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6 R# f0 F+ w/ P
今天是2011-10-06. 8 p1 f: K) |; q Q5 V5 I7 L
3 }6 |4 ]1 @/ J- }; H, c
今天是我游历明十三陵的第3日。
! J5 u+ _7 n1 E; `* h) y
" C2 |* ]4 x# `6 `8 V计划的行走路线是:
# n9 ?7 @; s- U9 O+ R+ K; { 0 v3 f8 B0 e6 Q9 a
定陵——西井——昭陵——十三陵陪葬墓区
! j' x( X9 R ?( T+ d
! H% x3 ~( h9 }7 \' `4 k: E! N/ ? " ~1 l- N! J* `, H
06:10 由昌平乘314路出发。
! |% Z8 ]8 x% G4 B0 z6 O: k, R( ^ % r @* ]+ ]9 u0 z. u
06:30 来到第一站——明定陵。
7 b+ T% E A$ h/ X : k+ |2 M8 N( Q! |- \
+ [/ _1 w4 d/ i' j; M2 @; e$ l, V 5 r+ p3 l U# }* U0 B5 }0 j
/ W6 o8 K. q. {) V
) F$ A* W; d% z( b D
3 V0 g' ^- B q. z6 a1 x/ e/ Q
+ T E; t# [, }8 V2 r9 I[转帖]: ; v% h# | L H+ \! @
明 定 陵
7 z& a% ^+ A9 |: J! H1 Q! m% z......
: X* w3 C/ \! {( I8 S& x/ w1 |明定陵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 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 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 “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 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 又谓: “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 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6 q# a0 K5 ~9 S/ Q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 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直径约230米。 宝城墙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斑石垒砌。 内环砖砌宇墙,宇墙与垛口之间为铺砖马道。 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 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 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 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 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 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 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 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 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 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 宝城之内封土满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顶”。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 天启元年(1621年)闰三月,因定陵帝后人葬后隧道回填完毕,工部曾奏请议定宝顶规制, 熹宗皇帝(神宗之孙)下旨说: “定陵宝顶规制乃皇祖(指神宗)亲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筑。” 但实际上定陵宝顶却筑得比永陵还大。 宝城的排水采用墙外设石刻排水螭首和墙内设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设有通于宝城墙之外的排水暗沟)。
& n, |9 l4 s" E - ~! M) X7 V7 k- G- R* R
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G) _7 }/ Z2 @1 K% X* ]+ V4 ]% c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 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 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 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v. R. f2 P6 p& m) A! m6 N7 t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 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 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 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按《帝陵图说》所记,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 “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 则明朝时该门台基也应有御路石雕。 祾恩门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 院内建左右配殿各七间(《昌平山水记》记为七 间,《帝陵图说》记为九间, 本书据遗址分析从前者)及神 炉左右各一座。 " C8 s+ Z" k& @, K2 {8 B' a y, M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 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 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 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 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 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 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 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 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 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 n0 w4 S' z5 r$ a
: ~1 J: q5 e2 Y2 E* K% H; b' q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详见《地下宫殿的考古发掘》), 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 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 x$ J+ D1 w& `6 k* O6 l
: `4 E- x$ m1 O8 ^1 ?$ Z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 ( q9 a& z# F p. T# y9 d1 m$ h
3 W l: D3 W1 d7 `3 I, c6 a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 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 1 E) [' j# j& K- t# w: Z
% l+ k4 c6 Q' P; V1 F: c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 \% I# n) M7 }+ }( M! g4 g {......(略)。 ' o* I/ V/ J$ o- c* B: c$ u3 ^
+ j; ]5 d( `1 W, n W' {+ E # l C) A: h; F4 ]: |
3 q8 d# y& }4 r' `, l J7 t0 x " d( a, z$ L5 g/ p, X
/ u2 r' \* m) n, Q a4 y! ]6 ?5 V3 R) n由碑亭向西(偏北)行,登上一处平台,迎面是金碧辉煌的宫门。
! |9 s! P* K0 j8 b( H0 U7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 16:18: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