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后,从电视画面上看,灾民多在体育场馆、校园和社区中心避难,有的或干脆回到自己的家中,露宿街头的几乎见不到。另外,地震并未严重损坏建筑,到是之后的海啸极具杀伤力。高层建筑能抵御地震和海啸,低层建筑在海啸面前成了纸糊盒子。 日本地震后,我想到北京。若遇地震,北京准备好了吗?好像没有。记得76年的唐山地震,离震中一百公里外的北京城也成了灾区,到处是露宿市民,到处是简陋帐篷和防震棚。即使在地震后一年多,还有不少人睡在地震蓬中。我就是在地震棚中准备高考的。话题有点跑了。可以说,76年地震时,北京没有准备好,除了露天的天安门广场和有限的公园外,市民没有什么避难场所。 三十多年过去了,若发生地震,北京准备好了吗?可以说,还没有。若发生大地震,该去哪里避难?北京离海远了点,不怕什么海啸,但要找可遮风挡雨的临时避难地方还真难。人大会堂?歌剧院?工体馆?好,就说这些地方允许你进去,你真敢睡在里面吗?可以说,在地震时,北京没有准备好。 对于规划北京的当权者而言,地震预防是个可忽略的因素,因为北京的风水好,遭地震破坏的机率远低于日本。这只是过去的历史地震模式,以后会怎样,连地震局的头头都不知道。 同在北京从事建筑行业的友人聊天,说起过去二三十年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友人说,若遇大地震,北京至少有一半建筑要倒塌,因许多是偷工减料的建筑,或者说是豆腐渣工程。希望友人在胡说八道,只是个危言耸听的酒后话。我希望北京在灾难降临时,所有建筑平安无事,所有人都有遮风挡雨的避难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