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y" w1 j2 M
" f o9 r# D# l' f: ~( [ 京城瑣憶
. N+ t3 Y+ n$ S; b. S# m% v9 J- b" e1 Q) [! @' f0 a
_7 s* U) ]" _$ |7 H
: g5 I: p& U% y7 r0 q. \
生于斯長於斯﹐雖然闊別多年﹐但是對於這座城市﹐仍有很多清晰的記憶碎片﹐深埋在心中的某個角落。 / f& Y3 X( y+ Y/ g
, D2 x- ], I9 f; V2 R! v/ D
/ L' j% e& G( L, E, L
; O8 l; n. r, _長期在老北京網白看了諸多的精彩文字﹐再不做點貢獻實屬白眼兒狼了。打算陆续奉上幾片破磚爛瓦﹐權當拋磚引玉﹐同时作為對老北京網的感恩。
: T$ x8 v9 f9 W) ^2 {& I% G; w
: {! N$ w/ f3 e
0 @- n6 u7 S$ Q9 E, l& h6 F& i7 p1 H/ X3 n8 A; H
京城瑣憶(一)日據時代的烙印
: z/ R) f; S0 X7 E! x6 C1 S" ?$ D4 J" P( J" T& C* C
: P5 `# M8 N1 Y, ]! ^: X1 T5 F, d. L5 T6 U/ }6 K
今年年初﹐讀到龍應台的《大江大海+ j- B/ M% a# M
1949》﹐其中多處提及了台灣的日據時代。眼中看的是台灣的日據時代﹐心中卻浮現出了這樣的畫面﹕
: l' h2 p/ K0 G! |2 _& v5 N. t" w0 s9 y/ e" I8 t! @- ? x# C1 N. n
5 a" t5 I+ F! l' M$ s0 }$ }
0 ?& r. E3 m2 y( ?90年代的北京城﹐雪後 2 c; y, j7 `# H& `; ^- b, w
5 o$ G6 ^. p' n % _5 }7 @3 i1 a, `8 [
" |: c* u4 u# T: O4 X: F3 `
瑞雪中的京城多么美好﹐隨處都可以被鏡頭攝入﹐成為供人欣賞的佳作。或者放到報紙上﹐加上個《京城普降瑞雪》的標題,彰显如此盛世就连老天爷都来捧场。但雪後的北京就詩情畫意全无﹐童話世界不見了﹐所有被洁净的白雪覆蓋的事物又慢慢露出其原本的面目。由於反差強烈﹐反而覺得比平日更刺眼些。 7 `, L3 m0 }% s/ J8 ]- K
8 G: R; a e6 [" y8 o, P0 B9 U/ ?
: L0 {: e# T: f
9 A5 u6 p' c2 G: [
我在地安門外的13路車站等車﹐眼看著不斷的車流將白雪軋成黑雪﹐再轧成黑泥。看厭了也不見車來﹐便轉過身去往後看。後面一排臨街的平房﹐地勢頗高﹐都座落在高台上。正對著車站的是一個公共廁所﹐得益於冬日嚴寒的壓制﹐所以沒那麼異香襲人。公廁前的幾級台階經往來如廁眾人的踐踏﹐上面的雪有些地方已經沒有了﹐有些地方反而被踩得更結實。上下需要格外留神些﹐否則摔倒只能怪自己命太苦﹐不能怪政府。
$ q7 u' V4 J. l6 p9 U0 C" A% O- g6 C
+ e) u9 c2 K8 C! A7 ]0 z) C3 O
" |7 t% A" y9 ?) M9 _: i, l險相出現了﹐一位看起來八十多的老爺子拄著拐杖從廁所里出來﹐腿腳很不利索﹐又要在這泥濘的台階上尋找落腳點。所有目睹這一幕的等車人仿彿同時屏住了呼吸﹐好安静。那一刻如同被定格的畫面﹐馬路上嘈雜的車聲都聽不到了。我已經準備要上前攙一把。但是有人動作更快﹐已經向老爺子伸出手去。這是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人﹐就在台階下面﹐應該是正要去上廁所的。看起來一副和老爺子很熟稔的樣子﹐可能是鄰居吧。 % y. }+ g% B" R* B9 |/ M
. x0 M: y! u0 m2 {
# u$ @( Q9 E3 y, k
# Z( d4 a" v a
險象環生的老爺子卻偏偏拒絕了這一好意﹐頗為大將風范的一擺手﹐嘴裡飘出了一句﹕“
! X( K: D' `2 z- U" N7 J7 v0 h vDa –Yi-Jiao-Bu”。就继续在众目睽睽之下,艰难地寻找着步履的平衡,直到安然走下台阶。
* a; t6 q9 Z/ b' l' g7 u' Y) Y
9 z' I6 V0 z: M+ C
% l L% ]. b- i% q" D& I" ^" j: [5 }1 x2 ~ {5 \* U+ I4 a5 U
算是等车过程中的小插曲,方才一起为老爷子担心的众人都松了口气,继续该干嘛干嘛。只有我还在那边目瞪口呆,半天缓不过劲来。那句话,肯定周围的人都听到了。但是属于有听没有到,一般人没有人知道那是一句什么话,听不懂的按照常识都算到方言里面去。生活在北京,听到南腔北调的方言并不稀奇。所以不会有人在意。 0 S& K: P1 A: ~. n
5 B4 I& B' C& T' |3 P
$ f8 g1 M4 V) q7 [3 {+ ]. r, e
6 c+ l! y. y1 s7 e4 I% ^& K9 Z但是我真的很在意,因为我听懂了那是一句什么话。那是日语,没关系的意思。在场的恐怕只有三个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讲话的老爷子,欲助一臂之力的老人,还有作为旁观者的我。
: Q+ }( x8 M: V" D( r( V
, L5 a8 Y. w% V5 B1 P6 U4 b/ J 0 v! z4 |7 W7 U3 P1 z6 M9 E
6 H7 A P5 `1 C/ t3 \& N) z那一刻我的惊愕,不亚于挨了一个雷劈。我试图论证自己听错了,顺着那句话的发音,找相似的北京话。一句也没有,而老人家明显就住在附近,所以也绝不可能是讲方言的外地老者。我是多么希望自己听错了,或者老人当时讲句“没事儿”多好。但事实就是事实,即使我不想面对。那个倔犟的自尊极强的北京老人,讲那句日语时是那样的自然,和他平日里讲任何一句京味十足的北京话是一样的自然。我的错愕也正是来自于目睹如此的自然。 ' m# t* D, L* w. Q. a! Q. ?+ I& Q
' H3 G! L+ O1 {5 Z1 f0 U
3 l7 W9 I; \8 J% N: _
0 T: x) p3 C t' G4 P ^" {. Y
3 H/ j$ o! d! Y8 Z/ T* q5 {. r- ], J2 ]) o# y
我生的也晚,不可能赶上1937到1945的日本占领时代。却没想到短短的八年时间早就过去了,但是在半个世纪以后还会有那个时代的印记。那个时代上学的少年,纯净的白纸一张,就这样被染上了墨渍。随着时光的推移,虽然会越来越淡,但还是有痕迹在。我们如果好奇的去问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会发现很多人都会讲或多或少的日语。这是日本殖民教育的结果,他们的铁蹄伸到哪里,就开始教哪里的儿童讲他们的语言。1895年以后的台湾,满洲国时期的东北,1937年以后的中国各大城市。
, b" ?- O3 y5 A8 u6 j+ {$ Z2 r7 h; t
$ o- r# ]9 v, F, {3 r, J
$ T8 N9 {: f" O0 v0 J我有时候会接触一些台湾的老人家,他们讲台语我一句不懂,但是我可以和他们充分的交流,靠的是日语。这种便利却一点也不令我觉得庆幸,实在是很苦涩。会让我自然而然的想起我们民族不堪回首的那段岁月。 4 u/ Z" a( V1 I2 v3 q5 O P
/ J4 w) [2 p$ l
1 W) l4 k9 _" `
6 A O* g' A' b我喜欢老舍的《四世同堂》,它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人能体会当年的北京人是如何度日如年,实在是可以起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那枚苦胆的作用。全国的日语专业实在是应该将其作为必读书的。
9 T' x. r( t0 a' b8 ^
4 {2 F% z9 Q! A3 J/ m+ s 2 H/ w- g6 Z7 T$ |7 J
- v5 g% ?8 [# B6 S& R6 ?3 E' S* O; }这段回忆其实是我不愿想起的,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外部因缘的刺激,最好让它永远尘封,甚至忘掉。 , d# o s$ D2 n2 y" m m- o1 t; N5 \
, U8 b# ?8 o* Q
+ N+ e" E- e, e( Y
: P/ j2 R% D3 P$ c Q/ D! o
1949年以后的京城,政权更迭。红色时代的京城和日据时代的京城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同样的名字,都叫北京。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长远的影响,当年的八年殖民史还能有着几十年的印痕,更不用提我们长达六十年的红色政权了。对后世是什么影响我在此没必要评说,毕竟我们就生活在这影响中,自己用心体会就好。 ; V$ `1 n+ }: x. b5 e" W' m
0 m7 F( T( P3 w5 U$ X5 e) G + e/ G' m& h3 Z5 T' g5 F* Y% u
% p+ ^9 }, q$ w) R/ u0 m& F
/ W( ^$ i1 e5 b! k# Z* r. t( ~* i
7 T' C) h g: @6 e3 b( f! k7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