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洗餐具不小心失手打碎一只碟子,老伴看见了随口说出“岁岁(碎碎)平安”四个字,听了后不禁心中一动,随即想起幼年时家长告诫我们的一些禁忌的事情。fficeffice" /> & A8 _: ~7 t) T
过去家里都是用茶壶沏水喝,每当我们放茶壶的时候家长总嘱咐我们壶嘴儿不要对着人,因为“壶嘴儿”谐“虎嘴”音,对着人不礼貌。分吃水果时告诫我们不能分着吃梨,禁忌“分梨(离)”。小时候妈妈给我订衣服扣子,如果衣服不脱下直接穿在身上缝,就让我在嘴里叼着一根线头,说这样可以避开被针扎着。㧟汤盛饭的时候勺子不能向外翻,其禁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只有给死人盛饭时勺子向外翻,也有说不向外翻是避免钱财外流。 2 o+ M4 X, M% ]5 X8 v% t( \
拿吃饭来说禁忌的内容就更多了,宴请客人时主人始终要陪坐,忌讳主人提前离席。饭没吃完忌讳将空碟子空碗收走,都要摞在桌子上。家里来客吃饭时孩子们要远离,禁忌子女与客人同桌吃饭。还教育我们给长辈递烟、敬酒都要用双手,一根火柴不能连点三根烟。 , }, `# e' o' x! U' ]4 h3 N+ I9 {
小时候每到吃饭时大人总要指出我们的一些应该改正的地方,例如不许用舌头舔筷子,不许手拿筷子在桌子上来回巡摸,不许接连不断地吃菜,不许把筷子插在饭碗里,不许从菜中间掏着吃,不许用筷子敲碗,等等。最忌的是用筷子剔牙,这是很不礼貌、很不卫生的一种举动。 & e8 n( ~: s% A# t- j. y2 s
从前我们家规矩很大,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大人的眼里,稍有不对便被斥责,因此许多禁忌记得很深。印象最深的是家长对吃饭吧唧嘴深恶痛绝,只要我们往饭桌旁一坐,家长就说了:“谁也不许吃饭出声,听见了没有?”久而久之我们这些孩子养成了吃饭没有声音的好习惯。现在在外面和别人聚会吃饭,如果席间有人吃饭嘴里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听了真让人受不了。
5 s4 E) f, ^- c Z1 u+ i1 d/ b0 J7 M/ C1 p当然也有些禁忌是没有道理的,记得小时候大人不许小孩吃鱼籽,说吃了鱼籽长大不识数,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那时候我们可是相信这种说法,一点都不敢吃。 + |, W3 @# U+ y; U
又是一年春节到,过年的禁忌就更多了。《清嘉录》说;“元旦,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忌倾秽瀽粪。”小时候家里过年,早早地就把各种饭菜做好了,吃的时候热热就行,那时候天冷倒是不怕坏了。也不许我们扫地、倒垃圾,怕把财气倒掉。初一早晨起来先要向长辈、亲友和街坊邻居们恭贺新年,要说吉利话,忌说那些不好的字眼。
6 H0 `+ ]4 M7 m, y, H家里过年必须吃糕,求个步步登高。也要吃鱼,求个年年有余。这就是过年的规矩,图个吉利,但是在吃鱼的时候翻不翻身就不太讲究了。过年时访亲拜友不能空手,这是老规矩了,见了小孩给压岁钱,当然只限于家里的亲属和很亲密的朋友之间。我们过春节重视的是团圆,希望在吃年夜饭时全家人团聚一堂,一家人围着饭桌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度过除夕之夜,尽享天伦之乐,因此禁忌有外姓人参加。
' s2 d0 V* z! |( ~现在好像禁忌已经不太讲究了,尤其是说话,近几年连“您”字都听得少了。在过去,北京人别说与人交谈都要客气礼貌,连一些不好听的字眼都要禁忌。例如在生活中“蛋”这个字有些不雅,一般与它配合起来的话语骂人的居多,北京人就躲避这个字眼,于是饭店里面把“炒鸡蛋”谓之“摊黄菜”,把“皮蛋”叫做“松花”,肉炒鸡蛋称为“木樨肉”,“蛋花汤”称为“木樨汤”。老北京人过去管鸡蛋一直叫做“鸡子”,盖因如此。 " x( [" \0 B3 {1 ^5 i2 I3 \8 T
有人说有人类就有禁忌,这句话可能有道理,禁忌实际是禁止人类的某些行为,如果破坏了禁忌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为什么会产生禁忌?我想这里面既有符合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一方面,也有由于迷信而主观臆想的一方面。例如妇女生小孩禁忌外人进入产房,这就符合小孩的健康与卫生的要求。还有在婚姻方面的一些禁忌则对妇女的身体有保护作用,其后对夫妻生活的禁忌是有养生方面的道理。也有相当部分的禁忌实在没有科学道理,比如病人吃过的药渣倒在大街上让众人踩,据说可以驱病出门,这就是典型的迷信做法。
" U5 l3 D3 N* ]& d, E3 Y有一些禁忌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为禁忌方面。我在前面说过在吃饭时的禁忌,就是一种传统的教人育子的好方法,不光过去,就是现在和将来也要教育我们的后代认真牢记这些禁忌,做一个文明、高雅的人。
' x+ U$ R2 d$ \) O8 d: h1 V' o5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