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8|回复: 8

[Y]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含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31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图片于2005年9月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资料]鹞儿胡同

: x- L! f+ i8 J: c' |
[此贴子已经被掌柜于2011-9-6 10:42:3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9-6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鹞儿胡同
    鹞儿胡同清末民初,京剧名伶童芷龄、阎世善,评剧名角小龄妹就生活在鹞儿胡同,支撑宣南文化的艺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在那个时代,民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尤其是门楼及门上的装饰件如:门钹、如意金属包叶,还有石抱鼓以及门檩下的装饰,门联无不体现着主人的阶层与爱好,更有着民居文化无可替代性。解放前警察机关一直设在这里,胡同里的燕子李三等名人也很多。随着时间的流淌和“文革”的破坏,鹞儿胡同大部分民居的大门上饰件遗留甚少且破损严重,渐渐成了被历史遗存并遗忘的生活角落。
发表于 2011-9-6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侦缉队总部
京侦探警察的历史
  提起前门外的鹞儿胡同,老北京人都是听熟悉的。大家熟悉它,是因为在解放前的三十多年里,警察机关的侦缉队总部一直设在这条胡同的5号院里,可以说这儿是北京便衣警察的老家。
   说到北京侦探警察的历史,还得从1905年12月清廷设立巡警部说起。赵秉钧当上巡警部右侍郎以后,亲自策划组建了这支便衣侦探部队。他在当时盗窃案频发和反清会党极易藏身的外城设置了左、中、右三路探访局,下辖五个探访队,每队有一至五等暗探二十名,共一百名。进入民国以后,京师警察厅的侦缉大队总部仍设在鹞儿胡同,内设预审和暂押室等。大队下辖四个分队,分队辖两个小队,每队三十人,分布在市内各区,执行对各种政治、刑事案件的侦查缉捕任务。换个说法,就是充当军阀政府的爪牙,大肆缉捕革命党人——特别是1921年以后崛起的共产党组织。
百姓心中的丑恶形象
  当年曾在北平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人、进步青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侦缉队暗探身着灰布长衫,手里捻巴着大核桃,在北平街巷到处横行的那副德行。住在鹞儿胡同5号院附近的老户们,更不应该忘记院中不分昼夜、时时传出的肉刑逼供的惨叫和哭声。当年的北平人一提起侦缉队这帮人,真是又害怕又讨厌,谁也不敢招惹。虽说这些侦探也破获过一些刑事案,还捉拿过像燕子李三这样的飞天大盗,可这也改变不了侦缉队在百姓心中的丑恶形象。
发表于 2011-9-6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里的名人
  燕子李三 (1896—1936)。20世纪30年代平津地区有名的飞贼。真名李景华。河北涿州人。每次作案后为不使富人家仆人受怀疑,特留下白纸剪成的燕子作标记,因此得绰号燕子李三,又有侠盗之名。在北平七次被捕七次逃脱。1934年春因盗被捕,1936年在北平看守所病死。
   李三,他也在鹞儿胡同被关押过。他原名叫李景华,河北涿州人,小时候跟着叔叔到沧州落了户。在沧州,他给人家放牛,做零活。沧州是武术之乡,他在那儿学了点儿武艺。那时,他便开始小偷小摸,以后胆大起来,自称燕子李三,以标榜自己身轻如燕。十八九岁时跟着一个戏班子到洛阳卖艺,因戏班子的人怀疑他偷东西而被赶了出来。他在洛阳无以为计,便靠偷盗为生。民国十四五年(1926年前后),他来往于平汉铁路沿线的河南、湖北等地作案,以后又沿平汉线来到天津一带活动。
两个特点
  一是专偷豪门富户,一是作案后总要留些独特的痕迹(如纸燕子等),意思是为被盗户的仆人开脱。在北平,他到当时临时执政段祺瑞的宅第(在吉兆胡同东口)偷盗过,还偷过国务总理潘复以及大军阀张宗昌、褚玉璞等人的财物。他偷的大多是金银首饰和贵重衣物,所偷之物,有时给穷人一点儿,但绝大部分被他吃喝嫖赌吸大烟挥霍掉了。
   据说,他能头朝下,身子像壁虎一样紧贴墙壁往上爬,名叫“蝎子爬”。他曾用这种神功在白塔寺高高的大殿墙壁上爬行过。他随身带一个拴着长绳的铁爪子,把铁爪往高物上一扔,只要挂住了,他便可顺绳子爬上去。在北平,他曾多次被捕,又多次逃脱。传说他会气功“缩骨法”,脚后跟骨一缩,脚镣就脱落下来。
引起警方对他的怀疑
  民国二十三年春,燕子李三被抓获,警方把他送到北平感化所。感化所巡官史海山怕他从自己手中逃走,就格外优待他,除供给好吃好喝外,还免除了他每日的劳役。后来两人又拜把子成了兄弟,以至发展到夜间放李三出去作案,然后两人共同分赃的地步。这年夏季,李三在感化所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接连作案十几起,这便重新引起警方对他的怀疑。
被捕
  这年8月的一天晚上,西单丽华绸缎装的经理潘国英去哈尔飞剧场(今西单剧场)听戏,散场时,他坐着漂亮的人力包月车被李三跟踪至他在西单二条的住宅内。李三跟在车后,躲在潘宅院内的包车房里,车夫一走他便开始寻机偷盗。这一次,李三又分给了史海山等人一些赃物。事隔不久,史海山拿着李三给他的一件毛背心去洗染店,店主事先已得知潘宅丢了件毛背心,因此马上报告了潘宅。侦缉队将史海山和其他一些接受赃物的人抓起来,关在前门外鹞儿胡同的侦缉队总部审讯。李三得知这个消息后躲在审讯大厅的屋顶上偷听,被侦缉队发现捕获。还有一说,是将这小子无事窜到西附近太仆寺街侦缉小队的住房顶上歇着,因吸大烟点燃火柴被发现而被捕的。李三被捕后被侦缉队深了几句,就被关进了石驸马大街的北平特别是公安局的看守所里。
盗窃一案审理经过
  民国二十四年1月,北平地方法院开始审理燕子李三盗窃一案。原告控李三行窃时有持枪威吓仆人的强暴行为,李三坚决否认。检察官则认定李三有此行为,并于1月24日从重判处李三十二年徒刑。李三不服,退庭时,他抖动着手上的刑具,一面走一边高声说:“诸位老哥们听着,我李三原是偷人家,并没抢人家,我不能服,绝对上诉!”法院为了防止李三再次脱逃,判刑后又给他带上了一种原始的、野蛮的刑具“木狗子”(和古代的木枷相似)。这种刑具在脚上戴三年,双腿就会残废走不了路。
   民国二十五年1月,李三的上诉因要有律师为其辩护,高等法院指定义务劳动法律委员会的会长为其辩护,于是,副会长蔡礼就成了李三的辩护律师。
   蔡礼为了弄清案情,不仅翻阅了李三的案卷,还到看守所与他谈话。在看守所,蔡律师看到李三吃住都受优待,看守们对他都很客气。第一次见面时,蔡对李三说:“我是律师,要给你辩护,可以吗?”李说:“谢谢。”接着谈起他偷盗的情况,对此他毫不在乎,他说:“军阀富户太坏,我恨他们,所以就专偷他们的东西。”他还叙述自己偷盗时是如何英勇,对穷人是怎样的好,说他偷的东西给了不少穷百姓。蔡律师先后去看守所四五次,李三将自己的身世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的一些情况,如在段祺瑞、潘复、张宗昌等人宅中行窃等事都告诉了蔡。
   李三的上诉和律师的辩护还没得到南京最高法院的批复,当年李三就在看守所内患病身亡了,死时四十岁由于一直未得到最终判决,李三始终被押在看守所内。在被押期间,他和一个姓刘的寡妇结了婚。他对李三倒挺有情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常买点心送去。李三死后,看守所通知刘氏去领尸体,刘氏不领,看守所只得将李三的尸体送至城外义地埋葬,并立石碑一块,上刻“李景华墓”四字。
发表于 2011-9-6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鹞儿胡同 
 
 
  北京前门大街南半段儿路西,有一条5米宽的小胡同,名字挺各的,叫什么“鹞儿胡同”。鹞儿学名叫“雀鹰”,老北京人管它叫“老鹞子”。它属于猛禽,比鹰小,羽毛是灰褐色的,腹部是白色的。因此有人说,这条胡同属于以鸟禽命名的胡同。实际上,明代这条胡同却叫“要儿胡同”。至于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现在已然不清楚了。到了大清朝,才演变成了“鹞儿胡同”,后来就这么一直叫了下来。

' d" [( i# j/ R5 [; |

  鹞儿胡同的历史挺长的,那里边的故事也挺多的。

3 Q, [5 L# C/ w5 v6 g0 p& D( B% k

  鹞儿胡同口路南,有一个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的会馆,叫浮山会馆。会馆有大小三个院子、20多间房,还有戏楼、罩棚、五圣殿什么的。是山西浮山县举子、商人来京城落脚儿的地方。

3 l/ q. e `/ R+ L

  清朝时候,到北京做生意的山西人挺多,许多人发了财。浮山县北井村人有个叫王瑞福(还有一说姓李)的人,看到别人发财了,就也想到京城发财。他骑毛驴、搭脚车来到了北京,投宿到浮山会馆。

& I4 E$ P" F7 Z# E/ ]

  做什么生意才能发财呢?王瑞福在会馆的土炕上寻思着。正巧,来了个算命的同乡。王瑞福抽了个卦签,一算,命里该当在前门大街鲜鱼口南摆酒缸去(开酒铺)。于是,他从路西一家酒铺要了个破葫芦作招牌,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用竹竿挑着破葫芦,“王记酒铺”开业了。酒铺开业后生意还挺好。赚了钱,又买了地皮、盖了房子。生意越来越大了。

& g' E5 R. \. l0 Z7 P

  相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上的店铺都关板了,只有王瑞福的铺子还亮着灯。忽然,门帘一挑,进来三位客人,一看就是一主二仆。王瑞福赶忙殷勤招待。酒味浓香,小菜可口。酒足饭饱后,主人问王瑞福:“你们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回答:”小店没有名字。”主人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说道:“年关之时还开门营业的,京都恐怕只有你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连声说好,其实并没有把这话往心里搁。

6 e4 _2 n9 \9 F3 d2 H$ {

  几天后,几个太监送来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敢情大年三十晚上来的就是乾隆爷。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 。

* I! d0 \) T' W- \. e

  乾隆爷赐匾后,都一处的生意可红火了。除了小酒、凉菜,还添了炒菜、烧卖、炸三角、饺子、馅饼等面食。“烧麦”二字在明代本来是“梢麦”,是指四五月间北方麦子麦梢上有一层白霜。而“烧麦”的收口处也有好似白霜的面粉,因而得名。到后来“梢麦”改为“烧麦”。现如今,都一处的烧麦,已经是著名的北京小名了。不过,都一处的老主人,可是从鹞儿胡同走出来的。

" a' y% R& ]* A' r# K

  大清朝末年的1905年12月,朝廷开始设立巡警部。赵秉均当上巡警部右侍郎后,着手建立探访局,在鹞儿胡同5号设立外城巡警厅。民国以后,改为京师警察厅的侦缉总队。于是,又有许多人物在鹞儿胡同留下了或传奇、或灰暗、或壮烈的身影。

% \$ U, J7 @% c4 J8 U: j6 o4 {% b

  当年北京有一个武功高强、劫富济贫的义盗,名叫李景华。由于他每次作案后,为了不给事主的仆人找麻烦,总是留下一个纸剪的燕子,所以人送绰号“燕子李三”。“燕子李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许多电影、电视剧。

, Y7 C; c5 K) u$ B6 k+ G

  有一次,“燕子李三”被警察抓住,送进了感化所。感化所巡官史海山久慕他的大名,又怕他跑喽,就好酒好饭款待他。还免除了他的劳役。慢慢地,两个人竟成了拜把兄弟。于是,在史海山与狱卒的庇护下,“燕子李三”夜里外出作案,天亮前返回感化所。这下子,官府好生奇怪,“燕子李三”关着呢,莫不成有李三第二?

0 {& A: \& U! ^% ^! Y F, H

  自然,“燕子李三”给史海山等人也带来不少实惠。“燕子李三”把从西单丽华绸缎庄经理潘国英家里偷的财物,分给史海山等人一部分。没成想,史海山将给他的一件毛背心拿到外面洗染,被洗染房发现毛背心正是潘府丢失的。于是史海山等人当啷入狱,押在鹞儿胡同5号严加审问。

2 S9 @( J3 V( I/ b

  “燕子李三”得知消息,来到鹞儿胡同,趴在侦缉队的房顶上偷听。时间长了,烟瘾发作,就点火抽烟。这下被发现了,探员团团围住,攀着梯子爬到屋顶,“燕子李三”只好束手就擒。后来被押到石驸马大街的看守所。

# R# }9 T5 J. k' u7 `5 s

  1936年1月,“燕子李三”被判处32年徒刑。他不服,表示要上诉。可是不久,“燕子李三”就病死在看守所里。

) ?9 x' Y, o, F6 a: g Y, F

  张国焘在鹞儿胡同也留下了他一生中可耻的一笔。

. i9 z" U/ o' H* M+ u7 O( l) l: h5 k

  1924年5月21日凌晨,张国焘在腊库胡同16号杏坛学社被京师警察厅逮捕,押往鹞儿胡同侦缉队。开始他只说自己是张特立,不承认是张国焘。后来,他受不住侦缉队每天三四次的拷打,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供出了李大钊、张昆弟、黄日葵、高君宇、刘仁静、缪伯英等人也是共产党员。他的新婚妻子杨子烈也求饶,“请诸大人念张国焘初犯,特别加于宽恕”。

1 |+ f) S9 J# @5 ?: V6 r6 _/ K

  当时担任京畿卫戍司令的王怀庆,把张国焘一案上报给北洋政府总统曹锟,要求枪毙张国焘。另一个军阀齐燮元提出“给他一个永远监禁,让他瘐死狱中”的建议,张国焘才算保住了性命。

+ o- J. M2 b2 g1 X7 h9 t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政府垮台,张国焘出狱。但他向党组织隐瞒了变节的情况。后来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继续编造谎言,说他“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一言不发”,使敌人“一无所得”。解放后,党组织从当年的审讯档案中,了解了张国焘5个月铁窗生涯的真相。

; k! n* s+ I7 V% V8 Q/ s$ g

  也有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在鹞儿胡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 a6 u) c, }/ ]4 T

  1927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马骏在主持一次秘密会议时,由于叛待出卖,他被捕了。敌人先将他押到鹤儿胡同侦缉队,严刑拷打。但马骏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坚贞不屈。后来被转到了陆军监狱。

* t& o& V1 K% N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骏指挥天津、北京和山东的代表三千多人,在新华门前坚持斗争三天,坚决要求惩办杀人凶手马良。反动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将请愿代表逼迫到天安门前。马骏见周围群众很多,是个宣传的好机会,便将三干多人分成若干讲演分队,在石狮座上、华表下,摆开了对敌斗争的战场。敌人恼羞成怒,扬言要捉拿马骏,但代表们组成一道道人墙来保护他。反动军警挥舞枪托、皮鞭殴打。马骏见此情景,便挺身而出,大声喝道:“不许打人,我就是马骏,要抓就抓我好了!”敌人一下子扑上去抓住他。马骏十分镇定地对大家说:“不必害怕,我们此来,就是报定必死的决心。爱国青年是抓不完的,爱国无罪。”

( |% w' g2 ~ t7 a$ G& F

  请愿代表被捕的消息传遍全国,要求释放代表的通电雪片般飞到北京。周恩来等人亲自赴京进行营救。在爱国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了请愿的代表。经过这场天安门斗争,人们便开始亲切地称马骏为“马天安”。回到天津,他向迎接的人们大声说:“入狱前的马骏是家人的马骏,出狱后的马骏是国人的马骏”。

' T+ E# S9 B# {/ Z: M: j

  1928年2月15日,马骏被押赴天桥刑场。他坐在一辆黄包车上,昂首挺胸,全无俱色。他一路不停地高呼:“回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最后英勇就义。

3 u; ]' c+ m) J9 |$ `% Z* s' h e

  几年前马骏在一首《送李愚如赴法》的小诗中写道:

4 |% Q! G2 ?8 `! C7 }

  我在监狱里。

/ i3 |5 G8 Y- ?2 Y! q

  他日,

# S9 n9 G" V6 B

  你带着自由回来,

5 I) R7 v( Q* ?7 x8 s! o; s

  我拿着自由迎你。

! F2 q/ t) w) Z7 }

  不然,

) S. u8 d! p- Q( {5 T' w9 ^

  你就要看着一个坟儿说:

1 y4 f* T1 b6 `+ a# i5 u: x8 ?+ ^

  “我把它给你带来,

/ ^+ x9 H0 r% f: k* q* I1 V

  你却已为它而死了!”

9 u7 G3 M! B( o/ v# S" U; w- B

  的确,马骏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战友更不会忘记。

4 o8 p# g$ c. j1 ^8 n

  马骏牺牲30年后,也就是1958年,周总理在接见马骏的夫人杨秀蓉和家人时,杨老太太指着周总理对小孙子说:“快叫爷爷!”小孙子眨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周总理不解地问:“我爷爷不是躺在墓碑下边睡觉吗?怎么这里又有一个爷爷?”听了孩子的话,周总理眼圈发红,抱起小孩子,动情地说“躺在墓碑下边睡觉的是爷爷,我也是你的爷爷。”周总理又抬起头对杨秀蓉说:“天安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让我们享受了。”杨老太太赶忙说:“你们也不容易,也受了很多的苦哇!”细心的周总理中午留杨老太太一家人在中南海西花厅吃饭,特意从牛街借来炊具和碗筷,请来做清真菜的厨师,借此表达对老战友、回族英雄马骏的敬意和怀念。

2 O7 g; h' f- l" p- `6 ~

  鹞儿胡同也有一些名人的足迹和身影。

& s$ ~, H F0 h) W5 s( w7 f

  李德伦,闻名中外的著名交响乐指挥家,1917年6月6日在鹞儿胡同31号出生一个官僚家庭。由于是回民,按照回族的习惯,他的父亲李宏春、母亲铁桂兰请阿訇为他起名阿卜杜拉-阿奇。四五岁的时候,家里人带他去天桥玩耍,一个弹三弦的吸引了他。回家后,缠着父母非给他买一把不可。从此,小德伦抱着三弦,整天坐在僻静的角落里,不断地拨弄着。后来成名的李德伦说,那竟是他走向乐坛的开端。

$ ?" @0 X9 t3 a! [8 T

  九一八事变发生,李德伦参加了“北平歌咏联合会”,在多次示威游行中,李德伦领头教唱抗日歌曲。一二-九运动中,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李德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底,李德伦的上级、北平地下党城委书记娄平撤离,没有来得及通知他,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于是,李德伦就组织地下读书会,在西城北沟沿著名教授蓝公武家里活动,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

* H! ^$ O) `& f& G( [* Y

  1940年8月李德伦到上海音专学习,1945年又找到了党组织。1946年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中国林业专家汪振儒也出生在鹞儿胡同一处几进几出的大宅子里。他的父亲汪鸾翔,当过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到:“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 ^1 k- x; W. O

  汪鸾翔还是清华大学最初的教授。当初清华的校歌歌词“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就出自于汪鸾翔之手。

9 I; _, H! [+ K

  汪振儒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1925年在三一八惨案中,汪振儒参加示威活动,被段祺瑞的护兵开枪穿透左大腿。1935年他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林学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了祖国。

4 D" ?6 h% s# i! d

  1952年,汪振儒教授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林学院,参加建院筹备工作,为全国最高林业学府奠基。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植物生理学讲义》,培养了中国第一位林学博士。

5 \2 `; O4 W; o3 W- X

  鹞儿胡同5号现在是民居。许多人家的住房,就是当年侦缉队的牢房。

' I* k2 \* X% @; f

  当年的鹞儿胡同,仁人志士带镣小巷行;今天的鹞儿胡同,是老百姓安静和谐的家园。

发表于 2011-9-6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迹鹞儿胡同的历史故事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 D8 }# n8 Z& p* p+ u

前门大街南半段儿路西有一条长不过400米的胡同,名叫“鹞儿”,使这条胡同听起来似乎与猛禽有关。其实,它以前叫“要儿”,到了清朝才改成现在这个名字。流传下来的名字更符合这条胡同的气质,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京城人闻之丧胆的所在。

6 a0 Y" X( H* F7 d6 `, e

清末,朝廷在鹞儿胡同5号设立外城巡警厅,民国以后,改为京师警察厅的侦缉总队。从义盗“燕子李三”到叛变革命的张国焘,再到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马骏,他们都曾被关押在侦缉总队接受严刑拷打,马骏最终也是从这里被押赴刑场,慷慨赴义。

& \: }5 L7 g) w: g

从东头进入胡同,很快就能见到曾为侦缉队的5号院,院门口右侧挂着“保护院落”的蓝色标牌。今年已72岁的徐宗汉在院里住了20多年,据他介绍,1958年之后,这里就成为了公安局宿舍。

3 h$ p& w3 v4 S( A# m

“解放前,这院子是侦缉队,解放后,国家也把它当监狱用了一段时间,后来改为宿舍。”徐宗汉说这里的老槐树是鹞儿胡同5号院历史的最好见证。老槐树旁边是一间极低矮的平房,徐宗汉介绍说,这间小屋就是曾经关押燕子李三的地方。

' w& n9 p' [( J5 b1 V5 g- J

“我那时听人说,燕子李三被关押期间还经常夜晚出去,干那些劫富济贫的事。他双手一撑,嗖的一下就翻出了院墙。我当时想,这得多好的功夫啊,后来搬进这个院子才明白,原来有这棵树呢。”徐宗汉对自己的推论十分满意。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刚进北平感化所,李三便成为那儿的“红人”。由于燕子李三名声在外,所以,不仅囚徒们都想结识这位了不起的英雄,就连狱卒也十分仰慕,愿意为他效力。李三和狱卒们以及感化所巡官史海山关系密切,两人甚至结为拜把兄弟。最后,他们与李三达成协议。夜晚把燕子李三放出去作案,李三则信守诺言,作案后必定及时返回,给史海山等人带来丰厚的实惠。

0 J! C/ l o' o6 R

随后,史海山被抓。消息很快传到李三的耳中,他预感到事情已经暴露。当夜,他穿上夜行衣,潜出监狱,来到鹞儿胡同,爬到警厅房顶上偷听。史海山并没有供出李三,警方试图在别的狱卒口中得到线索。就在此时,李三突然“毒瘾”发作,他按捺不住了,怀着侥幸的心理,点燃一根火柴。可就是烟的一点火光把他暴露了,他被当场抓获。

2 N/ B& D( q$ h& a; u1 {6 x

1935年1月,北平地方法院开始审理燕子李三盗窃一案。由于“毒瘾”无法得到满足,李三没有等到最高法院的重新判决,便患病身亡,死时40岁。

6 Z3 Z, y' K/ S% }: x. E2 z: R$ {

鹞儿胡同的历史挺长的,那里边的故事也挺多的。

. C$ x5 T/ ]0 H8 {5 O; t5 B

创办前门大街“都一处”烧卖馆的老掌柜王瑞福,当年就是从鹞儿胡同浮山会馆走出来的。

+ F+ ?1 c' E4 m( P6 a: ~

江洋大盗“燕子李三”李景华,被关在鹞儿胡同5号,后来被判处32年徒刑,最后病死在看守所里。

7 T m2 i/ L1 q

张国焘在腊库胡同16号杏坛学社被京师警察厅逮捕,押往鹞儿胡同侦缉队。经不住拷打,叛变了,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供出了李大钊、张昆弟、黄日葵、高君宇、刘仁静、缪伯英等人也是共产党员。

- K' d* p5 y7 p

共产党人在鹞儿胡同也留下过坚贞不屈的身影。

" T- m; E5 ^, I* l# v. Z) ?

马骏是吉林宁安县人,又名天安,回族,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因带领学生大闹天安门而被誉为“马天安”。

/ \% A+ \/ E' T

1927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马骏在主持一次秘密会议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也被押到鹞儿胡同侦缉队,严刑拷打。但马骏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坚贞不屈。后来被转到了陆军监狱。

1 N! e, }% f5 y# [

1928年2月15日,马骏被押赴天桥刑场。他坐在一辆黄包车上,昂首挺胸,全无惧色。他一路不停地高呼:“回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最后英勇就义。

* I- a9 ^; F- g& b; i% K4 w

马骏牺牲30年后,也就是1958年,周总理在接见马骏的夫人杨秀蓉和家人时,杨老太太指着周总理对小孙子说:“快叫爷爷!”小孙子眨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周总理不解地问:“我爷爷不是躺在墓碑下边睡觉吗?怎么这里又有一个爷爷?”听了孩子的话,周总理眼圈发红,抱起小孩子,动情地说“躺在墓碑下边睡觉的是爷爷,我也是你的爷爷。”

( o) O$ E( L: X: V

周总理又抬起头对杨秀蓉说:“天安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让我们享受了。”杨老太太赶忙说:“你们也不容易,也受了很多的苦哇!”

5 l% ~' a5 G" ~* ~ i4 j# ]

细心的周总理中午留杨老太太一家人在中南海西花厅吃饭,特意从牛街借来炊具和碗筷,请来做清真菜的厨师,借此表达对老战友、回族英雄马骏的敬意和怀念。

# S, |6 O2 z1 M- h" _

本报记者 黄敬
图:刘岳/TAKEFOTO

" W: h( p7 i/ b& E3 }8 Z7 z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发表于 2011-9-6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鹞儿胡同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623170100f777.html
作者:北京老弟
   老弟3岁到23岁20年间住在前门外珠市口南宣武区鹞儿胡同。昨天我们回到老家探访:

6 g) a: |! A. z

 

# g& r+ w+ @# j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 V/ n3 B8 a2 z) b5 z) w

   图片中左侧把角儿灰色房子过去有两个大窗子的红墙就是我们家1958年到1978年住过的房子。不过那时候窗子比较小。这个大窗子是后来的住户改造的。

! a: v a* G) i {

  很多有趣的童年故事有趣的市井生活就发生在这个不很长不很宽的胡同里这个不很大的院子里。

% O1 V( [" p$ g5 b( Z6 B$ F9 q( p8 A7 V

    儿时记忆

8 S2 T& P5 h9 B$ s7 P

    拉胡琴的——记得小时候好多年那个灰墙窗子下,总有个人拉胡琴。不知道是街头卖艺摆摊收费还是业余爱好自得其乐我记不清了。但是社会主义好这个曲子是他每天必拉的。当然还有别的革命歌曲或者民间小调。那个声音也不大人们也比较容忍吧。要是现在每天有人在你窗子下吱吱呀呀拉胡琴估计要争吵起来赶他走了。文革一起来,小将们一造反,封资修地富反坏右都赶跑。拉胡琴的也不见了踪影。

8 Z: |0 t v r# b

    卖报纸的盲人——每天有个中年盲人从这个胡同经过,老远就喊着“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拖着长音让大家伙知道卖报的来了。家里大人常常让我们跑去买份报纸。北京报是四分钱,人民报是五分钱。无论你拿一块钱五毛钱去他都用手摸摸索索准确知道应该找你几个零钱。风雨无阻即使冬天下雪他也照样出来卖报。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穿戴十分整洁衣服不脏不破。冬天有厚实的棉衣,棉帽棉鞋手套样样不少。明显家里有人照料他的生活。现在想起来他应该是很幸福的。

* B I5 n2 d* i

    卖咸螺蛳卖冰块的——偶尔街上有推着车子卖咸螺蛳的,就是那种水里生长的壳类动物,在盐水里煮熟,几分钱买一小包,给一个牙签或者大头针,挑出肉来吃。应该是小时候很诱人的零食了。夏天热得受不了时候有人用三轮车拉着一大块冰来卖。敲下一块盛到茶缸子里,小伙伴分而食之。现在想想不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水冻成的冰,吃了不会拉肚子么。

5 h0 I" }5 c5 n9 D" a$ p3 u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5 V8 p) ?# y& h% v K6 @, P

    槐树花和榆钱——院子里我们家门口就是棵大槐树。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大孩子们就用长长的竹竿绑个铁钩把槐花打下来大家抢着吃。榆树则要到天坛公园里去冒着被员工驱赶捉拿的风险上树摘拿。上学的书包掏空了套在脖子上。猴子一样爬到树上左右开弓撸下大把的榆钱装满一书包。回家也顾不得洗洗,合着棒子面放些盐可以蒸榆钱窝头也可以摊榆钱饼子。反正非常好吃。

* X0 k: c/ g- k3 Z

    我家门口的大槐树已经龙钟老态。小时候每到槐花儿开的时候,肚子里不知道填进多少不用农药没有污染的天然营养槐花蜜汁。

, c6 }) Z- R5 u

    您试试“鹞儿胡同”谷歌或者百度一下很有趣。我们住那个院子早先是2号后来改成5号了。这次去看到只能叫1号因为前面几个门口随着道路的修建绿化都没有了。

0 t9 Z3 S/ P4 y- {

    为什么说它有名,因为和老弟先后脚在同一个大门进出过的,有燕子李三和张国焘。当然老弟是溜溜达达自由自在慢条斯理哼着小调进出自己的家门,而那两位前辈却是被军阀政府侦缉队五花大绑捉进去。

& K, G' x* F; C+ U

    当你站在一个很有历史典故的院落门口,凝视着老砖残瓦,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绪回到八十年前,好像电影里的情节场面从脑海里浮现出来,无论是燕子李三还是张国焘,被黑狗子侦缉队拉扯着推搡着跨进门槛丢入牢房经历严刑拷问......

4 j2 X9 A9 r# r

    和二十年前我们搬家离开的时候比,更加拥挤不堪了。本来还有院子房与房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现在几乎碰触到一起了。家家在原有房屋之外搭建了额外的使用面积。使得我们小时候能够骑车的院子走路都费劲了。门窗破损像贫民窟。也有人家安装了铝合金门窗,像穷人孩子扎的红头绳灰暗中发出耀眼的光。

/ `4 w. l/ F# u: J2 v& q

  从百年历史破败杂乱的院子里走出来几十米外,就是前门珠市口南大街花团锦簇的绿地。马路两边原来的美福林包子铺,景德镇瓷器店,功德林素菜馆,同仁堂药店,森泰茶庄统统见不到踪影,因为都被拆除了取消了被绿地覆盖了。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老人老店老建筑走了。新时代新景观新气象来了。

% O" Y6 _) T, U' E4 r

 

H/ n0 E1 s3 O1 {, {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资料]鹞儿胡同 Yao Er Hu Tong

1 e ?: ~5 ?! x9 I1 q


    老妈看着街头的花花草草想起来在这里居住过的光景,不禁感慨万分,身后稍远处就是珠市口教堂。

* x- R [" z2 ^

    街面店铺拆光了,如果不是教堂根本认不出了。破四旧偏偏把教堂留下。多少一点讽刺意味。

a! ?. y- ]( f5 O9 c) [# W1 w


  感谢博友的惦记与问候:老爸出院上周五凯旋回家。周末我们回去看望。家门口知春路坐604到自新路口西,向南两百米到里仁街东口附近超市买吃的,继续南行两百米就到了育新街现在叫菜市口南大街老弟从23岁开始到33岁离家出走之前栖息十年的老家。

$ f) M1 s4 ~+ A2 ?. {) o

网上找到一段胡同轶事:

* L; [- b% V2 x! D- ~& A

     鹞儿胡同,是北京城南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接铺陈市胡同,西连留学路,全长四百多米。鹞儿胡同乍一听,仿佛胡同的历史与某种强悍的猛禽有关。其实,明代时此胡同叫要儿胡同,属正南坊,清代以后演变为鹞儿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4 V' | Z: j, Q2 t. J8 t

  李德伦,闻名中外的著名交响乐指挥家,1917年6月6日出生在鹞儿胡同31号(老门牌)一个回族家庭。按照回族的习惯,他的父亲、母亲请阿訇为他起名阿卜杜拉·阿奇。因离天桥很近的缘故,家人经常带他去那里游玩。在小德伦四五岁的时候,一次去天桥游玩儿中,一个弹三弦儿的艺人吸引了他。站在风中,小德伦久久不愿离开。回到家后,小德伦缠着父母非要他们给自己买一把三弦琴不可,父母终于满足了小德伦的愿望。

7 T0 n3 |* Y% L' |

  1931年,李德伦考上了北京师大附中,学校的生活更加拓宽了李德伦的生活空间。爱好广泛的他,喜欢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鲁迅的作品,更喜欢听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当时北京王府井的帅府园胡同,有一个专为外国人办的“燕声”电台,每天播放几小时的西洋古典音乐,周六晚上还放一部歌剧录音,李德伦听上了瘾,如醉如痴。

* J, ?; @) B: P* B% \; l: X+ y: n$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0:48:5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8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铺陈市的副食店吗?你肯定在哪里打过酱油。记得红星食堂吗?吃过那里的油饼豆浆和羊杂碎。记得三益兴绸布店吗?就在你家胡同口,还有映时照相馆,美福林包子铺。你知道美福林包子铺搬到哪里去了么?
发表于 2011-11-18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坊,我住在铺陈市,鹞儿胡同2号(就是文中提到的5号,老门牌2号)很有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30 06:51 , Processed in 1.14960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