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l0 @* D% b3 Z1 \
我是“奶盲” % F, O: a% g8 x
& ?9 F. c8 _' k! ~
现如今的人们好像已经离不开牛奶,从孩子到老人,就算是发生了三鹿事件、蒙牛事件,见识过大头娃娃,听说了添加三聚氰胺和尿素,知道了学洋明胶的毒胶与奶制品有染,可人们对它依然是爱恨交集,难离难弃。 ' E. |, ]" [/ I
我是吃母乳长大的,按时下重塑的宣传衡量标准,绝对健康营养,且对母子都有莫大裨益。因而在我的幼年,还真不知道牛奶是啥滋味,搭着那阵子,物质生活不那么宽裕,要喝牛奶是笔不小的开销。家里大人们本着勤俭持家,“将每个铜板都支援国家建设”的精神,也就“免提”了。
! g1 f$ {/ v; G1 A& p 对牛奶最原始的记忆来自粮食困难时期,当时正赶上父亲患心脏病,在阜外医院做了开胸手术。出院回家养病,母亲费了好大劲儿,托人弄戗地才订上了半磅奶。那时我还小,记不清价钱了,但只记得买鸡蛋一块钱一个,买只鸡要二十多块。当时这已经是黑市上的天价了,而且买时还得偷偷摸摸地去踅摸着可靠的熟人才行。可为给父亲“续”命,母亲是钱也舍得,“事儿”也不怕了。 + o5 Z% k" L0 Y6 h' ~
订好奶后,母亲找来了个空罐头洋铁盒,剪去一端,正好能放进一瓶奶,然后让我帮着将空罐头盒钉在了大街门的门框上。那天我竟然兴奋得没睡好觉,次日早起,开了大街门一看,一瓶鲜奶就插在空罐头盒里,那时的感觉,就是:爸爸的病有救了。以后的近两年里,取奶成了我或妹妹的营生,见天见地开大街门登门墩儿,后来父亲的病真见好,连妹妹跳皮筋也再不用花钱买,箍奶瓶的皮筋积少成多,足够她用了。那阵子,从没记得送奶工短送过奶,早晨奶瓶就撂在大街门门框上,也从没记得丢过奶。
+ v$ v- X4 c) S2 a9 y 早起母亲最忙,先拢着了火,罩上拔火罐,然后轰着大的该上学的别再“懒床”,抓着小的该上托儿所的套衣裳,接着还得热饭弄早点,有时在煤球炉上热奶的事儿就归我了。刚开始时我很紧张,因为牛奶从起沫儿到扑锅是个很短的过程,经常让人手忙脚乱,难免还会溢出来,浪费严重时短不了要挨骂。后来长大些,看过电影《列宁在十月》,听到弗拉基米尔同志对小锅里溢奶后说的那句经典台词“这就是起泡儿的作用”,对照小时的经历,总会聊以自慰地将这话挂在口头上,为自己解嘲。
* z g" E0 x4 Z/ p+ u7 N7 Q3 Y& @ 八十年代初,我结婚生子了。食品供应虽然已经较之从前好了许多,但牛奶还是要凭票凭证供应,每个孩子只给一磅奶。记得我还为办奶证儿生了顿闲气。 " r) x: }2 r- z3 \# }6 D3 ]) k7 X
孩子从人民医院出院的当天,到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当务之急自然是给孩子喂奶。妻子身体弱,没有奶水,孩子在医院就是喂牛奶,回家也要吃。得亏母亲和岳母都预备下了牛奶。至于我,就得骑车赶紧到官园西边的奶站去办证。到了那儿已经天擦黑儿,可办证的队还排得老长。 `+ q" W: ^( h& _# p0 J& N8 V0 Y
官园奶站是西城区牛奶总站,奶证都要在这里办。为新生儿办证需要出生证明,而出生证明只有在出院时才能开出来,因而新生儿的奶证是无法提前办好的。排着长队,想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得了大儿子的喜悦之情很快便消耗已尽,代之的是除了着急还是着急。 + \8 A. r9 b8 g; W& F- K
当拿到奶证时,发现要到三天后才正式开始供应,一股无名火不由得窜上脑门:别的可以等,但孩子吃奶是可以等的么?和办证儿的吵起来,好说歹说也不行,答复“这是规定”,后面排队的也在催着,“前面的快点儿嘿”。没辙儿,也耗不起,只好回家。头几天没牛奶吃,还得靠老人们接济,从她们嘴里省下给孩子。
$ g, C9 I- P, y t$ r, H 订好奶后,取奶成了我的专职工作。那时每个街道都有好几个奶站,倒很近便,隔三四个院门,拐个小弯儿就是。每天上班前牛奶就送到奶站,发奶的老大爷按日期在奶证上打个勾,奶就可以取走了。 4 E) d) f8 E9 b3 ~" s. c! x
赶到孩子三四个月,特别能吃,只好掺些代乳粉、糕干粉,可掺多了,太稠,从奶嘴儿里嘬不出来,稀了又不顶戗。搭着掺代乳粉孩子屙稀,掺糕干粉又大便干燥。我们粮店胡同的富大妈知道后,给出了个“土方儿”:将面粉上锅蒸,盖严实了,功夫大点儿,揭锅后再摊开了晾干,伴糖收起来,需要时兑到奶里,又管用又省钱。用她老人家话说:孩子小也得吃点儿粮食,才能壮实。果然这办法挺管事,孩子吃奶时能吃饱也就不哭了。 * R1 v' V( C7 x1 E9 A
如今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事儿真说得上是五味杂陈。 & Y' r& f, P( w5 _
前些年因身体不适,上医院瞧大夫去,说是得补钙,除了药补还得膳补。老伴儿作主给订了奶,“三元”的,天天上门送。奶是喝了,觉着没管多大用。最让人看着不理解的是,时下给奶加热就算开了也基本不扑锅,既没有厚厚的奶皮儿也看不着黄油珠子。心里总会不厚道地想,奶里面准是被“无良奶商”兑多了水。
l# t* r& G) g' p7 E 有一天,突然灵机一动,记起前几年郊游去明珠家老宅参观游览,开车经上庄,见到过一家牛奶场。印象里当时是走岔了道儿,那条小路曲曲折折脏且窄,空气里飘荡着浓烈的臭烘烘的牛粪味儿,荒草、庄稼、老杨树,尽头是土坯墙圈起来的牛奶场,不远处有个积肥的大粪坑,臭气就是从那儿发出的。奶场临街紧闭着的大铁门旁有排瓦房,其中一间开了个大后窗户,立了块大牌子,写着的几个歪歪拧拧的大字“今日奶已售完”。当时觉得好笑,特意和老伴儿下车转悠了好一阵子,看了看牛场,问了问牛奶价钱,卖奶的挺热情,说是城里人都来这儿打牛奶喝,他们的牛奶绝对保鲜而且质量好,不掺水。 0 E2 s, V$ w3 I- T+ `4 a! v/ K
我这人有时还是急性子,想起来就得办,第二天就准备了个大“可乐”瓶子,开着咱那破车,拉上老伴,奔北扎下去。可到了北青路有些傻眼了,几年里,这附近变化太大,高楼盖了不少,热闹了许多,我是怎么也想不起原来的那条路,更找不到牛奶场。倒是老伴儿没着急,宽慰我说:“找不到就算了吧,就是找着了,你能见天见的早起开车来打牛奶?咱只当是出来踏青。” @ y' N6 e' ~! Q
细想,她说得也是,这么远来打牛奶谁能坚持下来?还是踏踏实实在家喝“兑水”牛奶吧,就像是听说汽油涨价赶紧排队加油,能省一时总不能省一世呀,甭费那劲了。 . W0 ]: M! l2 k2 v/ e7 i# H" K( n
这样一想也就释怀了,虽没买着保鲜质量好不掺水的牛奶,倒是开开心心地玩了一天。
9 }- |8 F0 _$ Y5 q' ~ 打从对牛奶增添了几分关心后,还真长了不少知识。听年轻人说,如今的新生儿基本都是喝牛奶,不同的是婴儿喝的都是进口奶粉,比国产的贵出几倍价钱,孩子每月的奶粉钱少说也得一千多。钱多些倒还在其次,421结构的家庭就攒出一根苗儿,可不敢有半点儿疏忽,必须喝进口奶图的就是质量过关,这也就难怪有些风吹草动,便逼得国人跑到香港、台湾出境抢购奶粉去了。 0 C- @2 _8 X& r% w+ E# l" |
现如今日子富裕了,上点儿年纪的人惜命养生,总编着方儿的自己折腾自己。广播、电视、医院里还要加油添醋地大肆炒作宣传,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花样百出,商家都说自己绿色环保、营养健康、延年益寿,还有的能包治百病。牛奶也是如此,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挺折腾人,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价钱更是恐怕找陈景润来也算不明白,叫法多样、噱头百出,令人眼晕得紧。说来惭愧,我的意识却还停留在一毛六半磅的层面上,就算知道涨价是难免的,可究竟怎么回事,只能算个“奶盲”。
. h( K6 D7 U6 R0 F+ L 面对市场上的牛奶,感觉自己那是相当的“弱智”,除了三元外,究竟还该喝什么奶,我是完全搞不明白,思摸许久,无奈之余只找到一个诀窍,就是让老伴全方位地加以接管,我只负责喝就“齐活”了。
# n8 S" r% h, X9 a: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6 17:19: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