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8995
帖子
阅读权限1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8-1-11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1 2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djzj 于 2012-12-21 22:34 编辑 , \+ a. o$ I" E9 V
3 a& t# P5 v" T8 R7 Y
凤凰网财经 > 城市 > 民俗历史 > 正文香山慈幼院的前世今生2009年06月15日 14:39新京报【大 中 小】 【打印】 2位网友发表评论为解放后全国最后一所私立学校,由民国慈善家熊希龄1920年创办,该校曾走出五位新中国部长级人物
. u1 _) [6 S+ v& F' Q1 b: `4 P# _; S; [5 ~% U- D7 ?
作者:王荟 刘泽宁 王姝 蒋彦鑫
* `' `8 [! K4 q# y8 E% X5 n- Z3 }: V+ y) I
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总部公共游戏室。图片提供:王春宜2 u0 H# ~1 K: b& {" }: P
6 Z7 C( G/ p' h6 e; U6 G+ t 上月底,北京市档案馆再次向社会公开档案21568卷,这是继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向社会集中开放档案之后,第四次开放档案。与之前不同的是,本次开放的档案中,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部分档案。其中不少档案带有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绝大多数文件首页最上方就是“最高指示”。这些档案中不乏上学、取暖、粮油供应等关系民生的档案,也有“尼克松访华”期间的部分越南留学生在华工作生活状况的档案。本报记者近日查阅大量资料,寻访档案中的人和事,为读者解密“文革”档案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 ~# R. k3 y) ^' y( R
8 a0 n3 T' D3 _% D$ k★解密档案★5 ]' V2 y6 j4 ^6 [3 C
2 m3 g3 W7 _9 L, X# |档案名称: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 O" Z! T! f' H. ?# J$ p
, i9 p: ]% j, ^/ R# r6 e, y6 Y1 V A发文单位:北京市教育局# a1 |, L% D9 ^5 ^
* o- F1 J, y- F, L9 |发文时间:1966年12月24日 L( ~) Q r1 o& ^5 F+ |. ^
9 o! l9 C5 `$ ~2 C6 Z9 T原文摘录: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
# q9 w* P" a+ [# {1 V
, L" V0 C6 a h) k/ Z- T. P- 亲历0 `8 k# A& s% d
0 i' \% H2 X& k: b% G1 u
●王春宜 81岁,曾就读于香山慈幼院蒙养部' z0 z0 R- Y' V0 M) r7 n1 Y
@2 G& F( q- Z( s% a1 L在近期北京市档案馆解密的部分“文革”档案中,有关香山慈幼院的数份档案位列其间。档案中展示了这所慈幼院“文革”前后,经费短缺申请政府接管、政府最终接管等一系列改变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请示、批复、决定的过程。
; U. L, E o5 d7 p* s/ p6 o# D) @" N% G z6 T
创办初期:慈善家为孤贫儿创办
! T$ e! ?8 b. P4 p7 ~' R! T3 I; s
* t) G: q: r$ f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于1920年,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养来自各省的灾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 ?$ f2 e( Y2 H- z0 |1 C$ U4 C% ]- D2 B Y& X8 B7 [" R
“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王春宜回忆。" \& ], k8 W C0 c& F3 l' j: x- `& V
: |8 R; z/ J( @
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师来自于北京、天津等地的师范学院,还有一些留学生。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曾受聘为该校评议委员会,研究教育方式。: ]! P6 v; i( O- l+ o h
- O/ E+ j# Q( K1 G! R王春宜说,当时美国记者参观后谓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7 N( x1 _" X' @3 U
% I+ o8 ~& C8 x J8 C& V" V发展时期:达官贵人花钱送子6 I( z0 p [' {1 i( J
) @9 S8 n$ x* \7 f# V5 a王春宜介绍,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 g! _0 h0 ~+ }4 {$ Y
2 V. ^4 D1 ]: c! m/ s+ w“文革”时期:慈幼院因“私立”被接管
: f. a5 c. d/ Q( G( k6 ?# A$ C( _) X! A" b7 y9 X9 E: }
王春宜说,由于香山慈幼院的生源发生变化,该校变为一个婴儿、幼儿、小学三部综合的干部子弟教养单位,经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儿童在校,工作人员170人左右。1965年1月初,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请政府接管的报告》反映这些问题,并提到经费严重困难,迫切希望政府尽速接管。 S' Z2 D9 ~7 J/ I6 o. f
+ Z7 r5 w( K6 ~0 p/ P: F! R, h1966年10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紧急通知”,指出,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 s8 c8 p# \3 Y0 b! p- J; H, s
3 K9 F+ ]. |- I/ f: s) y7 t# j3 C
王春宜介绍,当时教育部门还列出3条理由:第一,全市只有这一所私立学校,如继续保留,政治影响很不好;第二,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进行剥削,把老师当成资本家,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且该院收费高,附近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入学,群众意见大;第三,学校经费短缺,暖气用煤无钱购买,职工工资无法发放。北京市教育局亦提出接管后的具体意见。1 j0 s4 ]6 E9 t5 C% W" G
( p Y: z* l. R-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出台(66)教革行子第45号文件,即“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1 ^; b- L( U' p1 v$ ^0 ?' q1 J+ }
9 @1 B3 F$ g/ ~4 q! g- 后记, V! A7 p1 U' r e/ Y+ D) \
( `+ m1 S, k Y' v& q1967年,海淀区教育局阜成路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中学,成立“北京市立新中学”。1973年1月29日,北京市三家学校合并,定名北京市立新学校。意在“破旧立新”。
2 D& h! Q, d9 w7 c4 w+ N, q/ m6 _$ O: I1 s X% e$ U( ~5 P
从慈幼院创立到被接管,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7 w3 |6 |9 { q
& \9 t' d7 L- C# y
- 讲述! K" ~, _- Q G( r4 U% b
& {1 s0 T% Y$ x/ H8 q9 z
学生见面先论“血统” H, @& Y4 T+ y* i
% L. d' k* e& W; [+ e1 P
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会长刘大保(现在人民日报新闻中心工作)介绍,1966年、1967年香山慈幼院陷入混乱,学生学业荒废。香山慈幼院被当做“培养资产阶级的黑据点”,“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安乐窝”看待。院长受到批判,副院长被批斗,许多教职员工被“劳动改造”。小学部设备遭到破坏,珍贵院史资料被焚毁,“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读书无用论”盛行,全院的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 U# w# @/ x! A' E/ T5 M, ?7 G
6 }: Q$ u8 h+ b6 o/ O% d( F香山慈幼院校友焦润英(现在京从事教育工作)回忆在香山慈幼院的八年时说,“香山慈幼院蒙养教育将手技作为儿童智能开发、培养自立精神的课程让我受益一生。”1968年之后,缝纫机、木工房等作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被封了。
}$ y; `1 K4 U
6 L/ |) s w, A! ^6 o& U“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句顺口溜江海(旅居国外)记忆犹新。江海曾于1967年就读于香山慈幼院,在校期间该校更名为立新学校。
, \' R0 R$ g1 k) V, a6 L
4 a t# @; l% X0 ^4 i江海说,他上学时期的“血统论”对他那一代青年的影响至深。“新同学认识首先问出身。”江海记得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他和附近几个楼的孩子分到了同一个班。第一节课刚下课,一个孩子就问他:“嗨!你爸爸是哪一年参加革命的?”; J4 r( J0 }1 |. Q
2 C; G. z3 k2 F! h! \$ Z- 建议
! I5 F6 a j% d/ I
0 U+ K l: o9 h- m& D* f代表提议恢复“香慈”$ Z$ D# B8 N3 r
6 W" }" D' @2 R' C S: _在今年的海淀区人代会上,海淀区人大代表汤蕉媛提交了恢复“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议。从2004年到2009年,汤蕉媛已连续5次提此建议。
6 x6 A0 ]( j0 v6 o4 i7 k
* x: `$ `4 \0 j# v" E `汤蕉媛说:“我为此事奔波,一方面是因为熊希龄先生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熊希龄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敬仰。我希望通过这件事的解决,能够唤起我们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关注。”
. y Y( I9 W7 g
+ J+ s6 R" F8 G7 l“代表的建议是整个香山慈幼院校友的愿望,香山慈幼院校友为母校正名的努力从未停止过。”王春宜说。
0 D+ g" S$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