷上头条的那段儿,想哭。

今天在晚报上看见那篇《北京市民“食别”廊房二条》的图配文,觉得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是好东西,都舍不得,但为什么它们竟然要消失了...?

发表于 2006-2-21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差别:永增厚粮食店的两边,各有一副食店,是一家的买卖,那天碰见业主的后人,他说店铺的称法就叫“油盐醋”,而不叫“油盐酱醋”。我也加个酱字,但人家强调叫“油盐醋”。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fengken老师指导,这点真的应该非常注意。看这他这意思,是这里不卖酱。难道是过去油盐醋跟酱是分开来卖?真要好好打听一下了。

[8 T9 N7 f- Y+ F9 N9 v B

我们常说的“油盐酱醋”中的“酱”,似乎是开门七件事儿里最饱受争议的了。有说法为“酱油、酱菜、黄酱”。不过按规律看,还是更倾向于黄酱,因为都是相对的原始配料。而无论是酱菜还是酱油,都是从酱上加工而来。

- Q+ F- u& F4 K$ {2 ?, G0 Q7 G. R

对于北京人来说,酱太重要了,北方口味偏咸,尤其很多北京菜,都是由鲁菜演化,继承了色浓味重的特点,酱油是少不了的。北方人习惯吃面,馒头,烧饼,不就点儿酱菜怎么得了?王增祺笔下的《胡同文化》中,就有一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还有什么说的。”而北京人最好的那口儿炸酱面,中心思想就在黄酱上了。

- N K% V8 ^! Y, D! o*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1:34: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21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没有“酱”字,但一定要卖酱,并且要卖酱油,而且还要卖百姓日用的杂类。

下次可以考证到底还卖什么,看来是必要的。趁老住户还在,搬家就断了信息了。

我想“油盐酱醋”两板两眼,说起来太拘谨了,“油盐醋儿”更符合俚语习俗。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宣南胡胡在2006-2-20 17:21:37的发言: 4 \5 A4 G- f( J6 w . U& h9 y6 z# f" g/ k+ I7 X" Q

记得第一次去鲜鱼口地区,就赶上了大江胡同的拆迁,如今的大江还剩下什么了?

$ O3 `" W8 A! G5 a4 W( i

西兴隆街从那经过了好几次了,虫子说的:“西兴隆街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了很多,前几次来还在津津乐道的109号,一个西洋式门楼的粮店,已经只剩下基座,一时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那里。”那粮店可是如下的照片吗?

1 [. V" U, X% N5 L/ w
4 Z" _: K" s" L , B" F' F$ [) y2 Q+ c 7 P' f* b. i; G" s& Z) }

3 c6 `$ F: `! c, Y7 e

今天去西兴隆街确认了一下,非常遗憾,就是这个门楼。* y% g/ A2 X( L$ w5 }+ r9 L* M

发表于 2006-2-21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以前是粮店么?我记得原先5条口那是个粮店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也是一次在那里拍片,听一位老奶奶说的,说这里曾经是一家粮店。尚未有深入的考证,来了几次,从来未见过这里开过门。

发表于 2006-2-21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老奶奶好象说,5几年时候是粮店,应该早就不是了.至于再以前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今跟虫子看了一下,应该就是这里了.这个建筑已经没了,我们只在乱砖头中发现了一样颜色和质地的墙皮.

发表于 2006-2-21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打听了一个称谓,管副食店叫“油盐店”口语化一般就是“Yun 儿”店。(“Yun 儿”店为“油盐店”的北京吞音缩略语,您念的时候不用咬文嚼字,牙齿不用打开即可,呵呵,这得慢慢找劲儿)

+ q# l- W# s- B8 D. |' W( l

后来改为合作社,为什么称为合作社是因为开店之初从每家老百姓家中筹集一元钱。

8 l9 u8 z. l/ r9 r( ^1 B5 z

后来慢慢就改为副食店了,再后来,与时俱进就变超市啦。

[em01] y- u6 P- o" b7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21:58: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22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各种铺户的称呼确应理一理,真没听说过“油盐醋店”,我知到的是通称“油盐店”,买的东西是各种调料和咸菜,当然包括酱醋。

在我早先住的街巷中,就有两家油盐店,另外卖糕点的是饽饽铺,早点的是烧饼铺和麻花铺,有馒头铺、羊肉铺、麻刀铺、面铺、纸铺、剃头棚、商行、包子铺、猪肉杠、绒线铺、鞋铺、钟表铺、电料行、小人书铺,这些称呼似乎都不存在了。

我怀疑是否这个本家只称呼“油盐铺”,错听了“油盐醋”。

发表于 2006-2-22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道理,贴一次上了仨。
发表于 2006-4-3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6-7-7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已经是一片狼籍的工地了

感慨很多啊……

发表于 2006-10-25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贴了,每次翻看还是很心酸。带着些许遗憾和汗颜,我对那里到底了解多少,我真的想把论文写好。
发表于 2006-10-25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鲜鱼口,不管是和谁去的,也已经去了不下5次了,每次感觉都不一样

无限的感慨和遗憾,眼睁睁的看她离我们远去,却什么忙也帮不上......

发表于 2006-12-1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切都没了!
发表于 2006-12-1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年来的拍记情况看,去年7月,大家对鲜鱼口的抢救性拍摄到目前来讲,我认为是最有意义的,虽然我们拍照水平不济,但我今天真正感觉到了,一样东西没有了,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样了,而还能有真实的照片做参考的重要性.
发表于 2006-12-4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大江太美了!!!!!!!!!



发表于 2006-12-4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张照片是早晨拍的,(永增后)的现居主人,就是这位老大妈,大妈前几天刚死了儿子,又要面临拆迁无房的窘境,满目愁苦.给大家发张背影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07:38 , Processed in 1.190531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