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V5 g2 R# Q3 k2 n, t2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 ' H( R6 X9 s# g7 _) V8 K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4 p/ K) y6 p: s+ [& r 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四个阶段。①秦汉阶段。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秦汉时已有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③明清阶段。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 : q: H" a$ T+ r2 l
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④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 |) _- H8 b L4 I) p1 A$ o 中国皇家园林
* c' X. a9 l8 a 阿房宫与上林苑 7 B7 k+ o* y* G1 i5 r, P& s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4 a! o# J& S, H+ W 皇家园林的发展
9 w+ r' }+ y$ w0 j- g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
# f# l8 h; p' f% S3 k4 \ 元明清的成熟 + K) f5 _% V6 f; j% F/ j- Y# F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
% w# D0 q0 X* J/ P; I 私家园林——尚小巧而贵情趣 * P( L( ~' x: _/ M2 E! b$ _1 F, e
起源问题
& u3 ]5 D9 H) r7 h. W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 `! W4 J; ?3 K5 Q- Y
士大夫的隐逸时尚 & L1 p1 B, l; F! F$ `- H$ i& c7 o
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 : e+ v9 |+ y8 M Y
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2 u7 y: I" I) p1 f" P" J
辋川别业和独乐园 8 a7 A4 \/ q* y4 E% m% E
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 y$ g* ]+ h! `6 B5 {" M | 私家造园之风兴盛
- ^# x W+ Y* ]4 L 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 - z( U* ~ r ]5 j0 d V
自然无为与壶中天地
9 B) e3 J) J- S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X# Y: L: X/ _7 |" s! ?
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 C4 T I6 |* J8 _: C( s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 P2 i" `( `' t7 G
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 / y: n* D: j# p
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 @9 P) Z2 y9 e; T' G" a5 I
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坚定等待
+ ]+ @5 f: P8 |5 f/ f4 M 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 S' G/ \, l5 ?2 J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方面 0 U$ N; `" q% R6 }. _+ a; U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 F- O' t2 p0 n
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 + K6 X, C+ N# Z: w0 @
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
* ~3 M* z1 m8 L/ c: Z7 X# r 寺观园林 - w: w2 t/ ^0 f1 d- A- r
花园改建成的中国第一佛寺 9 O* z2 P8 q9 x9 z. I2 a
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证明,中国寺观的起源在5000年以前,当时是以神祠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女神庙。 9 F% X# R8 m4 P+ O6 e) j
东汉时在洛阳以皇家花园改建成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佛寺。
2 p# E7 x$ b' e; ` 然而佛寺的建设兴旺于魏晋南北朝。因为当时的社会战火不断,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生命无常,因此,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深入人心。
/ ]" t& o) J1 R/ h 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中取法自然、延年益寿、飞身成仙等也赢得众多追随者。 , l$ O# B/ |5 q1 x6 }& U$ T$ i7 i
舍宅为寺的热潮
J" v j7 W+ j 在舍宅为寺的热潮中,北魏洛阳和南朝的建康佛寺成百上千,香火甚旺。
& S. ]/ H" V0 l 此时,寺观园林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城市中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 6 S0 b$ l" v5 N2 `& S
这样做是因为,不论佛教中的天国还是道教追寻的仙境都对寺观的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
" H# O6 \6 Y5 j6 `9 g" w7 `( v$ W 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
2 J9 S R4 q! J$ P' r6 ~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教迅速发展,寺观的建筑布局形式趋于统一,即为伽蓝七堂式。此时的寺观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民众交往、娱乐的活动中心。
0 \6 { x) m4 [" G" j 此时的文人也把对山水的认识引入寺观氛围,这种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促使寺庙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飞跃。
1 T, ?. N" m% m- O唐代长安的广恩寺以牡丹、荷花最为有名,而苏州的玄妙观也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寺庙园林,据传宋代名画家赵伯驹之弟所绘《桃源图》描绘的就是玄妙观的情景。
6 G' `: Q$ I8 q! V. c3 Q! Z+ x, h 明清时期,寺观园林建设达到高潮。由于清帝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首领的友好关系,汉藏风格相结合上永安寺、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都是著名的范例。
# M# f+ j3 j7 q/ O 景观园林的形成
! e0 H" r0 j# {! y6 _) c8 e 老庄与孔与佛 / k6 d2 i* I% D& W4 \0 G( M* J% |
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庄子曾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而作为儒学始祖的孔子则把这种热爱升华到把山水比作人的品德的境界。
, U6 h7 C; a2 B F/ Z 佛教传入中国经汉化而后扎下根来,其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的思想受到信奉,佛教中所叙由亭台楼阁、林木花草组成的花园成为天国的形象而为人们所向往。 - G" W4 Y& c* u) }5 I
正是由于上述道、儒、释对山水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中国人把巨大的生活热情凝聚在山山水水之间,他们把对天堂的梦想转化为在山水之间建设人间仙境的现实行动。
3 l6 \, H3 X N 人间仙境的梦想
8 n7 w) n0 G3 L: x+ N+ s( X% q/ d D 实际上,他们是把自然山水环境当作一个巨型的花园来进行建设、经营的,从而架起了通向精神归宿的桥梁。
# t; z! P1 t P! e3 ?/ T 因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是在江河湖泊之滨,都有这样的巨型花园―ㄈ思涮焯玫某鱿郑旃胨鞘侨绱酥咏钜簿捅涞貌辉倏招槎映涫怠⑼昝懒恕 & t0 X b7 g( }( \% d* |
这种天人合一的结果是许多巨型花园――风景名胜的出现。 1 B+ T1 E% a7 j ]
人们把中国五大名山概括为“泰山雄,华山险,恒山幽,嵩山峻,衡山秀”,然而仅有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并不能满足人对天国意境的追求,唯有溶入亭、台、楼、阁,才能成为人可亲近的环境,才能成为人间的天堂乐园。 + c g# l4 v$ f' L
四合院 2 o/ M+ Y: K/ d7 |6 r+ a+ m$ C
门第相当
+ W. F& m7 {$ m1 J& T: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5 }' `. E6 D0 _8 Y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 E5 u4 J6 f& x. X' x6 a) K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 b$ \( [+ K. j& W4 Z+ }
●四合院 / @# R5 g4 [. H8 e4 }# J, X; \
发展沿革
) G: h9 L. ]2 u# r3 u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 C: i6 W/ U! C2 H1 n" z
单体设施
5 W$ S8 j' |6 q 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倒座、正房、厢房等若干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它们的结构都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甚至有些砖石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木构建筑,并由不同的典型式样代表户主的身分地位。
8 z% r* I {2 ^7 x$ I3 E- F+ M( o- w 院落类型 ) i( _- ?' a3 | v* G
重重院落相组合,从一进院的最基本型、到多进院以及数个多进院并列而成的大型住宅,虽有一定规律、尺度,但由于房基大小、形状、宅主财力与喜好以及承建工匠的技艺水平、风水先生的指点而各有千秋。 * ? Y; f: G& e
装饰部件 , c3 W2 y8 S8 C- \" Y" J
从广义上讲,北方四面房屋围绕中心院落的住宅很普及,但北京四合院有许多装饰独特的细部构件如门环、门敦儿、垂花门、天沟、清水脊、烟囱,使北京四合院有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方式,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2 ?) v' x, {! A
四合院吉祥物 " L! m$ ~: B' F& u8 |; y
北京宅院内的吉祥物甚多,表现在外有影壁、门鼓、门簪,内有垂花门、游廊、室内装饰等建筑与物件上。宅院中的吉祥物包罗万象,如动物、植物、器物、符图、神人等。这些吉祥物深深地融合在北京人的心中。
- K: Y: y, Y8 V" ~1 c4 E8 `) S7 f( i 北京其他居住形式 7 E! K& [8 x8 j. S- g! M2 ?; `5 o* H
从山顶洞到延庆石窟,从元代后英房遗址到清代旗营房。除四合院外,北京还有在特殊时期形成的象会馆、公寓其他居住形式以及后来的原始楼房和公社化大楼。 4 R6 [+ R# i# e. n- L. o( |% ?
居住拾杂 ) d; I1 Y& ]8 u I+ @7 o- _
关于四合院的奇趣还有很多,数之不尽。 5 j/ {3 D( ?, o: N3 I, a* |" |
●北京四合院概述 1 G1 A5 y3 D8 Y* t2 r+ F; t( f7 }; w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8 q; `1 `! d( x, W( U+ v8 o$ i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 F- A' E0 @, D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 X* k8 B; l( n3 w3 Q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 z9 G% M7 z" h$ \' w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 D2 B% D- V) C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 q, }$ k4 Q; C- a8 u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9 F2 `% b/ ^/ _: M8 k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6 }5 @. v7 P8 U/ p* c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 ^$ n7 B7 v: v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 _7 n: y+ C* v& R D+ O
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 _5 L% u) a5 R) [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d0 n6 d2 L2 Y# h1 ^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 `1 h) \. ?2 T+ Q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 [" h& i' x$ D" N; `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
$ P' u [3 }; @1 d' ~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7 e! p5 R! w# s% }) S8 N- u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 W$ K6 J) ?' X3 m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 h8 j# T- e' x8 n3 \0 K) T' X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 \4 D( w0 t, v" d0 ~8 I7 V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 r6 K! y# |3 e. _1 v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1 d/ i- l! Y+ F j: W& d9 A% Z 譬如东北地区汉族的套大院(东北农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两个特点,但却不具备文化内涵丰富这一特点。 9 ?7 h- \6 k# c+ z
举例说,东北四合院的单扇门(中国传统多为双扇门的形式)、堂屋背后设“倒闸”作为贮物间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东等地“跑关东”的移民带去的穷人习惯的延续。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人们往往将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 W* f! `6 c4 I2 W, v
北京四合院能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是因为它具有其它住宅建筑难以并论的优点。今天,当都市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兴起的时候,人们--尤其是世代生长在京华的老北京人,会对四合院产生一种特殊的眷恋之情。
- H: G4 Q6 ~" T2 u1 H 北京四合院,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伴随人们休养生息成百上千年,留给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极深刻的,留给历史的遗产是极丰厚的。 : S5 J: C( F4 P4 O$ w2 c
屋宇式大门的等级 ) F3 G3 p" g; D. f" B
王府大门
3 c' W5 c6 p. W0 _0 m+ i! S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主宅院的中轴线上,宏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
0 B% i& n. u! ]1 n8 x& n0 p 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绅的府邸,后来
4 s/ q- @0 O7 f 金柱大门
" o7 _+ v* t: P7 C4 \ 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 t9 u1 H& C/ |% X2 |5 d7 i
蛮子门 $ Y, x9 q7 Z1 e6 X# U
如将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框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
7 ~ L! U' D% S4 q 如意门 . _$ l! _& A+ C# _" @; F% M- r I4 P
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楣上方常装饰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楣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
7 g' v7 D+ y/ I* g, v* a9 C 老百姓的墙垣式门 . a/ ~) Q" A: }* q H% t
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在民宅中,采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觉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楣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 ' P- e) x) j5 ?2 c1 }3 U7 p5 a+ m
广亮大门
0 B* N+ U+ ~ K% v( [6 x, @' b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
3 E0 ^ S4 o5 J" E, v3 ?/ _0 h( K 浙江水乡乡土
5 D1 r. L6 `7 E+ ] j 这一切没什么两样
0 u! T% ~/ T6 _" D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9 [: c. U# v! b j% f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0 S1 T; \8 a$ G/ S8 a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 o' ^, e/ b6 w9 C7 V# _6 u1 U4 c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1 Y. n/ P* i! F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 y0 R1 A K5 l) B+ o2 T4 l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8 ?' o( Q2 X \# A3 d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 Z5 s5 W7 A! `, S( c2 Y$ p* P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 m& G3 b3 Q8 V: r 红白喜事,盖房买田是一生的事
9 U7 F5 `7 O* e( b 盖房标志着人生的成功,这成功来之不易,需有主人数十年的辛苦劳动,以及在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 r7 F/ T8 J& I% _# h+ [ 一个中国农民一生中其实只有四件大事:红白喜事,盖房买田。由于现在田归公家所有,不能买卖,实际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没有房子,红喜根本无从指望,所以盖房这件事就成了 一个前提,一个人生终极目标——齐家的必要前提。
% w) ?) `9 j" |) h% _6 I5 G; o 笑脸下隐蔽着的宏愿
; `7 i' M. L. ]+ C4 A2 |- g8 }1 v 也许正是这种超越了简单生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才使得盖房仪式格外隆重吧? 6 B- m3 _) l- u; P
不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这个隆重的气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创业的神圣。
) t3 B9 @* f0 w8 {! m" j" Y7 J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 m3 R/ x, F; L" W& c) w 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
. c9 S6 I8 k2 U: S. U% d “万丈高楼平地起”,墙角是关键。房子立得稳,站得正,方向对,都得看墙角。所以,立墙的时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场。 . f. U0 O/ j! E: T: P
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口中喃喃有词,使这一时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 f6 Z2 |: _1 @; G 房子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家中每个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这个时辰的参数。也许是因为把家中每个人的运气都托给了这根支撑一家基业的大梁吧? ( A1 X9 N B# t: @. u. S
最恐怖的是火 1 t3 K1 Z' C- B3 |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木结构的保护和防火就成了大问题。从造房子的那天起,人们就期望日后房屋坚固,免遭虫蛀、火烧。
$ s, N$ I: Q4 j/ ~6 G$ h% ~ 上梁时,主人在梁上挂只箩筐,筐中装只鸡,一来鸡吉同音,吉利;二来认为鸡能吃蜈蚣、白蚁,可保木结构牢固。 9 q r/ H4 c+ ~
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马头墙,以防火势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为消防提供方便。
/ I; l& F- a3 ]% ^& g7 ], T7 `& _ 屋脊大量地运用像征主义手法,用鱼、草等水生动植物做装饰;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
- }" Y4 y7 {' c$ h 历次大火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火星能败倒一户世代簪缨之家,一把火能毁灭半座城池。
) I( j# t/ E7 R% G5 Y6 r 因此,砖木结构的建筑最恐怖的灾星就是号称“祝融君”的火。
5 s2 L, V8 Y1 E0 l. G' U- u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构件上都以水作为装饰主题,就是提醒居民时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识。那唱绍兴“莲花落”的,开场白中提醒人们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当心着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