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 N$ V- I9 l1 z( h6 Y- C6 C3 O0 i8 F; `# v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v4 q' ` O& i! f. }, }7 M& x9 T4 b$ u8 O! M. i9 P) P2 ]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0 D# j+ x: I; u
7 b5 P6 j' D1 H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8 i+ n# N5 n$ R# y6 |; R, n; K, B( d/ Z) t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P+ t& Q% t0 {6 x9 a
; O2 h+ y2 `3 P5 y7 T; I8 _3 T# f5 w8 [
本司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东花厅胡同,西至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内务部街,北与西花厅胡同相通。胡同里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叫东花厅,一叫西花厅,紧靠本司胡同东头。那是达官贵人纸醉金迷,浅斟低唱、买笑的地方。 0 V3 J- t% f2 u7 i% A, d# u
4 U$ \+ {0 g6 t" u0 B$ K- y3 v* L
明朝街巷名称中的妓院所在有:勾栏胡同、本司胡同、勾栏胡同、粉子胡同、东院、西院、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勾栏胡同于民国改为内务部街,名称至今沿用。东院、马姑娘胡同早已消失。西院全名为西院勾栏胡同,现在的大院胡同、小院胡同、小院西巷。宋姑娘胡同,现在的东西颂平胡同。本司胡同、粉子胡同仍在。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把它们命名时标明了它们是妓院所在,在清朝有所变化和发展。
$ o7 \ ~0 o+ [# B) t0 T$ L2 d
! _" j1 `- Z$ X7 J( |5 g- F: R老北京的胡同名字,特别和妓院关系密切的,有这样几种:
4 M7 T" N) r# Q0 Y' S0 h' V6 p9 e" n7 v! G# i2 J
一是勾栏:这是由唱戏的专有名词延伸出来,自古以来,戏子是和青楼女子一样地位低下的,即使到了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之后,那些曾经名扬一世的名角,当时都是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和青楼女子为邻。勾栏和妓院,便一直关系暧昧,如勾栏胡同、西院勾栏胡同,一直延续到清代。' c; Q, `# E# P/ _5 V' ? g) f
" B! E/ _- K/ @二是粉子:粉子同本司,是教坊司,和勾栏一个意思。民间的解释更为通俗,粉子,就是脂粉的意思。
) ~6 Q6 c" l3 E; d, ~/ d. I! |! _: w7 V) D+ H. p
三是院:也是妓院的别称,比如当时著名的西院东院。现在中国社科院的旧址贡院,另当别说,那是过去朝代礼部的遗迹,虽也叫院,但和这里所说的院不一样。
8 B* ~7 K& p$ Q) y
1 l! K2 w* j9 U/ m四是姑娘:那时候叫姑娘,就和如今称呼小姐一样暧昧,但现在台湾称呼小姐并没有此种意思。凡带姑娘字眼的胡同,一般都和妓院有关,比如宋姑娘胡同、马姑娘胡同、马香儿胡同、乔英家桥等。而且这些带姓氏的胡同,据说当年都曾经有这个姓氏的名妓居住过。不过,宋姑娘胡同指的是现在的东西颂平胡同,在老北京,还有另一条宋姑娘胡同,在东打磨厂和巾帽胡同之间,离崇文门不远。那是一条有些弯曲的小胡同,曾经是娼寮之地,近些年,因为修新世界商厦和祈年大道,已经彻底地消失。
/ u0 Z. {3 i# z; P2 q; z3 x
1 D0 m$ ~0 ^8 B- S五是堂子:堂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和四大徽班进京有关,那时名伶的私寓,称之为“堂子”,名伶除台上演戏之外,还要在自己私寓教授弟子,接待客人,以及从事侍宴侑酒等有偿服务,便有了“相公”之说。“相公”一词的前身,便是“歌郎”。梅兰芳年幼时随朱小芬学戏,便当过这样的“歌郎”,号称“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朱小芬的私寓,便叫“云和堂”;而梅兰芳位于李铁拐斜街的祖居,即祖父梅巧玲的私寓,叫做“景和堂”,都曾是当时京城有名的堂子。一直到光绪末年,堂子在八大胡同越发地畸形兴旺,成为了妓院一种暧昧的别称。
; w) h5 s+ k/ e" }* O( J4 X8 l+ X+ a* v, a* R; g
另一种说法,堂子是南方对妓院的叫法,明初皇都移至京城之后,南方人大量移居北京,金陵便宜坊烤鸭移到了北京南城米市胡同开张,不少妓院也移到北京,在胡同里扎下根,便将那里的胡同改叫成了堂子。在崇文门内东单以南的镇江胡同、苏州胡同,是明显带有明朝南方移民的痕迹的,而明朝就有的那六条堂子胡同,有四条就在苏州胡同以北。那时这一带是北京城的城边了,出了崇文门,就是荒郊野外。
4 l# }0 r: o2 S/ b0 j3 y' ^/ b% A( i" t8 ?: B- s( e$ Y8 |; Z
1914年2月,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曾囚于北京本司胡同。
1 t" D" _' I- I% u4 ]+ E
& |, K9 o6 q/ J$ ?) {3 {6 V7 Q《骨董琐记》记载:“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顺治初,沿明制,设教坊司。凡东朝行礼筵宴,用领乐官妻四名,领女乐二十四名,女乐由各省乐户挑选人京充补,随钟鼓司引进,在宫内排列作乐。顺治八年(1651),停止教坊司妇女人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十二年,仍用女乐,至十六年,复改用太监,遂为定制。雍正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声署,教坊之称遂永从革除。”道光七年(1827),教坊司改为升平署,隶属于内务部,地址设在原南府。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被推翻,升平署解散。清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三军都统署在本司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二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3号为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 L. Y; O2 x, f4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2 11:55: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