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念了一年,就转学去了德外清真寺的穆强小学。当时转学的手续极为简单,开学前几天找老师说一下,交了学费,就算这个学校学生了。去穆强念书是我是高兴的;第一全是回民子弟;其二念的是官书。所谓官书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编写的教材。除语文外,还多了算术、珠算、唱歌、体育等课程。 % \' L7 S5 K' q0 C- A' ?: f
还记得一年级的语文课:一、天亮了。二、快起床。三、起床看太阳。四、东村大西村小。
. d6 J. `6 z! m$ c. B+ C) y' R校长是德外西上坡祥和马店掌柜马玉。德外骡马店居多。对小学校资金有所资助,挂牌校长必不可少。教语文、算数的是张德泉老师,来学校之前曾是马甸羊行的帐房先生。珠算和唱歌是一位近三十岁的男性赵老师来教。他还有从乡间带来的绝活一-能耍霸王鞭;三尺长的松木棍,钻出四个扁洞,在洞中串上三个圆铁片,拿在手上,脚踢、肩碰、腰抗,边走边舞,哗哗作响。没几天,学生们都会了,赵老师曾多次地感叹;城里的学生太聪明了! ! j/ M, e( r% p/ k4 m
低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的,为使大家上课注意力集中,赵老师别出心裁,讲课时右手攥一个破皮球,有学生不听课、说话,他就扔出皮球,打一下同学,以示惩罚,上课的秩序就能安静一阵子。教室不大,赵老师身高马大,居高临下,扔打的准确性比套圈的成功率高多了。 & q& X+ i0 v1 y- y3 R
某日,臭小子的姐姐董德珍违反课堂纪律,赵老师故伎重演,手起球出,“嗖——”皮球正中董德珍的左眼。破皮球在飞速行进中兜满了空气,加上赵老师手上的力道,董德珍眼睛马上红肿了起来,且泪流不止。直至下午放学董德珍都是低着头、流着泪回家的。董德珍的爸爸是北大门卖鸡子(蛋)的,终日为一天的嚼谷忙碌,孩子也多,无暇顾及他认为的琐事。 $ ~. X! ~8 k5 M9 F7 E
第二天董德珍照常上学了,真皮实!不少同学还在猜想;他家长怎么也得拉住孩子的手来学校理论理论昵。赶上不好惹的家长,还真难办!尽管家长没来,赵老师手里的破皮球从那天起再也看不见了。打失了手,后怕呀!
1 l, t- B" L, F+ z一间十多平米的教室,两个年级合用。老师给左边三年级的上课,右边四年级的复习。反之,老师给四年级的讲课,三年级的做作业。黑板是马粪纸涂上墨汁做成的。一个学期老师最少也要制作两块这样的黑板才够用。我的铅笔盒怕散架,用皮筋绷着,里面只有一长一短两截铅笔,要用一个学期。这种情况不新鲜,很普遍,由此可见当时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水平了。
9 a f, X$ {% a O$ G显示生活状况的另一例子:小学的作业,不足半小时就做完了,其余时间全是玩乐,玩的方式也简单。一次,晚饭后在三顺店外跳马槽玩,站在马槽上向北边李春生家的烧饼铺跳,看谁跳得远。跳了两次后,我想跳得远必须起跳高,我再次蹬上马槽边缘,铆劲!跳!就这一下,我的右眉梢扎扎实实磕在烧饼铺上方的雨搭子上。锈铁皮的,当时就是一个大口子,翻着肉,露着白骨。这是我从小伙伴惊讶的眼神和颤抖的口气中知道的。我捂着脸,当时也不知道疼了,慌乱中捂错了位置。到了家,母亲吃惊不小,父亲顺手撕了一张日历,火上一点,烧成灰。让我坐在椅子上,仰头。父亲把灰摁在裂口上,再用腿带子把头一擂,齐活。第二天,洗脸别湿头,解开腿带子,上学去。几天后,嘎吱(凝结的伤口血块)掉了,右眉上方留下一道轻痕,至今还在。看来皮实的还不止董德珍一个。 1 D) o L3 s- ?4 [1 D K
德外大街以买卖骡马生意为主,马店居多,解放前后,大街是条鹅卵石路,极不平整,大路两侧是排水沟,大雨过后,沟满濠平。马店设在沟的外侧。马店起的名子都很悦耳:万隆马店、福顺马店、俊生马店、悦来、聚和、兴盛,计有二、三十家马店,其间夹杂着饭馆、酒铺、菜站、小食品店等等,也算热闹。 8 H% ?% ]7 K3 o2 b; o
孩童时代,最盼望逢年过节街上“过会”。所谓过会,就是民间艺术团体自娱、自乐、自演的活动。从德胜门到关北头,从南到北,边走边演。大体排列为;文场、五虎棍、秧歌、高跷、耍狮子的。文场是由一个单皮、四个大镲、一个小镲、一个鼓组成。可边走边打,也可站在一处,擂打片刻。声音洪亮、喜庆,打单皮者为指挥,有模有样,有做派、有气度。文场演奏水平与单皮有直接关系,单皮挎于击打者的腰前,绣有“太平永乐”的绸缎条不长不短地挂在前方。打单皮者黄永芳,双手各拿一棍,形如筷子,双手高举,以引起演奏者的注意。两棍同时一落,啪啪清脆作响,镲鼓齐鸣,有节奏、有韵味、有变化。大镲或慢而扬,声音悠远;或拢而压,声音低闷。正欢快处,单皮一指鼓心,镲鼓声戛然而止,小镲突而高八度地响起,犹如音乐会中男生大合唱“大渡河水”后,相续登台的女高音“麦浪滚滚”的歌声一样,声调高昂,脆而不乱,声声入耳。操镲者手法娴熟,有时小镲竟能在手腕上翻起滚儿来,在家乡父老面前,谁敢不卖力气,有粉得往脸上擦! 2 r+ q6 W( ?: X8 r. t9 ]' ]; _
走在文场后面的是五虎棍,多是儿童勾脸来演。人手一棍,大体情节是;宋太祖赵匡胤没做皇帝时,与董家五兄弟打斗的场面。比我大一、两岁的黄克普、侯振华就在其中,让人羡慕。
/ J: e7 m/ S/ z- `: R5 P表演高跷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戏装,踩高跷的道具是专制的两根木棍,约1米长,直径8公分,上粗下细,中间有踩凳。表演时将木棍绑在腿上,表演者不仅能行走,还得掌握跑、跳、蹦、耍等要领。扮演的武侠、生旦、书童、小丑,可简单唱曲,可相互戏斗,但主要靠腿上表演的技能。他们按照锣鼓点儿,以明快浪漫的节奏跳高凳、打旋风、走台阶、过独木桥、金鸡独立、旱地拔葱。尤其遇到小上坡地段,就是大显身手的时节,平生绝技,都要献出,能不好看。丑婆子、傻柱子的动作更是可笑;滑稽的打扮,夸大的动作。扮小媳妇的不肯上坡。丑婆子、傻柱子相续尽情挑逗,游耍起哄,妙趣横生,花样用尽也要让小媳妇走上坡顶。扮演武生的竟能在坡上翻起跟斗。精湛的演技让人津津乐道。
* E. J# a' i: \3 M5 u耍狮子的,分大、小狮子。大狮子两人表演,一头一尾,二人手、眼、身法、步,都要配合默契。尤其两狮相戏更是好看。争抢绣球,摇头摆尾,雄狮站立,不可一世,威武无比,卧地小憩,憨态可掬。且能抓痒,张咀喘息。突而一跃而起,跳上倒桌之上,走桌四脚,技艺高超,叫好声不断。
$ v6 t! B I6 O/ ^. Z7 C& c马蹄胡同,同和店前,摆有茶桌,供艺人喝水。以示慰问。渴不渴的,给面儿。店主二奶奶给管事的些辛苦钱。以免小狮子蹬砖上房,瞎折腾,踩坏房瓦,雨季修房开销更大。
G" C; W# `% E3 W8 {: v& m路边早已搭起很牢固的木架,最高处离地面5米左右。形如单杠,横杠中段吊下两根绳子拴着一根横棍,犹如现在杂技空中飞人的道具。最精彩的是小狮子从立柱下一蹿一蹿,很轻快地到达横梁上。居高临下,摇摇狮头、挥挥手、捣捣毛,又轻快地蹿到横梁中段,顺绳而下,随后将腰放在木棍上,头脚重量平衡。这是在上无保险装置,下无保护设施的情况下,居高5米!不是表演,是在玩命!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仰头凝视,全场鸦雀无声。突然,小狮子把头往后一仰,失去平衡,狮身顺势而下,如同失手掉下一般。结果,狮身经过屁股、腿凹、脚跟三个部位的缓冲,再用脚面向两侧一别,利用绳与棍交界处90度直角,锁住了脚腕。这一气呵成的动作,只是在一、两秒钟内完成。好悬!小狮子的头朝下悬吊晃动,哗哗作响。人们这才惊醒过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6 b/ _: C- t# l" j3 S$ E9 v
小狮借助掌声来个鲤鱼打挺,手握杠,顺绳蹿上横梁,原路而下,好精彩!原来这一惊险表演叫“吊三险”。
- J" Y7 q8 y2 \) Z4 U6 I) h7 y过会的表演成了开学后孩子们的热门话题,更有大年龄同学发明了双杠上的“吊三险”。走红一时,谁能完好这动作,在班上身价倍出,挺胸高傲一番。可美了!动作是这样的:上杠,双脚勾住双杠横杠的一端,腰在另一端,头后仰,松开双脚,头向地面而去,因为胳膊长,手先着地,就地来个反折儿,立身,拍拍手上土,以示动作的完成,也有放份儿之意。 $ t) o# g" E }, z" W9 d' W
我班已有人会了,我不会,也不敢来这悬动作。好奇与虚荣促使我趁中午没人时,壮着胆子试练了一下,模仿别人动作,怦怦心跳,虽然紧张、害怕,动作竟然成功了!又练了一次,依然成功。喜出望外的美。下午课间休息时,我巴不得都来双杠前玩,我迫不急待地说;“吊三险我也能玩了。”说时迟,那时快。话出身到,已上双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