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x. P. k( K5 b9 p* P( J 巴雅拉是姓氏吗?
' b/ q% p3 B2 k' _2 T+ L2 ~+ R 巴雅拉也称巴雅喇,摆牙喇,摆押拉,汉语精锐内兵,后来乾隆时定汉字译名为护军。巴牙喇汉字译名未确定前,只是有健兵,健卒等称呼。没有后来的法定译名。
/ y! |8 x1 q& g/ z; f+ \ 清太祖时,军队以牛录为基本单位,其上辖以“甲喇“同“固山”全满洲共分八固山,即所谓八旗。行军时,若地广则八固山并列,分八路而进,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当兵刃相接之际,披坚甲执长矛大刀者为前锋,披短甲,,即两截甲,善射者自后冲击,精兵立于别地观望,不令下马,势有不及处相机接应。(《太祖武皇帝实录》及《东华录》乙卯年十一月,天命一)所以在隶属上军队虽分列八固山,但在军队性质上又分三等,因此演变成后来的前锋。护军,晓骑,步军等制,其最先形成单独组织的是巴雅喇,就是后来的护军。 9 |; [) E. ]' W7 w
巴雅喇是在各牛录选拔的精壮,每牛录选十七人。据太祖实录所载,:(天命六年)三月初十日,帝(太祖)自将诸王大臣领大兵取沈阳,。。。。。。令右固山兵取绵甲战车徐进击之,红号巴雅喇不待绵甲战车至即战。帝见二军酣战,胜负不分,令后兵助之,遂冲入。 ' _" ^+ I% O: z0 T4 V8 p4 U5 z
又:(天命六年三月)十八日。。。。。。率大兵乘势长驱以取辽阳。。。。。。遂令(右四固山)绵甲军排车进战东门敌兵,其营中连放枪炮,我兵遂出战车外,渡濠水呐喊而进,两军酣战不退,有红号摆押拉二百杀入,又二白旗兵一千亦杀入,大明骑车遂走。各王部下自号摆押拉俱杀入夹攻之,其步兵亦败。 : G' B/ u" n( T5 i" X
可知巴雅喇的职务偏于策应,冲杀,与防护,所以能在固山外自成组织。〈清朝文献通考〉一九二引天聪七年大阅后清太宗谕八旗护军之言:
! Q$ j9 e2 D6 w* g' r" @如敌不战而走,则选择精骑追之,追时护军统领勿往,但引纛结队蹑后而进,倘追兵误入敌伏或众方四散追逐遇敌兵旁出,护军统领即接战。 " f5 V8 Z$ ]+ f0 B6 N
这里用意亦同,更可证明。此事《东华录》天聪七年十月初七日丙寅只有“大阅“两字,(天聪八年)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他的内容与清初的军令相合,应该是有根据的,不过护军统领之名,是史官追究。上面《实录>>所称红号,白号,<东华录>作”白甲”,”红甲”,是甲方胄的颜色,不是固山的旗别,当时八固山的巴牙喇多协同作战不分旗,所以称为”八固山摆押拉”,各王部下自号摆押拉.
: E, `# b6 Z/ v" N5 g. o: r' x巴雅喇选择自各牛录,而各牛录又属于各王公大臣,所有以各王公大臣下全有巴雅喇.天聪五年八月初十日辛亥,<东华录>述围大凌河城之役.有”明人有出城刈禾者,布颜图率兵追之斩三十人,莽古尔泰,德格类下摆牙喇兵斩十八人,济尔哈朗下摆牙喇兵斩十五人”的记载.(天聪六)又九月十六日丁亥有上”(太宗)闻锦州增兵来援,亲统兵前行……上命众军止中途,与多铎率亲随摆牙喇兵二百同往”的记载. ; W# Z) U. h9 M& D" O4 e2 `
巴牙喇之组织称巴牙喇营,每旗以巴牙喇纛额真统之,其下有巴牙喇甲喇额真,天聪八年四月初六日辛酉改额真为章京,巴牙喇壮达,及巴牙喇。《清朝文献通考》一八O说“天聪年间设摆牙喇营”,又一七九,于天聪八年五月五日庚寅改定诸营名色下说:“巴牙喇为护军营之始”。好象巴牙喇营始于天聪八年,但《清史稿》里列传十四《康果礼传》“称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佐正白旗,寻擢巴牙喇纛章京,天聪元年从贝勒阿敏伐朝鲜“又同卷《杨善传》称“太宗即位,旗设调遣大臣二,杨善佐镶黄旗,寻授巴牙喇纛章京(天聪)三年从伐明“。则巴牙喇营的设立应该在天聪八年前。 / d2 c' f9 g+ s: u4 p. z: b
巴牙喇虽分旗设纛额真,可是仍联合作战。《清史稿》中列传二二,〈图赖传〉中说:
; a: q* n' B, h5 V" T7 j! e# [顺治二年正月,李自成将刘芳亮以千余人出关战我师,图赖与阿济格尼堪等令正黄,正红,镶白,镶红,镶蓝等五旗各牛录出巴牙喇兵率以击敌,大败之。自成闻败,亲率马步步拒战,又征镶黄,正蓝,正白三旗兵相助,贼连夕攻我垒皆败走,遂破潼关。
* W# P6 f+ G; W4 Z图赖是正黄旗巴牙喇纛章京,阿济格,尼堪是正白旗巴牙喇纛章京。当时还有阿尔津是正蓝旗的。他们协同作用战而且不一定用户自已本旗的兵。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作战不以每牛录下全部巴牙喇为单位,使他们全部出马,而以巴牙喇中之每一个人为单位临时挑选,如崇德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清兵从密云县北墙子岭毁墙入明境,分为四路,令纛章京图赖率右翼每牛录巴牙喇兵一名,及喀喇沁每旗巴牙喇章京一员,从岭之右侧步越高峰而进,崇德元年十二月,清太宗亲征朝鲜,二十一日闻朝鲜四道合兵来援,遂选八旗每二牛录巴牙喇一人,每二旗甲喇章京一员,以阿尔津统之截其来路。又遣巴牙喇纛章京巩阿岱等率每牛录巴牙喇一人往助多铎,在每个牛录巴牙喇中选拔一二人,自然是精锐中之精锐,各人不在同一牛录,和不相习,自不能联合退缩或作恶,只有勇往直前了。 . i) D0 m) v7 e+ V- W1 }6 u
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甲戍,定武职汉字官名,寻又议定巴牙喇纛章京称护军统领,巴牙喇章京称护军参领,巴牙喇壮达,称护军校,乾隆以后定制:护军统领八旗各一人正二品。护军参领每旗满洲十人,蒙古四人,正三品。副护军参领如参领数,正四品。委属护军参领每旗七人系五品虚衔。护军校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一人,从六品。随印笔帖式每旗各二人,门笔帖式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十人,护军满洲蒙古每佐领下各十七人,至汉军旗则无之。
7 Y1 P/ \$ H/ V- b, J巴牙喇在清入关前及初入关战功甚著。《史稿》列传二十〈齐尔格申传附巴都里传〉称明年(崇德四年)从济南还师,出青山口,明师追至,巴都里率所部还战,巴牙喇兵有被创坠马者,令他兵护以归,知巴牙喇兵皆用马,所以骁捷善战,所在奏功。 , W0 r) H) L2 n. x2 L+ I: U
还有称巴牙喇壮达,也有称壮达作专达的,汉语意为队长。巴牙喇壮达,汉文官名称护军校,每牛录(佐领)下巴牙喇(护军)十七人。巴牙喇壮达(护军校)一人。天命时就有此官
2 z+ O: j% R5 X+ w/ J* j1 k# s! R巴牙喇甲喇章京:也称巴牙喇章京,官名,汉文称护军参领。
: c: s6 i; t* d% t- X巴牙喇纛章京:官名,汉文称护军统领,刘献亭〈广阳杂记〉一,每八旗满州有纛章 # J+ I! l7 N% G6 t0 ~) ?
京一员,职与都统等止管摆牙喇,掌龙纛。即指此。所谓巴牙喇纛,就是一面大旗, 2 g0 Z6 r: G' U: o6 z
颜色各如其本旗旗色,裁成三角形,镶边做火焰状,直长五尺五寸,斜长七尺三寸,
: W5 N( @1 Y- y旗上绘声绘龙,竿长一丈二尺,铁顶,有缨,正红旗垂黑缨,余旗用红缨。(清朝文献通考)一九四,旗上龙形多用织金,所以名为织金龙纛,又名龙纛巴牙喇纛与八旗之旗不同处在一为方幅,一为三角。《广阳杂记》谓纛章京一员,职与都统等。其实不然都统兼辖本旗军民,所谓掌宣布教养,,整诘戎兵,以治旗人。(会典九五)而巴牙喇纛章京只掌巴牙喇兵之政令 , {- A I* V' `9 H8 r6 h# E8 @
。都统秩正一品,纛章京秩二品。 " Y7 ~% g* [! i- w( g' n% v
从以上所看巴牙喇不是姓氏,而只是八旗里面的一个军事组织名称。 : ~8 B8 @1 T* F$ a2 ?
有人自我介绍说,我是满族人正黄旗,姓巴牙喇。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