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5963.jpg . 7 ?( `( M4 [' J8 t' M- R
这是我唯一有把握的植物洋毛地黄
7 e- C9 u5 Y7 h" ~
" U/ I4 M& w- Y
毛地黄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 和腺 毛。株高60~12O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 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 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 + t1 l6 `+ L/ X3 Q/ `+ U5 \, w q, Z
中文学名: 毛地黄 别称: 洋地黄、指顶花、金钟、心脏草、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 界: 植物界 科: 玄参科 分布区域: 原产欧洲西部,中国各地有栽培 花期: 5-6月 0 K4 }. g6 Z5 ]; p) U% _
产地分布 毛地黄 欧洲原产,台湾各地零星栽培,阿里山、太平山、清境农场、南天池等地,有大量归化。 生长习性 较耐寒、较耐干旱、耐痞薄土壤。喜阳且耐荫,适宜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形态特征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海拔1200-1800公尺的山区,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向阳的地方,叶子有根生叶以及茎生叶两种,为卵状长椭圆形,全株都有密毛,花朵有粉红色及白色两种,顶生,总状花序,花冠锺型,内有粉红色小点,雄蕊有四枚,果实为蒴果。株高60~12O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1] 名字由来 毛地黄是典型的归化植物,他的故乡远在西欧温带地区,而它为何被叫毛地黄呢?是因为它有著布满茸毛的茎叶及酷似地黄的叶片,因而的「毛地黄」名;又因为它来自遥远的欧洲,因此又称为「洋地黄」。 相关别名 传说坏妖精将毛地黄的花朵送给狐狸,让狐狸把花套在脚上,以降低它在毛地黄间觅食所发出的脚步声,因此毛地黄还有另一个名字——狐狸手套。此外,毛地黄还有其他如巫婆手套、仙女手套、死人之钟等别名。 毒性 洋地黄为重要的犟心药,可兴奋心肌,增犟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使心率减慢,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性水肿有显著利尿消肿作用,但行积蓄作用,用时须注意。由于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一般认为治疗剂量约为中毒量的60%,为致死量的10~20%)故很容易中毒。全株有毒,药用,有犟心之效。 中毒表现 首先在肠胃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血性胃炎及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早期的另一徵像是尿少。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生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 中毒救治 因毛地黄过量服用危及到心律不整因即刻用解毒剂或鞣酸蛋白2~5 g。静脉点滴等,比照心律不整的支持性疗法。 其他小知识 1775年,植物学行家威瑟林(WilliamWithering,1741-1799)听说,有位农妇能用一种家传的秘方治疗水肿病(即心力衰竭性水肿);效果奇好,威瑟林认为值得注意,便开始对其进行有系统的研究。
7 S0 d% x3 `# `+ v 他在伯明翰结识了许多当时英国第一流的学者,如:氧气发现者之一普利斯特列,蒸汽机发明者瓦特,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司马思·达尔文等。威瑟林一面当医生,一面与这些学者定期聚会,自由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对他的科研究有很大好处。
+ K7 m# Y- Y' e) Y6 l' f. K 威瑟林发现,农妇的秘方虽含20多种药物,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紫花洋地黄一种。这种药用植物早在中世纪的医学家就使用过,16和17世纪,英国和德国出版的药用植物著作也都提到过此药。他将洋地黄的花、叶、蕊等不同部分,分别制成粉剂、煎剂、酊剂、丸剂,比较其疗效;结果发现,以开花前采得的叶子研成的粉剂效果最好,还确定了用药的最适剂量为1—3格兰(1grain=64.8mg),他用洋地黄共治疗了163名病人,积累了大量经验。1785年,他发表了专著《关于洋池黄》,成为世界名医。 ! [+ W L- {0 t5 U$ p7 b! ]! Q
但是,直接使用洋地黄植物的剂量很难准确掌握,治疗量接近于中毒量。1874年,德国最优秀的药物学家之一施密德伯格(OswalddSchmiedebrg,1838—1921)从洋地黄植物中提纯了洋地黄毒甙,并证明是有效的强心成份。现代临床上常用的强心药地高辛,就是从毛花洋地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毒K,是从绿毒毛旋花的种子中提取的各种甙的混合物;西地兰,则是毛花甙丙的脱乙酰基衍生物,作用迅速,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作用极佳,是急救室必备的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