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 g( j5 H! l. M$ e D" ~) A
鼓楼在明朝是“日忠坊”(鼓楼大街西),“昭回靖恭坊” 6 U- E$ g# R% z! B0 r5 O
(鼓楼大街东)和“金台坊”(鼓楼北和西北)的交汇点。 7 V& b/ F! O% U5 _% |1 V- s- \
到了清朝,鼓楼又是“正黄旗”(鼓楼大街西)和“镶黄旗”
; n( r+ {- Z$ n6 Y(鼓楼大街东)的分界点。当时在皇城的主要通衢大街都 ! D6 X' _3 t$ O" E1 ?( M7 T+ [1 L
设有栅栏坊门,由城防把守,负责关开,让坊内官民出入。
0 t/ D ^" ]. x/ q) R鼓楼前的这两座单门牌坊是当时坊门的典型式样。只是到了
$ y! f' u8 l# y( R" e清末政荒律怠,这种井坊制也就疏废了。坊门一般开在东西
4 ?, E! F7 Z; K: N, r走向的胡同口。有时有个别坊门出现在某店铺的门前,多为
( q. h0 q9 A# J9 P* ^8 ~清末市政疏于管理的结果,如某大街(南北走向)一侧的房
9 c; H0 ]4 t. n屋倒塌或烧毁,为坊内安全,需搭起木栅栏,或垒起坊墙。
5 t; S. [' U0 a, |7 I& f. ]清朝对府邸的建设不像明朝那么严格。许多王府的进深已
; _4 d6 L7 L) C" P6 P* d, |: f* S超过两胡同间的距离(如雍王府),这就形成北京胡同中
3 g* J9 ?6 Q U( k大量的不通巷(死胡同)和“轱辘把胡同”,后来有的胡同口 - U; ^8 I- h& ~( ~
堵住,改成店铺,坊门就出现在店铺前面啦。即使有的店铺
4 ]9 W9 `6 P$ c* ~- |门脸竖起牌楼式的朝天柱和楼顶,只是挂招牌和店铺名匾用, , t! X, c, ^) I/ q% |8 T
其两柱间的距离不会超过一个开间的尺寸,而且是紧靠门脸, % x+ w6 w; u6 n2 z
有的干脆是从开间的外柱另接出去的(图五)。而坊门要宽 ) M8 S( D- ^; M9 W" _: Y
一些。
, I! e! X2 e. R( C/ R% ~0 @+ @由于鼓楼附近有水道,那里的胡同走向并非方向周正,四周 - v' ^$ K* j1 B4 \
有多条胡同(不一定是东西走向)都通向鼓楼,今天仍能看 ) A: ~% h& s6 f, P
出这种格局。照片中可能是鼓楼的西侧。坊门和胡同口有关, 0 N# |& }0 ~# Q7 z( G! q
和鼓楼无关。
, K( g$ k/ D4 l+ d. I* ~6 _/ I请参照下面的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分享]1895年鼓楼侧面带两个小牌楼的老照片
+ ]7 [: y. `. v0 W3 F4 A)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9:20: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