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90|回复: 31

墓碑上的“大”清史——哈番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15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如果有人再问我我在哪里读书,我就告诉他我是一个无业的社会盲流,以免有辱师门。一个学清史的,连“哈番”也搞不明白,唉,刨个坑,扔下去埋了算了。

4 c$ C1 |, g9 n! L4 Z- R' [+ X

周六去高碑店一个放碑的地方,老五师傅问我知不知道“哈番”的意思,其实见过几次,没有怎么留心,回来之后看了下书,再次汗颜。

5 b8 H( D) Z3 P. j5 W8 G- B

其实“哈番”【hafan】,就像“章京”(将军)、“额真”(主)、“超哈”(兵、勇)、“按班”(大臣)之类,是一个固定的满语官员后缀,意思是“官员”。

* l# s$ x M+ q1 j6 C- V: h/ T* C* X# p

顺治元年满人入主中原,在原有的后金官职上做了较大改动,真正的国家政权得以建立。顺治十五年,因为满汉官名的混称,顺治皇帝下令定满汉官名,从此,各职守的满汉官名对应以定制确立下来,同一官位上,满汉各称,满人等级通常高于汉人,但是,也有平级的。

7 f# V9 e3 A. |

“哈番”是满洲官职的后缀,某某哈番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叫做“世职”、一种可以叫做“实职”。世职通常是因功收封,没有真正的职守,但是却标志着家族的地位。所以我们在墓碑中看见的“哈番”【hafan】通常是世职。

- \7 M. T d$ T' ~/ n8 z* M3 H) x

    清代,世职名称多有更变。天命五年(1620年),仿明制创备御、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官等世职。天聪八年(1634年),为防止满人汉化,臭太极下沼将世职诸名改为满语,定五备御之总兵宫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官为一、二、三等·按班章京,一、二、三等副将为一、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扎兰章京,游击为三等扎兰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等等。
世职最小一等是半个牛录章京,即半个前程。有六个备御的总兵官则为超品公,或一等上公。这样,世职与实任职官名称雷同易混,殊为不便。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将世职昂邦(亦作按班)章京、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及半个前程,分别称为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阿达哈哈番、拜他喇布勒哈番、,拖沙喇哈番(《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五)。清初定世爵自公至施沙喇哈番共八等,9授爵自拖沙喇哈番始,公、侯、伯,其下无子、男。为使体制’:前代一致,乾隆元年(1736年),定精奇尼哈番
以下世爵渭文改用汉字,一、二、三等精奇尼哈番改为一、二、三等子,一、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改为一、二、三等男,一、二、三等阿达哈哈番改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邦他喇布勒哈番改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改为云骑尉(《清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八)。乾隆十六年(1751年);世袭七品官定为思骑尉,与初定八等世职共为九等,自此一等公至恩骑尉成为清朝世职定制,并沿用至清末。 

" D5 u& X4 P7 Z8 |! i

实职的“哈番”,常用的有一下这些。

$ g/ ~. {; s; c# j0 O; d

阿里费哈福布勒哈番——通政使

4 X8 ]: A7 G4 n7 {

阿里哈哈番——卿

) e5 j. q4 S# C1 s: m3 \2 L

爱什拉库哈番——员外郎

! E. b6 P0 \ |' {

拜察默拖喇哈番——监察御使

) J8 e( f4 m0 u. q. k

贝勒依法衣旦尼哈番——司仪官

9 R5 s8 R( ^4 q0 H/ s9 x" H8 p

依法衣旦尼哈番——长史

+ a; Z1 @6 o. i! Y" V# ]; P

笔贴式哈番——笔贴式

1 u8 z' G( R5 K( N; I1 h' D+ Q2 t' c

额者库哈番——主事

! ^5 F4 ~9 P* v

戈什哈哈番——门官

0 C @( ?) W& {4 c1 U5 {8 b0 G

哈思呼额尔吉爱什拉喇哈番——左参议

9 r9 q5 U6 r( K, \ d, w3 {

哈思呼额尔吉哈福布勒哈番——左通政

- z" |! _, X. ?" b! j: @

他赤哈哈番——学官、博士

% f* D; {$ A2 a" M! F

他库喇布勒哈番——司务

0 j7 V7 Z; }+ S; l; v' Y6 D# o

吴尔哈伯喀达喇喇哈番——司牲官

, C% _7 w( q& ]& Z; l5 T6 o7 q

希喇默哈番——寺丞

0 m9 b+ ?# M/ v$ N) D. o- H

虾伊巴额者库哈番——侍卫处主事

# ]$ j& \5 n. O7 @- j

伊勒希哈番——少卿

+ g/ X0 C* v( H% k1 }

伊齐额尔吉爱什拉喇哈番——右参议

8 G2 C/ _2 D* T$ y$ k3 V I7 r

伊齐额尔古哈福布勒哈番——右通政

$ T: p2 i. Q. p* {* S% l4 k

伊齐辖喇哈番——理事官

( n6 p9 z. C/ q+ r3 }3 ~# p

 

/ g& k% F B: J6 s# A* \

这些官名是根据商鸿逵先生的《清史满语辞典》整理出来的,如果大家有引用,要去查查原书,我不保证一定输入了正确的字,谢谢。

# `# f. ^8 X* }# v1 m4 A

其实最近发现,虽然墓碑是个很小的东西,但是其中的史料价值确实很丰富,想读懂一个人的碑阳,仅仅是官职、封号、称谓等等,就可以组成一部小小的清代官制史。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老是只关注碑形和赑屭,文字史料的东西,真的是比较可用的。

5 G+ o$ t" e; p9 p9 e% X

 

, ~# J+ m7 r' D

师傅,你徒弟交的作业行不,你的“半个前程”问题也一并答了。

5 T0 H5 D) h6 g% m0 u+ P9 P# b$ t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2-16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第一次了解~

发表于 2008-12-16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碑帖资料总结中,到时候元吉给一一批注一下,目前刚刚做了一半,不多才920块,都做完了估计要一千八九
发表于 2008-12-16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混蛋加三级

老北京有一句骂人的话叫“混蛋加三级”,意为比“双料”的混蛋还要混蛋。直接乘以三倍得啦。

% C- Z! K5 d5 G. \# t) W

据说这是袁大总统传下来的口头语。袁大总统在清朝为官多年,说话爱带官场术语。有时候他不便于当面骂人混蛋加三级,只说“这人真是加三级呀”,挨骂的人还以为受了表扬,快要“加三级调用”了。

发表于 2008-12-16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南郊有个地方曾有个破碑,据说是康熙朝状元李蟠的~~

2 ^ `$ M! A: S9 m9 {

这个李蟠可能是个大胖子,他爷爷叫李向阳,也是个读书人。清稗类钞说他一天吃36个馒头,真能吃。。。后来他监考北京乡试,作弊被发现,发配到东北了~~~

* n! y$ o2 V7 ]+ p0 ^$ [3 L# U

那个碑九十年代还有,后来沈阳修三环正好经过那里就失踪了。。。。见过拓片,很怪,连夺职前的官职都没有,只有籍贯、家庭背景,最有意思的是“进士一甲第一”的字样被凿了,但是还能恍惚看出来~

发表于 2008-12-16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2-16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雷曜扬在2008-12-16 0:45:00的发言:
/ `6 K; b6 S: R- A$ e" O

 [议叙]  :每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察之后,凡成绩优良音交吏部核议,以定功赏之等级,谓之议叙。功多者日认优议叙。

' M$ T- _" }: N6 c: C0 V

议叙之法有二:一曰记录,其等有三,即有记录一次,记录二次,记录三次之别;

8 ^- b0 I W, h0 D; R/ ~$ i

二曰加级,其等有三,即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之别。

5 w+ m! ^2 B. V& f' V( h9 Y, a

两项合之,其等有十二,即记录一次至记录三次,其上为加一级;加一级记录一次至加一级记录三次,其上为加二级;加二级以上记录如之,至加三级而止。

, V2 h6 z- `* a

几经议叙后加级者,皆照所加之级支俸,并换给顶戴。由保举而任用之官,亦称为议叙,如议叙知县之类。

& }* s' K8 k( R( u9 Z8 K

 

, i4 C$ X- M7 O

从会典和字典上总结的,您看行么。加级的问题

( d7 f6 j8 s' Y4 v0 @) `1 l

那怎么还有加十一级的呢?

发表于 2008-12-16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除了墓地上的,其他的什么都不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和加级加起来有十二级啊,十一级怎么了?

7 W( d# l" Z* @9 q+ ^

难道师傅见过加十三级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有的官员名声很大,加级很少,有可能是犯过大的错误。因为议叙的级数在犯错误的时候会被抵消掉,所以很多老老实实的小官,也许死的时候级数很高。
发表于 2008-12-16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这些都收入《坟协诗选》第一卷,作为序言。这些都是写诗和鬼故事的好素材呢

发表于 2008-12-16 0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行,把我看过的碑列个表让小元吉给我讲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议叙]  :每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察之后,凡成绩优良音交吏部核议,以定功赏之等级,谓之议叙。功多者日认优议叙。

# G# z7 w5 m/ K2 A

议叙之法有二:一曰记录,其等有三,即有记录一次,记录二次,记录三次之别;

- g+ }+ |7 N1 H d

二曰加级,其等有三,即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之别。

: C' f/ w; Q. k9 P

两项合之,其等有十二,即记录一次至记录三次,其上为加一级;加一级记录一次至加一级记录三次,其上为加二级;加二级以上记录如之,至加三级而止。

& G N8 _# F& |+ Q6 B

几经议叙后加级者,皆照所加之级支俸,并换给顶戴。由保举而任用之官,亦称为议叙,如议叙知县之类。

4 z# X A- y) U$ m2 G6 X( w! H/ n

 

- Y. ?* d3 }4 ]. X3 N W, L

从会典和字典上总结的,您看行么。加级的问题

发表于 2008-12-15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08-12-15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呢,好几年不发帖子了,这个ID竟然没有长毛,谢谢掌柜的得……
发表于 2008-12-15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很,定为坟协学习文件。加精品!这对读碑文很有好处。另外把“加X级”的解释也写上吧。

, L( w- l. t$ t0 c

 

4 T5 y5 y4 t8 L6 n& h, H

顺便,我想稍微和诸位来讨论一下那些人名之前长长的一堆东西都分别是作什么的。先举几个例子:

9 X3 q# Z& Q8 m3 U

 

) W0 n$ [1 @7 l! ?* F4 u

“和硕和勤亲王碑文”--和硕是亲王前面的前缀,和是王号,勤是谥,亲王是爵位,碑文表明是块墓碑,这个比较简单。

8 b0 n% {' u7 X$ F

 

/ N/ F: Q" j3 }7 m n

“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赐进士及第原任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议政大臣都统阿达哈哈番佐领巴公御祭文”--这个够长的,前面光禄大夫之前是勋官,也就是没什么用,死后封的。“赐进士及第”这么写在清碑上还挺少见的,宁古塔将军那个应该是官职吧,“阿达哈哈番”是爵位,巴公是名字,最后三个字说明是御祭碑。至于“议政大臣”“都统”“佐领”是怎么讲的我弄不清楚。。。

: c3 c8 \# N! i# r9 M

 

+ W! o: k& A0 i0 o2 N+ R4 [3 Q% L/ y

“原任吉林将军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碑文”--这个也简单些“吉林将军”是官职,“三等侯”是爵位,果勇是谥号,和隆武是名字,碑文表明是墓碑

* C. o# K3 y8 k8 f+ o

 

5 |3 X2 w5 T% o- Q# F5 g

下面几个大家有兴趣就来讨论讨论吧,比如“加赠太子太保原任盛京将军宗室增海碑文”“原任福建提督马负书碑文”“少保大学士陕甘总督忠勤伯黄廷桂碑文”“原任江宁将军谥简悫吴纳哈碑文”“敕赐原任都统内大臣职衔谥恭勤王进泰碑文”“原任都督佥事管山东沂镇等处地方总兵官事加四级周卜年”

. M+ {7 M1 R5 j4 u N& J0 T

 

/ T6 G- d" q: R% u9 z6 h

另外再罗嗦点看碑的常识。墓碑最好办,有题头的(即XXX碑文的)大多都是墓碑,而以“维XX年皇帝遣XXX”开头的就是御祭碑,当然以“奉 天承运XXX”开头的自然是诰封碑。但也有一些是将这些都刻在一起的,最厉害的是马负书的,正面是诰封+御祭,背面是墓碑。。。。墓碑显而易见,开头就知道墓主人是谁。御祭也简单些,说完御祭官之后差不多就是墓主了。最麻烦的是诰封,字小不说,半天半天出不来人名,一般都到“尔XXXXXX加X级”之后才说出这人的名字,很是费劲。。。。

# O5 _, c9 A" D X! e2 u

 

+ l/ [$ L1 f, B- E7 B- R [0 B

碑文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除了若干碑文完全相同的御祭碑之外(其文物与艺术价值不可磨灭),其他的碑文内容都非常值得一读,以后我们去看碑时,都应该仔细研读碑文,以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

发表于 2008-12-17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释清代部分职官

“至于“议政大臣”“都统”“佐领”是怎么讲的我弄不清楚。。。”

! o' j0 J) o9 i N$ B$ W5 N. _+ \

 

' A' p c" ~& ^( z& s2 ^' s

试释职官:

7 m2 ~( z8 O5 j

议政大臣:有一些人,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地位类似国务委员或政治局委员,成员有王爷、有大臣,统称“议政王大臣”。这位既然称“议政大臣”,那么他不是王爷,他是“议政王大臣”里边的大臣。所谓“大臣”,侍郎及侍郎以上的官员才称大臣。

0 r$ n1 x% R+ W+ p! I/ @

恭亲王被排挤时,被撤销了“议政王”资格。

) `+ z' B0 Z: j( C

 

9 W. O, _7 K- Q- T8 m

都统:一旗长官,类似军长。和珅他爹当过福建副都统。

1 c3 K, Z7 b h0 I6 H

参领:一旗五个参领,类似师长。

9 g: P! s4 T0 E

佐领:一旗五个佐领,类似团长。

5 \6 v" ^0 y" i9 x, a) z9 v

清初定制,300兵为一牛录,长官佐领。

2 i4 E7 d c9 O4 j% b

5牛录为一参领,长官参领。

4 I1 S3 L* P3 u6 C& J5 w

5参领为一旗,长官都统。一旗7500兵,八旗满洲60000兵。就是这点兵,加上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就打了天下。尽管对于阎崇年引发种种说法,但是落后了就要挨打,也是事实。女真是满洲的源头,“女真满万不可敌”,确实有这句话,是金国手下败将辽国人说的。当然随龙进关时,陆续收编了明朝军队60万,编为绿旗,也叫绿营。所以,所谓八旗,实际有25个旗,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另加绿旗。

8 v# U0 ~% K7 e& B w4 ~ o

后来的伪军数量比“皇军”还多,历史的悲哀。

4 I" b7 A6 [) t7 e5 Q* ~6 n

 

1 H3 d! \9 [$ y+ S9 n; f, Q& e

后来参领、佐领的实际编制数量多于五五制。

* @8 n# D* ^3 h$ \' i2 I, \

还有,各级军官职称,最早使用满语,例如固山、甲喇、牛录、梅勒章京等等,前边已经有朋友讲过了,不多言了。

发表于 2008-12-17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真好,会细细的看
发表于 2008-12-17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雷曜扬在2008-12-17 11:44:00的发言:
4 j3 V6 ]2 h, [6 F5 N9 q

要是人物碑我倒是可以把传记都附上。挺好的,资料汇编,我们玩儿点大的东西。

2 `$ }7 I8 u; f9 o0 R1 V

鼓掌!!

发表于 2008-12-17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雷曜扬在2008-12-17 11:44:00的发言:
) q; |/ C5 R1 o9 S

要是人物碑我倒是可以把传记都附上。挺好的,资料汇编,我们玩儿点大的东西。

5 p8 L) S4 k9 B

太好了,我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人物碑我倒是可以把传记都附上。挺好的,资料汇编,我们玩儿点大的东西。

发表于 2008-12-1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五在此在2008-12-15 18:01:00的发言:
. I/ J3 s6 b: M/ Q2 [9 \. R$ |+ z

好的很,定为坟协学习文件。加精品!这对读碑文很有好处。另外把“加X级”的解释也写上吧。

' d l' v( }: O3 B, q1 a, b; z

 

) p% ?5 D# c, C& u/ Q! p: Z

顺便,我想稍微和诸位来讨论一下那些人名之前长长的一堆东西都分别是作什么的。先举几个例子:

D* d, {1 t% i5 n- X" y5 l. g

 

' O+ Q$ n# L& r4 G2 P

“和硕和勤亲王碑文”--和硕是亲王前面的前缀,和是王号,勤是谥,亲王是爵位,碑文表明是块墓碑,这个比较简单。

l0 M/ O! r3 U1 U

 

7 x- n3 U: q( {" y5 H' r$ P& N, b& ?

“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赐进士及第原任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议政大臣都统阿达哈哈番佐领巴公御祭文”--这个够长的,前面光禄大夫之前是勋官,也就是没什么用,死后封的。“赐进士及第”这么写在清碑上还挺少见的,宁古塔将军那个应该是官职吧,“阿达哈哈番”是爵位,巴公是名字,最后三个字说明是御祭碑。至于“议政大臣”“都统”“佐领”是怎么讲的我弄不清楚。。。

; u- V9 L1 c7 M

 

5 n: {+ A# f6 P3 ]4 b9 w# Z' D: j

“原任吉林将军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碑文”--这个也简单些“吉林将军”是官职,“三等侯”是爵位,果勇是谥号,和隆武是名字,碑文表明是墓碑

: W8 O/ A; k/ @( b

 

6 `+ w) v% m( L

下面几个大家有兴趣就来讨论讨论吧,比如“加赠太子太保原任盛京将军宗室增海碑文”“原任福建提督马负书碑文”“少保大学士陕甘总督忠勤伯黄廷桂碑文”“原任江宁将军谥简悫吴纳哈碑文”“敕赐原任都统内大臣职衔谥恭勤王进泰碑文”“原任都督佥事管山东沂镇等处地方总兵官事加四级周卜年”

5 v! f3 _7 _6 M% m7 [( z* L

 

$ C, z9 B2 {# Y6 o9 }6 }

另外再罗嗦点看碑的常识。墓碑最好办,有题头的(即XXX碑文的)大多都是墓碑,而以“维XX年皇帝遣XXX”开头的就是御祭碑,当然以“奉 天承运XXX”开头的自然是诰封碑。但也有一些是将这些都刻在一起的,最厉害的是马负书的,正面是诰封+御祭,背面是墓碑。。。。墓碑显而易见,开头就知道墓主人是谁。御祭也简单些,说完御祭官之后差不多就是墓主了。最麻烦的是诰封,字小不说,半天半天出不来人名,一般都到“尔XXXXXX加X级”之后才说出这人的名字,很是费劲。。。。

( C9 Y; `, D$ k2 G# Y2 {1 ^: Q

 

7 v: [' F" r- E: C8 b: ]+ ?; t

碑文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除了若干碑文完全相同的御祭碑之外(其文物与艺术价值不可磨灭),其他的碑文内容都非常值得一读,以后我们去看碑时,都应该仔细研读碑文,以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

* W) X2 k& L5 `1 [, B9 [. y c3 p. m0 I& D

 

@$ z+ J5 v8 t

 

! A; ?$ A! q( k

议政大臣是指有资格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臣僚,大部分是旗下大臣,有时也有汉臣。都统为一旗长官,即固山额真。佐领即旗下基本单位,做官职讲是满语中之牛录额真。

) r$ Y, {( c* G+ `( d

 

1 q7 `' k7 _* [, D/ B. V: e

 

. ?% Z; U i2 v6 @2 |: p8 P B

发表于 2008-12-17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五在此在2008-12-15 18:01:00的发言:
- r- y U, l/ X0 e; u

好的很,定为坟协学习文件。加精品!这对读碑文很有好处。另外把“加X级”的解释也写上吧。

- i, J7 X0 ?4 @3 [

 

. @5 C) j0 w, p

顺便,我想稍微和诸位来讨论一下那些人名之前长长的一堆东西都分别是作什么的。先举几个例子:

. A. m2 v" k, h% U. }1 b

 

5 O; v# S! u% a4 t) a

“和硕和勤亲王碑文”--和硕是亲王前面的前缀,和是王号,勤是谥,亲王是爵位,碑文表明是块墓碑,这个比较简单。

$ _8 X7 U) f/ k, Z, a. B6 a9 S2 o. x

 

; U- A6 C# X0 `$ X1 o

“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赐进士及第原任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议政大臣都统阿达哈哈番佐领巴公御祭文”--这个够长的,前面光禄大夫之前是勋官,也就是没什么用,死后封的。“赐进士及第”这么写在清碑上还挺少见的,宁古塔将军那个应该是官职吧,“阿达哈哈番”是爵位,巴公是名字,最后三个字说明是御祭碑。至于“议政大臣”“都统”“佐领”是怎么讲的我弄不清楚。。。

) y s2 ~, V$ H/ P6 h

 

5 W, G/ X7 N8 n4 b8 N' a7 X6 R

“原任吉林将军三等果勇侯和隆武碑文”--这个也简单些“吉林将军”是官职,“三等侯”是爵位,果勇是谥号,和隆武是名字,碑文表明是墓碑

7 Q5 O/ q1 c# k5 Z' ?" j

 

^% \& [3 \, g- H8 _

下面几个大家有兴趣就来讨论讨论吧,比如“加赠太子太保原任盛京将军宗室增海碑文”“原任福建提督马负书碑文”“少保大学士陕甘总督忠勤伯黄廷桂碑文”“原任江宁将军谥简悫吴纳哈碑文”“敕赐原任都统内大臣职衔谥恭勤王进泰碑文”“原任都督佥事管山东沂镇等处地方总兵官事加四级周卜年”

/ R3 K r, `; ^4 X, g: i0 c

 

' l i9 o; n+ n+ a

另外再罗嗦点看碑的常识。墓碑最好办,有题头的(即XXX碑文的)大多都是墓碑,而以“维XX年皇帝遣XXX”开头的就是御祭碑,当然以“奉 天承运XXX”开头的自然是诰封碑。但也有一些是将这些都刻在一起的,最厉害的是马负书的,正面是诰封+御祭,背面是墓碑。。。。墓碑显而易见,开头就知道墓主人是谁。御祭也简单些,说完御祭官之后差不多就是墓主了。最麻烦的是诰封,字小不说,半天半天出不来人名,一般都到“尔XXXXXX加X级”之后才说出这人的名字,很是费劲。。。。

6 I. n- p! I8 d" l- @: l8 P4 I

 

8 ~3 p# w' f% @$ [; R1 p/ N

碑文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除了若干碑文完全相同的御祭碑之外(其文物与艺术价值不可磨灭),其他的碑文内容都非常值得一读,以后我们去看碑时,都应该仔细研读碑文,以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

, Y: }2 X7 @" \7 u

再胡乱罗嗦罗嗦吧

+ B0 ~9 \6 v$ H/ s! @. o

如王进泰的头衔就包括如下信息

! B, P. L! G* c( Y3 V

做过一旗的都统,且肯定是汉军旗。

% t i, h7 u2 O* G0 x

本人系汉军旗人

/ u/ p. X6 K9 x% s0 x4 H8 l" L2 D

内大臣也分级别,最高者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虾,正一品。

0 e% k" C* ~2 @# w; F6 v& ]3 @6 w6 |( ]

得封内大臣者,定是皇帝之亲信。

. g0 b* a6 v3 _1 w0 v M* v* Z# l, t

 

1 p! w; S, q3 o \7 p

 

E7 U+ p! K( k" v R

 

发表于 2008-12-17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同福胡同在2008-12-17 15:47:00的发言:
6 g5 x; ~8 ?! b; O

再胡乱罗嗦罗嗦吧

. _) s0 g* B+ L+ o1 e# h9 J% Z

如王进泰的头衔就包括如下信息

* T, c, Z% A9 t8 c% f. C

做过一旗的都统,且肯定是汉军旗。

6 m- S M+ w6 d

本人系汉军旗人

' M7 U/ W# a; @& x6 W

内大臣也分级别,最高者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虾,正一品。

5 i0 Z. t8 W l( G/ s6 U: d

得封内大臣者,定是皇帝之亲信。

. }8 }; P: D! r* D5 a

 

1 I4 A8 o; P) C- S5 h3 v' G

 

* L6 f# A/ K# y8 ?/ T) z$ @6 p3 _

 

s( @* f1 f# q/ l$ V% u

好好,大家都能这么讨论就好了,既可以相互学习,又能增加坟协版的知识氛围。实在感谢您带的好头~~

, `8 ^ O8 M, x; }: O" R

说到虾,清碑上好多地方写的都是“下”,我开始还不知道,后来知道是侍卫。如纳穆生格碑,其题头便带有“下”字。

发表于 2008-12-18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或帖主能否先把碑文分个类,然后帖上一个,先把格式给讲讲...然后再每段解释一下.

发表于 2008-12-18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一下,西一下更晕了.
发表于 2008-12-18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8-12-17 21:51:00的发言:
/ U; U" @0 L; { P

“至于“议政大臣”“都统”“佐领”是怎么讲的我弄不清楚。。。”

% r! B. S. e" R3 ]/ [" L

 

* n7 x! e% v6 b4 A- {0 [

试释职官:

9 Q& E3 u- s- ? S* Y# `

议政大臣:有一些人,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地位类似国务委员或政治局委员,成员有王爷、有大臣,统称“议政王大臣”。这位既然称“议政大臣”,那么他不是王爷,他是“议政王大臣”里边的大臣。所谓“大臣”,侍郎及侍郎以上的官员才称大臣。

- e) a4 j! g" C' t9 C. @

恭亲王被排挤时,被撤销了“议政王”资格。

% ^4 a) t& d/ g, r `# |) y! i- l

 

$ M5 i( C3 a/ s M7 ?- V8 S

都统:一旗长官,类似军长。和珅他爹当过福建副都统。

; q7 K% V4 B+ @! r

参领:一旗五个参领,类似师长。

' m: D, u9 Z- r: C# H

佐领:一旗五个佐领,类似团长。

/ C. D. c; k K1 G8 G" u

清初定制,300兵为一牛录,长官佐领。

! a! t" _3 i# t, h! }+ Q8 V5 Q0 }

5牛录为一参领,长官参领。

4 `# ^) U# B0 d1 D @: g- a; E/ I

5参领为一旗,长官都统。一旗7500兵,八旗满洲60000兵。就是这点兵,加上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就打了天下。尽管对于阎崇年引发种种说法,但是落后了就要挨打,也是事实。女真是满洲的源头,“女真满万不可敌”,确实有这句话,是金国手下败将辽国人说的。当然随龙进关时,陆续收编了明朝军队60万,编为绿旗,也叫绿营。所以,所谓八旗,实际有25个旗,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另加绿旗。

6 X' {8 J/ x+ i

后来的伪军数量比“皇军”还多,历史的悲哀。

, G1 z- I' m# I0 h G* g" J6 U

 

* |, d# w( L& h0 O# D

后来参领、佐领的实际编制数量多于五五制。

. c9 r7 O& n6 |# [2 _

还有,各级军官职称,最早使用满语,例如固山、甲喇、牛录、梅勒章京等等,前边已经有朋友讲过了,不多言了。

- |1 g5 e% t: |5 p" |

前辈说的够全,小的斗胆再说几句。

! H2 ~4 y0 q,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就随着皇权膨胀而名存实亡,最后的回光返照是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二年进军准噶尔时期。

0 W$ P4 j& g9 E0 u

议政王之来源,始于清初八贝勒共议国政之时。恭忠亲王得封议政王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不存在,是两宫为其颠覆顾命大臣,力推垂帘之功的特别恩赐。

. X3 g9 ^5 Z1 K0 C; ~% F

理论而言,是5牛录一甲喇,5甲喇一固山,但实际也不尽然,包括每牛录下丁数实际上也不固定。

+ P& W/ p& X4 T8 v7 m m

 

4 t, Z8 B4 A% f2 j" L( Z+ p

 

1 E2 S7 f& s* |9 Q

 

发表于 2008-12-18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五在此在2008-12-17 18:15:00的发言:
+ m& X8 }- n8 l

好好,大家都能这么讨论就好了,既可以相互学习,又能增加坟协版的知识氛围。实在感谢您带的好头~~

# K+ X2 D1 z/ M8 P+ |

说到虾,清碑上好多地方写的都是“下”,我开始还不知道,后来知道是侍卫。如纳穆生格碑,其题头便带有“下”字。

# X4 z: W3 ^2 w+ V. a: M8 X

不敢当。其实领侍卫内大臣这个职衔,目前尚无专门文章予以考证,包括其任职年表都没有,是一个待开发的区域。

$ I9 f) Z* K. h/ r2 ]( l) ~1 W!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9 04:53 , Processed in 1.20111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