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93|回复: 2

文化遗产保护:慎言“打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0-5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遗产保护:慎言“打造”[/SIZE] : q& [: {$ R. o8 {% d- z8 g q1 r: A
  " B h* l& h. x) v
      来源: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 z2 a% I; L, H. k
        时间:2010-09-07  % ?' [' ~# d" y7 S
        作者:中央党校文史部 马奔腾 2 n) s2 d% _4 Y; F. `6 N' A$ ^* ^
 4 n( r4 l Q! Q1 i" t
 * V B- |2 D L
 # W: C+ A$ ^ g5 t& H- d
           近些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常听到“打造”的说法。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把当地的文化遗产“打造”成“××名片”、“××景观”等等。但是对文化遗产的“打造”却带来影响深远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T' Q7 a! e, ^3 k, N
         所谓“打造”,自然离不开“打”和“造”。而“打”和“造”正是几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最令人痛心的症结所在。在追求GDP的潮流中,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文化遗产被打毁、打掉的已经太多太多了,实在经不起进一步的打击。放眼全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还拥有多少文化遗产呢?一些所谓的“古都”、“古城”,还葆有多少古朴的意蕴?甚至与一些欧洲小国相比,我们都羞于自称文化遗产大国了。当前的事实是,一方面为眼前利益不计后果地“打”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在争先恐后地“造”就假的文化遗产,形成赝品泛滥的奇观。更有很多文化遗产被打造得半真半假、不古不今。既“打”又“造”,遂使文化遗产保护乱象丛生。! @7 z0 {7 W, p, r
        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和民族生存环境、生存哲学息息相关,是特定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积淀与展示。大量文化遗产都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一种文化遗产被毁坏后,你可以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塑一个新的,但是你无法重塑它的灵魂。正如一个人,你也许可以用高科技手段克隆他的肉体,但你永远无法复制他沧桑的人生经历和灵动的精神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有灵魂的,赝品终归是赝品,它不能承载特定的时代记忆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北京的永定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费尽力气把它拆除了,进入新世纪后发现以前拆得不对就又重新把它建了起来。北京城的中轴线因此更加完整,但一个假的永定门毕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如果说这是由于以前人们认知的局限造成的,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再无理由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悲剧无休止地重演。人可以在将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悔恨,但文化遗产却无法在人的悔恨中复生了。 7 T; U/ s \/ G o4 @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建设,特别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更是如此。何况文化遗产保护从长远来说与经济建设并不矛盾,这一点,我们只需要去看看“三孔”、故宫、泰山等文化遗产地售票窗前人潮如海的盛况就行了。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的肉体生存问题,文化遗产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着人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也是塑造民族精神、形成大众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无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的、美好的精神信息,为中华民族注入了自信、注入了丰盈的灵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忠孝节义的思想传统,没有了岳飞庙、岳麓书院、史可法墓、“三孔”等无数文化遗存,我们的大众道德将归于何处?我们的社会文化将何等苍白?亿万苍生的心灵将失去多少牵挂?民族凝聚力将从何而生?所以,在进行“打”和“造”的行为之前,还是多一份对文化遗产的虔敬之心,多一点对民族和国家负责的精神,慎重,再慎重吧! ^; j$ }, ^2 C9 G* D
        其实,文化遗产不用你变着法地去打,它也会自然淘汰的。一方面,社会文化会不断选择,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失去认知价值的,将被逐渐摒弃;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会选胜汰劣,妨碍或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文化遗产将被悄然去除。如八股文、愚忠愚孝、裹小脚、贞节牌坊、长袍马褂等,不都逐渐淡出了社会生活,而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在记忆里了么?所以,我们实在不必要担心文化遗产会多得满世界都是,以致于出门之后无处落脚了。, a8 \& Y) F Z ? d. Z
   “打造”的横行已经给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深刻的伤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可以集思广益,逐渐改变文化遗产保护比较被动的局面。一要加强全民性的教育,系统普及相关知识与理念,使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大众的自觉习惯。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让《文物保护法》不仅仅是原则条文,更在众多细节上落到实处。目前我们的法律法规在文保经费的划拨与使用、文保责任的认定与违法行为的惩戒等很多方面,都应继续细化、具体化、规范化。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文化遗产保护发达国家(如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等)的先进经验。三是将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机制,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政府从上至下普遍重视的基本工作之一。对文化遗产的肆意“打造”,多是由于唯利是图的短视观念作怪,让文化遗产保护超越追逐眼前利益,才能有效遏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在体制上建立让民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使学者和大众的意见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后盾。- I0 O# q) R2 H8 q
        期望通过种种的努力,能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减少随意“打造”之风,并顺应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让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充分、更长久的作用。 [/SIZE]                   * m3 l0 e0 F# A( V+ L
  / Z- Q+ E: @ y" \9 V+ X( O
  & I# _$ c/ j" ^4 c4 Z2 Q. G
  * ?7 [4 h8 l( c
  (转载,不代表本人观点。)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0-5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的家,就如此的被这帮利欲熏心的混蛋蹂躏着,而我却手无缚鸡之力
发表于 2010-10-6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民币服务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1 12:13 , Processed in 1.12925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