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83|回复: 30

[讨论]终于出手了,把鲁迅的阿Q,刘和君,药赶出校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9-7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有重大改革,终于出手了:

- w t3 ?8 y; N; k7 F0 l( N* m

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焕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

8 _8 X' {, J" ~2 E" t: I) U

新增: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 K1 _8 j9 O8 V

 

. I1 v/ @% j0 ]' a+ y5 [% O! u% `

鲁迅作品成课堂“鸡肋”?鲁迅已被“妖魔化”

/ [8 k6 X, m+ A" U$ h/ H# ?5 z$ E9 r

该出版社的书,在江苏,浙江,山东,山西四省通用。我当学生时,陪我们渡过的,雷雨中的人物,阿Q,鲁提轄,背影和朱自清,都将退出学生们的课堂。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也巳撤除。该版本北京中学通用。理由是鲁迅一部分作品,深奥拗口,含义难理解。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欺师灭祖

发表于 2010-9-7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日本人再改教科书支那人就不要再叫嚣了
发表于 2010-9-7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壮士似乎是可以剔除的。
发表于 2010-9-7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剔除灵魂中的骨

发表于 2010-9-8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8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文课文就没几篇是正经人写的

/ L( X1 F8 b: D2 C* f5 r

就算换一批新的 也是屎窝挪尿窝

发表于 2010-9-8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东西确实作为教材是值得商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巷-丁香姑娘《戴望舒》 ^0 M& u0 i9 }8 J- ^9 [0 l/ v* N3 v3 o% N# J- F0 O, A0 {$ J2 \* y0 Z" ~8 W8 w* h+ p* H: d& l K& P5 U. ]5 H8 e4 W8 }/ Z( x9 z9 v# w9 V5 B! e# e, M: Y7 l- y
, \2 i- r) u! h H8 g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 t2 Z& y$ T$ [# i'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进中学语文课能代表抒情诗的代表吗?
发表于 2010-9-8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就几篇课文儿吗。

Z4 F$ r0 C. N5 @ b8 x+ ~2 ]

整个北京城都被拆完了,不也没人说什么吗。

发表于 2010-9-8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发言的我看有些不是中国人,要么就是文革破四旧造反派的余孽。鲁迅是愤青,当年中国就应该多几个他这样的愤青!欺师灭祖者天有报。
发表于 2010-9-8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才造成日后的追悔莫及。我非常崇敬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死谏。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效仿,但呼喊的力量大了,也是一股洪流!老北京网不就是一块这样的阵地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最后一课》永远不会撤出法国的教材,普希金也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不会撤出英国教材。但在各地语文教材的删改中,我看到一些塑造中国国家精神的经典课文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日益“去中国化”的文章和篇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国人警惕。 / A3 h* J6 t6 n* I. ]0 |

   

6 n6 c8 ^5 b) p% T/ s5 s2 i

 

3 x0 E* Q6 V5 r9 |

     

+ m' M0 g& p% i' x+ L

    可以看出,大量经典的中国文言文被排斥在江苏的新教材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少量唐宋诗词,以及西方著作和现代诗。按照支持者的说法,“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云云

& \& N5 m1 r: o1 l

 

' O/ |2 t: Y) o5 l/ b4 ?+ w

    我对江苏此次编纂语文教材的相关人员水平并不看好,老版全国语文教材精选的古文,本身是历经千年依然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按照我的看法,《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经典篇目被剔除,是对传统文化的犯罪。如果取而代之,也该是与之同等地位的经典文字,但教材编写部门发挥霸王作风,不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让江苏这一历来中国的人文大省学子丧失接受传统古文训练的机会,这是何其鲁莽的举动!

9 }2 q$ }' ]! @+ |4 {/ B5 C" V

    老版全国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篇目,已经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实施的最低限度的选篇了,但就教学成果看,不能不说老版全国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培训也是失败的。作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地,语文教材居然不选《千字文》,论语也只是选了寥寥数篇,且全部使用简体字印刷,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韩国、日本(日本考警察执照也要考论语、韩国几乎人人会读《千字文》)。在台湾地区,中学国文考试,今天的大陆研究生也通不过。这是中国之耻辱!民族之耻辱!

' o1 m9 w: C: P* U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国学生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繁体字不会认,文言不会读写,连家谱和地方志也读不懂,更不用说深入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宝库吸取营养。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期的读书人像今天这样的“去中国化”。作为世界大国和大民族,语文教学带来的危机,带来的国家精神和国体的丧失,应该引起全体中国人的警惕。

9 c2 e" @: X$ C$ `

    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其原因。首先,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本身大多就出生在传统文化已被砸烂的时代,先天对传统文化就没有清晰的认知,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从前许多都参与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指望这样一帮人把祖先的道统传承给下一代人,简直是缘木求鱼。目前就应该聘请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学教材编纂机构人员,来好好告诉他们如何编写语文教材,拯救莘莘学子于丧失国家精神的境地。

9 F+ e p! g* g6 O0 o% h

    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全面振兴,尤其是大国,必须有其传承千年的国家精神和民族文化。德意志、不列颠、法兰西、美利坚、意大利,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蚕食中国的国体,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是一个民族的优秀品德,但这不等于就要丧失自己的国家精神。特别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丧失国体就等于走向深渊。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问题上,我们要多向我们的紧邻俄罗斯学习。如果没有坚定的民族信念,俄罗斯是不可能管理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家的。

+ m: b% C$ E) M, ~. L$ A% i

    我们的视野应该从中学教材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考试首先应该考的是古文,而不是英语。古人讲究经史子集四部,学经正心应该是读书人的起点,然后才能扩展到历史和子部典籍(子部典籍以今天的观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英语等应用类知识)。今天社会的诸多问题,正是人心不正所致。如果公务员能够熟读论语,并且严格按照论语的精神行事,各种乌龙事件也会大为减少,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稳定。

发表于 2010-9-9 0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

发表于 2010-9-10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发过一言,也有过一个字眼吧:

, t& b a* @; w! u3 m! m

也是摘抄转发的:

% p$ C5 Z. L% g0 B* h' Y

 

4 q* l% Q7 a: \

  1932年1月,榆关失陷,热河告急,平津震撼,华北垂危。但掌权者不但毫无守土之意,反而在步步退兵之中抢运北平古物南迁,丢下大批热血青年不管。鲁迅先生有感于此,套改崔颢《黄鹤楼》,作剥皮打油诗一首以讽之:

$ c+ S2 X) s( s' C, x; {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 P2 m: l( L% p9 v4 B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1 ]* i5 \& A# ` y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 O: B* A, O$ @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0 n2 z. l, r, o7 F& j: \

鲁迅揭露说,因为古物“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虽然是‘中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诗的最后两句指出,日寇进逼山海关,却无人抵抗,而官痞们依然在“烟花场”嫖妓淫乐。诗作生动具体,揭露讽刺泼辣有力。

发表于 2010-9-10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自清的老爸私自串铁道,翻拦扞,危害铁路安全,不文明举动,背影早该封杀?!
发表于 2010-9-10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暴力三级作品 早就该封杀
发表于 2010-9-10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10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10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10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后来确实有些老糊涂。好像是八一三事变后,鲁迅竟然公开撰文呼吁中国左翼军人与日本联合。不过这文章在官方出版的鲁迅全集里是找不到的。
发表于 2010-9-10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我已经老了:此君是已经老了。记得有一篇《吠犬啸坟》,挺贴切的。鲁迅如果是汉奸,当局也不会树立其形象。
发表于 2010-9-11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曲解我的意思了。当年清军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守节之士死了不少。然而过了也就两百年,清朝完了时,迂腐文人又死不割辫子。就是说中国再怎么改朝换代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轮替。你能说契丹女真元人满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吗!至于日本侵路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才是真正的要亡我族灭我种!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发表于 2010-9-11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9-11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我已经老了”:您的确是用心了,找了这么多的证据。我也相信这些证据。还是瑕不掩玉吧。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周总理在文革时也做过违心的事,总不能功过相抵吧。人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明哲保身,也就苟且偷生吧。
       另外,谈一下中国历史问题。很多人认为元清是外族统治了中华,是亡国。然而我不这样认为。大家应该看到,中华真正大一统的王朝不过元明清三朝,朱明王朝是唯一的汉家。即使元清再遏制汉人,毕竟也使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经过几朝几代的民族大融合之后,现在谁还敢说自己是纯正的汉人。我想咱们北京人更是没有多少纯汉人,几代的徙边人与当地人结合,恐怕契丹女真满人血统居多。
发表于 2010-9-12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增的文章却也可圈点德,比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4 g$ J9 q5 q2 X6 b. D: `! U

 

6 ^4 u ^$ ^0 ?! T1 a

戕害鲁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多收些他的文章进教材,反正课本里有什么,孩子们讨厌什么。说到这,我不禁为新增的好文章担忧了。

发表于 2010-9-12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0月9日,北京召开“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开幕词:“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

, \+ E+ \ H0 U6 p* Y! X

 

1 {9 d* l7 }- s j0 G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L o8 h2 f! V1 T9 Q. e" M) Y) A/ {$ M0 n; B. m9 f" ^4 U1 Z; J/ [: n t( g3 y1 y0 S. \( q& K" U( k7 K9 s8 M1 F& K5 v5 H2 X8 v( O4 l, C& w# ]% V- T/ r2 H8 Z) B$ }+ Y5 J4 e% s! i" a& J7 m, F% s* n( i. Z1 w3 Z0 E; ?. u! d8 A4 H. ^) F& w: t6 ~; \4 |0 q2 d, i( W v5 t; r# A& k! G9 Q1 X) A8 O$ Y6 |) K' H& h
9 P& Q7 S4 [4 N% K

定风波

1 l/ }- J% S# \$ y% g

作者: 苏轼

 
' Z8 P& e5 s: }" v! Y5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0 L5 R* R, u. p% O. h5 Z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G, F1 A f x 8 b0 |2 @) C/ [8 Z9 ]! t) M5 r' ?1 ~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发表于 2010-9-13 1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拿国民党钱骂国民党的鲁迅同学' r" E/ a9 K( H/ d( V; x

& u4 f: m/ E, f. ^% ]0 H' H# r鲁迅同学是解放前的愤青,这人多悲愤啊。他满嘴的缺德文章,有仇必报,甭管大小,惹他就结下梁子了。
5 m& p# @7 [- a  J# g& m鲁迅同学尖酸刻薄那是出了名的,文字是恶毒之极,文敌多如牛毛,被鲁同学骂过的数不胜数,估摸着一个师的兵力得有。
. _4 L4 o8 e2 ?+ Q3 X- W0 T$ t3 D鲁同学唯一的好处是不骂日本人,见他骂国民党人,骂走狗文人,把梁实秋骂成是日本人的乏走狗,可从来没骂过日本人。8 x. m& R& i6 E' w/ B0 u0 M0 M% Q
鲁迅同学晚年就蜷缩在日本人的租界里,拿着国民党的300块大洋,牢骚满腹的,痛批国民党人,把党国骂的是个惨不忍睹。
% E! F/ J# u' `2 q2 m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一辈子都以反压迫斗士而居功自傲的狂人,却一直压迫和奴役着自己的正室夫妻朱安,朱安多伟大的中国女性,任鲁迅同学奴役和压榨,靠为人浆洗衣服得来的块把大洋给鲁迅同学买日产烟卷,这鲁迅同学的烟瘾是够大的。
3 ]5 J+ }+ o2 W. o7 A9 ]- M鲁同学这还不够,还把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同学,弄上了床。中国最早的乱伦始于鲁迅同学,师生恋怪不得还大有市场。  v9 A+ e1 @( W- l. _6 R7 g& ^
听说小鲁还偷窥过他弟弟的婆姨洗澡,中国人那么点儿坏被他弄的是淋漓尽致。% Y8 e+ }7 [" F7 b" u* ]; d
听老年人说,鲁迅同学的亲孙子周令飞小同学都以有这么个爷爷为耻,偷偷地跑到宝岛台湾,去给什么人当女婿去了。
0 I: b  `5 o2 h3 S  w7 ~( Y5 a  f这鲁同学,如果不是36年死掉,估摸着准会跟周作人同学一起给日本人当汉奸去了。2 C+ B* j- y. K/ k
鲁迅同学是被这帮假君子,真小人给哄抬上了套了了,现在都说他的文章好,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这家那家的,这一什么人啊。跟他学,我靠,咱中国还不玩完啊。
# {7 E( O0 d% `' K2 G/ |欺负死人不牛逼,也懒得再说他了,就有这么些个人,非让我说说鲁迅,说说这,说说那的,我说了,你们还敢听吗?你们这帮小人。6 R+ }" `" n# }$ l* I$ Q0 d, U# V
净听人挑拨,别把看到的都当真的,这里面黑着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7 16:22 , Processed in 1.22176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