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4 U9 K# {6 w天呀!那个朋友真是好运气呀。。。拍到双蕊兰 双蕊兰在环境优美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世界上独有的兰科原始植物——双蕊兰。它的“出没”十分神秘,未遇合适的环境条件,它可能繁殖。是兰科中最原始的植物之一。 目 " a/ H! n/ t, d
拉丁名: Diplandrorchis sinica S. C. Chen 中文名:双蕊兰 拉丁科名 :Orchidaceae 中文科名: 兰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辽宁(桓仁) 现状 : 濒危种。双蕊兰是兰科中最原始的植物之一。仅分布于辽宁东部山区,分布范围很狭窄,非常珍奇稀有,近年来多次到模式产地采集均未再发现,目前已面临绝灭状态。 海拔下限(米) :700 海拔上限(米):800 濒危类别:稀有 分布描述:辽宁老秃顶子、象鼻子沟山坡柞林下 气候类型:温带湿润型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894 土壤类型:暗棕壤 地形特征:山坡 群落特征:柞林下腐生植物 花期:8 科研价值: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该科的系统演化亲缘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对保护物种有作用 植物简介 双蕊兰,系兰科最原始的孑遗植物,兰科双蕊兰属,腐生小草本,与真菌共生,终生不具绿叶,具粗短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直立,不分枝,近圆柱状,具数枚圆筒状鞘,鞘上端卵形,无绿叶。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朵小花;花淡绿色或绿白色 ,花苞片膜质披针形,具长的花梗;花直立,几不扭转;花被由3枚相似的萼片组成,无特化的唇瓣;蕊柱直立,圆柱形;能育雄蕊2枚,生于蕊柱顶端两侧,分别与中萼片和中央花瓣(唇瓣)对生;花药2室,花丝短;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花粉团柄;柱头生于蕊柱顶端,近盘状;子房椭圆形;无蕊喙。双蕊兰是世界上唯辽宁老秃顶子独有物种。它的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种群数量出现逐年减少现象,对其特殊生境应采取保护措施。双蕊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腐生草本,高17--24厘米;根状茎短而弯曲,粗约2.5毫米,具稍肉质的细根。茎直立,圆柱状,不分枝,粗4—5毫米,乳白色;无绿叶;鞘4枚,互生,膜质,圆筒状,稍胀大,长2—3厘米,无毛,先端斜卵状。总状花序长6-8厘米,具17朵花;花直立,淡绿色,几不扭转,具乳头状短柔毛,花梗长4-6毫米;苞片披针形,长7—8毫米,膜质;萼片与花瓣均离生,斜展,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5毫米,宽1.5毫米,侧花瓣3,与唇瓣相似,近长圆形,比萼片略短而狭;蕊柱直立,连同花药长2.5毫米,无蕊喙;能育雄蕊2枚,着生于蕊柱顶端,直立,1枚与中萼片对生,另1枚与中央花瓣(唇瓣)对生,花丝极短,花药近卵形,2室,长约0.6毫米,宽0.4毫米,花粉成团状,每药室1个;柱头顶生,近盘状,子房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2.5毫米,胚珠多数。双蕊兰 兰科,双蕊兰属,腐生小草本,具粗短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直立,不分枝,近圆柱状,具数枚圆筒状鞘,鞘上端卵形,无绿叶。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朵小花;花淡绿色或绿白色 ,花苞片膜质披针形,具长的花梗;花直立,几不扭转;花被由3枚相似的萼片组成,无特化的唇瓣;蕊柱直立,圆柱形;能育雄蕊2枚,生于蕊柱顶端两侧,分别与中萼片和中央花瓣(唇瓣)对生;花药2室,花丝短;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花粉团柄;柱头生于蕊柱顶端,近盘状;子房椭圆形;无蕊喙。 特性 分布区为温带湿润型季风气候,1月平均温为-14.2℃,7月平均温为23℃,年平均温为6.2℃,年降水量894毫米,土壤为暗棕壤。双蕊兰是腐生植物,生于海拔700-800米的柞林下腐殖质深厚的土壤。花期8月。双蕊兰 多年生腐生小草本。根状茎短。茎直立,不分枝,近圆柱状,粗约2毫米。无绿叶,鞘4枚,互生,膜质,无毛,长3~4厘米。总状花序长6~8厘米,具多朵花。花直立,绿白色,具花梗;苞片膜质,披针形,长7~8毫米,抱于花梗基部。萼片与花瓣均离生,具不明显的1脉,斜展;萼片3,矩圆状披针形,背面具乳头状短柔毛;花瓣3,近矩圆形,无毛,比萼片略短而狭;蕊柱直立,连同花药长约2.5毫米,呈腹背压扁的圆柱形,基部增粗,顶端扩大而成近盘状的柱头,无蕊喙;能育雄蕊2枚,等大,位于接近蕊柱顶端,直立,1枝与中萼片对生,另一枚与中央花瓣对生,花丝极短,花药宽卵状矩圆形, 2室,药室邻接;柱头近盘状;子房椭圆形,明显短于花梗,1室,胚珠多数。花期8月,果未见。单种属。生物习性据植物分类学报记载,双蕊兰生于海拔700—800米之间的柞树林下腐殖质厚的土壤中或荫蔽山坡上。 1、土壤:象鼻子沟两处,大东沟一处,这三处的土壤类型基本相同,属石质棕壤。高压线一处是暗棕色轻壤土质,表层都是较厚的腐殖质层。双蕊兰 2、坡位、坡向与海拔高:象鼻子沟两处为中腹,坡向为西,海拔高为720米。高压线一处为山中腹,坡向为东南,海拔高为650米。大东沟一处为山下腹,坡向为西北。海拔高为620米。 3、光照与林内温度、湿度:根据多年观测调查表明,双蕊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是林间直射光,平均温度为19c°,平均相对湿度70%。林分郁闭度在0.7—0.8。 4、生长期:据几年来的观测说明,双蕊兰的生长发育期仅在20几天,一般在8月中旬出土,9月初枯萎后腐烂。 分布区域 双蕊兰是老秃顶子独有孑遗植物,分布区域极其狭窄,老秃顶子目前发现4处,其中保护区东坡3处,西坡大东沟管理站1处。双蕊兰 1、老秃顶子北坡高压线附近发现一处,分布在小岗脊的柞树林内。第一次发现是在93年8月14日(94年、95年、96年、97年没出),面积为50平方米,共计29株。往后逐年减少,98年2株,99年1株,2000年3株,2001年2株,2002年没出,地被物有蛇白蔹等。 2、保护区沟里象鼻子沟,早在64年有记载,有专家在象鼻子沟首次采到双蕊兰(模式标本藏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标本室)。1982年有关兰科专家前来采集,发动保护区工人上山调查,历时18天时间,100多人次,但是没有找到。2001年,我们再扩大种群数量调查时,于8月22日在此发现两处,共计3株,其中有2株长势良好,有1株已经变为褐色枯萎。这两处都分布在离小岗脊20米处,四周林分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椴树、楸树、柞树、色树等。地被物有木贼、猴腿蹄盖蕨、蛇白蔹等。 3、老秃顶子西坡大东沟管理站鸿雁护林防火检查站发现一处,这一处是在86年发现过,共计8株(因分布区域偏僻,科研力量不足,87年—99年没有观测)。在2001年扩大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了24株,面积70平方米左右,分布在以柞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内,地被物有猴腿蹄盖蕨 、悬钩子等。 / V8 I5 s ~. E. W) _- F0 M
% q6 L4 o- z* B5 ^3 w 双蕊兰是兰科最原始的孑遗植物,是世界上唯辽宁老秃顶子独有物种。腐生习性,终生不具绿叶,腐生小草本,与真菌共生,它的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种群数量出现逐年减少现象,对其特殊生境应采取保护措施。双蕊兰的发现,对于双蕊兰进行生物习性观测、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扩大种群数量有重要意义,对开展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老秃顶子地区水文、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对第四纪冰缘气候和燕山运动期间植物消长有着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 * m! \- [' S9 u7 r
双蕊兰是兰科植物中及其罕见的原始类型。腐生习性,终生不具绿叶。它与某一类真菌共生,繁殖方式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它的起源和与兰科其它亚科的亲家关系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调查。目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野外观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保护孑遗植物双蕊兰的特殊生境生长发育规律,扩大种群数量,不仅为国家和人类生存留下珍贵的遗产,而且对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 1、加强对双蕊兰的保护工作,建立封闭式保护措施。 2、对双蕊兰的分布区域进行土壤化验,查明共生菌的类型以及对生长营养物质成分的要求。 3、通过组培或其它的繁殖方式,扩大种群数量。 4、鉴定植株所含的营养物质成分,研究它的社会用途与价值,以利进一步开发利用。 5、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落实科研经费,配备必备的科研设施和设备,使这项研究工作有始有终地进行下去。 保护价值 双蕊兰是兰科中最原始的类型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对兰科的系统演化,亲缘关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物种也有作用。双蕊兰 & l! Z, [7 J1 Z |
应加强辽宁新宾县大东沟新分布点的保护,严禁砍伐森林和采挖植株。在模式产地桓仁老秃子应继续调查寻找,发现活植物后要重点保护,有关单位应栽培繁殖和迁地保护。双蕊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