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2|回复: 13

[原创]胡同系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28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4 C' R5 J2 {# }. S7 Q! i% a i g

前言:上岁数了,儿时的记忆就更亲切,特别是五湖四海为家后,故乡那份情就更显日益浓郁。写了几篇北京胡同的小文,算是给《老北京网》11岁生日的小礼物吧。

, t% J2 J: Y+ A# i, L- g

 

/ Q0 `7 ^) t- p6 n2 j2 |

 

( c& p2 y8 J8 j6 S) k

胡同音响

9 e+ `. ^' ^! X: x2 F7 s

 

6 e6 o. W1 \6 z+ H2 a; w

洒水泼街

* @# f! T8 V: X

 

, Y1 f% {; h: Q# C; F1 Y

            太小时候的事儿肯定是记不得了,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不少是模模糊糊,或支离破碎的印象而已。搬过几次家,从国子监搬到小经厂,两地相距也不远,都在安定门内。变化的是从独门独户的小院,到北房、西房,最后是两间小南房。

- G& d; W( o( _* D) S2 q

            小经厂胡同当时还是土路,夏天清晨会有水车来洒水泼街。每到这时,各家各院的门也打开了,有人端着脸盆或拎水桶出来也帮着洒点水。我家所在的院子是机关,和小家小户不一样,门房的大爷会拉出长长的胶皮管子,水笼头一开,用手掐紧出水口儿,可以喷很远,还能洒成扇面,也可以像水枪一样,喷出细长的一条水柱。

' i1 i% m! \' ~( h

            洒过水的街有一股淡淡的土气味儿,是水激起了尘土散发出来的。不知为什么,我挺喜欢闻那股味儿。

( ?+ t" I& r* {6 E

            我和院里其他的小孩,准确点说是“男孩儿们”,会围在门房大爷身旁,等他随手把皮管子交给谁,并说一句:“你们浇一会儿吧。”我们期盼已久的时候终于到了,通常四、五只小手去接那管子,但大爷总是塞给年龄较大的。所以我特希望赶紧长大,能先拿到那管子。

0 w& J& k" D c1 B$ J) D Z/ c0 t

            院里的孩子挺团结,也不大欺小。拿到管子的大孩子,玩了一会儿后,会转给另一个人,大家排队,人人有份。管子到手后,觉得有了非常厉害的一件武器,每个人都会尽力捏紧管口,看谁将水滋得最远。

/ F j& x* U; S1 J j

            时间不会太长,家长们就会开始干预了。“XX,回家做作业去。”或是“回家了。”于是漫长无味的一天又开始了。小时候,真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8 G, Z" g3 l$ U# {

大小金鱼儿

z1 C5 x2 D/ l7 y' H5 p( B

 

1 G7 {- v6 U, @5 e

            胡同平时静静的,有什么人经过,特别是做小买卖的,一声吆喝,能把一条胡同的孩子都招出去。

9 h3 @4 F+ q; R9 c8 \* c) n- [

            “哎嗨!大小哎小金鱼儿嘞,大小小金鱼儿嘞!”吆喝得又响又好听。早就憋得难受的孩子们,如同听到冲锋号一样,一窝蜂似地涌出去了,立刻就将卖金鱼的围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挑担卖的金鱼大多都是红色的和金黄色的,大概这些颜色喜兴吉利,什么“望天”、“水泡眼”、“珍珠”都是那时听小贩讲的。长大了去北海,也总要去看那里养在一口口大缸里的金鱼,才知道金鱼还有其它颜色,名字更是五花八门。

U% g T( q6 ]& x7 H9 w

            卖金鱼的还捎带着卖玻璃鱼缸,圆圆的,有三条腿。谁要买,还会给几根漂亮的绿绿的水草,红色的金鱼在绿色的水草间游来游去,真漂亮。

$ W# Y2 I" v* h+ M1 b1 s

            父亲办公的小院有一口缸,没北海公园的大,但也不算小,爸爸买了几尾金鱼,养在里面。这下有事情干了,我们要去捞鱼虫喂金鱼。自制了一个捞鱼虫的网,用纱布做的,挺长,一根竹竿,一个圆铁丝环。能捞鱼虫最近的地方就是什刹海,把网在水里转来转去,转一会儿提起来看看,把虫儿倒进一小水桶里。不一会儿就能捞不少,有时候会捞起孑孓来。鱼爱吃活的虫,我们尽量喂它们活的。捞得多了,就晒成干,冬天喂。后来,父亲又在缸里养了睡莲,旁边还种了架葡萄,更好看了,夏天傍晚吃完饭,全院的人都喜欢来看看,乘凉聊天。文革开始了,说养金鱼是资产阶级情调,一天傍晚,父亲用一个小桶把金鱼全放生到什刹海了。后来凡经过什刹海总是慢慢走,朝水里张望着,想看看我们的金鱼还在不在,要在的话,应该好大了。

2 r$ L, i/ ?1 O; v' N6 D

            除了卖金鱼的,还有卖蛤蟆骨朵儿的。不知道买了原是要喝了去心火的典故,我们小孩没心火,买几个就是想看它们怎么从蝌蚪样子,长出腿脚,尾巴没了,就变成青蛙了。


. A) v6 L) H! c: Y; ?: H1 U

春天的鸡仔儿、夏天的蝈蝈

& S5 Y1 w1 ~% |0 g. @ P7 e7 p

 

+ B; ?: j3 n# X1 `5 }

            春天到了,买雏鸡的也走街串巷来了。

4 h. s$ m5 W4 I) z; F

            一个竹批子编的大圆笼,装满了刚孵出来的毛绒绒的小鸡仔儿。鸡仔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喙缘上还有着淡淡的黄色。后来会背两首诗了才知道“口角黄消乳燕飞”的细腻。翅膀一点点儿大,也会呼扇呼扇的摆动。挑小鸡儿时不知道为什么都要看屁股,老人说是要看屁股干不干净,沾上屎尿的,可能有病,在拉稀,不好养活。

' l& v/ J7 C+ Y% H0 ~

            我们家从没买过小鸡儿,院子里别的人家有买的,我们都过去看,用手去摸它那绒毛,但好像没谁喂大过。困难时期家里养过两只小鸭子,喂它们菜叶子和西瓜片,还要从嘴里省点玉米面拌在菜叶子里算是犒劳它们。两只都是母鸭,后来下了不少蛋。

9 S* W) k+ k6 Z! L" l, G9 j, n0 {

            夏天知了在树上没完没了地“伏天、伏天”的叫着,挑着蝈蝈笼子的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不知道他们从哪儿逮来那么多蝈蝈,扁担两头挑着用苇子编的小笼子能有好几百。光小笼子就够好玩的了,别说里面还有一只大大的绿色蝈蝈,“蛐蛐”不停地唱。

6 j" ]: x' v$ [

            小孩子们就是得有事干,一毛钱买只蝈蝈,那就忙活了。得喂它大葱叶子,说大葱叶子辣,吃了叫得就响,其实它们什么都吃。我们小时候可不像现在,放学后、周末又弄到什么补习班去了。那时也没变形金刚、电子游戏。像蝈蝈、蚂蚱、天牛、蛐蛐、螳螂都是好玩的东西,放学后,满世界去逮这些玩意儿去,大人们忙,也不管我们,最多回来问一句“功课做完了吗?”回答绝对是肯定的。我们有的是自由自在,什么墙角旮旯、碎石砖堆乱翻。时不时地翻出蜈蚣、油蚓、蝎了虎子来。大点了,还出城(安定门)到庄稼地里去逮。谁逮到什么东西,要互相比,看谁的大,谁的厉害。换句话说,就是“让它们掐架”。我们自己不打架,但都喜欢看这些虫子们比划。

/ S; x0 S9 q3 A, {% h) f; P

            我曾抓住过一只大螳螂和一只大蚂蚱,把它们俩都放在纱窗上,螳螂看到蚂蚱,就慢慢地游移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下子就把那蚂蚱扑在它那两把带倒刺的大刀下。蚂蚱被“刀”住,动都动弹不得,螳螂张开血盆大口,我仔细看着,原来螳螂的嘴是三瓣形状的,一口咬住蚂蚱的脖子,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就全吃光了,就剩下蚂蚱圆圆的头和翅膀掉在了窗台上。那天可是开心极了,见谁就给谁讲:《螳螂大吃蚂蚱》的故事。


: u8 I5 F* a# D9 {: {

“王致和的臭豆腐!”

/ x% Y9 d/ t* {5 j- R7 v! N

 

( h- L3 T/ H3 c" H2 w8 W

            那时,挑挑儿到胡同里卖各种吃食的挺多。从一大早就开始,什么烧饼、馒头、豆汁儿、江米粥、豆腐脑、馄饨。应节的水果、蔬菜,香椿:“嫩了芽儿的香椿”,买一把回家炒鸡蛋,特香。

: h. d# ]; I( c; o9 f6 u

            最让我们盼着的是卖臭豆腐的。吆喝起来:“臭豆腐欧(加口字旁,发音是“腐”和“欧”要连起来,“欧”不可以读清楚,作语气词,还要略拖长音儿。),酱豆腐欧。王致和的臭豆腐欧!”

) ]3 ^" `( z$ d

            家长有时会给我们几个钢崩儿,拿个小碗去买几块。小贩把坛子一打口,一股冲脑门子的味儿就上来了。他给夹好后,还特别会从坛子里舀点汤上来,讲究点儿的回家再给淋点香油,那香油是要加花椒炸一下的,就特配臭豆腐的味儿。

3 i8 ]% ?1 [3 ^1 D

            臭豆腐就窝头,尤其是新出锅的窝头,粗剌剌的玉米面,一股清香,就着臭豆腐的酱味,别提有多好吃了。开胃。闻着臭,吃着香,也是小吃儿的一绝。后来到南方,尝蛮子们吹嘘的油炸臭豆腐多好吃,那味比北京的差多了,一点儿都不攛鼻子。

3 ]0 m3 P$ C& {& n- Q% ~3 y2 }

            不过我们更喜欢哼哼卖臭豆腐的调,买完了,端着碗往家走,一定也大声地“臭豆腐欧,酱豆腐。”小贩也不生气,还教我们怎么吆喝才好听,是啊,我们不是替他做宣传呢吗!


( D$ R# Q8 h" R9 e S5 |

“磨剪子嘞,锵菜刀。”

9 C5 y; d7 [! f1 M

 

5 ^, L8 V) j* N( I* h- L, h9 g5 U

            这也是我们爱学着吆喝的。磨剪子的是担着一条凳,有生意了,就撂下凳子,骑马式的跨坐在凳子中间,条凳的两头,各有一块磨石,一粗一细。先用粗石磨,然后用细石要是刀太钝了,或太多豁口,他还会从挂在凳子上的布袋里掏出一把戗刀,那刀特别锋利,应是好钢打的。用它戗那些钝刀,就跟用鉋子鉋木头一样,铁屑子呲呲地往下掉。

0 g- k" v, r1 [3 D. `7 O& ]

            磨刀磨剪子的不仅吆喝,还有一串铁片子,一晃,哗楞楞地响。剃头的手上也拿个东西,是一把大镊子一样的东西,用一铁棍在中间一划,“楞”的一声,响好长时间。

$ V( ^: A7 |0 D( ?

            后来才知道那些叫“响器”,也叫“报君知”。原来,有些小商贩的买卖是不吆喝的,俗称“八不响”。象什么修脚的、骟猪的、行医的、剃头的等都不吆喝。走街串巷的郎中摇串铃,磨刀剪子甩的那玩艺儿叫铁镰子。

& B) w: a+ I; J% c% l" K

            我们学磨剪子磨刀的吆喝,把后面的词给改了,喊出来是:“磨剪子嘞,锵后腰!”谁的后腰或是身体的什么部位给“锵”一下,一定很有趣。


0 _. n- r9 t; L$ J: v* R

“有破烂我买”

6 ?+ [! m) t% M9 X9 \" B

 

* U- X( I) P4 b. \- S( u" P

            收破烂的吆喝也好听。“有破烂我买。”特别会拉长音,拉音的是“破烂”和“买”两处。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他们行头也简单,就是斜背个包袱皮。通常是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

$ B* _$ L# z8 k" X# \ b

            但你真要拿两件旧衣服给他,他是连看都不看。除非是绸缎的、皮的,他会提溜起来看看,说这儿不好,那儿坏了。接着,他们会问特别是老人家家里有什么古董字画没有。所以收破烂是个幌子,淘宝是真。

" E( k: Q+ F2 a. K1 b4 i5 a

            可那句喊挺好听,又好学。所以我们嘴里不是“磨剪子,锵菜刀”就是“有破烂我买”。弄的家长动不动就骂:“怎么不学点儿好的?干那个有出息是怎么着?!”


8 Z, z% e2 s0 T! G5 F1 h* H

酥片铁蚕豆

7 p. k( l, e4 o& |; ^* D/ a

 

1 `8 [( M$ e! R

            “酥片铁蚕豆,不吃真难受,回家一要钱,挨了一顿揍!”为要买铁蚕豆吃而挨揍,如今的独生子女肯定是想象不到的事,可这胡同里的童谣也说明了铁蚕豆的好吃。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那时也没那么多种类的小食品。

5 j1 J0 A& T3 w; u0 R

            铁蚕豆吃起来就是个硬,得用后面的大槽牙去咬,“嘎嘣”一声碎成小块,一股豆香味在嘴里散开。要不,就含在嘴里,等软了再嚼,但多半等不到那么长时候。

0 ?1 [+ q8 D; s8 x3 W! Z( d% X

            除了铁蚕豆,还有卖五香豆的。好像是大芸豆做的,小贩用纸卷成一个尖锥型的桶,就像今天的冰淇淋托似的,往里倒上满满一下子五香豆,冒尖。趁热吃,好吃。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特香,老了,再去尝,哪怕是同样的东西,吃着也不是记忆中的味了。

6 `$ ?$ i$ S1 y: d% e8 P( S' y

            后来又有了爆玉米花的,只要听胡同里“嘭”、“嘭”的响声,就知道爆玉米花的来了。跟家长死缠活赖地要一毛钱,那时家里有玉米的可不多,都是弄一小碗大米,爆米花吃。有条件的还弄一小撮糖精,就成甜米花了。等跑出去,爆玉米花那儿已肯定站成一小排人了。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反正都认识,一边聊天一边看着怎么“爆”。小贩弄个手摇的由两个半圆对起来的铁炉,底下烧火,不停地摇那个圆铁炉。等差不多了,把那圆铁炉的扣别一打开,“嘭”的一声,米花就爆出来了。前面有一个长长的,通常都是黢黑的布口袋接着,然后拎着口袋倒进脸盆。在开炉爆那一下的时候,大家都捂起耳朵。大米受热,那个圆铁炉压力又高,待打开时由于压力变化而突然膨胀。大米也好,玉米也好,从炉里是蹦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叫“嘣”米花。唉,不管叫什么,骗骗嘴而已。

! \1 M( f/ Y' r& H/ B; ^5 w

            串胡同卖吃的其实还很多,但当时哪儿有那么多零花钱。也就是看看算了。


4 U9 l# O1 A' u2 E9 R8 v% n

掏大粪的


& y. H" |. n0 P" s% h

            掏大粪的从不吆喝,可那味比吆喝厉害多了。大粪车一过,半天都不敢上街。最早的粪车还是马拉的车,赶车和掏粪的就一个人。后来都是汽车了。

& t* t# {: n z( K

            大粪桶有一米二、三,一个粪勺子,还有一个小桶,都有挺长的把儿。勺子是舀干货的,小桶是盛稀的。弄满一大桶后,往身上一背。车上有个摇把,把粪桶往上一放,摇动手柄,一桶粪就倒进车里了。屎尿经这么一折腾,味道四溢。

5 R, W r" A1 P- N

            现在北京还有不少胡同的公厕还是要掏的,不过改用管子抽了。虽然好了许多,但要正好经过,也能噎得半天喘不上气儿。


# i' j4 S0 p. }. s

            现在,只要有时间总要到小经厂去转转。慢慢地从胡同这头走到那一头,五十多年前的画面又会浮现在脑海,耳边也再次回响着那诱人的叫卖声……不知什么时候,小经厂也会像其它城区一样被改造,什么都消失了,只有留在记忆里的胡同音响。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h- q7 b4 F; N8 T

                冬天的夜晚,北风那个吹,胡同里传来“喝了蜜的的大柿子——”悠长的吆喝声。

发表于 2011-10-29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E$ V# K8 B. R( \ C

“磨剪子嘞,锵菜刀。”

5 ]3 x# K& d( e4 e7 f

 

        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磨刀人就是这样吆喝。
发表于 2011-11-3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长篇“评书”啥时候开讲呀?我都等不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 g& p; M' a8 O- l) h7 Z

胡同游戏

" N. u& B$ Z4 z/ a& T, X

 

/ U( C4 h+ U$ n6 W

            50年代前后出生的,照现在的说法是50后,正赶上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却也热火朝天的时代。

& v/ X9 g/ R8 L4 d2 @$ h7 {

            那时候的孩子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玩具可以玩,没有电视、没有游乐场、更没有电子游戏。但是我们的日子并不寂寞和乏味,相反很多有趣开心的游戏,令人乐此不疲。


+ D A0 s7 i% d* b5 t

弹球

# Q7 @, m# j& n- x1 }" |9 J

            弹(Tan)球也叫弹玻璃弹(Dan)子是我的最好之一,且技术精湛,不敢称是常胜将军,至少自栩有打哪儿指那儿的准头儿。

. ]6 H' R7 G/ J2 Q; z4 y S0 n9 G

            弹球、弹球,球是必不可少的。最多见的是玻璃球,里面有红红绿绿的花心,很好看。也有瓷的,但很少见。从走街串巷的货郎担可以买到。记不得多少钱一个,或五分、一角几个了,应该不贵。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弹子跳棋的玻璃球。棋盘上的球越来越少,小朋友在地上弹得球越来越多,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

0 K% [: o" S$ S6 }/ @: I

            最简单的玩法是划两条线,距离没有规定,视场地情况,但通常会有个三米长短,太短了就不好玩了。参加者也不受人数限制,三、两人可以玩,五、六位同场较艺也行。

8 V9 i" J5 ]& G$ g7 ?* e

            玩法也简单,大家站在一端,将手中的球弹向另一端的横线,以最靠近横线者为先。如果将球弹出了端线,那就失去玩这一场的资格。最靠近端线者此时开始向其它的球发起攻击,也就是瞄准,用自己的球弹出去撞另一球。击中了,即将该球纳入口袋。赢了!丢球者只好再拿出一球,下盘再玩。如果没击中,则由靠近端线的第二号开始攻击。也就是说,以谁能最靠近端线决出一、二、三、四,出球的顺序,然后,这就成了战场,可以攻击任意一个球,击中哪个球,那个球就算被你赢了。

3 a+ Q' H( a0 N6 R) q! a

            还有一种很流行的玩法,五坑。即在四个角挖四个小坑,在四个小坑对角的中心再挖一个,共五个坑。大多是长方形的。在第一个坑的一、两米距离外,划一横线,参加者轮流将自己手中的弹子弹向第一个坑。谁要是第一下就进了坑,那就接着顺时针弹向第二个坑,直到进到第五个,也就是中心的那个坑。进了第五个坑后,就算“成王”了,可以向任意其它的球攻击,击中谁,谁输,也是输个球。没进到第五个坑成王之前是不可以攻击别人的。而且,没进完边角的四个坑,就先进了中心坑,那算“烧死了”!意思是没按科、处、司局级一步步上来是不允许的!都成王了,就是诸侯大战。此时就看谁的准确性高,瞄得准、打得狠了!

% Z) ]& D- R( m, `7 z

            经常会听到“大努没有,二下没!”的叫喊声。什么是“大努”呢?弹球靠拇指的爆发力将球弹出。但弹的时候,手不许动地方,不可以顺势往前送一下。往前这一努是违规的。“二下没”的意思是犯规后不可以再弹,不能说,这下没弄好,再整一哈,不行!

1 x5 C" R9 d; H/ R

            这五坑弹球多少有点儿象高尔夫。都是按顺序进坑,谁能用最少的次数进到最后那一坑就是胜算在握了。五坑不过比高尔夫少几个洞,叫坑也没错。还少占不少地,属环保健身益智的游戏。

5 _8 b2 B7 A1 f% Q/ I

            可惜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特别是当家长的。看到我们玩的磨破了裤子,混身是土就采取非人道手段,对和谐社会来源于和谐家庭的道理一通不通。他们怎么不扪心自问: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这么爬地上玩来着!哼!


5 G( M. ^ b" r% U1 M- ]1 M

拍洋画和搧三角

2 `/ j/ T( ]+ m& ^4 t4 l

 

# A. M J$ e0 }2 R2 k

            这一“拍”和一“搧”两个动词已经把这两种游戏的玩法说的差不多了。

5 L; @' P) m6 ^

拍洋画:用手拍击地面,将放在地上的画有图画的小纸片拍翻过来。

* {# p; Y9 n8 }5 w" S

搧三角:将手中握着的三角甩到地面上,三角着地产生气流将平放在地面的另一三角掀翻。

# {0 @7 h" q: q4 ]& e

手法和玩法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被“拍”和被“搧”的对象。

$ V: q' w& n2 {

洋画很奇怪,叫“洋”画,可那画儿上的人物可都是中国人,没一个“洋”的!记得画面的人物有〈水浒〉、〈三国〉、〈西游记〉、〈封神〉、〈隋唐〉、〈英烈传〉里面的各路英雄豪杰。

) R: z& R: \" c" d

不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小画片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谁使什么兵器、谁多大能耐、谁有什么故事、谁和谁是什么关系,等等等等。换句话说,虽然还没看过书,但书里面的情节和故事已然在心中。洋画不能不说是一种普及型古典文化图片教材。

+ _$ P7 X- t q- H

三角从文化角度来讲就差很多了,就是香烟盒子!将大人抽空了的烟盒拆开压平,叠成三角型,就可以玩了。香烟盒所传递的信息就少多了,和英雄好汉无关,和钱有关。好烟的包装材料好,质地厚硬,印刷精制;次烟的盒那简直没法比,无法弄!

. ?; s( S- y1 h

能记得的烟盒的名字有:大重九、哈德门、大生产、牡丹,等;外国烟盒少之又少,好像有什么三炮台的,说不准。女孩子们爱攒糖纸,好像凑够多少张可以去换些什么。男孩儿玩三角应该和培养抽烟没什么关系。


) J5 C! t! B, _4 G7 s9 _

欻子儿

# s1 o. o5 H7 D) c

            为什么叫“欻子儿”,不知道,还有个叫法“欻羊拐”,大概突出将那些“拐”撒出去的“唰”的那一声儿。“羊拐”是什么部位的骨头搞不清楚,小孩子还未到庖丁解牛那个水准,好像还是从猪蹄子里啃出来的多,那年头啃猪蹄子比啃羊蹄子的多,一面鼓起,另一面凹陷,侧着看有点儿像个3字,但两个侧面又不一样。大概正因为四面不同,便于区别,才把它拿来当玩具。否则,羊也好猪也好身上那么多块骨头,玩那个不是玩呢?!还有,这块骨头较小,小朋友的手一把可以抓住4、5个,要是抡几根大腿骨,那就是兵器了。

, g' W& X( z1 ~0 c/ k/ [0 }

            通常有4块“子儿”就够了,但只有子儿还不行,要再配上个小布包。布包要有一定份量,里面可能装些豆子什么的。

5 ^0 d5 p& y: U, u

            “子儿”还要涂上点儿颜色,更便于识别。

5 w- L7 I+ q. o" V, d

            玩法是:将包抛向空中,趁包被扔起和下落的时间,用手迅速翻动那些子儿。翻动要按顺序,如正反左右。规则是必须用同一只手,即那只手扔包,那只手去翻动子儿。而且,在包落下来时,还要接住它,不使其坠地。

4 t1 G z$ H) j- X% F; g$ L

            抓子儿是个灵巧劲儿。眼睛要好使,既要盯着包的可能落点,又要瞄着几个子儿的位置和是在哪一个面上。玩的好的,趁包抛起落下的瞬间,那手可以做好几个动作。

C' k0 E9 I! Z6 r+ j1 t

            玩这个游戏的以女孩子居多。只要有子儿有包,不受场地限制,屋里屋外,地上、桌上、床上,哪儿都可以玩。


6 c5 ]( D; [: S7 k/ s6 d

撞拐

# f; p8 o) G9 J& g Y- v

            这可是男孩子的专利。什么器械都不用,就是自己的膝盖。

2 M! i' T$ F: C; _7 Y3 O4 m% k4 N

            玩法也很简单,任意一条腿提起至另一条腿的膝盖以上部位。一只手托住抬起的小腿或脚踝子骨处,另一只手托住抬起的腿的大腿部位。多少有点儿像端着挺重机枪似的。不过,这枪发射不了子弹,到是有些像冷兵器时代的撞城木。

/ z4 G8 B% n. _7 w( C$ L

        这一说像兵器,就得动打了。男孩子吗!没办法。自己肯定是跟自己撞不了的,也不会傻到去撞墙或撞树。即使拿它练功,也是看能举多高,另一条腿的支撑力有多大,能挺多长时间。

; h6 n) g/ E4 z

            既然打,那就不会是一个两个。只要一出动,那就是带编制的。通常一伙总得有个三、五人才打的起来。

# e: S6 C* z% L+ I( p0 N

        撞拐、撞拐,上面讲的膝盖是拐。玩,就是撞。用自己的拐,采取下砸、冲撞、等战法将对方的拐撞下去。谁那拐,也就是抬起的腿着地了,就算输了。

: m: t; }+ A; y

            两组人,哪一组全被撞得双脚着地,算输。重整军备也很便当,腿一提,接着又是一场激烈战斗。别看战斗激烈,但伤了腿和膝盖的还真没怎么听说过。就是费裤子。

+ m1 C" {$ \$ a. L+ k. C

            这个游戏也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当然上课时不行,在屋子里效果也差些。可是在课间,打乒乓球霸不了台的弟兄,不像女生随身带着跳绳、皮筋之类的,都喜欢撞拐。那边还没玩上两盘呢,这边已经淮海、平津的大战好几场了。动静也大,呼呼喊喊的,招女生拿眼睛瞟呢。


7 h" k2 L, g5 H( ?9 G. L3 [* l

拽包

9 B. P' F7 h8 b* S8 a0 A

            拽包也是要大呼大叫的。人少了玩没意思,多了,你撞我,我撞他,躲闪、接包那就热闹了。

7 b: _- r$ @6 J- q. b1 N

            什么样的包并不重要,但既然是拽那个“包”,太寒酸了也说不过去。讲究点儿的是选6块不同颜色的花布,拼接好了后,留个口往包里面放点儿东西,通常是豆子。那时粮食金贵,哪怕一小把也很难从姥姥、奶奶、妈妈那里商量出来,但一小把豆子还是允许的。差些的,拿两块布四面一联,里面塞些东西也成。难看就是了。里面的填充物不可太重,打到人身上会痛;可也不能太轻,太轻发飘,很容易被接住。不过再结实的包也经不住又拽又仍的,玩着玩着,包漏了,只见里面的豆子随着包的抛物线一粒粒滚将出来,掉到了地上。

$ E6 w5 T d- y: p

        玩的时候也是分成两组,选块空地,约十米左右长短。两头的端线要划上印迹。拽包的一组就站在这两条线上。被拽的一组站在线的中间。拽的一方任意一人拿包拽向线内的人,如果打到哪个人身上落地。那个人就算出局了。站在线中间的一组要不断地两边跑动以躲避那个“包”儿。

# V9 n) N( G! z; r" W; n9 l# y

        如果被拽的人将包接住,就算得了一“命”。己方如已有人出局,接了着一命,可让其“复活”,重新上场。要是还没人出局,那就跟在保险公司买了保险一样。万一有谁被拽中,可以不出局,但那保险就算用掉了。

* `& b0 H( c9 [

            分组不是想跟谁就跟谁,通常会由两个头儿,用“石头、剪子、布”来挑自己的兵。首选当然是身手敏捷,跑得快,接包准的。

( m# e' n$ w1 {3 Q4 P. x: b

            这个玩儿起来也热闹。线里的左挪右闪地躲那个包儿,经常自己人撞在一起。拽的那伙儿,除了拽的要准,速度很关键。包两边飞来飞去的越快,里面的就越混乱。乱中才容易击中目标,场子里的是喊的叫的,两边拽的也是大呼小叫,不亦乐乎。一场下来,个个汗流满面。


+ G @+ Z; x/ {4 Q, F9 [- b

跳房子

4 H& N$ t, {% Q7 X( k

            跳房子又叫跳格子。我觉得叫跳格子更恰当,什么器械都不需要,就是在地上划出单双格就行了。所有的格子都是四方的,唯有在最顶上的一个格子上再加上一个三角型,那大概就是房子的屋顶了。

! i( F* \0 h! z+ p" H% d

            跳房子不分男孩女孩儿,大家都跳。而且,这个游戏不仅中国孩子玩,外国小朋友也玩。连画的房子或是格子都相差无几。


7 U Y1 ]# L2 [5 M3 ?6 p9 L

        儿时常玩的还有掷老儿、抽汉奸、抖空竹、糊屁帘放风筝、翻绳、滚铁环。。。关键是谁也不会“宅”在家里。

* q( q' b' d" L2 ?& S& H

 

发表于 2011-11-30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数起来过去孩子能玩儿的东西非常多,春夏秋冬刮风雨雪都不误玩儿,又环保又接地气还有团队配合竞争的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w$ p/ b& w; g a

胡同孩子

/ r# Z, v1 G0 D% |; ]5 E0 @

 

2 ?. }1 K, Q h! O

小屁孩儿

7 \* A+ N. ~7 h A

 

0 R* Z5 o* n+ b- E

      为什么胡同里的孩子叫“屁孩儿”,好像没地方考证去。大些的孩子通常管较小的孩子叫“屁孩儿”,贬义,有看不起的意思。

; h% o, {: R' j9 e$ `

      我琢磨着一个可能是从前的幼童都兴挂个屁帘。屁帘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布,里面通常再絮上些棉花,用根带子系在小孩子的腰间,那帘就耷拉在屁屁后面。小孩子走起来,屁帘也一扭一扭,呼哒呼哒的跟冬天北方人家的门上都挂个棉布帘子似的。故而得名。

( x# Q, z' a: j3 _3 E) F. Y6 M a0 }

      其实屁帘真的很实用。那时没有什么尿不湿之类的,幼童处于朦胧期,随地大小解的事情是肯定要发生的,只是次数多少和地点的区别。所以多穿开档裤。但开档裤的特点,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走光。而且走的特别彻底,没丝毫保留。走光其实也没啥,一是那么大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要走光,以便大人发现问题。二来,走光者自己肯定无所谓,人家自己都心甘情愿的,别人着的哪门子急呢。

) f1 ?2 Z" W- c+ E, ]2 Z8 C

      但是,有了屁帘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光是挡住了关键部位,而且小孩子随便哪儿一坐都等于坐在一棉垫子上。不会受凉。即使很经常的留下些痕迹在上面,就一块小四方的垫子,拆洗都很容易。小孩子会爬了,就给整一屁帘遮挡住。这一挂就得到入幼儿园或至少三、四岁才罢。虽然是个不起眼的东西,奶奶姥姥们可不这么看,很少看见用整块新布当屁帘的,可能舍不得,所以大多是由小花布头,一小块一小块拼接而成的。要是一排小不点儿都挂着这帘儿,一、二、三,转过身去,肯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 ?8 G2 E. U1 q& w0 \

还一个可能是说小孩子总是跟在大孩子后面玩儿,大孩子一回头,哼一声,然后说:跟屁虫!但话说回来了,小孩子可不都是跟着大点儿的哥哥姐姐的屁股后面,大孩子们绝尘而去,这儿还浪着屁帘呼哧带喘的跟着跑呢。

+ Z0 ]$ S% Q4 S# R' X2 x5 {

      不管怎么说吧,屁孩儿肯定岁数都不大。通常指二、三岁到上学之前的那些儿童。上学了就成学生了,身价儿立马不同。

3 n6 S) d! U5 k8 }1 \4 L) ^2 C* D

      但“屁孩儿”的叫法,即使你再大,只要是胡同出身似乎可一直通用。

+ k+ t" r) ^7 q; J/ J; U t

 

) a9 V. g7 B4 L% M( r/ d: s

锛儿拉头

' p, K3 K% b" d+ X+ D, {0 c* L

 

* b0 T$ }' x6 O1 x1 U9 D5 F

      我在的胡同里有家人长相略微怪异了些。那个前额往前突出的不是一般的距离,北京话叫,锛(儿)拉头,也叫锛(音:benr)儿头。指前额凸出的脑型。据说是由“梆儿头”变来的。如果不仅前凸,后面也凸,就叫“前锛儿拉,后勺子。”

% e9 W' ~* M, V" @3 h1 B! b$ D8 O

      胡同里关于锛儿头的儿歌很多。如:

, D. V E( o8 V+ n/ t

      “锛儿头、锛儿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他有锛儿头。”

4 {9 f4 j/ R" a$ `- v

      形容那孩子的锛儿头不仅大而且很超前,都可以当雨伞使用了。够夸张的。还有:

, w2 Y( S+ ~# @: I! u" { l( \

      “锛儿头,饽饽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给他尿盆儿他才要。”

) f& n5 j C- C2 V! f) P

      真不知道为什么对头型有这么大的歧视,毕竟还没异型到很特别的地步。可能由于大清朝的男人都留辫子,所以让男孩从小就睡硬枕,大了,后脑勺是平的,梳了长辫,水光溜滑的,好看。一位小学同学家从前是个大户,我去他家玩时,看到炕上的枕头还都是四方的,有藤的是夏天用的,布的也是见棱见角的,现在想想,那是传统。前额因为都是不留发刮光了的,当然也以宽圆为美。大家都是前平后平的,凸出者自然受到格外注意。

* z( J8 G# b, \

      由于数量稀少,锛头儿孩子在胡同里是弱势群体。但我小时候住的那条胡同则是例外,因为他们是强势,一家四、五个孩子都锛儿,还都是男孩儿。他们总是集团出动,从大到小,一个系列,胡同本来就窄小,四、五个半大小子横着膀子走,谁见了都得侧身让让。有时候只出来一个锛儿,且是小锛儿的话,其他孩子见有机可乘,会把上面的儿歌狠狠地唱上两句。但只要那小锛儿,一边往家跑,一边大声叫:“哥!哥!!”唱的孩子霎时都躲得无影无踪。

/ O3 t* W3 Z3 ~1 O: N: m+ f) F2 X

      当然,这绝非和谐胡同的行为。可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似乎在哪里都盛行。

# z x8 h' H0 H; k( S

 

* R, ~7 [9 L8 u& x/ r/ N

蹲班生

+ |' r8 f% V: i9 g" Z9 f' b

 

5 D3 A' F8 {" O2 Y: b1 ~; ]

      胡同里还有一位比较引人瞩目,特别是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并以其为反面教材。是位留级生,也叫蹲半生。五十年代的中小学虽然不像今天那么强调以分数来排名次,但蹲班生通常是受到歧视的。有的蹲班生是因为生病,未必功课不好,他/她们并不会被看不起。纯因功课差而留级的那就很抬不起头了。

1 }& e' [( H. Q$ B4 X6 [

      “蹲班生,卖花生;卖不了,往家扔。”

7 O- Z% ?1 y' o- B

      不知道蹲班生和卖花生有什么关系,莫非是暗示由于功课不好走不了仕途,只能去做个体买卖。即使是做买卖也是小本经营,只能卖个花生什么的。竟至连小生意都做不好,您看:“卖不了,往家扔。”赔了。

' d, c, s; ]' [

      自然而然,蹲班生就成了家长最好的反面教材。“你要不好好学习,就跟那XXX是的。”这个舆论压力还是非常厉害的。不管怎么说,孩子总还是爱听好话,表扬的话。真要沦落成蹲班生,多少不自在。

) e1 |2 R( w% [3 O1 U1 `5 P. |

      这话在今天说似乎就跟现实生活有极大反差,看看世界上几个顶级公司的CEO,稀二欧的有几个是三好生,或者说有几个是按部就班的学完了文凭出来的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真是不假。当然,“蹲班生”也不会和“成功人士”绝然划上等号。

( F/ ?0 F2 ?+ h# C

 

( I$ T4 n7 T$ U/ J9 W/ I

 

" F+ [1 C& w1 G* y1 P) t0 ^/ s, [- c5 e& S

      想想以前的胡同文化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一条胡同,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社区,孩子,哪怕是独生子在这个社区里也就不孤独了。向群性,对于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而且起的作用比家长要大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爱和袒护对其成长并没什么好处。

7 m- `# G% R% U5 c1 v& q$ t

      胡同孩子有集体观念、合群、宽容、相互帮助。

发表于 2011-12-8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约,有气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便门在2011-12-5 22:35:00的发言:
' p0 p# V; X# r9 V; i$ j/ i

马蔺开花?

( z1 r, [: `, Q' Y

童谣,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今难忘.

/ E7 b! n& j; h1 @

基本都听过,甚至唱过.

[6 g3 n/ C# [ ]

 

* {" y) O; V* ]% `: [; k

 

- `) r7 j: E( x0 l* R( m

东便门老哥儿,谢了!

+ K7 ^2 j3 ?' \3 r& z

我查了数处“小皮球,香蕉梨”的童谣,后面有“马兰花”,也有“马莲花”。从当年唱的音调来讲,也记得近似“Lin”的发音。不知道以何为准。等我们这群老邦子走了,更是悬案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i, g! v3 T" |8 ]$ H' ^3 ^

胡同文化

) _1 |, O: k* B% h4 z- t& _* o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文化风”。“文化”强省、“文化”强县的口号不绝于耳,为了争个历史上的酸秀才,几个地方打得一蹋糊涂,甚至传说中的人物也突然都找到自己的户籍了,而且不是一个,这要是真给发身份证的话,还挺不好整。

0 `4 P" e, o6 F5 i! {* V

            在北京的胡同住了几十年,左邻右舍的聊天侃山,没谁张嘴闭嘴说文化的。除了皇城里边和外边的传闻,就是张家长李家短,三蛤蟆五只眼的话题。

/ V4 i7 @* L$ ?& P

            胡同,并且被文化了是近年的事儿,特别是:

2 r3 }" N2 v& H" b8 ^) y' |

让南锣鼓巷闹的

1 ~5 A& B. j3 @' p2 K3 c* f/ \/ ?

        报纸杂志上有关南锣鼓巷体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报道、特写、随笔一篇接一篇,来北京旅游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如果不去转转就跟没爬长城和没吃烤鸭一样好像没到北京,很没面子的。

2 E: c, l& R& K

写过一篇小文《南锣鼓巷是胡同文化吗?》,对南锣鼓巷的现状表示了绝然不同的看法,南锣鼓巷绝对不是文化,更与胡同文化扯不上。说句不客气点儿的北京话,扯淡!

1 f3 v3 S% q! F

在南锣鼓巷北面口对口的还有北锣鼓巷胡同,南锣鼓巷里人挨人的,能把脑浆子都挤出来了,也没人往北边那个口进去看看。为什么?北边没文化?

* c4 K) A5 \( N% t1 \

南锣鼓巷从前,还不是很远的从前,20年前吧,南北两边一样。现在唯一的不同就是南边把院墙开了洞,把住家改成铺子,茶吧、咖啡吧、就文化了?哪这文化也太贱点儿,欠给两大嘴巴?!

/ E* j8 @( v# r* @

什么是文化

/ R0 e1 V# M2 M2 n' \

            实在气不忿,话糙了点儿。还是回到比较文明的轨道上。先看看“什么是‘文化’”?老祖宗是怎么说的?

# M0 X( A3 U/ u2 r3 _. X5 H0 v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d; A: S# |5 r% K: J5 f& n

            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d+ p3 o, v$ }4 z% v+ P

        前蜀 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 b9 W& V/ o6 v3 T+ @3 x6 `# |0 K1 `

      以上三位对“文化”的解意均为“文治教化”。

3 ?, S) y. l7 l2 A7 E8 ~* h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三: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2、泛指一般知识;3、古代封建统治者表述的文治教化。

& k8 U$ \' F9 S6 v) Q P# ?+ T" I

      《新华字典》多一条: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1 P b. @! I+ H

      中文的“文化”对应成英文,用了三个英语词:culture、civilization、和literacy。这三个词基本上可以和《辞海》及《新华字典》的解释对应起来,但又各有所偏重。

5 {* V$ y \8 Q' K5 S1 r

Culture: the total of the inherited ideas, beliefs, values and knowledge, which constitute the shared bases of social action; the total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ideas of a peopl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and products tared; excellent in the arts, letters, manners, etc. 指:人类知识、信仰、行为、价值观念和艺术之总和,定义偏向“文”;

) q+ j7 y7 V' ^! k# `8 y; d: w

Civilization: an advanced state of human society, in which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science, and government has been reached. 既有culture的含义但偏向“文明”、“进化”,这个词更接近“化”;

2 z X! F1 E2 ]/ L

Literacy: the quality of state of being literate, especially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则意为更具体的使用文字的能力和知识程度。

0 a6 ~% F8 I) F- d9 W0 i# g

      如果我们还承认《辞海》和《新华字典》是汉语的指南及权威的话,及相对应的英文词义中没找到一丝关于“文化”是把民房改成小卖部的内容,和任何经营活动均无关,是否应该更认真地探讨一下什么是“胡同”“文化”。

$ i2 [# M5 X7 O- m, x3 {5 k

      为把问题探讨更清楚些,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胡同”。

& }+ J" D# h" I) G& b8 L8 m

什么是胡同

$ U, q$ X% `. [; |

            《新华字典》:巷;小街道。

, F) ^( ?) A' U) c$ D7 f) W! t8 y# h8 D

            《辞海》: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北方用为巷道的通称。

2 |: n) X( G; B& _8 v* p# w

        有意思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的《北京土语词典》对“胡同儿”的解释:1、街巷,一般路较窄,以别于大街。单说时“同”变为去声、儿化,重读。如:“穿过一条胡同。”但在巷名中,“同”不儿化而轻读。如:“花枝胡同”。 考据家或说是“門+共”(即“巷”)的分音;或说是“衚衕”变来;或说是蒙古语hottog 的音译。原义是“井”引申为“市井,坊巷。2、旧时北京人所说的“逛胡同儿”,“胡同儿特指妓院所在之地,前门外有“八大胡同儿”。

$ Y! c) K; K' R

            书读到这儿可能开始有点儿意思了。

' `" @7 @/ N& n; Q1 k- G+ b

胡同的功能

5 B8 h2 e" c7 j- r

            胡同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或其功能是什么?

6 G; u$ C" V, O' e; X6 E& S

            让我们看与胡同差不多同时诞生的关汉卿同志是怎么用这个词的。他在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写道“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军马,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哇,这个很酷!比动漫里面哼哼唧唧对话十来页,动作两、三下截然不同。

2 h# x' \ ?- V: c

            这里的“血胡同”,就是“杀出一条路”来。胡同、胡同,通道。

7 e1 h3 J6 ~7 @

            清朝,袁启旭《燕九竹枝词》“鞭梢乱点出胡同,道遇诸王一阵风。”胡同里纵马扬鞭不说,上了大道几个官二代就飚上了。看这潇洒劲头!跟今天二环上飞保时捷有一拼。

: s2 [" }! W! G8 C

            再进一步探讨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通道呢?

9 E/ i8 u3 u6 A& t9 K

            北京胡同两侧是一家挨一家的四合院。不管这四合院有多大,大到像恭王府一样占了多少亩地,或小到仅有一进深的小院,外面就是由胡同串通起来。

. P' C* T) G" v3 n/ |

            说白了,胡同是以居住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不是用来开铺子的。笔者在北京曾先后在国子监、和小经厂两个胡同里住过,记忆中,这两个胡同至少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是没有哪家凿开院墙开小铺的。

! X# q0 N7 G8 t7 Y) n3 T

            店铺都在“街”上。连接或串通若干条胡同的“街”是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提供商品的地界儿。街概念比胡同要大。这点在英文里的表述也是同样的,小巷/胡同=lane;街/大道=street、avenue。

+ `3 o; u4 m' M4 Y2 ~

            六十年代时记得的胡同里的一个小铺是北锣鼓巷和分司厅胡同交叉的十字路口处,有一家卖豆汁儿的。因为经常照顾它的生意,所以记得很牢。再后来在小经厂胡同里开了一家粮店,最近的杂货店在小经厂南口东边把角的地方。分司厅胡同口,临安定门内大街了,北边把角原来是卖南北豆腐的,南边把角是家牛羊肉铺子。

( c' ~& B2 F: D- y- c

            但是,不管从哪条大街一拐进胡同,人声鼎沸、车马萧萧之声立即淡静下来,这就是胡同。胡同是住人的,不是来开店的。

7 R5 D, n, l3 ^+ ^3 i9 ^- G

胡同文化

, G) T0 O0 V/ ^0 s1 c* ~

            住人的胡同里有文化吗?当然有!因为人本身就是个文化载体。

4 {! V% y9 X, Q E

        笔者给胡同文化所作的定义:居住在四合院中老北京人的生活风貌、习俗观念、道德意识、邻里关系的总合。老北京人的典范生活方式。

9 h# a# B( _' `% h9 o

            除了这些软的,概念性的内容,胡同文化的硬件其实多的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例子,如:

! Y) @5 D% Z: T# c% v

            四合院:就这个题目至少可以制造出几十个博士。

# K$ `7 V' n& l1 P7 Y

            大门脸:对了。就这大门的门对子、门槛儿、门墩儿、台阶儿就多少文化在上面。据说北京最大的门对子是元世祖忽必烈请大画家赵孟頫写,并刻在城门上“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瞅瞅人家这气势。

' y( }7 C0 D2 @

            还有个门对子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志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个要饭兼和尚的,当了皇帝,工作岗位变了,这学问也就长了,跟现在官场上是个官儿的就拿得出博士名片也差不多。这个对子是朱皇帝为了体现和谐社会与民同乐,马上要过年了,这家骟猪的屠户门口还没对子,于是御笔一挥而就。够对仗,也有气势,当时还不兴文字狱,否则,杀猪=朱,肯定是个灭九族的罪。

( `& M& c" Q' Q3 h

            北京的胡同和它的文化随着元、明、清积淀了数百年。

1 ~! a3 i: O# i( p

胡同的封闭与没落?

" \3 M3 @3 z4 {$ X2 a. B

            在查找有关胡同的资料时,看到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胡同文化》,老人家满怀忧郁的写到,胡同的文化是封闭式的、没落的,北京人的特性是“忍”,当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时,旧的民居让位给了高层大厦,胡同文化早晚如同那个“拆”字一样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消失。

4 w ^5 r- j# Q! m a

            很尊敬汪老先生,但对其此文的观点实难苟同。前人诗句中有“后衕环村尽溯游,凤山寺下换轻舟。”胡同并不封闭啊!

) p% c5 ?1 U- W& y4 @6 m

            胡同的“同”字,“通”也。通道啊,是四合院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一座城市其实就如一个人体,假如四合院是人体里的细胞,胡同就是微细血管;大街就是动静脉;商业区、娱乐区就是五脏六腑;城市的管理机构或国家的政府机关(紫禁城)就是心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城市,只要有序的运作,与住所的具体形式关系并不大。

* Q( @* T1 d8 L; N" b

            拿法国首都巴黎作个例子。

/ Y9 b' _& q0 [; b K

            巴黎,法国的首都,欧洲的心脏。作为一座城市,巴黎也是倍受摧残。直至1852年,拿破仑三世任命奥斯曼男爵负责巴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奥斯曼针对巴黎众多的木质结构建筑也是大搞拆迁,毁了不少古迹。但他以砂岩为主的建筑模式,及当年定下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7米的规定,至今仍在遵守。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前,革命者们对巴黎进行了火的洗礼,烧的很惨。多亏了奥斯曼的砂岩政策,使得后来的再建能有所依据。

4 r, | g, I; e" W# ^

            在原老巴黎城墙的范围内,约105平方公里,有20个行政区,直至今日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塞纳河两岸的步行道仍是石子铺就,傍晚在这里漫步,除了欣赏旖旎在圣母院尖顶上的落日余晖,真会令人想象到当年豪华马车辚麟穿行,马蹄踏出点点火星的景象。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看到路边的房门上挂着一块铭牌,托尔斯泰曾于几几年至几几年居住在此、肖邦于那年病逝于此。巴黎公社社员最后的防守高地孟马特很像当年的天桥,是贫民阶层的娱乐场所。那个著名的红磨坊至今仍在大跳“康康舞”,而曾接待过诸如“塞尚、高更、毕加索、凡高、乔治.桑等著名艺术家的“兔子咖啡馆”,推门进去仍是低矮的顶棚,挤挤巴巴的小桌,还原汁原味着。   

* D, e3 L! c; k

            巴黎在近百多年间没拆老房子,也没进行城区的表面改造(实际上,巴黎对古城的排水和地铁交通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更新,干的是实事)。

s. \* _9 p) l4 o

其实,古老和青春并不矛盾,传统与革新亦非对立,关键是 如何看待它们并采取什么手段。胡同文化真的和开咖啡馆,经营小铺没什么太大关系。

; @, g2 w! W( c# n, ?/ u

对胡同文化的寻觅不可能在售卖情绪的店铺中获取,也不可能用猎奇的手指浮光掠影的数码下几张鲜亮的照片就算洞悉,肤浅是当下的通病,不可能真正的读懂胡同。胡同文化是居住在那里的老北京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生活滋润出来的,是静谧、是祥和、是温馨、是恬美、是无穷的回味和想念……

1 l0 w4 H: b2 t5 Z( y

            现在我们只能幻想一下,如果当初能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将首都建在北京古城外,把一座古老的城市完整的保留下来,哪将不仅是对中国,而是为全人类留下一份多么无比珍贵的遗产啊!

0 l( E: D: J3 L0 G. Z2 G. G- ?+ P

 

! ] ^0 X8 d3 {

 

4 i- l" d- N& O; S/ q

后记:这个系列就暂时到此告一站。题材还很多,但想着再多读点书,绞绞脑子,再继续写下去。谢谢各位浏览帖子和回帖的网友。

v9 ?+ N+ ]/ _5 C2 v. Q+ _

           

发表于 2011-12-2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学学了地理,是了不起的学问啊,听卖金鱼的吆喝总弄不明白,"大西洋金鱼嘞"怎么大西洋金鱼和北京金鱼一样啊?哈哈,原来是口音呐_"大啊小金鱼嘞!"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F3 O& Q/ U4 c1 I# }# E m* W

胡同童谣

0 Y$ `# ~7 A B3 }% Y8 D" X

 

3 C5 Q4 d: I P, h8 k( |; w8 {% K

            “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都滚蛋!”

8 b6 N8 |9 u |; m# t

            你会说,或听过这首童谣吗?不会说,没听过也没什么,但你肯定经历过“小豆包儿”和“小不点儿”的年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怀怀旧,说说胡同里的童谣吧。


: x+ u, z7 d% J/ ^6 M3 X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 K$ B- X1 f1 i. R: X

 

& z1 ^- w2 Q6 \; {3 D5 r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2 [9 D0 |7 y7 p1 o& w: I9 ]+ W& s

            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童谣之一,到不是从小就好色,而是民间坊里的幼儿早期教育的结果。童谣是背“人之初、性本善”,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前的启蒙教材。教育者以奶奶、姥姥者上岁数的女性居多。

4 D) }4 A2 p( E6 k

            “儿”化音的朗朗上口,问答式的趣味活泼。刚开始,可能就是跟着哼哼叽叽的,慢慢地会说上最简单的第一句“小小子儿”和最后的“梳小辫儿”。说到“梳小辫儿”时一定很用劲儿、很卖力气。可能是知道结尾了,更可能是,说到这儿,奶奶、姥姥的肯定会大大表扬一下。

9 U3 S0 X$ f( {: [

            什么时候开始这类学前教育,没准。通常是看小孩子学说话流利的程度。口齿清楚地,一岁半、两岁就开科取士了。其实,你有或者没有奶奶或姥姥都不重要,因为,院里,乃至胡同的任何一位老年妇女都会义务来教你。

, g; n' C# s% F

            当然,血缘的远近和教育的态度还是很有关系的。亲奶奶和姥姥会认认真真地教,一遍一遍的。客座教授们多少有些不负责任,动不动会逗一句,“要不要媳妇啊?”照现在的章程,严格点儿叫“性挑逗”或“骚扰”。

: J+ m9 u f4 T9 y: a

            不过,也不能全怪老奶奶们。当被问到该问题时,小小子儿们,通常会脸红,害羞,老太太们看到童贞的羞涩,都会裂着缺牙少齿的嘴,开心地笑。

& o. }! ?6 S& t" a7 O; A9 A. y6 M' j

奇怪的是,那么小的孩子,还没到懂“男女授受不亲”的时候,怎么就会不好意思呢?! “人之初、性本色?”


/ ~6 V. ~7 F; B( p2 [- N

“水牛儿、水牛儿”

; L7 g# X- }( ]3 H) W: k% C

 

7 } D8 K7 Q/ P- t3 {

           水牛儿就是蜗牛,是小小朋友的最早生物课内容。好像下过雨后,特别多。

- _ k. g2 y$ c/ h3 P# e

           蜗牛老实,慢吞吞地爬。不会咬人,比所有其它的动物都温柔,所以是所有小朋友的朋友。

* v# V; s7 D- p

           蜗牛有一个薄薄的壳,像个螺丝转,头上竖着两只高高地触角,仔细看,才能看到它的两只眼睛居然是长在触角上的!身体软软的。慢慢往前蠕动时会分泌出黏液,这些黏液可以帮助它行走,还有防范蚂蚁等其它昆虫的作用。

; c2 v$ p" v1 h- @9 C9 x

           被抓住后,立即缩进它的壳里面,藏的紧紧的,它有很强的忍耐性,就是不出来。但小朋友们并不想看它是怎么藏着的,我们想看它怎么爬,怎么吃东西。总藏在里面可不行。怎么把它请出来呢?那就要唱“水牛儿”这首歌儿了。于是,围着蜗牛的几个小孩儿就不约而同地唱起来:

, ]' y% f( D% A9 h- }. j* h O( n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喂猫吃,猫不吃,喂狗吃……”

/ o- Y4 {5 U" n1 B9 {

           我们唱的时候,并不知道蜗牛不吃荤,总想着烧羊肉是多好的东西啊,你还不出来尝尝?! 也不知道,反而是有人要吃它的肉!小小的蜗牛竟是道大菜,法国人将其视为第一美食。

; v8 I& c! [9 E

           小朋友的耐性也不差,一遍一遍地唱着。不知道是因为没人动它了,还是被童声合唱的真诚所感动,蜗牛真的就慢慢露出了尖尖的小脑袋,然后,左一下右一下,甩出了藏着的犄角。还是慢慢地,伸展了身子,开始爬起来。小朋友们都高兴了,开心地看着它一点儿一点儿地蠕动着。认为是歌声召唤了它。

( l6 v! ?) `# Z1 t8 L8 k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没有哪个小朋友去弄死它。最调皮的也不过是用手碰碰它的触角,自己反到吓得比蜗牛还快地缩回了手。

. m* u# Q! D) ^, F0 z

           上小学后就再也没玩过蜗牛了。再次和蜗牛打交道是数十年后。一天,上幼儿园的儿子不知怎么抓了一捧蜗牛回来。随手就放到洗手池子里了。因全家马上出去,谁也没在意这事儿。等再到家一看,放在洗手池里的蜗牛一个都没了。可是,墙壁上、天花板上、窗户上,蜗牛散花了!而且,它们奔向自由的路线,一条条的黏涎清清楚楚地留下来,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给我们家墙上留下一幅印象派作品。


" `% v b+ b8 p, x# C

“拉大锯,扯大锯”

) S/ q ?& T5 I, m" M" V6 P

 

, F' P- Z! ~9 _" ?6 _

           拉锯扯据的儿歌是有动作的,两只手要拉着对方的两只手。一边哼着词儿,手要交错着一伸一拽的,真像在来回拉扯着大锯一样。比只是用嘴出声更多了动作,小孩子更投入,好玩儿啊!

; @& g, H9 |9 h9 H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 k2 m; A Y b8 h8 n- Y

           和《三字经》似的,短捷、易念、但哪个小朋友都不会问,为什么是姥姥家唱戏,奶奶家唱不唱呢?要是都唱,不就可以去两个地方玩了吗?!

: J! E5 m& P3 t

           孩子的心很容易满足。特别是最后,肯定会脱离了童谣的歌词,大人总会叫着孩子的名字:XXX也要去。孩子高兴了,在小小的脑海里憧憬着姥姥家唱大戏的那一天。

! u: Q( b# U9 [ Z! z* o: W

           其实,有几个孩子的姥姥家是请的起戏班子的呢?孩子会期盼着那渺渺无期的一天,唱戏,用现在词汇来说是“虚拟事件”。不像现在,家长要是说“乖乖的,到时候带你去迪斯尼。”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呢。迪斯尼太具像了。孩子们都知道在哪儿,肯定吵着闹着要去。


* b* L6 a; X- _3 u- g$ V

           和身体有接触的还有一首:“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 d) {0 r" G- |4 ^7 Y2 u& q9 ]

           大人肯定要在最后用手去摸摸小朋友的肚肚。小朋友知道将要发生的事,也在等待着。所以,刚到“卖油卖醋”那儿,小朋友马上就用小手捂住肚肚,开始咯咯地笑上了。

/ F! R3 r& [9 ^/ T Q

           像这种互动式、欢乐式教学法,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或学校采用过。只有在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在家长里短的爷爷奶奶教育中生存着。


. p4 _' f* K8 A2 S3 y* {$ |$ U2 m

“小耗子儿上灯台”


9 x Q. H6 G! l* y- C

           “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 O$ W, n( O' _. _

           多可怜的小老鼠啊!没吃到油,还摔下来了。那时没认为,也不知道后来它们竟是四害。

0 l7 _. X6 u& E8 m1 f# q) I/ { }! J. B

          儿化音、象声词、画面般的语句、喊妈妈的依赖心情、让小朋友记住了,哪怕是四害的小老鼠。这和迪斯尼的米老鼠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童心是善的,是平和的,是爱的。

% g2 [, [9 F5 o( P, w

          在孩童的脑海里会幻化出动画图象,一只可爱的小耗子,爬上高高的桌子,又很费力地爬上滑溜溜的油瓶子。但是瓶口又小又窄,根本吃不到油。想下来,往下一看,妈呀,这么高啊!!

1 F. V1 |& [! x9 R g$ y

          小耗子吱吱地叫,肯定是叫妈妈呢!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也都是要叫妈妈的。可怜的小耗子,竟滚下来了。想想往下摔的样子,小朋友眼睛一闭,身子都要哆嗦的。


& O4 v9 q; H+ J, k4 N

女孩子的歌谣


, l# n5 S% M# d( r( I2 p* |7 p

           有几首歌谣,好像女孩子唱的多,因为她们跳皮筋。

4 l( R, n8 W( I

           “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 X9 w$ U0 U9 O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 T a8 v! N; `# v9 U9 _

           几个小姑娘,拉着长长的皮筋,从脚踝骨那么高开始,一只脚在皮筋的内外来回点地,或卷起皮筋跳出花样来。另一只脚也是不停地配合跳动着。不出错的,皮筋的高度一点儿一点儿升高,最后是“大举”还是“高举”,即将手高高伸直过头, 那就有难度了。

* Q& o" i3 t+ z- s

           男孩子好像都不玩跳皮筋,或认为那是女孩子的游戏。男孩子是弹球、拍洋画、撞拐什么的。女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大声唱着,想装听不见也不行啊。嘴里也跟着哼。远远听着,斜着眼看着女孩子婀娜跳跃的身影,那长辫子、红裙子跳的真好,心也在跳。


7 D8 L: L* S# B C0 r }9 N

游戏童谣

3 r; z: r& r9 c4 a: S5 H+ Y- p, k

 

3 q8 a0 E( ?% t, c: s

           和游戏有关的童谣就更多了,那都是属于六、七岁以上孩子的了。

- D2 B. k. Z4 Z; E# p6 m/ }

           “捉迷藏”是每个小朋友都玩过的游戏,要有一个被手绢蒙住眼睛的小朋友去摸其他的小朋友。在蒙上手绢后,这个“临时的小瞎子”要被另一个小朋友领着转好几个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他找不着北!”转的时候大家一起唱:

! n5 M( ^* \7 j$ x- l% V

          “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王八不吃瞎子肉,瞎子回家挨顿揍!”

6 D6 R) G, c. y& z$ M# h

这些多少有点儿诅咒的语言,小朋友们并不计较,大家都是开心地笑着,拍着手唱着。一定要把那位蒙眼的转晕。轮到自己当“瞎子”,也是要被“喂王八、要挨揍。”玩呗!要是学了洋字码的话,就用:So what!

0 I+ \$ d( C- t9 Q( k* i

           转的早就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瞎子”,两手乱摆,其他小朋友总要趁机靠近他,摸他碰他一下。待他反应着,向摸他的方向抓去时,摸他的人早逃出好几步远去哈哈笑了。当然瞎子也不傻,使劲抽鼻子或眨眼皮,蒙着的手绢慢慢松动了,借着从缝隙里透出的一线光亮,一把就会揪住想过来占便宜的主。


j6 e( B% M1 D1 W0 S1 B$ `

           “木头人”的游戏也有趣。选一个人去追其他的人,只要手一碰上那个人,那个人就要去追赶别人了。但在看到跑不掉时,被追的人只要立即立正站好,叫一声“木头人”追的人即使手碰上也无效。但“木头人”是要经受考验的。这就要唱或朗诵那首歌谣了:

3 [2 T' i7 S2 n$ h+ a; L/ I

           “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哭,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看谁的立场最坚定。”

! a; s* p9 }1 P3 x% R4 B, j6 a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立场都不坚定。特别是追的那个要是个调皮小子,会把脸跟你贴的很近很近,看你笑不笑,看你露不露门牙!



0 I9 \& x+ ^- @3 D& \! q

粗俚凡俗

2 a: l6 H, z6 Y* a0 ^

 

9 |7 W4 R- h, O8 f6 Q4 u0 v7 B

           “小白兔白又白”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歌谣。不属我们胡同小子的。

- Q" `3 U* ~. D. f' a9 ]

           胡同的有不少很俚俗的,或者说“不雅”。像:

5 @2 m8 L) g$ b( e8 k8 m+ k% c

           “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露着肚脐眼儿。”

. F$ `, g! e V% h* _

           “跟人学(xia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 f9 _8 e) ?8 G+ b) P5 d

          “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的满头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3 H4 y' d# R; O" r3 |6 ~3 i$ m9 K7 A

           “这么好的天儿,飘雪花儿,这么好的小孩儿,没脚巴丫儿,这么好的老头梳小辫,这么好的大姑娘秃脑袋瓜儿。”

9 r0 m; N/ f5 A: p/ u& t

                ……


* p/ Y( S& e2 h% @! l, [3 w3 \

           童谣有很多,各地还有各地的不同。

! r) U2 ]9 X3 ^

 

/ ?7 T% B( f8 M: j5 s/ t) V

           生存在胡同和四合院里的童谣,是孩子们早期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口语教材,还是了解并最终要融入的社会入门课。随着胡同和四合院逐步成了残垣断壁,继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的大厦。当门硄当一声关上时和外面的世界就隔绝了。

5 |6 s' a5 d0 q: B1 y A' j

           当走在楼群中,听到叮叮咚咚地钢琴练习曲,听着黄毛稚口的童音在ABC地咿呀着,我儿时的亲切熟悉的童谣已渐行渐远……那些朗朗上口的词语也将随我们的离去而离去……


/ w- L. I) \& \

           社会进步了。

发表于 2011-12-5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蔺开花?

. Y& z! U* b' t- t7 E

童谣,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今难忘.

8 k# g) v& n5 {/ H0 Y

基本都听过,甚至唱过.

( {$ O4 S, t# X

 

. [" |9 P) D4 m6 {

 

发表于 2012-9-6 23: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继续~。{: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8 08:03 , Processed in 1.19103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