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内的广安胡同(原叫罐儿胡同,民国时改称广安胡同),一进口有个早市大棚,营业到中午闭市,人气挺旺,老是挤挤碴碴的。早先(五十年代中期以前)这里有小市,天不亮开市,太阳一出就散,所以也叫晓市、鬼市。逛小市要提灯笼,打手电。卖的是零碎的旧物品,性质如同现在的旧货市场,那会儿北京有好几个: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德胜门的小市,宣武门的小市等,常会有来路不明的东西,也有古玩字画等旧物。有些卖家是打鼓儿的,白天走街串巷收购旧物,起五更在这卖;也有街头摆摊的到这里“抓货”,赶对了,抓到俏货,发笔小财;走了眼,就赔一傢伙。也有溜早儿的捎带逛小市,顺手买点能用的旧物,生活用品等。小市上,摊儿多,人也多。 那时没大棚,没摊位,当然也没费用。道路两边,墙根儿底下,货物直接放到土地上,怕沾土的铺块布,垫张纸,就算讲究的了。晓市的规模不小,往东到车子营,当年这一条路叫司家坑浮摊,现在叫定居胡同,往北到老墙根。覆盖了几条胡同:司家坑,玉虚观(儿),广慧寺夹道都有摊儿。 逛小市,除了打灯笼淘货之外的另一特色就是较值钱的物品,讲价钱时不能说话,买卖双方,手褪到袖子里,掐对方的手指,说:“这个整儿,这个零儿。”报价。“不行。”买方掐卖主的手指,“这个整儿,这个零儿。”侃价(还价)。成交——“行,您拿走”。不成交——“您先转转,回头再说”。如果都没穿长袖衣裳,就用块布(如手巾)盖住手,反正得保住“商业机密”。这个方式,好像叫“掐码子”。 不论做买卖,还是闲逛,那么早,都空着肚子,小市就带火了另一个“饮食小市”。广安小市有两处饮食市场,一处在玉虚观,在个大木厂子门前,地儿宽敞,有好些早点摊儿:炒肝、烩素丸子、豆腐脑,烧饼、煎饼、炸油饼,盆糕、炸糕、烫面糕,都有;另一处,在大街上,广安胡同南口西侧,便道挺宽,这里除了上列品种之外,多了一个非著名小吃——“甜磨”摊儿。当时的饮品类小吃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甜磨”挑子的构造是一头带有炭盆,可保温,另一头是碗筷之类的餐具,盛“甜磨”的铜锅上口收进,像个坛子,上头翻出草帽边,锅周围的方盘就是餐桌,周围设小凳儿。“甜磨”是面茶一样的面粥,但不加芝麻酱。通常的做法是前一天把黄豆小米泡好,带水用石磨磨成浆,煮时再加入整粒的黄豆,花生豆,粉条,豆腐丝,海带,盐,五香粉,胡椒粉,盛到碗里再撒点芝麻盐。喝起来有五香味儿,微辣,吃到海带,软中带脆,吃到整粒儿的黄豆或花生豆,越嚼越香。和面茶不一样,喝到底都是黏糊糊的。“甜磨”是鲜辣口,黏合里还有嚼头。现在想来,味道不错,冬天早晨喝一碗浑身都暖和。当年,卖家也不是太多,不像面茶杏仁茶那么普及,好像不属清真食品。现在没见卖的了,人们也没提起。外地(如开封夜市)有卖的,叫面茶。是装在类似北京冲茶汤的大铜壶里,从壶嘴一碗一碗倒着卖,(北京是用勺盛到碗里卖)。当年确曾有过,而今却未见提及,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