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0 i N4 u6 c' H3 p \
经典照片《东方红》诞生记
, i9 U, E2 n* {2 G N8 s! C 6 Q9 w( l4 j: a/ `4 ]
您见过这样一幅摄影作品吗? 一个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 门的东方冉冉升起, 这是何等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啊!《东方红》是一幅主题鲜明、完美的技术技巧、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摄影作品。 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画面上 彩霞艳丽,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作品让人们联想起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 辉的日子,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东方彩霞云集,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东方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东方红》很贴切地以象征手法, 自然地反映了新中国解放的社会主题, 是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的热情讴歌。 从而获得了极高 的评价。 这张照片在构图上处理上,让天空占了五分之四的面积,而天安门几乎就是剪影效果, 从而更衬托出那东方的宽广与之“东方红”磅礴气势! 作者有意识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融在彩霞的背景中,这样突出视觉效应,且让彩霞铺 满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画面,留下让人产生想象的广阔空间,不仅手法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 构图的大局……《东方红》既寓祖国繁荣昌盛之意,又蕴人民祝福之情……” 构思中设定天安门与彩霞各自所占画面的空间比列,突出远近明暗的对比效果与视觉 效应,增强艺术渲染力和感染力,烘托主题,展示年轻共和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袁毅平老师前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拍摄 成功,可见其认真与虔诚的程度,这种执着的精神,尤其值得今天我们处于充满商业急功近 利的社会氛围的摄影人来说认真思考和学习。 & r: s6 z! h7 P8 v
那么,这幅经典的照片是怎么拍的呢?老摄影家袁毅平如是说: " N, g6 g3 l: q. ~2 f& w
/ s! q4 h. K, {' W. x
《东方红》从立意、构思、酝酿和深化主题,直到拍摄完成,将艺术意象物化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大约延续了两年的时间,其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此前我拍了许多日出,像泰山日出、东海日出等等,美是美了,总是缺点什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但总感到缺乏新的意境,所以一直在观察与思考着如何把日出照片拍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新意。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酝酿着拍摄一幅较有新意的天安门照片。我试着拍了些天安门的照片,早晨日出的,有松枝的,有洒水的,但都不理想,心中有些苦恼。
+ J2 M1 D6 C7 {9 T! @: }3 { Z. J 我那时在中国摄影学会上班,地点就是现在的北京东单红星胡同,那时叫无量大人胡同。每天我坐车都路过天安门广场,心情总是很激动,慢慢就有了想拍它的念头,但是这个题目也太难了。当我看到矗立在晨曦中巍峨的天安门,看到隐现在晨雾妙境中的天安门,看到在朝阳照耀下琉璃瓦上金光灿灿的天安门,看到宫灯高悬、红旗招展的天安门,以及节日夜晚灯火辉煌的天安门……我总是抑制不住心头的激荡,产生一种所谓的创作冲动,为此也一次一次地按下快门。但是,中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拍摄过天安门的照片何止千万张,其中已有不少美好的镜头。尽管我在变换拍摄角度,选择不同光线,等候不同气象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都没能脱旧出新。因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探索着如何把天安门拍得新颖独创,具有较深意境。 ) D: G/ t+ O7 V) [1 f8 [
后来渐渐有了点感觉,那就是单拍天安门一个建筑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定要把它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拍出来。有了这样一个立意,后面的工作就好办了。我开始完善我的想法。
3 y' d1 P- `0 f; ? U& O 一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开始曲之前,反复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的清脆悦耳的乐曲声(其实那时候每天清晨都播放这段乐曲,只是我平日没有特别注意)。音乐打开了我的心扉,一种艺术通感给了我莫大的启示,这时我心中突然领悟,豁然开朗,霎时间我联想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辉的日子,我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想象的翅膀一下展开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这时候,“日出”和“天安门”这两个平素毫无关联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了,它们已不再是原形态的客观物象,而是成为我心中的太阳和心中的天安门了,也就是说它们已经融合了我的心意,已经被“意象化”了,而且这两个原本是分散的、单一的意象,在我的头脑里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鲜明的艺术意象了,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时代特征的意象!我简直激动得忘乎所以,心想灵感啊灵感,众里寻你千百度,你却蓦地显现在《东方红》的乐曲中。 3 G4 i- a3 C$ S# T+ k8 u
接下来就是怎么拍的技术问题了。我有时为了处理稿件就住在单位,宿舍里正好有个朝东的窗户,我可以看到日出的情景,为此我没少白跑,常常是“高兴而去,败兴而归”。1961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又发现了天开始红了,于是激动地又骑上自行车,边骑边回头看。那天的朝霞真是美极了!
- M& d* P+ ]) } 只见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徐徐上升,一时间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不一会儿,偌大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金光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好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我弄不清自己是在幻景中还是在现实里,好容易控制住激动的感情,止住颤抖的手指,连连按下了快门。真是天公作美,圆了我拍好《东方红》的美梦。 / a* @; r R* w& t6 c( Q- D8 x. t
我用的是禄莱相机,德国阿克发灯光型彩色负片——那是学会负责外事工作的陈勃给我的一卷,而且还是过期的!根据主题和形象的需要,我首先在“红”字上考虑。因为只有“红”才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决定用彩色胶片拍摄。但因日出时色温较低,红光多,如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势必漫天都红,反而显得单调。所以我改用灯光型彩片拍摄,这样色调冷些,才能以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出金红色的朝霞,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浓浓地渲染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 y: t; q! }8 ? ?) {
袁毅平拍了整整一卷,但只有两张满意的,其中的一张也在发表后丢了,现在只有一张了,而且蓝色还有点褪色。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内容来说,保留着红色和黄色也还不错。假如现在去拍,即使是同样角度也拍不出同样的照片——空气的污染,高楼的林立都在影响着艺术品的产生。他后来沿着原路又走了几次,但都没有那天的景象了。 1 m% A8 l: |! x6 K# `% }
现在的许多摄影作品都喜欢安上一个流行的口号或一句唐诗、宋词,往往显得很蹩脚,大都是标题很硬,作品很软。但照片《东方红》移用了经典歌曲《东方红》的标题则不然,其标题与画面的融和贴切,可谓天衣无缝。 `! B# p9 H, z$ }! T7 f3 Y
老摄影家吴寅伯曾说,彩色摄影近于绘画,又不同于绘画。如《东方红》,就是一幅题材内容和画面结构都很成功的作品。它通过天安门上空初升的旭日、绮丽多彩的朝霞,给人们以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感受,甚至使观众感受到画面上似乎响起了《东方红》的音乐旋律,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引起人们对祖国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 & L4 a% S# e7 P; w* X1 h2 S3 q
的确,在袁毅平之前,还没有人能够把日出、彩霞、天安门、广场、新中国这些意象如此巧妙地组合在一幅照片中。
4 z+ v6 i6 L2 t7 X o; y (本文摘自《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巴义尔编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