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外的东晓市街上有条百十来米长的鲁班胡同,因街上有一座纪念木工行业祖师的鲁班馆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清宫造办处日渐衰落,众多能工巧匠流落至此,开设木器作坊,并将宫廷制作技术融入民间木器制作,使得这一行业在此落地生根,日渐兴盛起来。清末民初,这里共汇集了35家制作硬木家具的作坊和店铺,其中不乏一些名噪京城的老字号,同兴和木器店便是其中之一。( R7 b% m! v' X
同兴和木器店开业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其前身为一家制作硬木马鞍的店铺,并因此得了“马鞍程”这一行号,想来当初马鞍的生意做的也是相当红火的,而作为商者能够审时度势,适时转变经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同兴和在之后逐步涉入硬木家具制作和收购修理业务,并在这一行业内做响了自己的招牌,且与义合盛、龙顺成等一道作为木器行业的老字号而深入人心。上个世纪20年代,同兴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雇有员工近300人,因其实力雄厚,直隶军阀吴佩孚在京津两地的宅第所用家具摆设均由同兴和供给和布置,成为当时众多商贾望族青睐的对象。后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至此百业萧条,同兴和亦随之衰败。新中国成立后,东晓市街上的35家木器作坊、店铺于1956年1月21日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了“龙顺成木器厂”,至此同兴和的名号便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在经历了世事变迁之后,同兴和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随着烟雨飘摇、流逝。 同兴和木器店的旧址在东晓市街南,现在是北京制帽厂的职工宿舍。临街的门面上搭起了一家售卖食品的杂货店,这让昔日无限风光的老字号颇显颓唐与尴尬。小楼西边山墙上“同兴和木器店”的匾额仍清晰可辨,虽经风雨剥蚀却依然风骨犹在,似在提醒路人一段早已鲜为人知的历史。小楼门额上的字迹是被覆盖过的,想来当初公私合营,禁止私营经济发展,就连这些象征昔日商业繁荣的文字亦不能幸免。剥落后的门额上显露出来的是“同兴和”、“古玩”等字样,将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号与行业归置在一起不免叫人有些困惑了,或许和同兴和的先人一样,继任者在行业萧条的时候经营过古玩生意,但乱世之时,古玩行业的没落理应是首当其冲的,这些便成了一个无解的谜团,留给大家猜想,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同兴和木器店的旧址是一座具有典型中西风格的建筑,它的建成年代已不得而知,从其外墙几乎未经剥蚀的现状判断应该不会早于民国前期,大致在同兴和的鼎盛时期落成,不论是建筑工艺还是施工质量,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称道的。小楼左右两侧均有三道人字形的山墙,如波状相连,这是中西建筑风格融会的最为巧妙的地方,象征中国传统的人字型山墙上几何结构的砖墙纹路纵横,美感迭生。山墙下安有多处上下通联的排水设施,和山墙上几何形的装饰纹路平行交错,掩饰的颇为巧妙,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而整体建筑中的点睛之处便是那已不多见的铁板窗了,在小楼左、后两侧的窗台前均有铁质的窗板,可以左右推开,原理类似于现今的铝合金窗户,它的作用除了有效的防盗之外更增添了建筑的无限美感。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在窗口那几盆小花的映称之下,小楼频添了几番柔和的诗情画意,叫人流连,引人遐思。 小楼现在是北京制帽厂的职工宿舍楼,穿过小楼左侧狭窄的胡同,从南门进入建筑的内部,虽然显得陈旧脏乱,但先前的结构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动,楼的中间是一个贯通的厅堂,东边有一架宽敞的木质回旋楼梯盘旋至二楼,上下各房间的整体格局都似展呈商品的铺面,这与同兴和的业务需求是一致的。厅堂上高悬着一台粘满油污,附满灰土的风扇,这和小楼门额上外挂的三台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似两个渐行渐远而又互不关联的时代,它们之间平行却不交汇,好像昨天的自己对话今天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