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1-11-29 22:50:00的发言:' l" Q6 I& i* R7 \: \
( S3 [ L/ m5 ?+ W
) \' r* k6 ]! X! ^- B2 y1 R, o& }# i! r
据袁世凯当年督办重建正阳门给光绪皇帝所上奏折中称:工部有关城楼规制档案损毁无踪,南城门仅存宣武门箭楼,所以,正阳门箭楼按照宣武门箭楼样式放大加高一些复建(大意如此)。 * `) A2 n8 j& b8 A# p3 X
6 v5 m9 y2 [ F8 t/ a( |9 C
所以,宣武门箭楼应该与今天的正阳门箭楼相似,区别主要是增加了一列箭窗、增加券洞,抱厦加宽、提升高度。其余的不同没有细致的观察过。
) O3 H0 r; H$ z 1 {* Y- A+ \6 @5 D
排除法是必须用的,有时候不太可靠,可哪种办法更可靠呢?
$ B' i! F0 z$ ~* w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重修前门箭楼.jpg

6 f' X$ t+ B- C0 d( n4 f ; X2 k0 r+ c4 t& V0 {3 w
正阳门箭楼最大特点是箭窗侧墙壁宽出其它箭楼很多,可以容纳下另外两个箭窗,别的箭楼此处宽度大约仅能容纳下一个箭窗。这也正是宣武门箭楼的特点。
, C! Y& A$ `, h9 C" D( W- H 6 U+ L) o# t6 U
* K: k* |' x3 @6 r+ {我想谈谈一点想法。
% x; _5 \3 j' ?' x) ?
+ I0 L9 h* q) l7 }: l( |) t0 X r ! I* x' Z |9 M* c. K
6 d1 t7 m+ U# S5 e, ~( {' \( R0 Y
# \+ E0 V0 k6 |1 I. d北京中轴线 先生有语:
! A9 R: P) t3 H' \
3 ?$ z$ y6 r" ]2 g“据袁世凯当年督办重建正阳门给光绪皇帝所上奏折中称:
' @7 e; b# a# j# d) f" a工部有关城楼规制档案损毁无踪,南城门仅存宣武门箭楼,
# f5 ^4 B' S/ `3 y6 }) r! |7 k所以,正阳门箭楼按照宣武门箭楼样式放大加高一些复建(大意如此)。
3 [$ X2 O( x8 j
5 M% N# ?! I& r7 g9 }所以,宣武门箭楼应该与今天的正阳门箭楼相似, # J- z# A- O( D& _0 w
区别主要是增加了一列箭窗、增加券洞,抱厦加宽、提升高度。 : B# c( m6 y1 l. g' G' _( p$ `
其余的不同没有细致的观察过。”
% n" b1 y; I( ~1 F; b% [2 { 4 O# B2 U1 Z- ~, M) Y
北京中轴线 先生未提及单体的箭窗是否也增大了尺寸。 1 S, i6 [: J3 x% e8 ^* a9 U0 ?
, E6 C `; [4 ^ , C0 K7 W' w# n! ~2 C4 Y
/ i4 y( a. d, R' I3 s4 I7 z " s! f. ?+ `7 z/ O0 c9 v
我以为: 1 Z$ [/ q0 {) u3 h0 `' h: K
如果重修的正阳门箭楼的“单体的箭窗”没有增大尺寸, 6 q# h" H4 v9 _/ m! b: T$ k
将“正阳门箭楼最大特点是箭窗侧墙壁宽出其它箭楼很多, $ C0 q: g3 f% G3 I* o
可以容纳下另外两个箭窗,”这一特征, % f& ?2 B7 f; T' `# N
进而推理为“这也正是宣武门箭楼的特点”有误。
4 I( N7 }4 u- i$ I* q
, `/ n" h+ f9 X" c- J9 ^
% J I, E7 t2 k2 B重修的正阳门箭楼是坐在原13列箭窗箭楼遗址的城台处。
! D! T/ b2 b/ z! G) B# z
6 a( j. i; l. U3 w N5 q宣武门箭楼是坐在12列箭窗箭楼规制的城台处。
' K! x. Q# O2 G' ^' K8 U ) V f: p f7 D& x$ R2 D6 l
7 U, i% L( ~2 w2 l我以为:“正阳门箭楼最大特点是箭窗侧墙壁宽出其它箭楼很多, ! w5 P! Z: @1 e
可以容纳下另外两个箭窗,”不应是宣武门箭楼的特点。 : ^0 J& [7 {7 O8 K6 l
- N& S5 J3 Y c* N, O我以为:宣武门门箭楼箭窗侧墙壁宽出度, Z6 [, x! O" A1 i3 Z( J
应类似于被火焚后照片里的崇文门箭楼箭窗侧墙壁宽出度。
5 ^5 \: O ~* R1 U
/ h; L2 x) ]7 k& S; X* ~# W; g0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 8:11: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