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 U" q' V# V0 D: m( s- ^
% a) h( L2 h- n9 D$ v2 Q8 B
很小的时候,家住北太平庄北面的塔院,偶尔跟父母去科学院的姑姑家,要先乘31路公共汽车(后来的331路)往北再奔西,过了五道口铁道、蓝旗营向西南略弯,又向南拐一下,就到了终点中关村,中科院宿舍藏在那一大片灰灰的楼群里。蓝旗营和中关村之间有一站叫成府,成府路是自四道口至中关村北的一条笔直马路,这我是知道的。
; s& S6 ]$ k. W+ C - a. W* R% Y1 S; {3 V; R
后来在四道口南边上大学,出西门沿铁路或者出北门向西北走不远就是热闹的五道口,那里有书店、菜场和百货商店,不管买不买东西,基本上每周会溜达一趟,主要是逛书店。周边的清华北大当然常去,但是我一直没到过成府,对我来说成府路就是一个地名,我也不知道成府街。 % I) j/ H7 _" D# H
. G$ M$ n$ v# D) d0 H8 P1992年“老人南巡”引得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同学办公司邀我去一起创业,公司设址在人大南边的理工大学/友谊宾馆,来回总要经过三义庙。当时北京最早最大的私营书店——万圣书园刚刚在那里开张,我在路上多次见到过三环路边万圣的招牌。可惜从没有进去,我与最初的万圣擦身而过。
8 T5 Q2 d M5 e: [! o b# Z: ^
1 ^8 m Z% B9 e2 ?! M直到96年,我才第一次去万圣买书,那时它已搬到成府街了。我拿着在六部口音乐厅万圣分店买书时取的小广告,按图索骥去找座落于成府街60号的万圣总店,过北大东门向北走,钻出一条小胡同,才看见那著名的蓝鬼招牌,原来它隐藏在这么小的巷子里。
$ D0 U- ^" ?9 i* Y & k/ f( S4 N. u8 B* O, c$ Q
这个位置其实挺不错:成府街是北京大学东门外一条东西向小街,直通清华园西门,这是两校之间最便利的通道。万圣书园安家在这里,用创办人刘苏里的话是“打通了它与北大、清华的血脉联系”,而万圣又何尝不是延续了北京的读书人与海淀的血脉联系? 0 n' F p! ~( n
3 Z1 r p' a* E) o1 l# C/ M
至少对我来讲,没有万圣书园,就不会有对成府街的追忆。当然更不会有这些文字……
, P& j! S: `7 e' B( E" b& g+ |- S 3 V1 B; e# C- r# }# u. }8 P
( E8 L2 V0 w* N6 N" A- g# h
二
$ [2 T& H$ z+ ]
+ c3 \3 {; r f. g5 P/ D6 B在白颐路修通之前,换句话说成府街还安然无恙的时候,每次去万圣书园我要坐车到北大东门,然后向北走,道边上常会有人摆着几册收来的旧书旧杂志卖。过榆树街,街巷弯曲,小道逼仄,人要在汽车、三轮和老槐树之间腾挪。这一带店铺林立,店外还有小贩推车叫卖,早已形成小型闹市。枣树院街中段有两家简陋的小饭铺,卖最普通的刀削面和水饺,捎带凉菜啤酒。我买完书后,经常混在民工堆里吃饭,他们吃喝,说笑,车声人声又飘散在浓浓槐荫里。 1 x$ D5 B3 N; t9 a; v* l
/ I6 d0 ]3 p% J3 p2 k再向北走,人影渐稀,直行或向东拐穿过极窄的侍卫营胡同,就是东西向的成府街,这条街不过200来米,西至北大东墙,东至清华西垣,万圣书园在街东部路南。它是一座平房,先要上几级台阶,万圣的门永远关着,推开后第一声听见的永远是轻轻的音乐,第一眼看见的往往是新书架,还有兼放书包的特价书架。 . X: x6 p0 ^8 W0 {
, b; H2 U$ f; E4 ~
屋内四周立着大书架,架上一般每种只放一本书,因此万圣的场地虽小,容纳的书种数却不少。屋的西部中间,有一张长方木桌,取了书的顾客可以坐在桌前任意看书。收款的营业员大概是北大或清华的学生,通常他们也静静地看书,除了音乐之外,屋内回荡着翻书的沙沙声,非常安静。 , f' E- P; O M
2 G# X" x9 H/ h( h! @% Q; T万圣书园对面是万圣的工作室,从窗户望进去,里面的人似乎总在忙着。工作室往西几个门牌,有一间同属万圣的书坊,销售的是艺术和收藏类图书。万圣书坊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这里只有一位老太太管理,她应该是大学的退休教师,说话和蔼耐心。 + v, o' G+ R: P( x$ d, c
$ _5 X5 `: i3 x' {
万圣的主人是刘苏里和甘琦,他们无疑是懂书会管理的商人,可他们的行径又不怎么象商人。比如说,影印本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在90年代后期已经很难买到了,可在万圣却只按原价卖,只有两块多钱。而只需买一百块钱的书就能当万圣会员,书款打九折。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是很大的惊喜。有一次我抽出一册古版画集,看了书价后又插回书架,这时身边站了一位女士,悄声说“我给您多打点折吧,100元,怎么样?这是我最大的权限了。”到这个份儿上,我能不买吗?后来才得知那位女士就是书店的老板之一。
% r& t, i% y+ s2 K$ O
; m- J, U q9 q% \" f8 i书优、价惠、邮购快、服务佳,在这几个方面万圣都远远超出了同期的国营书店,万圣还连续出版书讯,赠送给顾客,我手头尚存留几期《万圣阅读空间》,上面有不少认真的书评和有价值的信息,据说万圣还曾介入过出版事业。就这样,短短的成府街对读书人爱书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3 l! W& x) \7 u( f& a
6 T0 q% e0 p, O' F, y+ V; S- ?万圣的红火,还引来了其它几个店家。到了90年代后期,成府街之所以有意思,就不仅仅因为万圣了。
; ~( G3 W& G( n7 ^' ^0 B* `0 n # \ d% H& G( k
7 U/ `" r, w# u" ]& J( s: a/ C三
' E/ v5 V1 `( F/ h, f" D) k
# I2 x1 L% {( F4 L7 E成府街逐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间,万圣书园周围有了几位芳邻。 $ Z3 x- z- L6 }- L/ C. T
# m5 {" m( D3 a& p a$ V p
“雕刻时光”咖啡馆坐落在万圣书坊旁边,每到夜晚两间打通的套间亮着橘色的灯光,高朋满座,高高的书架上摆着书籍、画报和碟片,除了木桌椅外,很象一家书店。这里是北京电影人聚会的地方,周末总放一场电影DVD,场场准客满。我每次经过雕刻时光,都要看一眼门前黑板上用中英文写着的电影片名。这家别致的咖啡馆,店主人是一对大陆-台湾夫妇,他们的故事后来在央视“东方时空”播放,我就不细说了。 ! _9 r" i+ I4 m) h$ k' {
' F7 s/ e G. x
万圣是成府街的静态文化先驱,而雕刻时光则是这条街的动态文化坐标。
! p9 L9 V- S! j( D
' ?5 g. A% ]4 M! n$ e6 i) ~1 J# g“闲情偶寄”茶馆开在雕刻时光的对面,门上挂着蓝印花布门帘,木窗格子、青花瓷杯显出中国式的风格。在茶馆里常见到一些后来名声大噪的学界人物,指点江山抑或品茗论人。顺理成章地,闲情偶寄产生一个特色:经常请那些人物举办学术沙龙。讲座的票子免费发放,但场地有限,发完为止。
& B1 k8 q, v$ O
. a* o/ ]' S/ R% k在雕刻时光西边,有一家留日学者开设的日本料理“千鹤”。1999年冬天,一位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邀我在千鹤小酌,我们坐在塌塌米上,吃着紫菜寿司、天妇罗、纳豆和炸洋葱圈,喝着老板空运回来的清酒。吃完已近夜十一点,出门看见老燕京的博雅塔在寒风中黑黝黝地屹立着。
) j, g0 ~' z! i4 A& G! e; y $ n# w; Y. M4 U+ W
成府街上也不尽是这类新业态,原有几家老店仍在经营,新与老混合在一条街上,暂时相安,那是成府街消失前和谐的一幕。路北有一家零售合作社,门脸已经旧得掉漆了,所售商品不外乎油盐酱醋、糖果烟酒等等。女营业员是典型的国营大姐,那种不冷不热的面孔、语气,我甚至觉得熟悉而亲切。 - ~ y- U/ u# c$ u, l' G; b
; u( j1 X% ^# C7 d
等到21世纪初,它又容纳了象“那里”这类的新商户。“那里”是一家时尚酒吧,后来搬到后海银锭桥边。 到了成府街的全盛时期也是它的最后阶段,据统计,短短的一条街上竟有十三家书店、酒吧、茶馆这种消费场所。刘苏里回忆起,在街里藏着一家可能是北京最小的书店,店堂仅有三平方米!我觉得它去竞选世界最小书店也大有希望。
1 C# N, Z" t# Z% O6 T, H8 S% L7 `
9 l1 g7 k6 M! O; ]前面说过,成府街往南的枣树院街,商业味比较浓郁。自元大都起,老北京东西向的胡同是供人居住的,商业店铺集中于南北向的街道。枣树院街上不但有卖油盐酱醋糖果烟酒的、卖蔬菜的、卖蜂窝煤的、卖馒头豆包花卷切面的,还有饭馆、早点摊和小吃店,甚至有两家裁缝铺,能做西服和旗袍。 # F0 U! j0 Z4 D* n2 s/ z' i
7 r" ~' z" k: O% Z
这里的居民,从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开小买卖、蹬三轮的,几乎囊括北京的各行各业。所以在饭馆里能见到各色人等共聚一堂,小酌大嚼,各得其乐。我最忘不了山西人卖的牛肉饺子,好吃而又实惠。有一次我在万圣买了900块钱的书,吭哧吭哧拎到山西馆儿,落座要上一大碗牛肉饺子,真香,才4块钱!
$ s& H2 ~! y# Q / d8 U2 B8 d: \4 W9 b
不过,当时成府街酝酿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它几百年的生命到此就要戛然终止了。
8 X2 D* H8 D( O5 D# w) \: T
/ P& p0 {* _ f7 j& Z5 E % G; ] Z0 S4 t3 U( k8 \* |) G
四 - ~" Q; G- I6 V& N6 d/ Y
' Z& [. P6 B+ I" P9 C/ c成府街的南面是比它长许多倍的成府路,成府路东起学院路的四道口,即语言、地质、石油、钢铁四所大学组成的十字路口,西迄现称白颐路、从前的中关村路,大约有四公里多长。成府街一带曾经统称成府村,简称成府。不用说,它们一定和清朝的成亲王府有着某种关系。 ; G$ r* ~; T- F! b# g$ ~
d9 L# x2 q# {0 `6 J- n其实,早先这块地方叫陈府村,乾隆三十九年编成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述:“陈府村有紫竹林、碧霞宫、太平庵”,这几个地名,只有太平庵还遗留到二十世纪。陈府始自何时,为哪位陈姓先民所居?几百年之后,怕已经不可考了。 _9 T1 t8 G0 y& a
7 l" O+ [* }0 Z5 K! y5 X9 _北京西郊曾经是三山五园连绵不断的风景别墅区,北京大学校园西部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入清后,三代皇帝在其北边营造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乾隆皇帝将未名湖为中心的一大片园林,赐给宠臣和珅,名“淑春园”。和珅得势恃宠,在园中大兴土木,石舫、亭子模仿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建筑,在乾隆身后嘉庆皇帝给他增加了僭越的罪名,因此而被治罪。淑春园还与另一段历史有关,1793年英国女王派马戛尔尼率使团为乾隆祝寿,这里临时充当过招待所,乾隆让和珅教习英国人行跪拜之礼。马戛尔尼使团最后在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英国人到底下跪没有,成为两世纪之谜。而这个使团及其出访,也成了鸦片战争的远因之一。 , k" s; d+ u1 s4 l9 {
. l' i9 \7 v$ L2 b3 }$ y5 W自雍正起,清朝皇帝每年有一半以上住在圆明园,大臣们需早起赴园内入值,北京城里到圆明园的距离大约40里,如果皇帝召对,无论如何早起是赶不及的。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月初六日林则徐日记: “是晚偕钰夫、莱山于瓜葛墩相宅,为十六日考差小寓,房九间,用银七两。”瓜葛墩在海淀北,离圆明园近,他们三人一早进园到正大光明殿考差,租个临时住处,住三五天。所说九间,即三个老式房,相当于一般饭店的三个套间,便用去纹银七两。这是非常昂贵的消费了。
! S5 t% l6 a/ j0 f
7 T) z8 O o) e9 P; f于是不少王公大臣纷纷在圆明园附近的海淀镇置买房产,海淀镇逐渐繁华,远胜过一般的州府。这里有了军机处胡同,皇帝随扈的火器营、侍卫营就在这一带安扎,也就都留下了相应的地名。 ; s/ s! U, D/ f, _
. S p1 }4 b! e; r9 M4 p0 N) J2 V6 s/ `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先拿和珅开刀,将和珅的园邸、家产罚没,淑春园一分为二,园东部赏赐给其兄弟、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可能从那时起陈府村改叫成府村,而成府街正是成府村中主要的东西街道。 永瑆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亲王,善书法,被后人列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翁、刘、成、铁)。“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嘉庆即皇帝位后,十九年八月命成亲王书位于遵化东陵的乾隆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令自择书绩刻为《诒晋斋帖》,嘉庆御笔作序。礼亲王称其“诗文精治,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也就是说,成亲王当年角色相当于如今的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 ?3 d! o! @2 y5 ]/ I9 s) L
; ?9 z( r* U' p& i) _/ c3 o$ ^- d成亲王虽有在海淀的园邸,却主要住在城内,乾隆六十年,将后海北沿的原明珠府赐给永瑆作成亲王府。嘉庆皇帝破例允准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这是在清朝的北京城内,除皇家宫苑外,唯一引用玉河水入园的王府花园。为此,成亲王永瑆建了一座“恩波亭”,以谢皇恩。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该府赐予醇亲王奕環,成为醇亲王府(北府)之前,为成亲王的后裔一直居住。海淀的成亲王花园,随着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焚毁并劫掠圆明园而成为废墟。
8 l- C+ C4 Y7 R' ]- d+ H; g+ I G( D
+ Z6 `; D5 Z9 n* o海淀,顾名思义是一个水乡。《帝京景物略》中载:“水所聚曰淀。”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流下来的泉水,向东南汇聚在低洼处,形成南海淀、北海淀,自西直门外高粱桥到西北郊青龙桥,水脉相连,明清两代帝王出游西山,在高粱河码头乘船可以直达。有水就有水田、莲塘,扁舟、钓翁、菱藕、荷花更是京西常见的景色。
" }9 q9 @" b' k$ H 5 y2 K( |# N. c w' j( T
明朝王嘉谟“海淀娄兜桥上观鱼,信步西行,境益清幽”一诗写道: ' @5 K1 M c& A' a# p
! }! c6 B- V o. l( W渊渊溪水中,青蒲叶靡靡。 : H" O+ N7 v: k/ v8 U1 p: x( `0 r
翳然林木间,幽怀果子美。
+ |, {; r7 B2 ~5 _香草光波澜,山梁雊文雉。
5 f E/ i- w+ G9 \9 ^拔蒲自濡足,蒲根芳且旨。 , q" W/ Z0 M/ W3 Q
可以佐糇粮,吾何事耒耜。 3 |) ~3 s8 s7 b' R* I
寻幽复远涉,济胜矜自喜。
& i" T% ?' f1 d夕阳忽西流,平湖白烟起。
3 A4 U7 r* _. d, m8 s( \! t慷慨成一诗,行歌出山市。 0 C# f% ?9 I$ j* `; x
; [4 Z: L6 R+ u" V( g, p清咸丰时,来秀在《望江南》中歌咏道: ' M/ \' ]( p4 P0 C9 w' U$ i
3 X& B7 L' A9 G3 Q; b$ r
都门好, + z6 Y2 A, q6 k9 a4 ^
海甸泛轻舟。
0 U# \0 U7 d# m. z% l' @1 [4 W扶醉客游春柳岸, 1 m/ ?* z, J ~% P* |: ]# y+ J6 E
浣衣人语夕阳桥, & u9 `2 o% v- ?8 M( O
一朵妙峰遥。
; r; G8 b/ M v& }/ h * O8 L, ]' z0 w1 X
不必摘引下去了,这些诗多的是。人谓有水斯有灵,可海淀的灵魂在哪里呢? $ k1 D" k. ~/ _+ ]; p+ V4 s-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