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2010:推土机声相伴的一年
# Q. t) F- g8 G- J# v 4 X9 \9 C; z! T% V4 f, c
在盘点即将过去的2010年之时,“拆迁”注定是一个避不开也绕不过的关键词。被拆迁户从这两个字里感悟到复杂的情感,地方政府从这两个字里收获了好看的GDP,而作为围观者的公众,则一次又一次地从这两个字中读解出民生和权利之困。
# }2 H7 E' K+ m# N 9 E) {) }2 w8 b" n" k$ p
过去这一年,拆迁以及与拆迁有关的新闻,频频出现在报刊版面上、电视台记者的镜头前、以及数千万网友的微博中。我们因此记住了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家姐妹,记住了给潍坊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也记住了父亲死于暴力强拆的“奔丧日记”作者孟建伟,也记住了四处劝谏地方官员停止暴力拆迁的学者于建嵘。
% P6 K& B# j0 V1 z8 y & S+ B6 y$ F- H) O7 R9 E2 O0 A; w
过去这一年,备受瞩目的新拆迁条例一直都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每一次,当新拆迁条例有可能“难产”的消息传来,都让不少有识之士感到紧张;每一次,当听说新条例在某一个细节上取得了进展,都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期待。现在,第二轮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启动,终结暴力强拆的历史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愿最终出台的新条例能够对得起民众的殷切期望。
5 L0 R4 s1 m$ q; z
( U. R5 r; i, d4 |1 I9 A/ F2 z3 a4 v 过去这一年,或许是因为拆迁条例修改在即,或许是因为土地财政的压力太大,“最后的疯狂”式拆迁一再上演。限期搬迁的政令让多少同胞被迫诀别故园背井离乡,蛮横开进的推土机让多少百姓的家园在瞬息之间沦为一片废墟,补偿款到底多少才足够是个问题,拆人家的房子,到底该强制还是该协商,也许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对常识的挑战,往往会让拆迁户站上了屋顶,又让人倒在了推土机的车辙之上,“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的追问应该说给每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去听。 $ C7 W2 G" Q' Q" ^, [% |
% X3 K0 N9 |) L& k7 X
过去这一年,我们还发现,拆迁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拆迁纠纷,已并非仅限于一线城市,而是逐渐向小城镇蔓延;甚至不再仅限于城市,其触角还伸向了农村。犹记得,曾拆出人命的宜黄官员牛气冲天地豪言:“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犹记得,万载县委书记曾对学者怒斥:“没有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或许正是拆迁纠纷成为一个死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地方官员的逻辑中,强拆不是在毁掉百姓安宁的生活,而是让百姓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 q. U/ T9 ], E# z' T
8 ?8 y, k4 i2 w 回望2010,一个令人感到悲观的事实是,拆迁似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人因为拆迁家破人亡,但不能肯定这是不是最后一家;有人因拆迁引火烧身,不知道这样的“剧情”何时重演;有人因拆迁无家可归,你不确定是否有一天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每一个拆迁户作为个体的悲剧都可能被“复制”。
; X) ~* t# z0 w' N6 i3 o / R# p0 E) h$ t- U/ g
推土机碾过这一年,继续驶向即将到来的2011年。我们能够理解拆迁对城市发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同时呼吁地方政府能够切实保障每一个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我们也能理解政绩压力之下拆迁对地方官员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同时希望这些守土有责的官员更多关注公民的安居乐业。
2 V& l5 I9 p% u/ j6 F- k! k& [
盘点中国2010:推土机声相伴的一年
; r5 I3 g8 [; k) F$ U2 x
盘点中国2010:推土机声相伴的一年
0 A! W- G2 d$ p+ Y - [( J2 n& \ p7 k" k) H! S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