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记》里的“北京事儿”一 近来读《鲁迅日记》。知道些鲁迅在北京的故事。开卷有益。 1911年辛亥革命,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任命鲁迅为部员。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继任。教育部迁到北京。鲁迅随单位来到北京。他1912年5月5日到北京,1926年8月26日离京去厦门。在北京待了14年。先后住过南半截、八道湾、砖塔胡同、宫门口,四个地方。 他是坐船到的天津,下午三点多上火车,晚上七点到北京,住了一宿旅店,第二天搬进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的山会邑馆(山阴、会稽两县会馆。1912年下半年,两县合并,改名为绍兴会馆)。放下行李,上单位报到。日记说“坐骡车赴教育部,即归”。当天夜里,就碰上了“北京事儿”。日记说“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蜰虫三四十,乃卧卓上以避之。”蜰虫,臭虫。卓上,桌上。会馆头一天,桌子上眯了一宿。被臭虫折腾的。 臭虫,在早年北京常见,人人皆知,户户都有。现在的北京,臭虫绝迹了,年轻的朋友怕是见过的不多。臭虫咬人,跟蚊子、虱子一样,吸血。臭虫也叫壁蝨、床蝨,它藏身在墙缝、床缝。鲁迅讨厌蚊子的嗡嗡,说它是发表声明:表白咬人吸血合法合理!臭虫默不作声的吸血,无法预防,也只能默不作声地“避之”。 臭虫,散臭味的虫子。个头儿、形状,和装枕头的荞麦皮差不多。小尖脑袋,大扁身子,黑红色。不会飞。靠吸人血、动物血活着。命长,饿几个月,瘪成两层皮,不死。空屋子,一旦住人,体温、汗臭,就把它激活唤醒。成群结队爬上床单,即使不咬肉吸血,贴肉皮咕涌也没法睡觉。 1949年以后,铺板、木板床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炕。铺板床板的缝儿里挤满臭虫。搬到院里晒,抬起板子摔。臭虫掉一地,开水浇,用脚碾。消灭一批。拿滚烫的水直接浇床板也起作用。处理一次,睡几天踏实觉。 那时,住人的屋子都有臭虫。床铺靠墙,墙上就横一道竖一道的红血印子,捻臭虫留下的。旅店、集体宿舍的墙上都密密麻麻的画满喽。臭虫咬,不起包。红一片,火烧火燎的痒痒。要命的是折腾的你睡不了觉。 居住条件改善,讲究卫生。三十来年,不见臭虫的踪影。祸害人的虱子、跳蚤也消失了。偶尔,人们口头上还提到臭虫::”瓜子里磕出臭虫——什麽‘仁儿’(人)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