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y8 r, d* h/ N6 i
5 X F+ J7 Q J$ H
【作者】
' n7 n, T2 }7 u+ ?1 D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极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1 h8 I }& \5 h& [" ^* Y【题注】
8 W0 h' N) a+ f$ D: u. X0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炅(即赵匡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实为枣木镂刻)于禁内“秘阁”,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阁帖》为丛帖始刻,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书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 R5 t* Z1 L6 P5 F. A9 T- c/ C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赵孟頫集得《阁帖祖本》全帙,诚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写下长篇《题淳化阁帖祖本》,即《阁帖跋》。赵孟頫一生钟情《阁帖》,时时加以观摩、临抚。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兴欲临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
1 v2 H' w' e* B《阁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阐说书道发展,评点历史名家,论说《阁帖》渊源,述及得书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阁帖》的重要文献。
& s' v7 n o' l& ?1 X* l
' u6 a* K% D+ ^5 l5 M" K2 V原文:
( u# R, @( I: L; q% r) q书契以来远矣,中古①以六艺②为教,次五曰书。书有六艺: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由文兴,文以义起,学者世习之,四海之内罔不同也。
# Z& [5 N! V3 B; r* A2 E注释:
& {' a# @3 |; A6 }# y9 @4 W文字自产生以来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周时以六艺作为教育的科目,第五项便是文字。文字本身又有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写是由于文字的发展而兴盛,文字是由于表情达意而兴起,为学之人世世代代都要学习它,四海之内没有不同的。
/ i) J7 ?( W+ g: a0 _8 v! F7 `* O9 A【译注】
; b5 U, P& S+ F, k. H& ]2 v) O a①中古:此处系指商周之际。《汉书·艺文志》有言:“世历三古。” 颜师古引三国时期学着孟康的《汉书音义》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即指中古为周时。
. d- v w" Y0 C( D9 Y3 ?* Z②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9 }, T8 O. q5 s7 U( p& J- I
9 U) ?4 @) @3 C- T/ d: q0 @原文:
1 q0 C' B8 @! W& D0 I# G; ?- O. v秦灭典籍,废先王之教,李斯①变古篆,程邈②创隶书。隶之为言徒隶③之谓也,言贱者所用也。汉承秦弊,舍繁趣简,四百年间六义④存者无几。汉之末年,蔡邕⑤以隶古定⑥《五经》⑦洛阳辟雍⑧,以为复古。观者车日数十百辆。
/ F7 k h7 {/ V) X& F( H: w1 U
注释:
. W6 \6 O+ Q& |秦始皇焚灭典籍,废弃先王的教化,李斯变大篆为小篆,程邈创制了隶书。这种字体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是以创制者徒隶的身份而命名的,是为地位卑贱的官狱隶人所使用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弊端,舍弃繁复,趋向简易,四百年间,造字之六法已经所剩无几了。汉朝末年,蔡邕将古文字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五经》,放置在洛阳天子讲学的学宫之前,作为对古法古制的光复。前往观瞻者的车驾每日有数十百辆之多。
5 G3 y6 d" D6 v* j( u【译注】
6 p- c' |6 O' L* L2 @- I8 _+ \7 @3 A4 {①李斯:名斯,字通古。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宰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6 F- ?( v1 o* b% N& r" c- Y
②程邈:字元岑,秦代书术家。相传他初为县之狱吏,因得罪始皇,被关押在云阳狱中时,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进献始皇,始皇称善,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释其罪而用为御史。
③徒隶:指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亦或专指身为狱吏的官狱隶人。
6 P' N+ z8 T D$ y
4 `! t I5 n& k' G C2 v④六义:即上文的“六艺”,或称“六书”。指创造文字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
1 C! v: V- |# p. X2 |
⑤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因曾拜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 M- q. X+ M1 f2 C⑥隶古定:谓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所谓“存古为可慕﹐以隶为可识﹐故曰隶古﹐以虽隶而犹古。”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之为“隶古定”。
⑦《五经》:即指“熹平石经”。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五经文字,帝允。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九年始成,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5 {' A* d! s, Z8 U4 L
! p8 k1 i0 E: j j! ^
⑧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此处指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今河南偃师)太学讲堂。
' W0 Z) [+ ~6 ]- @' S+ D
* G" u: a. q w/ i
原文:
% ?% S/ d9 |: I) A$ R其后隶法又变,而真行章草之说兴,言楷法则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①,行书则刘德升、钟氏、胡氏②,草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③之徒,咸精其能。
9 X. n# X, N, t+ k- g6 O
注释:
6 B. d2 |1 }/ r) M此后隶书的写法又发生改变,如果要论述真楷、行书和章草的兴起,谈论楷书之法则有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论及行书则是刘德升、钟氏、胡氏,说草书则是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这些人,这些人都十分精通于各自擅长的书体,才能出众。
" e. Y: S' k# x, b( d; |【译注】
6 g, X7 `8 I) I/ [9 m
①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东汉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楷书大家。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 G8 g O, E9 S8 `6 X4 g1 m②刘德升、钟氏、胡氏:刘德升系东汉著名书法家,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钟氏、胡氏即钟繇和胡昭二人,因学习德升的行书笔法而著名。在赵文中列举为行书大家。
6 z$ Q B+ [1 P% m8 E③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东汉末年的著名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草书大家。
0 w0 ]5 r+ o! {
/ N1 @# [+ } x |. `7 i7 t原文:
- W- B# w [4 d% b至晋而大盛,渡江①后,右将军王羲之②,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③,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当是时,江右④号礼乐衣冠⑤之国,而北朝尚用武,其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⑥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历隋而唐,文皇⑦尚之。终唐之世,善书者辈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胜数,亦可谓盛矣。
) x* s! H) W4 c+ C; W! E
注释:
( C, [. X3 Y! W+ N, Q8 A到了晋朝,书法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兴盛。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永嘉南渡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右将军王羲之,总揽百家探索之功,极尽众家书体之妙,创立出自己的独特书风,并传给其子王献之,超迈非凡,成就卓绝。因而历代称道擅书的大家,必定以王氏父子为魁首,纵然历史上也有不少书法大家,与之相比也会黯然无光了。在当时,江北地区原本是一个号称兴礼乐正衣冠的国度,但是在北朝政权崇尚武力的统治下,轻文重武的风俗耳濡目染,于是文化发展趋于没落。因而造就了江南地区以书法而闻名的人,在历史传记当中比比皆是。历经由隋至唐的变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书法,致使整个唐朝时期,擅长书法的人大量涌现,其中的佼佼者皆自成一家,没有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足可以说是极为兴盛的时代了。
& x- g: d% R: o3 {# [$ {- A! @【译注】
+ |) |! F. d$ _9 M( |, }. ~
①渡江:西晋末年,经历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并受到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异族进攻,西晋灭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琅琊王司马睿自江北渡江至建邺。自此,晋室政治中心南移江东。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渡江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后拥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
9 {1 L+ k0 y+ f; l* S
②右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 o5 E- ]3 @6 W+ j③献之:即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因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 P8 J& q' F0 l* h/ l& L④江右: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右称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北),江右即江北。
3 D' e( L+ Q8 B4 h) t
⑤礼乐衣冠:礼乐即指各种礼仪规范,衣冠即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礼乐衣冠即指各种礼仪典章。
, G; l1 t8 l1 ]* A5 b
⑥江左: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左称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江左即江南。
5 ~6 @( ?8 A. I. A+ `; w P⑦文皇:即唐太宗李世民。因其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故称文皇。
3 A/ v% l) E% z* t) \+ ^3 J- a
3 R7 D, B* Q5 J% Q* G- R原文:
3 r* V& m( o9 E宋兴,太宗皇帝①以文治,制诏有司,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②中,诏翰林侍书王著③,以所购书,繇④三代至唐,厘⑤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⑥,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⑦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⑧,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
: H3 W$ i+ P' [# Q# l8 [% y9 Y' m7 K注释:
5 c, O( m# o5 e8 {, Z# Z* r
书法到了宋朝又迎来了兴盛的时期,宋太宗以文治国,颁布诏书命令各部官吏,出高价收购历代名家法书碑帖,都收藏在皇家内府,对于捐献法书有突出贡献的人还被赏赐官爵。当时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纷繁战乱之后,能够被视作是唐朝旧藏珍品而幸存下来的不过是百里挑一所剩无几。古人的珍贵墨迹散落于天下,皇帝感到异常的悲痛和惋惜。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太宗诏命翰林院侍书王著,根据皇家所购藏的法帖书籍,上自夏、商、周三代直至唐朝,整理编纂为十卷,勾摹镌刻收藏于皇家秘阁,虽名为摹勒上石,其实是刻于枣木板上。全部完成后,赏赐宗室、大臣各一套。从此,遇到大臣入官中书省和枢密院德,则以墨迹拓本赏赐。后来才停止赏赐了,因此世上极为珍视《淳化阁帖》。黄庭坚说:“宫中木板刻制的古帖都用歙州贡墨拓制的拓本赏赐群臣。现在在京都花万二千贯钱就可以买到。”
8 K% A: r; U) i* \' ]% C* o
【译注】
" q. [1 z( s* H4 S6 l9 i
①太宗皇帝:即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 C" e. e8 K/ U( G, Y②淳化:宋太宗的年号,公元990年——994年。
$ X: v5 c. o) r" s _7 w
③王著:字知微,北宋著名书法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善书,入召朝廷。累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善攻书法,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奉勅编订《淳化阁帖》,但也遭“采择未精,标题多有误失”之议。
; J. _; j# S6 g- A. C. i! e
④繇:通“由”。
+ x; l1 Z5 U8 @( [" }" G) ~0 x A
⑤厘:整理。
+ _$ [6 X, |9 y; L% u9 ]+ X
⑥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3 a; R; s7 B2 Z+ y. ~, j# x/ a* }% M
⑦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7 _2 W! n1 B$ Q' f& `* p⑧歙州贡墨:即李廷珪墨。李廷珪系五代南唐著名墨工。廷珪所制墨,称“廷珪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合称“文房三宝”。
" x- ~: |4 X$ c8 u* @7 h5 p2 v9 l5 }/ D
9 z* `+ j- S! V3 r
原文:
0 p0 Y4 P7 L6 g( p& W M元祐①中,亲贤宅②借板墨百本,分遗③宫僚,用潘谷墨④,光辉有余,而不甚黟⑤黑,又多墨横裂文,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⑥岁五月,余书铺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权⑦帖一卷,于钱唐康自修⑧许易得第九卷,始为全书。虽墨有燥湿轻重,造有工苦,皆为淳化旧刻无疑,是可宝也。
* e4 v1 |( |; U* S8 J$ R* L注释:
2 _, D* X1 l- s' m9 B;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094年)年间,宋哲宗的叔叔赵颢从禁中借到《淳化阁帖》的原版,拓制数百本,分赠给王府的属官,用潘谷所造之墨拓制,光泽过甚,而且颜色不够黑,又有很多黑色的横向裂纹,士大夫有的是不能完全辨别其与原拓的区别的。这样看来,刻本的原版相同但用墨不同而造成效果的差异,也是有原因的呀。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甲申五月,我在书铺中买到三卷古帖:第二、第五和第八卷。第二年五月,又得到第七卷,多得一本第八卷,缺少第九卷。六月,用多余的第八卷和柳公权法帖一卷,从钱唐县康自修那里换到了第九卷,终于凑成全套。虽然墨有干湿轻重,制作的工艺有精有粗,但无疑都是淳化年间的原版旧刻,是非常值得好好珍藏的。
# ~$ M1 p% X8 D9 p2 k S【译注】
. Q, a' _+ r! E" y
①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公元1086年——1094年。
2 C5 [% ?8 x' S/ w$ }/ _- v5 N+ ~
②亲贤宅:即指宋英宗次子、宋神宗的同母弟吴荣王赵颢,系宋哲宗的叔叔。亲贤宅系其外宅名,这里以宅名代指赵颢。《宋史》:“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 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
M6 Y- U" K( I$ f& T. C& m
③遗:wèi (音“未”)。 给予,馈赠,交付。
1 U+ {' h: V% Q2 ?9 I4 A5 K④潘谷墨:宋时歙州人潘谷,制墨精妙,有墨仙之称,所制之墨称“潘谷墨”。
- Q8 i4 ~. z# {0 B' K! X; g0 H$ |⑤黟:yī(音“壹”)。乌黑。
& b2 ~7 P6 ^( [+ D/ _7 L
⑥甲申:即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
. d, B% }: g* X4 T⑦公权:即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有 “颜筋柳骨”之誉。
6 v- Q1 {5 ~, y9 _⑧康自修:其人不详。
5 \; Y4 Z/ x- m) @+ N& a8 m
V# V3 {6 V4 E9 S% j/ ]4 z
原文:
/ z8 I+ c# E9 B" H6 }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站、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秩亦异。其它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余因记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于篇。
8 l2 T5 C" \5 `+ ^5 A1 D' i注释:
, n# {, Y" z& g A; V9 d! C- J
从宋太宗诏命刻成此帖后,辗转翻刻,于是遍及天下,计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篇章全部相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有增减,篇章也有不同。其他零零散散的还有数十家,不能都记录下来。而长沙、绛州最知名,重要的二者都是以此原版帖为依据。这些前代珍贵的法书珍品能够不失传,全有赖于此帖的功劳。我所以记录下得到《淳化阁帖》的原由,并且顺便搜集它的起源与翻刻流传的情况,一并著于本文之内。
2 T, C0 c( h. f7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