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595|回复: 1560

[原创]寻70年代原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工友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23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0年,我和100多各校的同学走进了位于通州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六年,应该是这群人中第一个离开工厂的。六年的时间不算短啦,那儿有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很想念当时的师傅和同伴们。

原想等退休了回去看看的。最近单位的同事告诉我,那个工厂已经没有了,附近成了仿古一条街。听后很吃惊,这么好的工厂,这么好的手艺就没了?还是转给其他单位了?不知当时的同伴们都哪去了?师傅们肯定都退休了。希望知道的或是还在岗位上的同伴们告知一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应当为正在失传的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大声疾呼一下,给后代留下点宝贵的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花丝镶嵌厂是做金银首饰和金银摆件的。是传统手工艺品,当时属二轻局特艺公司,有一千多人。我们一批进了将近二百人,一帮不懂事的孩子,把工厂闹得天翻地覆的,可热闹啦!我开始是做电器元件的(文革产物),做了三年,后来又学了三年手艺,我在研究室,是做样品的,或是做一些金银器摆件,上面镶着许多宝石,很好看的。活很难学,三年学徒完了也离不了师傅的。师傅都是全厂技术最好的,我跟了二个最好的师傅,原本是想跟他们好好学手艺的,没想到只学了三年。十三陵的凤冠就是我们厂复制的,故宫珍宝馆里也有很多这类东西。至今仍然很喜欢各类工艺品,祖国的瑰宝呀!工厂没了,估计手艺也没了,很难学的呀!不知那些同龄的同事都干什么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我那个老厂也没有了,听住在那边的同事说,那变成仿古一条街了,塔也被圈出去了。好怀念那个老工厂!那个塔叫“燃灯佛塔”,唐代的。我和几个淘气包还顺着煤厂的煤棚爬上塔的莲花瓣,然后爬上塔的二层,上面有门窗,可以进去的。不过当时是锁着的。我们还想继续探秘时,被发现了:下面的几位老师傅急得什么似的,怕我们摔下来,吼我们赶紧下来,说没见过这么淘气的女孩儿,哈,真的很好玩儿!

不过,上去容易,下来难。那个大莲花瓣很大,够不着下一层,下不来了!后来还是有人上来帮我们顺下去的。他们回去告我的状,我师父说:不可能!我徒弟乖着那!师傅到什么时候都向着自己徒弟的!所以我至今心中仍很爱他们,很想他们!

不知能否找到和我一起爬塔的同伴们?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以前在那边上班还是住在那边?我过去常在西海子公园玩儿,它挨着我们工厂,过去总说燃灯塔要圈出去,圈给西海子公园。到我走时还在工厂里呢。我还爬上去玩儿过呢。
发表于 2007-12-23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去西海子我总从那门口路过呢

但是门总是关着,从来没进去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通州八景之一的燃灯佛舍利古塔,它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古籍记载它是辽代的遗物,但在1987年的修建中发现了新的证据――在第13层的灶门砖刻上,有古诗一首:“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等句,于是专家确认为北周的建筑,1979年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保单位。

  这座古塔有悬铃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尤其的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上,云飞水流,绿树环拥,美不胜收,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到通州吟诗舞墨之处,留下美好传说无数。塔身13层横出一株榆树,想必是小鸟衔来种子,在凌云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保护古塔,将榆树迁居塔下公园,如今枝繁叶茂,甚为壮观,被通州人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

说到悬铃我可见过,有时在塔上晃了千年的悬铃会掉下一个来。我们当时还见过掉下来的铃铛。铜铸的,上面还有字,好像是说一位寡妇捐的钱的记载,什么门什么氏。看过之后就不知扔哪儿去了,那会儿也不懂文物保护,照说应该留下的,真的很无知!记得当时塔上已经掉了很多铃铛了,“古塔有悬铃2248枚”应该是后来补的吧?

那棵老榆树我也有印象:在塔顶上风吹日晒,依然郁郁葱葱。师傅说,下面看不大,其实上面是一棵很大的树了,有神灵的。我经常仰脸望着它,总奇怪它靠什么水活呢?挪下来它的神灵还在吗?有空真的要回去看看心中常想起的老榆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这是修缮后的塔,老榆树已经没有了。塔顶上和过去也不一样了。
发表于 2007-12-25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12-23 22:42:53的发言:

估计这是修缮后的塔,老榆树已经没有了。塔顶上和过去也不一样了。

这个塔下面一定有宝贝!

[em01][em01][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风细语在2007-12-26 13:53:07的发言:
    我们呼家楼中学70届也有一些同学分到这个厂,其中还有几个是机院子弟.应同学之邀我在72年去过你们厂,记的看他们做景泰蓝的产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域的原因中学同学已很少联系,很想念他们.

你好,清风细语!我们一起进厂的有不少学校那,是有呼家楼中学。想找同学你就在论坛里发贴子,慢慢就会找到的。

不过得更正你一下:我们厂做的不是景泰蓝,那个专门有一个景泰蓝厂做。我们厂做的是在金银胎上掐金银丝,焊好后点的兰,再烧制,后面还有诸多工序。。。很麻烦的。景泰蓝是铜胎,工艺比我们粗很多的。不过也很好看,也是传统工艺品,各有千秋罢了。

4 ?: U V! ^: l,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7 21:11: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2-26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呼家楼中学70届也有一些同学分到这个厂,其中还有几个是机院子弟.应同学之邀我在72年去过你们厂,记的看他们做景泰蓝的产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域的原因中学同学已很少联系,很想念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找到了花丝镶嵌厂的一些人名单,是和平街中学去的,不过可能有误,且名单不全啊。

男生:王明欣、李春义、常惠增、王东、李德凯、成增祥

女生:张贵荣、王菊、李萍、安惠兰、张丽生、郭素英、王颖影、冯春英、张选民、靳继红、李卫、赵燕翔、王淑芳

男生基本上都想不起什么样了,女生大部分都有印象。张贵荣、王菊、安惠兰、张选民、靳继红、李卫、赵燕翔已经想起来了,其他的估计也快了!

[em01][em06][em01][em06][em01][em06]

很希望能找到其中个把人,问问后来工厂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妹好!你也在二轻系统呆过?那怎么又走了呀?我们是二轻局下面的特艺公司,公司下属好多做特种工艺的工厂,什么玉器厂、象牙雕刻厂、珐琅厂、雕漆厂、金漆镶嵌厂、料器厂、首饰厂、绢花厂。。。不知现在还有哪个厂还在开工?

传统工艺既不好学也不好干,但愿都不要失传才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大家新年快乐!


匿名  发表于 2008-1-4 23:01: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8-1-3 21:56:01的发言:

Q妹好!你也在二轻系统呆过?那怎么又走了呀?我们是二轻局下面的特艺公司,公司下属好多做特种工艺的工厂,什么玉器厂、象牙雕刻厂、珐琅厂、雕漆厂、金漆镶嵌厂、料器厂、首饰厂、绢花厂。。。不知现在还有哪个厂还在开工?

传统工艺既不好学也不好干,但愿都不要失传才好。

我是二轻文百公司的,唱片厂的,七八年上大学后就离开二轻了.[em12]
发表于 2008-1-5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丝镶嵌谁来传宗接代
文章来源:互联网
  “被称为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已经后继无人,不少绝活儿已经失传,等现在的老师傅退休,这门手艺基本上就算走到头儿了。”昨天,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马佩坚这样告诉记者。自从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后,原有1000多职工现在仍然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仅50人左右。
  产业现状
  花丝镶嵌厂破产
  工人几乎全改行
  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艺人多出在通州,所以1958年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也成为当年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为探访北京花丝镶嵌工艺的现状,本周记者顶着烈日来到通州,辗转多处后,终于在农业出版社印刷厂家属区的一栋平方内,找到了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马佩坚。马佩坚是目前北京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花丝镶嵌制作的大师之一。
  据马佩坚回忆,花丝镶嵌厂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那时候出口的订单非常多,主要销往东欧。厂里有1000多工人,做的别针、小摆件等都十分精致。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出口订单数量锐减,厂里的经营状况就不如从前了,一直到2002年破产。破产后,所有的人都需要重新找出路,不少技工都改行蹬三轮、当环卫工人、开出租车,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仅50人左右。
  20世纪70年代是北京传统工艺的巅峰时期,那时候,北京花丝镶嵌厂有大批熟练技工和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其工艺水平已经超越了清宫造办处。马佩坚说,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烦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一件优秀的作品不是一个人能制作出来的,需要每道工序上工人的水平都很高。
  马佩坚说,培养一个熟练的技工,需要大约3年时间,最终他的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他自身的素质和特点。花丝镶嵌厂破产,熟练工人流失,现在很多大件、复杂的工艺品已经做不出来了。对花丝镶嵌这种传统工艺品来说,技工的手艺是在实践中提高和摸索的,每制作一件工艺复杂、要求高的产品,手艺就会提升一步,如果没有大的项目,现在仍然从业的技工得不到锻炼,慢慢地,手艺就衰退了。
  工艺大师开作坊
  产品全部销美欧
  马佩坚说,厂子破产后,大约有五六个人自己开了作坊,仍然在做花丝镶嵌。他自己的作坊,雇用了10名员工,生产一种名为卡克图的花丝镶嵌工艺品。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来到马佩坚的作坊,记者看到,这里的工人有的在掐丝,有的在用一种极小的勺,向半成品的银胎上各种花丝图案中填釉料,还有人在绘制各种图案。作坊中的工作台上,放着不少半成品的扁酒壶、盘子、水勺和雪茄烟套等。
  记者发现,卡克图类的工艺品与景泰蓝非常相似,也是在金属质的原胎上,用金属丝做出各种花纹和图案,然后在图案中间充填釉料,最后入炉烧制。马佩坚介绍,卡克图与景泰蓝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用的金属丝是几根丝在一起搓出来的,这是花丝镶嵌的传统工艺;再者,卡克图用的是银胎,景泰蓝是铜胎;卡克图工艺品上的金属丝要高出釉面,所以摸上去,器物表面并不平滑,而景泰蓝的表面基本是光滑的;卡克图在釉面上还要绘制图案,景泰蓝不用。
  扩大生产很困难
  金银材料成本高
  马佩坚介绍,自己的作坊产量并不高,虽然总有出口订单,常年有活干,但一年下来,收入并不高。这些东西在国外也是装饰品和奢侈品,比如雪茄烟套,很少有人使用,再比如水勺,是一种俄罗斯家饰品,家里摆一两只就够了,而且不容易损坏,所以作坊想扩大生产很困难。而且花丝镶嵌的原材料都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成本也很高,自己是小本经营,一次性进不了很多材料。以前曾经想过在国内销售,但考虑到每一件工艺品的价值都很高,一旦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上将出现巨大困难,就没有采取这种销售方式。
  卡克图其实是中蒙边境上一个小镇的名字,这种工艺品也是清朝时从俄罗斯传入中国的,是中国传统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另类,它在俄罗斯的学名是俄罗斯烧瓷。马佩坚介绍,由于卡克图的花饰图案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容易被国外人接受,所以他的作坊才能够赢得出口订单,而其他几个制作中国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作坊,目前在经营上都比较艰辛。
  手艺危机
  技师年纪渐渐老
  学徒不知哪里找
  在马佩坚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同样位于通州区的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这个厂是原北京花丝镶嵌厂厂长方晓东开创的。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位于一座小楼的二层,楼下是一家银行的储蓄所,记者来到时是中午时分,但工作间内光线依然不足,与记者攀谈的几位技师年纪均在50岁以上,厂里没见到年轻人。
  余伟庆和耿树良二位师傅热情地将记者领进厂陈列室,记者看到,这里陈列有用银丝编织的盘子、狮子绣球、如意、金碗等各种传统工艺品。余伟庆介绍,一个狮子绣球,需要好几个人干上两个星期,工艺十分复杂。这些工艺品全部用银丝制作,然后镀金,金丝的成本太高,产品的售价也会很高。耿树良说,现在厂里干活的工人年纪都跟自己差不多,50岁上下,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行业。
  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的侯峰师傅原来也在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他有一手绝活儿——仅用一把锤子,把一整张银片敲打成一把壶,壶身带有优美的曲线,不但周身没有一条皱褶,而且整张银片没有一点浪费。侯师傅说,他给故宫博物院打造过3件复制品,其中一把壶的壶身盘有12条龙,被摆放在珍宝馆中展览。
  侯师傅透露,用一整张银片打造这样一把壶需要大约两周的时间,但是如果用两张银片焊成一把壶,一天时间就够了。焊出来的壶虽然表面上也很平整,但几百年以后,壶上的焊缝由于用料和壶体不同,会起变化,用整张银片打造出来的壶,会依然保持原样。侯峰曾经收过两个徒弟,但是现在都不干花丝镶嵌了,他不知道自己的绝技是否还会有传人。
  故宫怀表难仿制
  许多绝技已失传
  马佩坚说,其实现在花丝镶嵌方面的很多工艺已经失传了。故宫馆藏有许多做工精湛的怀表,都用到了花丝镶嵌工艺,但是现在无法仿制。比如某些怀表壳上的人像,只有米粒大小,但是连眼睫毛都做得一清二楚。仔细观察之下,观众还能分辨出哪个人像的眼球是黑色的,哪个是蓝色的,还有他们视线的方向。如此精湛的作品,现在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了。还有故宫某些佛塔上,有米粒大小的佛像,但是做工非常细,五官和衣饰俱全,也是花丝镶嵌的工艺,现在也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了。
  史话沧桑
  老北京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花丝镶嵌的产品,到了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
  清代北京的花丝镶嵌业分工更细,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精品。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金银外流,金银工艺停滞不前,特别是日本军队入侵中国,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行业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产品种类、表现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点意思!怎么咱俩的工厂都圈有一古塔呀,太巧了!

我们当年塔下是煤厂,冬天的煤球都是那“生产的”。煤厂师傅跟我们关系不错(因为我常把吃不完的粮票给他,那年头,粮票很重要的。他的工作强度大,粮票根本不够吃。),到冬天的时候,会多给我们宿舍一些煤。记得有一年,在宿舍里圈了一个煤池子,他给了我们好多煤球。发一次煤要过很久才发第二次。到深冬的时候,正好没煤了,别的宿舍都趴我们窗户外看:怎么她们宿舍还有这么多煤?不知道我们已经“奢侈”到用煤球烧核桃吃啦!

烧核桃很好吃,不知有谁这样吃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文所说“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艺人多出在通州,”好像不对。记得师傅跟我说过,他们解放前大都住在前门、珠市口一带,作坊也在那一带,大一点的有专门做首饰的首饰楼。我师傅好像就住廊坊二条还是头条里,早年间路过他家我时还去过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井儿胡同!这个帖子看了以后很为我曾经学习过的传统工艺感到自豪,也为它的现状痛心疾首!那确是一门很难学的手艺,一旦失传了恐怕很难恢复了。

学徒三年后,离不了师傅的工种实在是不多,全靠师傅手把手教,口传心授,没有五年、十年的功夫是做不出什么像样的工艺品的,当然做点一般首饰是没问题的。

当年70、71加上插队回城的有200多学生进厂,现在应该都是“工美大师”一级的了。就算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保留的,怎么就给没了?!

不知哪个部门负责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不知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够悲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6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qqqppp在2008-1-5 21:25:35的发言:

真巧,我们厂的老师傅绝大多数也都住在前门,珠市口一带,还有就是牛街和菜市口一带,总之都是南城百姓.因为我们厂前身是北京扑克牌厂,厂里的师傅也属手艺人,所以都集中住在了南城.


小时候玩儿的扑克牌好多都是北京扑克牌厂出的那,质地不错。

估计解放前有很多手艺人都住在南城,大栅栏,珠市口一带。当年师父就是这么给我讲的。第一个师傅好像还是学徒后倒插门进的那个作坊铺。他的老家还有一房媳妇,解放初一夫一妻制了,老家的媳妇就离了,不过师傅说叫:离婚不离家,还在家里过。两边的媳妇师傅都管,真真是个大好人哪!我当时是头回听说,很新奇,所以印象深刻。

不知那时候,学这门手艺是不是也是传男不传女,反正我的几位老师傅全是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6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qqqppp在2008-1-5 21:22:03的发言:

哈哈,是有意思,真巧啊,看来我们是有缘啊. 烧核桃没吃过,想必一定好吃.[em02][em02][em02]


哈哈,一说吃就收不住啦!烧核桃真的很好吃!

这是我们的“秘方”:要把核桃整个扔进炉子里,烧的核桃着了大火再往外夹,这会儿核桃才熟了。很香很香的!  

唯一的问题是:要甘冒满屋子烟熏火燎才行!现在一般没这个条件啦,所以从此再没吃过!很怀念—烧核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逗馋虫的故事(一)

说到烧核桃,就想起了许多逗馋虫的故事。因为工厂在通县,而我们这些刚进厂的小徒工家都在北京城里,一星期在工厂住6天,周末回家过星期天。小姑娘嘴馋了怎么办呀?和上小学住校一样,可以部分的用小药儿来解决—

工厂有个女中医大夫,进厂不久我们就发现了她的一个可以被很好利用的习惯:她每天一上班开的某种药会一直开一天(同一种病)。我们就先派个人去开药,探探虚实。

比方说去了说:这几天消化不好,她就给开山楂丸4丸。

立刻去厂外的药房取回来,大家分而食之。

然后再派几个人陆续去看“消化不好”的病,陆续领回“山楂丸4丸”,陆续“分而食之”。

那时山楂丸、西瓜膏、养阴清肺膏等等,都划在我们的小零食范围之内,好在那会儿没什么假药,不然就惨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逗馋虫的故事(二)

在进工厂之前,长这么大从没吃过螺蛳。那会儿文革时期,师父们的工资也很低,养活一家老小真不容易。经常是发工资后上半月过“富农”日子,下半月过“贫农”日子。

在“富农”日子里,师傅们有时会买些螺蛳给我们解馋吃。通县的街上时常就有推车卖螺蛳的。一毛钱一“盆”,真的很便宜,是给我们“打牙祭”的头选小吃。

那会儿的河里很干净,没甚么污染,螺蛳买回来泡泡,洗洗,开水里一汆就好了。然后师父就从家抱着盆来厂里找我们啦。

吃螺蛳我是现学的。师傅除了一盆螺蛳外,还带一小碗对了香油的酱油汁,香香的。最要紧的是还带了吃螺蛳的“工具”。“工具”是什么?哪位知道呀?(明儿个接着说)

 楼主| 发表于 2008-2-6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各位同仁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4.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地儿就得自说自唱了。[em06]

肯定是很多人吃的时候都用过的:一根缝衣针。用它挑着吃,当时觉得很有趣儿。

发表于 2008-2-11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楼主新春快乐!万事如意![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间在工厂时(76年以前),倒是有一位师傅会鎏金,大家叫他“小博士”那会儿他有三、四十岁?他人很聪明,什么都会。记得天坛祈年殿当年大修时他曾去帮助弄过鎏金,鎏祈年殿顶上的那个头头。不知和你要弄得金属鎏金是不是一回事?是的话你可以去问问搞古建修复的部门,他们一定知道的。

过去有些首饰是鎏金的,我在的时候已经没有这种制作工艺了,都是镀金的工艺流程。我的工厂没有了,“小博士”师傅我也肯定找不到了。不过记得他跟我说过那活不太好弄,好像还有毒。你要了解清楚了再干,小心点儿没坏处。

发表于 2008-2-27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一下儿~~~这里的哪位前辈懂鎏金的技术~或是认识这方面的朋友~可否给介绍一下儿~~

我最近准备做一批青铜的鎏金佛像~~模子快完成了~~就想借这个机会把传统的鎏金工艺恢复一下儿~!

尽量把东西作的地道一些。

这是我的邮箱 n_yf@hotmail.com

希望得到前辈们的支持。

发表于 2008-4-14 1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门,珠市口一带住的

70届有分配到北京拉锁厂上班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8-5-2 6:51:39的发言:

转贴:有短片资料可以下载收看

YouTube - 花丝镶嵌工艺明定陵皇冠

花丝镶嵌工艺明定陵皇冠. Hello, you either have JavaScript turned off or an old version of Adobe's Flash Player. Get the latest Flash player. ...
youtube.com/watch?v=xwWZZsZdcE4&feature=related - 52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谢谢转贴的资料,勾起了很多的回忆。有时间去那个百工坊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个把熟人呢?其实花丝镶嵌的工艺很复杂,这里展示得太少了。

即便是一枚普通的金戒指成品后的压亮就得用玛瑙刀,还有什么刀(我都忘了),压好几遍那。道道工序一丝不苟,才有璀璨耀眼的镶嵌着各种珠宝的金银摆件。

希望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不要失传,不敢指望它能被发扬光大,能保持住就是万幸了。因为很难学,学徒三年,从技术上讲,仍出不了师,可见难度之大。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耐得住性子学这个啦!所以保持就已经很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19 11:15 , Processed in 1.2600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