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v( N3 p: t5 V: Q) ?
8 P, y& r! Y0 \: u3 ]4 h6 l3 h/ Q
很小的时候,家住北太平庄北面的塔院,偶尔跟父母去科学院的姑姑家,要先乘31路公共汽车(后来的331路)往北再奔西,过了五道口铁道、蓝旗营向西南略弯,又向南拐一下,就到了终点中关村,中科院宿舍藏在那一大片灰灰的楼群里。蓝旗营和中关村之间有一站叫成府,成府路是自四道口至中关村北的一条笔直马路,这我是知道的。 ( U: O9 e2 c7 Y! c& Y
! M O9 T6 m u+ t6 X- o- Y0 a后来在四道口南边上大学,出西门沿铁路或者出北门向西北走不远就是热闹的五道口,那里有书店、菜场和百货商店,不管买不买东西,基本上每周会溜达一趟,主要是逛书店。周边的清华北大当然常去,但是我一直没到过成府,对我来说成府路就是一个地名,我也不知道成府街。
' c4 a% S3 |( a. q& R2 h
& V% b, Q, @& `1992年“老人南巡”引得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同学办公司邀我去一起创业,公司设址在人大南边的理工大学/友谊宾馆,来回总要经过三义庙。当时北京最早最大的私营书店——万圣书园刚刚在那里开张,我在路上多次见到过三环路边万圣的招牌。可惜从没有进去,我与最初的万圣擦身而过。 ) F/ d( D7 ?8 n2 E% F( s$ h1 V
9 B7 r1 |$ j' o c5 M
直到96年,我才第一次去万圣买书,那时它已搬到成府街了。我拿着在六部口音乐厅万圣分店买书时取的小广告,按图索骥去找座落于成府街60号的万圣总店,过北大东门向北走,钻出一条小胡同,才看见那著名的蓝鬼招牌,原来它隐藏在这么小的巷子里。 ' Y9 w1 E5 z/ e/ O+ h
& h j8 T2 ]( E! S- x
这个位置其实挺不错:成府街是北京大学东门外一条东西向小街,直通清华园西门,这是两校之间最便利的通道。万圣书园安家在这里,用创办人刘苏里的话是“打通了它与北大、清华的血脉联系”,而万圣又何尝不是延续了北京的读书人与海淀的血脉联系?
' z1 }/ a6 Q0 ]1 A; g ( E2 B3 ^- w3 `. s1 Q
至少对我来讲,没有万圣书园,就不会有对成府街的追忆。当然更不会有这些文字……
( r; |; H! K5 x7 g ( W: f2 N; }4 o5 b! `
y! H% g! Y2 }$ R7 [' l/ ?, }
二
5 B* }; A- c# g5 n7 { 3 X2 L% Y: F" D! ?6 S
在白颐路修通之前,换句话说成府街还安然无恙的时候,每次去万圣书园我要坐车到北大东门,然后向北走,道边上常会有人摆着几册收来的旧书旧杂志卖。过榆树街,街巷弯曲,小道逼仄,人要在汽车、三轮和老槐树之间腾挪。这一带店铺林立,店外还有小贩推车叫卖,早已形成小型闹市。枣树院街中段有两家简陋的小饭铺,卖最普通的刀削面和水饺,捎带凉菜啤酒。我买完书后,经常混在民工堆里吃饭,他们吃喝,说笑,车声人声又飘散在浓浓槐荫里。
/ Y% i, X) N: [7 P+ H: P
& }" Y& p; L; S9 }再向北走,人影渐稀,直行或向东拐穿过极窄的侍卫营胡同,就是东西向的成府街,这条街不过200来米,西至北大东墙,东至清华西垣,万圣书园在街东部路南。它是一座平房,先要上几级台阶,万圣的门永远关着,推开后第一声听见的永远是轻轻的音乐,第一眼看见的往往是新书架,还有兼放书包的特价书架。 - Q5 L7 v3 [3 m
& }& o; y; _! @" K3 p$ o+ R" j5 O, w- ?
屋内四周立着大书架,架上一般每种只放一本书,因此万圣的场地虽小,容纳的书种数却不少。屋的西部中间,有一张长方木桌,取了书的顾客可以坐在桌前任意看书。收款的营业员大概是北大或清华的学生,通常他们也静静地看书,除了音乐之外,屋内回荡着翻书的沙沙声,非常安静。
- u" |8 A+ D0 y' G F# k/ N( E/ F : t9 @2 k4 s0 S9 F0 d% ~! u
万圣书园对面是万圣的工作室,从窗户望进去,里面的人似乎总在忙着。工作室往西几个门牌,有一间同属万圣的书坊,销售的是艺术和收藏类图书。万圣书坊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这里只有一位老太太管理,她应该是大学的退休教师,说话和蔼耐心。 M A. ^) n, e0 M
]4 [# N+ q- g' o5 D4 C4 ]万圣的主人是刘苏里和甘琦,他们无疑是懂书会管理的商人,可他们的行径又不怎么象商人。比如说,影印本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在90年代后期已经很难买到了,可在万圣却只按原价卖,只有两块多钱。而只需买一百块钱的书就能当万圣会员,书款打九折。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是很大的惊喜。有一次我抽出一册古版画集,看了书价后又插回书架,这时身边站了一位女士,悄声说“我给您多打点折吧,100元,怎么样?这是我最大的权限了。”到这个份儿上,我能不买吗?后来才得知那位女士就是书店的老板之一。
8 z9 d; _6 W* Q2 r" i4 ?/ d4 A 8 j+ l/ z8 V4 f& {. u
书优、价惠、邮购快、服务佳,在这几个方面万圣都远远超出了同期的国营书店,万圣还连续出版书讯,赠送给顾客,我手头尚存留几期《万圣阅读空间》,上面有不少认真的书评和有价值的信息,据说万圣还曾介入过出版事业。就这样,短短的成府街对读书人爱书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 Z: @, r' n4 g/ g
2 E9 W& d7 A1 ]5 ?) J* D
万圣的红火,还引来了其它几个店家。到了90年代后期,成府街之所以有意思,就不仅仅因为万圣了。 0 H7 z# Z9 h; R# o s& d
! {7 D' \! v" `. p: ~
- B, r" m7 E. N2 q- D
三
* u& ~% R2 o/ s( m: B
; f4 B7 T4 q7 W* M' A成府街逐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间,万圣书园周围有了几位芳邻。
- o# \) u @; @5 R
7 P1 M) d1 u. J# e( A: r“雕刻时光”咖啡馆坐落在万圣书坊旁边,每到夜晚两间打通的套间亮着橘色的灯光,高朋满座,高高的书架上摆着书籍、画报和碟片,除了木桌椅外,很象一家书店。这里是北京电影人聚会的地方,周末总放一场电影DVD,场场准客满。我每次经过雕刻时光,都要看一眼门前黑板上用中英文写着的电影片名。这家别致的咖啡馆,店主人是一对大陆-台湾夫妇,他们的故事后来在央视“东方时空”播放,我就不细说了。 0 m, A4 o! G2 h0 @( t: i
$ ?7 e! ~. Z. c! Y2 y# K% t* ?; Q万圣是成府街的静态文化先驱,而雕刻时光则是这条街的动态文化坐标。
; f6 C2 e! C- p$ z* d2 ]
7 v9 P4 j5 \1 T! y! d7 C) v“闲情偶寄”茶馆开在雕刻时光的对面,门上挂着蓝印花布门帘,木窗格子、青花瓷杯显出中国式的风格。在茶馆里常见到一些后来名声大噪的学界人物,指点江山抑或品茗论人。顺理成章地,闲情偶寄产生一个特色:经常请那些人物举办学术沙龙。讲座的票子免费发放,但场地有限,发完为止。
% {) c0 z& E f* Q m 9 l% x: ]8 R" R r9 R4 u
在雕刻时光西边,有一家留日学者开设的日本料理“千鹤”。1999年冬天,一位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邀我在千鹤小酌,我们坐在塌塌米上,吃着紫菜寿司、天妇罗、纳豆和炸洋葱圈,喝着老板空运回来的清酒。吃完已近夜十一点,出门看见老燕京的博雅塔在寒风中黑黝黝地屹立着。
) ?1 Y' ]5 [9 f2 F' n
. `7 \4 M7 f: ~ R$ \成府街上也不尽是这类新业态,原有几家老店仍在经营,新与老混合在一条街上,暂时相安,那是成府街消失前和谐的一幕。路北有一家零售合作社,门脸已经旧得掉漆了,所售商品不外乎油盐酱醋、糖果烟酒等等。女营业员是典型的国营大姐,那种不冷不热的面孔、语气,我甚至觉得熟悉而亲切。
8 D/ I* I( [: _# g/ ^, J. o7 |! [
. x6 }2 d: _$ N& |& X3 U等到21世纪初,它又容纳了象“那里”这类的新商户。“那里”是一家时尚酒吧,后来搬到后海银锭桥边。 到了成府街的全盛时期也是它的最后阶段,据统计,短短的一条街上竟有十三家书店、酒吧、茶馆这种消费场所。刘苏里回忆起,在街里藏着一家可能是北京最小的书店,店堂仅有三平方米!我觉得它去竞选世界最小书店也大有希望。 $ p, E5 _. V' E9 F+ Q. @5 f
1 \; ~2 e% U$ p- h {! Z+ V6 e
前面说过,成府街往南的枣树院街,商业味比较浓郁。自元大都起,老北京东西向的胡同是供人居住的,商业店铺集中于南北向的街道。枣树院街上不但有卖油盐酱醋糖果烟酒的、卖蔬菜的、卖蜂窝煤的、卖馒头豆包花卷切面的,还有饭馆、早点摊和小吃店,甚至有两家裁缝铺,能做西服和旗袍。
' \# d+ h+ C5 z$ `, n7 f3 X * o6 T4 `- N8 `/ J
这里的居民,从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开小买卖、蹬三轮的,几乎囊括北京的各行各业。所以在饭馆里能见到各色人等共聚一堂,小酌大嚼,各得其乐。我最忘不了山西人卖的牛肉饺子,好吃而又实惠。有一次我在万圣买了900块钱的书,吭哧吭哧拎到山西馆儿,落座要上一大碗牛肉饺子,真香,才4块钱! * L3 P& E6 l v0 a
9 [$ ?% J. U4 `! D9 o不过,当时成府街酝酿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它几百年的生命到此就要戛然终止了。
! c/ C) z" J" o0 B: K! p8 ~! V
% ~2 A# O" }+ `! e" F( ^% j
. ?, ?( Z- j6 L' Q/ `四
' M5 ^( {5 A# h/ I * R6 `! ~0 Q3 o" b, f
成府街的南面是比它长许多倍的成府路,成府路东起学院路的四道口,即语言、地质、石油、钢铁四所大学组成的十字路口,西迄现称白颐路、从前的中关村路,大约有四公里多长。成府街一带曾经统称成府村,简称成府。不用说,它们一定和清朝的成亲王府有着某种关系。
! Q3 A+ C) T+ W3 o & W/ J& e! S2 `6 e! z( r' k, `7 {
其实,早先这块地方叫陈府村,乾隆三十九年编成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述:“陈府村有紫竹林、碧霞宫、太平庵”,这几个地名,只有太平庵还遗留到二十世纪。陈府始自何时,为哪位陈姓先民所居?几百年之后,怕已经不可考了。
3 Z; I7 m! k2 [6 p' Z8 n2 y0 H ! [# C4 f: F6 L
北京西郊曾经是三山五园连绵不断的风景别墅区,北京大学校园西部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入清后,三代皇帝在其北边营造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乾隆皇帝将未名湖为中心的一大片园林,赐给宠臣和珅,名“淑春园”。和珅得势恃宠,在园中大兴土木,石舫、亭子模仿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建筑,在乾隆身后嘉庆皇帝给他增加了僭越的罪名,因此而被治罪。淑春园还与另一段历史有关,1793年英国女王派马戛尔尼率使团为乾隆祝寿,这里临时充当过招待所,乾隆让和珅教习英国人行跪拜之礼。马戛尔尼使团最后在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英国人到底下跪没有,成为两世纪之谜。而这个使团及其出访,也成了鸦片战争的远因之一。
0 S I i2 z2 ^- L0 Q7 Q. c) m
! Q) I# v) E K( ^1 D自雍正起,清朝皇帝每年有一半以上住在圆明园,大臣们需早起赴园内入值,北京城里到圆明园的距离大约40里,如果皇帝召对,无论如何早起是赶不及的。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月初六日林则徐日记: “是晚偕钰夫、莱山于瓜葛墩相宅,为十六日考差小寓,房九间,用银七两。”瓜葛墩在海淀北,离圆明园近,他们三人一早进园到正大光明殿考差,租个临时住处,住三五天。所说九间,即三个老式房,相当于一般饭店的三个套间,便用去纹银七两。这是非常昂贵的消费了。 0 Z6 ]# ^' l" X" r+ H; F+ ?
* W" U; C; Z7 l" R1 n2 M* ~- Z5 P于是不少王公大臣纷纷在圆明园附近的海淀镇置买房产,海淀镇逐渐繁华,远胜过一般的州府。这里有了军机处胡同,皇帝随扈的火器营、侍卫营就在这一带安扎,也就都留下了相应的地名。 . I `3 ^0 ~4 Z* B+ Y
. C1 c( v. S5 T) M8 l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先拿和珅开刀,将和珅的园邸、家产罚没,淑春园一分为二,园东部赏赐给其兄弟、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可能从那时起陈府村改叫成府村,而成府街正是成府村中主要的东西街道。 永瑆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亲王,善书法,被后人列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翁、刘、成、铁)。“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嘉庆即皇帝位后,十九年八月命成亲王书位于遵化东陵的乾隆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令自择书绩刻为《诒晋斋帖》,嘉庆御笔作序。礼亲王称其“诗文精治,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也就是说,成亲王当年角色相当于如今的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h; ^6 v6 K+ o; J& |
$ m2 p' u: c2 q成亲王虽有在海淀的园邸,却主要住在城内,乾隆六十年,将后海北沿的原明珠府赐给永瑆作成亲王府。嘉庆皇帝破例允准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这是在清朝的北京城内,除皇家宫苑外,唯一引用玉河水入园的王府花园。为此,成亲王永瑆建了一座“恩波亭”,以谢皇恩。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该府赐予醇亲王奕環,成为醇亲王府(北府)之前,为成亲王的后裔一直居住。海淀的成亲王花园,随着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焚毁并劫掠圆明园而成为废墟。 / @- R: y7 i i8 i
, I+ i4 U w1 {- q海淀,顾名思义是一个水乡。《帝京景物略》中载:“水所聚曰淀。”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流下来的泉水,向东南汇聚在低洼处,形成南海淀、北海淀,自西直门外高粱桥到西北郊青龙桥,水脉相连,明清两代帝王出游西山,在高粱河码头乘船可以直达。有水就有水田、莲塘,扁舟、钓翁、菱藕、荷花更是京西常见的景色。
. k, V8 b5 W1 T# ^# D' x9 Z + j1 u- ]' S H x K
明朝王嘉谟“海淀娄兜桥上观鱼,信步西行,境益清幽”一诗写道:
/ s! |& ^8 ?. f- o/ J9 ]7 c! B6 S: h* W. {
% o0 }% T' f& m" k0 f4 }渊渊溪水中,青蒲叶靡靡。
, {, p6 @- @! [. r* A翳然林木间,幽怀果子美。
: Y) F& u) u3 y香草光波澜,山梁雊文雉。
% R( g* y6 j* R1 h+ Z$ |拔蒲自濡足,蒲根芳且旨。 % O% {) `$ x% |/ I2 K
可以佐糇粮,吾何事耒耜。 8 m+ T( r" v# n1 f7 Q
寻幽复远涉,济胜矜自喜。 2 K3 M. q, O- X$ H2 y
夕阳忽西流,平湖白烟起。
1 j, {$ A; c: Z) Z慷慨成一诗,行歌出山市。
' M8 o# g2 p5 S1 p9 g+ r $ E( q3 p9 @5 x" ^2 N# g% M
清咸丰时,来秀在《望江南》中歌咏道:
% T0 R2 W' N; ?( ]* v" Q( f: d4 g " P! j8 p% }' {# t! ^! C9 _1 S- Z
都门好, ' ^, F) ^7 `9 s. ^4 _
海甸泛轻舟。 " l/ o1 k A& M! N6 N$ o
扶醉客游春柳岸,
5 m3 O" Q8 l" Y( M/ _( A9 I浣衣人语夕阳桥, & N9 F. } l, `" H: H1 ?0 l
一朵妙峰遥。 S, `8 M0 x6 {. k4 |( R
) R, c/ F5 s' j/ @1 q不必摘引下去了,这些诗多的是。人谓有水斯有灵,可海淀的灵魂在哪里呢? ( b& H O6 l. b;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