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4|回复: 10

粮票40年定量供应始末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31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亲历者

! l1 s. A" q" X& Q, I

    白少川:1941年生人。自1962年工作到退休,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粮店8年,密云县粮食局6年,北京市粮食公司22年。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市粮食公司,由原粮食局的市镇管理处、储运处和供应处合并而来,专门负责粮票的印刷、发行、收缴、销毁和管理,以及粮食关系的转移。2001年,白少川在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

; k: Q3 q m1 I& Q" k

    几乎没有人质疑粮票在1953年至1993年,对中国人生活的关键性影响。

9 B7 {* k2 e. g

    就像没有人会说他可以不吃饭但依旧活着。

/ o N7 O5 U( b

    整整40年,粮票浸润在北京人日常化的生活和精神里。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却代表着关系生死的吃饭权利。

( a3 }' x* D# a

    深刻体会过饥饿感的白少川,对已经转身走入历史的粮票,充满感情。

6 \9 G7 k9 e& t

    统购统销

3 I8 a9 \8 G8 S. [4 t7 A4 Z4 t, L

    三枚一套的“面粉购买证”,就挂在弥漫着粮食味儿的“大和恒”粮行的一楼墙面上。

3 o* O4 l' a& E G! |7 A

    不过是复制品。

& m7 p) G1 \! T w

    “这是咱北京最早的粮票,收藏界俗称‘开门票’,一套现在得卖1万块钱。”68岁的白少川说,我哪能把真的挂这儿?他指着这套长10.1厘米,宽5.3厘米,分为1市斤、4市斤、8市斤、10市斤4种面额的“面粉购买证”,小有得意:“北京能收集全的,超不过3个人!”

5 l$ N7 G) X+ ]# `5 @: _% A9 h

    他哈哈一笑,刚刚染过的头发乌黑发亮,就像他正在操持的这家粮店,1919年的老字号,公私合营时被取缔,去年刚刚重新恢复。

N& ^% A- L4 j* _$ P

    北京粮店的公私合营,1953年开始,也就是刚开始使用粮票的时候。

9 N% Q2 ^ k3 r

    这勾起了白少川并不遥远的记忆。

; p8 L1 w/ X' o9 ?6 H2 v/ C/ z

    1953年11月1日,北京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面粉购买证”正式与北京人见面。

7 @, \$ J' ^, l3 P3 k! }! `" P9 n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制度,是为了配合政务院半个月前刚刚通过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种由国家垄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粮食政策,在1953年出台,有着复杂的背景。

' i* B: H4 h( f5 w3 c) @0 h

    1949年1月,北京解放。连年战乱,很多市民家中缺粮。全市200多万人,吃粮主要靠外运。2月,国营粮食公司开业,以较低的价格向市民出售粮食。这让1000多家私人粮商看到了赚钱的机会。著名的粮老虎王振廷、田雨川,联合十几家大粮商,套购国家粮食,抢购拒售,趁华北地区受灾,带头涨价。

6 G& w9 b# K' J3 d

    北京工业建设的起步和急剧增加的人口,也使粮食需求量急剧攀升,刺激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有统计显示,1953年,北京粮食销量,比1950年增长了118.3%。

3 f; Q& t6 {6 E) Y* X: y' E5 C5 @

    众多因素,使国家在1953年成为粮食市场的唯一主体。凭票买粮,也被当作防止套购行为的有效方法,在北京首先推行。

% V& P' W; B1 t9 \7 k1 O

    发行和回收

, W. Z" X9 G4 l6 w% v

    位于白纸坊的541厂,是北京所有粮票的出生地。

5 r0 W# v' I* C8 p8 V4 Y

    粮票的颜色、图案,都由厂里的设计师设计。粮食局只负责确定粮票的面值。这也是个技术活,主要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发行量,又方便使用。

- ~$ E7 s: A! t2 @$ A

    和随后全国各地发行的粮票不同,自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发行的就是月份粮票,每个月发一回,上个月的就不能用了。

" r, Z( o' U0 f6 N

    因此,粮票一般提前三个月印出来,储存在有武警站岗的票库里,由专车送到各个粮店。“和人民币一样严!”

$ j: h+ u0 z$ B/ n

    不仅印刷严格保密,回收的粮票,也要严格销毁。

3 C. k$ a, b, m& k8 M: x# F' W& f

    每天卖完粮,白少川都要和工友们清点收回来的粮票,再分包打捆。粮票张小纸薄,不好清点,有聪明人想出了好点子,收回的粮票,按同票种、同面额,每十枚一行,贴在废纸上,连成大张。

+ [7 S! g8 W( _+ R! ^

    收回的粮票多了,就要销毁,必须向北京市粮食局申请,由其派人抽点监督。一般都是送到北京附近的造纸厂,打成纸浆,重新利用。

, N" C8 Q2 t3 N* d( Z1 i

    白少川经常跟着车去销毁粮票。“必须得看着粮票放进池子里,加入火碱,来回搅动,看不出模样了,才能离开。”

- O5 r3 U3 I1 _ q% R1 g( z

    定量和定点

$ V# ~! W) i/ E# g+ T4 G, q2 M

    粮票的发行和使用,用的是定点和定量的办法。

6 N0 X" p( Z. j

    先说定量。

4 p0 B/ G" I& }! K, I: W( T

    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北京市民每个月的口粮数,被分成了100多个等级。

. G, X0 Q+ N, H1 q9 f$ X! |& Y/ ~

    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儿童,每月六斤半,最高的是首钢的炉前工,每月60斤。一般成年人的定量在30斤左右,大学教授、高级演员、13级以上的干部,还能得到照顾,每个月有半斤的高级油票。

* d+ c3 a: x3 [/ G, F7 a

    这种定量的办法,是在粮食紧缺状况下的不得已而为。每个人的肚量不一样大,自然有人够吃有人不够吃,也就有人有意见,政府便号召大家节约粮食。

2 z4 s5 P! T6 s+ M

    “我上班那会儿,仓库墙上、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标语,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粮食是宝中之宝。”白少川说。

2 p% m/ j- w5 p4 Y

    不仅定量,还要定点。

8 v W6 v7 N: `' o

    全市1000多家粮店,分成不同的片区,谁家到哪个粮店买粮,都是固定好不能变的。 

" z* D4 ^, R; g9 G) V

    每家都有个粮本,家里几口人,每个人多少定量,都记在本子上。粮本由粮食局专门设在街道的粮食办事处发,办事处一般都和派出所在一个院子办公。

' x- g- p* O, M

    每个粮本,都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史。孩子一出生,定量就是6斤半,随着粮食数字一点点增长,孩子也渐渐长大。

- y/ q# E* [% ?4 R; F" H; k

    粮票生活

; k7 A$ _* u' f; s5 g

    那时,北京的粮食,从全国各地调运而来,郊区产的很少。小麦来自河南、山东,大米来自湖南、湖北,大豆和玉米,则从东北运来。

2 ~/ t2 `; X5 c. f

    全国各地的粮食抵达北京后,就储存在西直门、马连道等地的粮库里,由面粉加工厂加工后,再运送到分布在全市的1000余家粮店里,销售给市民。

* K3 T4 a. O: ]6 f1 M

    白少川说,每个月有两天,粮店一定会排长队,一个是3号,发工资的日子,一个是24号。

/ R [ j8 r5 r/ K

    “经常有肚量大的,一个月还没过完,就把粮食吃光了。为了让这些人不饿肚子,粮食部门也以人为本,推出了预售粮政策,每个月的24号开始,就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了。”

- P7 n: g0 r! ]2 N2 H# Y

    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们,在拿到一个月的工资后,都会赶紧跑到粮店排队,先把一个月的定量粮买足,剩下的钱,再算计着买些油、青菜和副食。

6 e8 U# Y4 F+ E4 x K( R

    其实,也剩不了多少。

/ F5 ~! Z( \3 F9 Y2 H

    那时,家家都备着一杆秤,每顿饭都要称。一家三口人,一个月定量90斤,一天一人也就1斤粮,得算计着用,早上2两,中午4两,晚上3两。最困难的自然灾害时期,还号召大家“每顿省一把”,称完了,再抓出一把来,以备急用。

4 O( I- v+ c0 k$ w; {( `

    物资匮乏的年代,粮票成了贵重的礼物,别人结婚,送5斤粮票,到医院看病人,留下10斤面票,人家要感谢你大半天。到别人家做客,也都要带着粮票,否则会让主人很为难。

+ S8 I! q8 I7 b( z# S9 `" i% A

    “那个年代的人,都习惯计划着花钱过日子,到现在也改不了。”白少川说,“习惯是漫长的。” 

$ D) J- w i- P

    饥饿感和温饱

8 w8 W4 ]8 c/ H7 P P# u$ l: t

    “没体会过饥饿是什么滋味的人,不会知道粮票的重要。”白少川说。

4 @: Q( a* t- f8 H( y6 @9 B1 l

    他本人对饥饿的切肤体会,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 `# d) z* j/ N- D9 _) Q; P

    想起那个时候,就有一堆堆白薯蹿到脑子里。

2 m4 [ r+ q7 U5 d

    “粮食不够吃,就印制了一种白薯票,买一斤粮食的钱,可以买5斤白薯。”白少川说,为了多吃点,大家都疯了一样抢,只要粮店来了白薯,就会排起大长队,要是隔一天卖,还得起大早,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围紧围脖,排半天儿队,“就为了多买几斤白薯。”

8 A7 g' y& _& y+ r3 U" H0 I8 u2 e

    那时,白少川在密云粮店工作,亲眼见过和听说过很多和饥饿有关的故事。

( E" t& w+ X) ~+ Q

    1962年,密云太师屯中学一个体育老师,36斤的定量实在不够吃,就给粮食局写申请,想每月用5斤粮票,买15斤喂牲口用的麸子。这是个破例的举动,密云县粮食局集体商议后,还是同意了。

% {+ H4 y* F+ {; z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才能明白粮票的重要作用,一种低水平的公平,至少保证了所有人都有饭吃,在这一点上,粮票的功劳是巨大的,否则不知要死多少人。”白少川说。

4 b9 ?+ v; L. B. Y: L9 \0 z

    渐行渐远

0 `& N; L3 U6 x! s& A1 i$ W

    从1964年开始,白少川就不觉得粮食少的恐怖了。

/ `0 q; V+ l/ Y

    定量慢慢恢复到了30斤的水平,粮食渐渐有了富余。粮店开始增加一项新业务,帮助市民储存粮票。

2 q) q# b1 N- ]2 X

    北京粮票一月一换,用不了就作废,存在粮店,可以无限期地使用下去。到了1978年,北京在册的储存粮票,高达1.6亿斤。

( R* ?. }3 E. |( g- I$ i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北京,是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没有粮票,又需要生存。

* T5 R0 w' B& ~% Y% e5 }$ {

    需求产生市场,粮票富余的人开始和需要粮票的人物物交换,5斤面票换1斤花生米,30斤换一个脸盆,500斤换一个大立柜。

+ ~7 Z8 {; r2 ]" v- L

    “几乎到了盛行的地步,在农贸市场,随便换,几乎没人管,也管不了。”白少川说。

' T5 j( q+ G; a& H+ Y6 {# S1 F* y

    为了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吃粮问题,国家也推出了议价粮政策,专门有一些议价粮粮店,卖粮食给没有粮票的农村人,价格比平价粮高。

6 {% r r/ A' c/ Z9 w# ~# R* ?, d

    这种价格差的存在,催生了倒买倒卖粮票的行为。

" ~. j% B7 S8 V# C

    谁都会算这样一笔账,平价富强粉2毛五一斤,议价5毛。花1毛买粮票,套购出平价粮,再高价卖出,每斤能赚1毛五。

+ M: D% d/ }4 m

    这么赚钱的事情,自然有人抢着干。国家打击了很多次,依旧屡禁不止。

2 E. g' Y5 e/ y4 y! @- c2 M

    这让政策制定者们隐约感觉到,粮票的历史使命,似乎可以终结了。

3 j2 ~ s0 | I5 E: _3 W9 v% v% S* v- z

    粮票退市

( T" P6 j- ~: K. ~3 l( b( Q

    1993年5月11日,在全国首个使用粮票的北京,倒数第二个停止了粮票的使用。

6 m) V6 u2 r3 i* p/ m0 @

    随着粮票的取消,粮食的政府定价也同时取消。北京的1000多家粮店也先后开始了企业改制,他们和市场上的粮食商贩竞争价格,自谋生路。

$ {$ x& p4 O0 ^2 a

    这种退出和进入,也并非一帆风顺。

2 N/ p3 @3 b! P" u5 M

    1994年,粮价一下子涨到了近两块,市民和政府都感到了压力,粮食局提前印好了粮油供应票,向国务院请示恢复使用,国务院批示要慎重,争取挺过来。

( n2 \2 ?+ z7 D; W e. x

    还真挺过来了,到了1996年,粮价又回复到了一块钱的水平。这让几十年习惯了标准粉一毛七,富强粉两毛五的北京人,体会到了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 u4 T" V: I5 e, X8 O

    除了存在粮店里的粮票白白浪费了,白少川没觉得不适应。虽然他家定点买粮的太平桥粮店关张了,但他也可以到附近的市场买,粮价虽然涨了很多,但工资也涨了,并不觉得有多大压力。

% i: U/ N' i0 q' k

    到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白少川做了一个统计,40年间,北京发行了约6000多种粮票,总面额500多亿斤,这也是北京人40年用掉的粮食总量。

! {' d+ Z) \3 ~) O

pan注  有朋友问及当年粮食定量,正好看到这篇文章。转贴,偷懒。谢谢朋友们的关注!给大家拜年!恭贺新禧,事事如意!

0 B( m! K3 D$ j4 `9 _. ~

: v2 m: N& Z* ?, z! }5 _

' s4 L- f; F: d

   8 |$ C! |2 Q1 C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31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的好,有印象。
发表于 2011-1-31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德路在2011-1-31 20:33:00的发言:
8 @; t: X: r* S4 C

存一千多斤粮票,哪一年???

, h# J$ x* \4 [) ^. h" ~$ {0 V

是粮票快作废那时候吧。

4 M7 U3 [+ W; z" V: S/ h& q" R8 `# M

是粮票快作废的时候。

, R" n D& m# F A. F: d9 U

 

发表于 2011-1-31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1-1-31 19:03:00的发言:
3 w' w% }4 m5 `0 ~1 H R9 g: }( C8 d

正好我家老爷子在,我问:“爸,我记得咱家那时候用的是粮本吧。粮票哪来的?”

+ u/ x! R# q+ \3 z

我父亲回答:“粮本可以换粮票。”

N5 d; n6 q$ F/ h& i& n; k

“咱家那时粮票够吗?”

' W( }3 R8 D5 i1 F! Q

“从来没缺过。和你妈结婚前,我就攒了很多粮票。”我父亲说。“和你妈结婚后,有副食,粮票根本用不完。最多的时候,家里攒了一千多斤粮票。后来基本都换大米了。”

( I8 A0 B k& E: r+ U, }1 t

我笑:“一千多斤,你们俩挺会过的嘛。”

- q) t3 T3 }* i( Z7 m9 k

问好,老先生!

$ q3 Z% n) `0 t8 r' O6 d( U- V

 

- E7 A x& v. g9 w) j

 

5 W2 X9 b. t3 [ D, |# e

那会儿大多数家庭每月都盼着24号。因为到了24号,可以用新粮票买下月粮食吃。存一千多斤粮票,哪一年???

# @/ @, t6 Y! z3 z0 y& Q

是粮票快作废那时候吧。

发表于 2011-1-31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11-1-31 15:30:00的发言:
0 q# h3 b9 V; n2 W! R! H8 d

    ......还真挺过来了,到了1996年,粮价又回复到了一块钱的水平。这让几十年习惯了标准粉一毛七,富强粉两毛五的北京人,体会到了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 P- Z3 m# |' O

     $ u2 W; o- S, ~- q& w3 Z) Q

 

8 g" F$ u2 y$ \! M! M

1 R: x9 m b# E) q: P9 h

这好像有误,北京以前几十年标准粉每斤一毛八分五.

发表于 2011-1-31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我家几百斤粮票儿都存粮店了。

发表于 2011-1-31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我家老爷子在,我问:“爸,我记得咱家那时候用的是粮本吧。粮票哪来的?”

/ J# x( n) ~5 a( l$ ]0 t

我父亲回答:“粮本可以换粮票。”

6 k2 b* P Z0 \" E

“咱家那时粮票够吗?”

$ G% r. A+ F9 }; k! B5 F5 E, t

“从来没缺过。和你妈结婚前,我就攒了很多粮票。”我父亲说。“和你妈结婚后,有副食,粮票根本用不完。最多的时候,家里攒了一千多斤粮票。后来基本都换大米了。”

7 z6 d8 P" `% Y( Q! Z0 Y: \- u

我笑:“一千多斤,你们俩挺会过的嘛。”

, V8 {7 P( s. D; g7 R5 E& F

问好,老先生!

0 n& ?, ?% \ E) E" G+ e1 u& _- I5 J) N

 

6 u0 E# F! o t& l$ }7 K

 

发表于 2011-2-1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点印象,小时候看我妈用粮票换鸡蛋,不明白。我妈说,他们能得点粮票,咱们能省点钱。
发表于 2011-2-1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粮票还能换不锈钢锅什么的。

发表于 2011-2-5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森林和湿地--2011 02 02 第十五个国际湿地日

标准粉一毛八分五/1斤粮票

% f8 f5 E. E0 o% [' ]6 K7 m

 

发表于 2011-2-5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森林和湿地--2011 02 02 第十五个国际湿地日

是作者原著?

- D: d0 D7 H. v% Y. S' k

还是转帖?

& L: v0 ?9 Z& |2 C. R6 b

很宏观的论述。

) n6 J8 R2 N& ]9 Z [3 o0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17:24 , Processed in 1.12432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