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8|回复: 32

五十年代的鲍家街幼儿园,梦开始的地方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7-20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城区鲍家街幼儿园上学的同学吗?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城区鲍家街幼儿园

   地址:复兴门内大街前老来街38号

   五十年代的后期,我和我姐姐在该幼儿院上了三年左右学,每天早上有三轮车工人接送,这可能算是比较早期的校车雏形了,车号:14,工人家住西城白塔寺、沟沿、人民医院、文革一度叫:中华路的北面。详细待查。我家当时住阜外大街的南营房。

发表于 2008-8-3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0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家街幼儿园的胡同北面有个王府的大墙的夹道,拐过胡同出去北面,五十年代的每逢中午或下午,路边的槐树拴着许多的马车和毛驴车在“打尖儿”——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家街幼儿园童年时的照片

         今天终于找到了五十年代前,我在鲍家街幼儿园童年时的照片,记得当时是庆祝

“六、一儿童的文艺表演,表演的节目是《我们要当小海军》,近五十年过去了,不知道

有多少人实现儿时的梦想,还别说,我们班还真的有一位女同学,原来是二轻部宿舍的,

据说现在担任军医院的高级职务,其他男生能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的老煤铺子,早已经是“赫然在目”了


走近太平湖的东里的西端,眼前的老煤铺子,早已经是“赫然在目”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早已经是“鸟枪换炮”,

8 h1 I! u0 D* Y; z) J$ m' _

          儿时的煤铺地址依旧,而所不同的是,制煤的机器,确早已经是“鸟枪换炮”,

9 x. f" A4 @0 ?

“改朝换代”了。

% ]( H! [1 T8 }8 h& L7 z, T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踏进了历史的同一条河流,真是感慨万千

( E* ?; ^9 e T* d5 D

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前二天,恰逢去象来街路过鲍家街附近,我就“鬼使神差”得走了进去,近50年的光阴过去了。我又踏进了历史的同一条河流,真是感慨万千,欷歔不禁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当时担任国防部的部长秦基伟的官邸

 

! V% D% d, u I) D/ V8 M9 G

 

. |" ^/ y( A) Y" ^- |3 X1 l: }0 t

44路乘车到了西城区的象来街,下车不远,穿过对面的一条狭窄的小胡同。就来到了太

% | i% i1 d/ h7 p- }. _# a* d3 k/ c

平湖东里,这里胡同的北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是一家成立于70年代后期的逾千人

% |3 `) @- F3 e. V9 a! ]% G! |

的半导体器件厂,还有月台胡同附近的二龙路街道的印刷厂和几栋70年代的简易老楼。

# ]6 {- [: j9 U) v

右侧的向南的高墙里,是当时担任国防部的部长秦基伟的官邸,在往南就是自来水公司了。

4 V+ y6 N5 C& O; Q9 w& {

当然现在这些早已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了。这里现在还保持原样的只剩下以上照片

$ H4 o' x; G+ e( W

上的老门脸了。

X( R: I- e5 D, B2 q& E& D

    在暮秋的老阳儿照“腰"下,着我们顺着胡同再往西行,终于历史的“遗存”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家街幼儿园的原址终于在2003年被西城区政府征地拆迁了。

) o! Z- F. g# n- l

这条消息是我前几天,去中央音乐学院时听说的。

5 [4 k8 u0 I8 i8 b7 b1 B

 

% H p5 ~8 { c0 {1 ^' u s

党校 利马窦墓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 d$ p+ a w1 ?4 w

前清醇王府,

, Z2 k& Q- ^4 ?

 

. g8 i: A/ H% S- s

以上的消息来自和我同年出生(甲午年)的在少年宫里值班的老李。他原来就住在鲍家街幼儿园的附近。

5 p; Y; M# m v+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声演员笑林的上辈儿的祖籍就是哪里。


话说到蜂窝煤,可能话又会扯的稍微远一点了,上世纪的50~70年代的老煤工们,解放前在京城的四九城里,他们生产和加工煤的方法,主要靠的是:用一个花盆和一个竹筐,再有就是一把大板锹,……。

$ H$ I3 v8 n( E0 g7 n% \ G

      “摇(音要)煤(音妹)球(音秋)儿的“,大多是指来自河北省乐亭附近的农民,具体讲就是已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宇宙牌香烟》里所描述的口音,据说相声演员笑林的上辈儿的祖籍就是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大爷说没见过这么“嘎杂”的孩子呢!

回想起上世纪50~60年代的北京城,每当隆冬季节,北风呼啸,街上不能说是人烟稀少,但是也是属于车马人稀,非现如今世界大趋势下暖冬效应所能比拟。当时我们一群5~6岁的孩子,几乎每人冬天都穿着小棉猴,一大清早就被各自的家长,从暖暖和和的家中,朦朦胧胧得登上“校车”,(所谓的校车,其实就是人力三轮车改装而成,车门向后开,一车最多能做5~6人小朋友,每个孩子每月也就收费3~5元钱,这在当时已不是小数目了,起码够一个人近半个月的“嚼过”了),登三轮的大爷姓刘,家就住在白塔寺的锦什坊街的东门胡同里,车号:14,我小得时候算是一个捣蛋鬼了,大人讲话:好听的是人小鬼大,不好听得是花活太多,出奇得“淘”!经常冒出点捉弄人的鬼点子。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大家百无聊赖地在车里瞎“坎”,当送一个孩子到家时,刘大爷从后面把车门打开,接完孩子后忘记把插销锁好,让我发现后,立即坏水“泉”涌,乘大爷上楼之际,溜下车就地捡了块石头,把后轱辘打上“眼”,然后装作无事人一般,混入车内……,后来呢?后来,“后果”很严重!我不但在家里挨了一顿“臭揍”,还在幼儿园受到全院的通报批评,弄得本人好一阵“威风扫地”,直到多年后见到刘大爷,提到孩提时代的这个“愚蠢”行为,哈哈!刘大爷说:“工作了这么多年,真是还没见过这么“嘎杂”的孩子呢!

- i$ t& r+ }7 O( I+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乐亭的传统“要妹秋儿”的,更是凤毛麟角

QUOTE:
以下是引用文秀武兵在2008-11-3 12:21:00的发言:
8 H( r" p1 `3 k( k9 _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党校 利马窦墓 1090_缩小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话说到蜂窝煤,可能话又会扯的稍微远一点了,上世纪的50~70年代的老煤工们,解放前在京城的四九城里,他们生产和加工煤的方法,主要靠的是:用一个花盆和一个竹筐,再有就是一把大板锹,……。

8 M/ ]' t% E/ X% A/ O

      “摇(音要)煤(音妹)球(音秋)儿的“,大多是指来自河北省乐亭附近的农民,具体讲就是已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宇宙牌香烟》里所描述的口音,据说相声演员笑林的上辈儿的祖籍就是哪里。

4 k- n& W' D7 E

农历进了十月底,随着节气又到了乍暖初寒的深秋季节,北京城的小部分居民,也开始了面临冬煤的贮藏准备。我顺便和煤厂的一位30多岁的工人攀谈起来,了解了一下今年的蜂窝煤的单价是;每块煤是0.90元左右。太平湖东里的煤厂的大部分工人来自河南,他们对老北京原始的生产蜂窝煤的情况也早已淡忘,当然来自河北乐亭的传统“要妹秋儿”的,更是凤毛麟角了,我跟他们谈起老年间他们上一辈的的故事,他们很是诧异不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是俺发现的商业秘密,恕不外传啊!

昨天“立冬”,这天说冷,还就冷了。俺在这里还是说说这老年间的做煤球的方法,严格讲老话是——“摇”煤球儿的“招数”。

0 d( _# K: g7 P9 L" _8 h8 G

先用煤末子、黄土按比例就水“和”匀,外观几近成稀泥状,平摊在较硬实平整的的土地,或水泥地上,用大板锹把煤表面上“呼噜平”!以“见”光为神品,待阴干呈半干状之前,煤工手握大煤锹,但是要注意操作的要领:手中的锹面要向下,像切刀一般,把煤切成无数小“田”或“井”字即可,等再干一二成后用锹将煤“撮”起翻个儿,打成小方块状,再表面上洒点水,将煤用锹“撮”在大而扁平的竹筐里,竹筐下有一个小花盆做竹筐的支点。竹筐不停地以花盆为中心,沿筐边做圆周行星运动,……,少顷即可。(类似正月十五做元宵,两者仅是黑白之分)

1 n2 s: v( d% K

以上来源多是在阳光普照、天气暖和的日子里,鲍家街幼儿园的老师,带我们在院外做自由活动时,我经过仔细侦查后,细心分析而得到的,大家知道一点“皮毛”就行啦,咱们“哪说哪了”,这可是俺发现的商业秘密,恕不外传啊!

! V# {7 A5 j+ e8 a. D; y3 c, K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湖东里的胡同口的砖雕


太平湖东里的胡同口的砖雕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家街小学在哪里?

QUOTE:
以下是引用chunfen在2008-10-25 22:30:00的发言:
我是1950年鲍家街小学的学生,启蒙老师叫刘淑黽(敏)。我永远怀念她。
7 ~5 |! c# F$ O8 v% x

从入学的时间看,那您是我的学长了,不过你上的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呀?鲍家街小学在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东大门了

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往北走,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东大门了。

; t! x. K/ F K" `. c0 Z+ ]

5 {& i# n% T' O9 X$ {

虽然我幼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离中国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仅有咫尺之遥,但是遗憾的是,我除了小时候母亲给我买个0.23元的笛子外,就再也没有摸过任何属于自己的乐器。而现如今的孩子们,家里动辄属万元以上钢琴等各种高档乐器,甚至上一次钢琴课的学费都要100~200元以上,那时候的人们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生活呀!当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经常不乏与歌星、影星亲密接触,那已经是后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从小到大多次在此接受音乐的熏陶。

, R% I7 W l6 L9 b7 m


发表于 2008-11-23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是西太平街地区的一个独门独院儿,85年上的鲍家街幼儿园,对照片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可惜现在已是物是人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58年上的,你是85年,翻过来啦

QUOTE:
以下是引用猪仙人在2008-11-23 18:10:00的发言:
我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是西太平街地区的一个独门独院儿,85年上的鲍家街幼儿园,对照片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可惜现在已是物是人非了。
( I' p U8 x- _; C; a+ v4 r+ `

小时候都上得是鲍家街幼儿院,我是58年从北京大学幼儿园转到鲍家街的,你是85年,58和85,翻过来啦,呵呵!你和我是学友了嘛,猪年生人,和我儿子同岁了。

; E* e( W( n$ E+ N6 B9 C) G

讲讲鲍家街幼儿园的二层小楼,……。

发表于 2009-5-5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家街幼儿园是多么熟悉的地方,我1955-1958年生活的地方,是儿时的天堂。

4 p2 {1 f- P7 U) W( Z- j

醇亲王府由中央音乐学院所占。

2 ]3 j0 _$ b1 p) y& x) e+ m" Q4 `3 o8 R

 

; l1 }$ z4 ]9 B: C% ~% z: l



$ m5 L, r/ c+ o# x

这里现在是西城区少年之家

0 k& B, V0 z& P$ r1 P$ f d' F



# `; |' F: f) v A


! ^# ^" }$ w8 z& G1 b& k




这里是学院的员工宿舍

# c, R; r R4 C8 N# {

2 k" f) ^( R, P$ i


 

发表于 2009-4-22 0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熟悉的画面 虽然我没在那上幼儿园 但是帮忙带我姐姐的姥姥就住在和鲍家街幼儿园一墙之隔的简易楼里

3 Y' q2 ?) t# {

去年还回去看过 都拆了……

" y( D5 b6 A) c! D8 W8 [

只有幼儿园东边的一个院子不知是因为什么还留着

* |. {: \& L9 F& H* M, O4 J% L5 y

那时爸爸就在那个王府改成的中学里上班 是34中 现在已经被别的学校合并了

" Z# E+ q5 \( a1 l, M! c4 Q# F

那时的青砖灰瓦 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快乐的童年

; e$ x* }; y( V/ N

我8岁之前的所有记忆都在那 我家 爸爸学校 看姐姐的姥姥家 看我的奶奶家 方圆不过2公里

6 |' A5 w! C: x/ Z9 @) _1 h% @

我一直是的念旧的人 唉

发表于 2009-8-23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文华胡同在2009-5-5 10:13:00的发言:
2 ^+ `4 N ]1 K( K3 o

鲍家街幼儿园是多么熟悉的地方,我1955-1958年生活的地方,是儿时的天堂。

) h( T" N' ~6 `" b9 O! I: ?

醇亲王府由中央音乐学院所占。

; \5 |; [. v+ _0 P

 

6 Y! u6 C. {$ e; L+ W8 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5-醇亲王府-神殿0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a+ v, Q6 v9 }* ~9 @( Q: ]2 k

神殿你有正面的图吗?

发表于 2010-2-4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张是笔管胡同。
发表于 2010-2-4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从55年至今就生活在此地。我在鲍家街小学和三十四中读书,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叫施淑芬,还有一位男老师叫石老师。中学班主任老师叫刘毓光和郑开毓老师。这条街对我有很深的记忆。

. Z% a2 y x7 ?0 Z+ |$ d6 q, {

  那个煤库,原来是个小花园叫“汽油库公园”,因为那有一个兵营。现在还有部队大院在那。

发表于 2011-12-13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文秀武兵[/I]在2008-7-29 10:48:00的发言:[BR]
1 V9 L& k, n4 S        ' N( E. A" A" [6 ~9 o
        [BR]   西城区鲍家街幼儿园[BR]   地址:复兴门内大街前老来街38号 [BR]   五十年代的后期,我和我姐姐在该幼儿院上了三年左右学,每天早上有三轮车工人接送,这可能算是比较早期的校车雏形了,车号:14,工人家住西城白塔寺、沟沿、人民医院、文革一度叫:中华路的北面。详细待查。我家当时住阜外大街的南营房。1 p1 G' D6 y" y3 E
       
您好!我是1959年进入鲍家街幼儿园的。1961年9月离开上小学。对每天坐三轮车接送印象太深了。我家当时住在太平桥附近的松鹤庵。过闹市口到鲍家街幼儿园。
发表于 2011-12-13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文秀武兵[/I]在2008-8-20 10:47:00的发言:[BR]
+ O# n3 I3 |' a' o       
: c% @: |' K+ i        [BR]     鲍家街幼儿园的胡同北面有个王府的大墙的夹道,拐过胡同出去北面,五十年代的每逢中午或下午,路边的槐树拴着许多的马车和毛驴车在“打尖儿”——休息。[BR][BR]
% z( I/ _$ ~9 o) _
! q1 [' ]- z2 c       
坐三轮车时对王府的大墙夹道印象深刻。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xinhua 发表于 2011-12-13 19:23
  w3 g: q/ k, A$ {" t您好!我是1959年进入鲍家街幼儿园的。1961年9月离开上小学。对每天坐三轮车接送印象太深了。我家当时住在太 ...

) p5 k* c6 r# s+ P& I4 o! `- |1 d/ {, b. C- T* f- i
--------------------------------------------------------------------------------
1 w( Q" E2 [: ]8 `: H8 B   
9 k5 J% l. }6 s' i
0 H2 E( D  v+ m  M1 Z+ E  作者:   
: L5 k8 l% S3 w7 P! U; V& @     
5 _+ r6 A& L- l; Z# M% ~0 _& f+ j, w# q! `
* D8 o1 C* G, c2 f' M
& h! M$ b# b. X! k) \

  B7 c. f7 B: e8 B9 W* D5 ^/ @$ d9 H# E( ~' [
; N; b4 [! f0 F; P6 w- M% w+ W5 U3 h  W
  现存的松筠庵正门
4 D9 i9 [7 F+ b. {: T% q, b6 {# H
1 X9 ?# H( F/ c
/ U0 g$ E0 T) H+ N  现存的谏草亭
1 }+ S0 `% q5 @; r( F  ^: [
4 ?/ ]9 g5 C) ?5 s4 t
+ J3 b( w( y7 n$ A  公车上书发起人康有为(左)和梁启超(右)
8 _6 M& N  A# h9 z  c# |9 E6 I2 A0 H; G* [8 o/ v
; n( O" x" ~5 H
  松筠庵东北门* N% b) k- O9 t3 c" c1 p

# I2 l2 |, j7 }$ _  I3 b6 P1 I; I3 n  A
  达智桥胡同照片
) d1 M4 E( P7 W/ B, f
0 S, v/ |0 Z. w: A# d" r: x" O5 c7 v' [  k. f7 ?
  松筠庵也叫杨椒山祠,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坐南朝北,它是明嘉靖年间杨继盛的故居,松筠庵为原名,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写作“松云庵”或“松鹤庵”的。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嘉靖丁未科(1546年)进士。他是明朝有名的爱国志士、文学家和书法家。
" w/ f- F5 C/ N% Y% U* g( Q  故宅中的西侧有杨继盛起草文章的书房,他就是在这里写就了抨击、弹劾权贵的奏章。清代道光的时候僧心泉募集资金在这里建了谏草亭,此亭修建后并在墙壁上镶嵌了杨继盛弹劾严嵩奏章的石刻。石刻是请海盐人著名石刻大家张辛制作的。张辛一直就十分仰慕杨继盛的为人,于是就住在庵中临摹椒山真迹,精勒于石。刻完之后,张辛心竭力尽死于松筠庵内。6 o; {, d- x# C; n4 R; ^
  著名笔记《藤阴杂记》对于松筠庵的变迁说得更加详细。从书中可以知道,松筠庵的主人死后,人虽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平反和嘉奖,并得到“忠愍”的称号,但是他的故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维护,致使本来很有名的一处故居日益变得很寂寞,竟至有人将这座名人故居私下里卖了出去,此后可能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杨继盛的故居了,至少到了清代的时候才有人出来“访知”,并确定为“忠愍故宅”,仍号松筠。有的地方写作“云”,还有写作“鹤”的,《天府广志》对此作了订正,认为写作“鹤”字是错误的。著名文学家王渔洋集中“筠”写作“云”,而其所撰《高公墓志》,“云”写作“筠”。可见两字可以相通。徐乾学题忠愍书画诗中说:“从此馨香辉鼎俎,至今岩谷锁松筠。”
5 x, P9 I8 _  v) X1 z7 `  杨继盛,出身贫苦。在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有了继母,待他又不很好。每天只让他去放牛,不让他读书。杨继盛在放牛的途中,常常从私塾路过,他看到村子里面上学的孩子们能读书,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他就求哥哥,说自己也要去念书。哥哥对他说:“你的年纪还太小,哪有这么小年纪读书的。”杨继盛则回答说:“我现在这么小年纪就能够放牛,为什么就不能读书?”
7 N' q4 i3 T: _! A$ |, ~# b6 a  杨继盛的父亲知道这事后,认为他很有志气,就说:“好吧,你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杨继盛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放牛,学业上进步很快。后来应科举考试,果然中了进士,许多有条件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在一个放牛娃的身上实现了,就连京城里许多有见识的大臣都很佩服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朝廷大臣,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 P* k: ~$ ~, i: N7 z  杨继盛是在嘉靖三十年(1551)住进北京达智桥的,这一年也正好赶上北方俺答率军围攻北京,而负责保卫北京的咸宁侯仇鸾则上疏主张向其求和,昏庸的嘉靖皇帝竟然也同意了这种卖国的主张。杨继盛认为这样做“有辱国体”,不顾一切上疏弹劾仇鸾,主张坚决抵抗。仇鸾对其怀恨在心,并对他进行诬陷,结果杨继盛被投入狱中。出狱后被贬官,到后来俺答违约,仇鸾被诛,皇上才又想起杨继盛,于是在一年之中提拔了他四次,最后任命他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依旧住达智桥胡同。
" \% M, g  x$ b' l% G! P  到任刚刚一个月的杨继盛,开始向当时的权贵严嵩宣战。他的夫人张氏和亲友都劝他不要再冒这个风险了,但他认为严嵩之误国甚于仇鸾,“为百姓兴利除害,虽丛怨冒罪亦有可不暇顾”,他要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的“十大罪”和“五奸”,请求朝廷诛严嵩,皇上大怒,又将杨继盛下狱。严嵩这下可逮着机会了,于是命令他的死党刑部侍郎王学益,诈传亲王的命令,要绞死杨继盛,刑部郎中史朝宾是个正直的官员,对于这个假命令加以抵制。严嵩大怒把他贬到泰州去做了通判。接着又命令刑部尚书何鳌要他判杨继盛死刑,但没有获得皇上的通过。杨继盛在监狱里被关了整整三年,此时有一些正直的官员想营救他。而严嵩的同党则对严嵩说:“今天你不杀他,到头来必受其害。”最后严嵩利用其他案件的朝审机会,将杨继盛的名字一同报了上去。+ f- Q- e8 {7 e. b4 R
  临刑的时候有人给他送来了蛇胆,让他服用,以壮其胆,他说我自己有胆,用不着这玩意。最后口占一绝:“浩然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成千古绝唱。他的夫人张氏在杨继盛被行刑前就上书请求:“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严嵩怕杨继盛死不了跟他没完,于是把递上来的请求书扣了起来。当张氏听到其夫被害后当天自缢身亡。杨继盛死时年仅40岁。12年后,隆庆皇帝继位为其平反昭雪,并追封其为太常寺少卿,赐谥忠愍。; Q2 e% O" O* D6 u6 I2 \! w7 K
  松筠庵还是“公车上书”的发起地。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京城,全国各地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听说以后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广东籍的举人中进行联系,接着湖南籍的举人也跟着行动起来。1895年4月22日,两省举人联合起来到都察院上书,其他10余省的举人闻风响应。5月1日这一天,康有为联合当时在北京的所有举人,把19个省约有1000多人,邀集到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集会,大家一起商量向清廷请愿的事情。参加会议的人们一致推举由康有为起草奏书。此时的康有为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他在谏草堂内奋笔疾书,仅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就写出了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拒绝批准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三项主张。梁启超等人把这份上书分别抄写了许多份,散发出去以供大家传阅,前来参加签名的举人多达1200多人。5月2日各省的举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前往都察院递交《上皇帝书》,历史上就称这一事件为“公车上书”(因为各地的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都要乘公车而来,所以叫“公车”)。这一活动为3年后的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基础。: s4 y6 y$ Q: h* t
  康有为在其自己撰写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对于“公车上书”的全过程有这样的描述:4月15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各直省莫不发愤,连日并递,章满(都)察院。……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9 R- \% o2 l3 E' d) i/ q  在十年动乱中,这里的杨椒山彩塑像被砸毁,香炉,祭器及石碑“杨椒山先生故宅”、“松筠庵”、“景贤堂”、“谏草堂”等均被毁坏。唯有景贤堂、谏草堂墙壁上的刻石侥幸得以保留了下来。北京市人民政府1984年5月24日将这里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c' t9 k- W9 t 8 Y% H# y, S8 X$ u+ H6 F
: e/ M& a8 u8 t( g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xinhua 发表于 2011-12-13 19:23
' z8 S* e  \$ b; ?- F您好!我是1959年进入鲍家街幼儿园的。1961年9月离开上小学。对每天坐三轮车接送印象太深了。我家当时住在太 ...

& y1 a) [) s( L$ {1 f% G# d3 \

作者:
. ~9 Q$ Y) l+ l+ s7 {! `" Y: n! r
W020060522432634560215.jpg
  现存的松筠庵正门+ G- K' T8 e3 y7 @* ]. k0 I
W020060522432636597387.jpg
  现存的谏草亭
2 H" ?+ v- B% a2 w" R1 G W020060522432636749885.jpg W020060522432636900910.jpg
  公车上书发起人康有为(左)和梁启超(右)6 R! F2 Y4 n. T3 ?: D/ b3 V
W020060522432637067805.jpg
  松筠庵东北门$ q: z/ S1 Q$ U2 _# }* M" W  i
W020060522432639243641.jpg
  达智桥胡同照片4 G8 }; d: W+ a6 L& p9 }- C
  松筠庵也叫杨椒山祠,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坐南朝北,它是明嘉靖年间杨继盛的故居,松筠庵为原名,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写作“松云庵”或“松鹤庵”的。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嘉靖丁未科(1546年)进士。他是明朝有名的爱国志士、文学家和书法家。
/ O( k# p( m" M' t- x+ [! A, V  故宅中的西侧有杨继盛起草文章的书房,他就是在这里写就了抨击、弹劾权贵的奏章。清代道光的时候僧心泉募集资金在这里建了谏草亭,此亭修建后并在墙壁上镶嵌了杨继盛弹劾严嵩奏章的石刻。石刻是请海盐人著名石刻大家张辛制作的。张辛一直就十分仰慕杨继盛的为人,于是就住在庵中临摹椒山真迹,精勒于石。刻完之后,张辛心竭力尽死于松筠庵内。
+ y& O6 h; q8 ]9 _. z5 q  著名笔记《藤阴杂记》对于松筠庵的变迁说得更加详细。从书中可以知道,松筠庵的主人死后,人虽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平反和嘉奖,并得到“忠愍”的称号,但是他的故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维护,致使本来很有名的一处故居日益变得很寂寞,竟至有人将这座名人故居私下里卖了出去,此后可能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杨继盛的故居了,至少到了清代的时候才有人出来“访知”,并确定为“忠愍故宅”,仍号松筠。有的地方写作“云”,还有写作“鹤”的,《天府广志》对此作了订正,认为写作“鹤”字是错误的。著名文学家王渔洋集中“筠”写作“云”,而其所撰《高公墓志》,“云”写作“筠”。可见两字可以相通。徐乾学题忠愍书画诗中说:“从此馨香辉鼎俎,至今岩谷锁松筠。”
* b! T/ N% K& @( [6 b  杨继盛,出身贫苦。在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有了继母,待他又不很好。每天只让他去放牛,不让他读书。杨继盛在放牛的途中,常常从私塾路过,他看到村子里面上学的孩子们能读书,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他就求哥哥,说自己也要去念书。哥哥对他说:“你的年纪还太小,哪有这么小年纪读书的。”杨继盛则回答说:“我现在这么小年纪就能够放牛,为什么就不能读书?”; `7 c2 m/ {- F% t6 B" f8 A. q2 I9 n
  杨继盛的父亲知道这事后,认为他很有志气,就说:“好吧,你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杨继盛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放牛,学业上进步很快。后来应科举考试,果然中了进士,许多有条件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在一个放牛娃的身上实现了,就连京城里许多有见识的大臣都很佩服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朝廷大臣,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 _6 l# P2 j6 D  杨继盛是在嘉靖三十年(1551)住进北京达智桥的,这一年也正好赶上北方俺答率军围攻北京,而负责保卫北京的咸宁侯仇鸾则上疏主张向其求和,昏庸的嘉靖皇帝竟然也同意了这种卖国的主张。杨继盛认为这样做“有辱国体”,不顾一切上疏弹劾仇鸾,主张坚决抵抗。仇鸾对其怀恨在心,并对他进行诬陷,结果杨继盛被投入狱中。出狱后被贬官,到后来俺答违约,仇鸾被诛,皇上才又想起杨继盛,于是在一年之中提拔了他四次,最后任命他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依旧住达智桥胡同。
( n. b* n# L/ B7 Z- v1 ~8 p  到任刚刚一个月的杨继盛,开始向当时的权贵严嵩宣战。他的夫人张氏和亲友都劝他不要再冒这个风险了,但他认为严嵩之误国甚于仇鸾,“为百姓兴利除害,虽丛怨冒罪亦有可不暇顾”,他要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的“十大罪”和“五奸”,请求朝廷诛严嵩,皇上大怒,又将杨继盛下狱。严嵩这下可逮着机会了,于是命令他的死党刑部侍郎王学益,诈传亲王的命令,要绞死杨继盛,刑部郎中史朝宾是个正直的官员,对于这个假命令加以抵制。严嵩大怒把他贬到泰州去做了通判。接着又命令刑部尚书何鳌要他判杨继盛死刑,但没有获得皇上的通过。杨继盛在监狱里被关了整整三年,此时有一些正直的官员想营救他。而严嵩的同党则对严嵩说:“今天你不杀他,到头来必受其害。”最后严嵩利用其他案件的朝审机会,将杨继盛的名字一同报了上去。1 d/ B8 Q1 Z  t0 v3 X
  临刑的时候有人给他送来了蛇胆,让他服用,以壮其胆,他说我自己有胆,用不着这玩意。最后口占一绝:“浩然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成千古绝唱。他的夫人张氏在杨继盛被行刑前就上书请求:“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严嵩怕杨继盛死不了跟他没完,于是把递上来的请求书扣了起来。当张氏听到其夫被害后当天自缢身亡。杨继盛死时年仅40岁。12年后,隆庆皇帝继位为其平反昭雪,并追封其为太常寺少卿,赐谥忠愍。
  a  X8 f4 t* O9 c# ~$ f: r; q  松筠庵还是“公车上书”的发起地。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京城,全国各地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听说以后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广东籍的举人中进行联系,接着湖南籍的举人也跟着行动起来。1895年4月22日,两省举人联合起来到都察院上书,其他10余省的举人闻风响应。5月1日这一天,康有为联合当时在北京的所有举人,把19个省约有1000多人,邀集到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集会,大家一起商量向清廷请愿的事情。参加会议的人们一致推举由康有为起草奏书。此时的康有为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他在谏草堂内奋笔疾书,仅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就写出了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拒绝批准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三项主张。梁启超等人把这份上书分别抄写了许多份,散发出去以供大家传阅,前来参加签名的举人多达1200多人。5月2日各省的举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前往都察院递交《上皇帝书》,历史上就称这一事件为“公车上书”(因为各地的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都要乘公车而来,所以叫“公车”)。这一活动为3年后的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基础。
  x) Z" j  z/ f* j  康有为在其自己撰写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对于“公车上书”的全过程有这样的描述:4月15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各直省莫不发愤,连日并递,章满(都)察院。……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 \% p4 f: e# }5 \  在十年动乱中,这里的杨椒山彩塑像被砸毁,香炉,祭器及石碑“杨椒山先生故宅”、“松筠庵”、“景贤堂”、“谏草堂”等均被毁坏。唯有景贤堂、谏草堂墙壁上的刻石侥幸得以保留了下来。北京市人民政府1984年5月24日将这里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10:31 , Processed in 1.20389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