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02|回复: 20

北京四合院保护困局:50年间消失80%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6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四合院保护困局:50年间消失80% ' m' D6 q: }' v# I

  谈及北京四合院,人们往往会想到元代建都北京及其街坊胡同形成的历史。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因为院落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也称它为四合房。

% B L! R; r% ]8 T n/ ]

  近几年,伴随着北京老城区经历的密集拆迁、搬迁和翻新,开发商看重的却只是土地的价值,土地上文物的价值却一再被忽略。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老北京80%的四合院消失了,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消失下去,若干年后,人们恐怕只能在网上浏览老北京四合院了。

5 D4 V8 ?* H( g5 ^: F7 B$ M! e

  保护不能靠钉一个牌完事

$ t, K! S% z) r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西罗圈胡同1号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虽年久失修,但其清新古朴的风格依稀可辨。这个四合院与大杂院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惟一能明显分辨其身份的就是大门口钉了一个蓝色的小牌子——保护院落。像这样挂牌保护的四合院目前在北京共有658处。

* K' _: ]$ Z) m; Z& N; n

  这个典型的老北京三进院落,两边有厢房、大院后有后院,但站在院里面多少显得有些拥挤,紧挨的低矮的小房子已经填满了整个大院,必须得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进入院内二道门,雕花的梁柱虽然已经掉色,但花纹依然很清晰,还能看出老北京四合院的影子。院子的北屋是这个四合院最核心的部位,房梁上雕刻的精美花纹,满屋的明清家具,像北方某个民俗博物馆。

+ u2 p0 s4 S0 Y; D

  现在住在这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大鹏先生和他的夫人黄文华。“不但我们热爱北京的四合院,外国朋友也很喜欢,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就是能住这么好的房子。”黄文华的自豪几乎牵动着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条神经。

# U2 V/ G$ p6 Q# f% q0 T6 I

  现在这个四合院里共有各种违章建筑25间,而违章建筑大部分又被出租出去,人员流动的频繁对整个四合院的破坏也在增加。“你看这个院子已经被违章建筑占满,几乎每户都在院子里盖房子。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整个四合院就会慢慢消失。”这正是王大鹏最担心的。

/ n8 y- q, X5 }. Z2 P5 L

  现在住在大杂院的居民大部分没有产权,平时的修缮仅靠房管局也是杯水车薪,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将此列入保护范围,但管理部门责权不清,对四合院的保护目前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王大鹏眼下最希望的事情是,政府能对这个四合院真正地保护起来,首先拆了里面的违章建筑,恢复四合院原貌。

1 e5 E0 u7 z( a0 `" b8 e& x

  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老城区308处名人故居,已有超过1/4成为大杂院,近半被用作住宅,杂院的保护情况较差,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其余的也多为办公用房、商业用房、教育用房等。由于缺乏管理、保护和修缮,大多数名人故居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6 s8 d% l3 \6 L

  早在2004年,北京市政协的《关于北京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中“明晰房屋产权,推进平房产权制度改革和私房政策落实”被列在了首位,以更进一步地保护、修缮这些已经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

1 W7 K) h6 C5 a

  该记取的不只那些老房子

6 B' F' G6 A$ i f

  近年来,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进程之间的较量越发悲壮。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其中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都有。

5 |9 u1 e1 s; b" [. Z4 j1 Q$ L: \

  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2009年6月26日,《北京市房屋拆迁公告》被贴到了八道湾胡同口,公告显示:拆迁工程于7月中旬开始,当地单位和居民要在8月10日中午12时以前完成搬迁。

* s) q" h! ^0 [4 k1 i

  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和周作人的故居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一座众所周知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6 R; E: k1 S3 ~& Q1 z- ^3 @

  早在1996年6月,在看到《光明日报》刊登的西城区八道湾胡同将被拆毁的消息后,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追到了北京市文物部门,又追到规划部门,不少文化界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请开发商“手下留房”,希望有朝一日将八道湾的现有住户搬迁出来,恢复这座院子的本来面貌。

4 G) H, ` A& {& U5 F

  日前,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繁华的赵登禹路上的八道湾胡同时看到,周围的工地林立,穿插在一座座市井小院和摩天大楼之间,形成一幅奇特的图画。附近很多自认为是老北京的人却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存在,这里也没有任何和“鲁迅故居”有关的标志。

- T; `3 D% z* N% v+ ?2 u

  因老住户们还在为补偿问题僵持着不肯搬走,拆迁一事被暂缓,但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四合院,残破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

6 n) L r$ W/ I9 s

  几块木板勉强支撑着院门,院墙上裸露着碎砖头,院子里私搭乱建的简陋棚屋密密匝匝,旧家具、自行车等杂物随处堆放着,完全不见当年三进大四合院宽绰而豁亮的宅门气派,只有那些“原装”老屋的青砖依稀可见,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的不凡过往。

7 ]" V/ o6 r& E* y

  76岁的刘大妈是八道湾11号的老住户,“院龄”四五十年了。她说:“这些年,来八道湾11号的人越来越少了,来了也没什么可看的。”

% a2 T0 r2 [. J

  从1919年11月搬入,到1923年8月因兄弟失和迁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只住过不到4年时间,却在这里写出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著作。难怪这样一座普通的小胡同和旧院落,近年来会有那么多人为它的命运忧心如焚。

* S3 P- c: v% j% v j$ E+ V& }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鲁迅精读主讲教师张业松认为,八道湾11号是“五四文学最牛宅邸”,堪称五四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故居”。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保留它,不仅是保留一段历史,更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

2 e) Y$ g# V# y

  北京旧城四合院消失殆尽

, n, B- G; U( R/ i" Q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北京旧城经历了3次大规模拆除改造,城门、城墙、牌楼被拆除殆尽,众多庙宇、会馆、戏楼等古建筑被毁,成片的老街区被夷为平地。北京旧城仅占中心城面积的5.76%,据2006年清华大学根据卫星影像图作出的分析报告,经历持续的拆除,旧城仅残存约1/4的面积。

( @4 l4 N8 u+ U( t& j* q3 |% ]1 N

  王军认为:今日之北京旧城保护,已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如何贯彻执行经中央政府批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问题。

% H+ }% V/ J) e1 M5 P

  针对北京市普遍存在的名人故居缺乏有效普查和保护的现状,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协就曾调研4个旧城区的308处名人故居,并通过了《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案》。

! n+ a' X, t! S" E2 S* d

  建议案显示,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而目前,有97户已被拆除,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这样得到很好维护的名人故居属于凤毛麟角,而沦落成大杂院是多数名人故居普遍的命运。

m$ J' R4 S" R0 e' X7 J% B2 p7 }

  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的关键在哪里?建议案当年提到,由于缺乏对名人及名人故居界定的权威标准,保护对象范围难划定,一些很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已经或正在被拆除。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上,北京尚无明确的主管部门,至于没有获得文保单位“身份”的名人故居,在管理上更是处于真空地带。

. K0 k: G O; Z* V0 J: w1 Y( m

  “50年的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这个速度是让人吃惊的。”一直坚定从事北京旧城保护的民间人士、老北京网“掌柜”张巍,提及这个数据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他说,以这个速度消失下去,若干年后,人们恐怕只能在网上浏览老北京四合院了,那将是很悲哀的事情。在张巍看来,近几年密集的拆迁、搬迁和翻新,看重的只是土地的价值,而土地上文物的价值却一再被忽略。

- d) [, \* U' G9 x" t

  作为城市的特殊坐标,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在巴黎,画家、哲学家经常去的咖啡馆都会被特意标注出来,更何况名人故居呢?”一些文保人士质疑:除了像平安大道、前门步行街那样专供旅游之需的崭新“古迹”,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北京多留下几处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一方可供追忆的空间?

3 ]3 V7 p$ H6 b' z- l

  院落保护需要公众参与

c+ l, D4 s6 C# P

  听说八道湾胡同11号再次面临拆迁厄运,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特地从外地赶回北京,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虽然拆迁公告早已贴出,但居住在八道湾胡同以及周边涉及此次拆迁的周围110个门牌号的1000多户居民,仅有极少数的居民选择搬走。

# n* T$ J. {" v$ ~. Y2 `- b% j/ l+ R

  一位八道湾11号院的居民说:“我们一共40多户,鼓励期内一共走了5户,而就在拆迁公告贴出后不久,附近的房子就上涨了五六千,我们就根本没法买。不是不想搬,而是拆迁补偿很难让我们买起房子,我们也希望改变居住条件。”

1 }0 {. |( I4 e

  对于四合院的大量减少,大多数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是城建部门不重视不保护造成的,这的确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与此同时,四合院原有住户对拆迁的默许甚至是期待,也加速了四合院的消失。

* ^8 {3 F$ V2 {/ F3 N5 D

  “不要总是骂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始人何戍中说,“我们不缺少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缺少的是公民的参与意识。现在文化保护99%的事都是政府在做,以后,公众参与应该在其中占到1/3。”

6 h+ [- `) W& t2 G

  参与2004年北京市政协四合院相关调研的城建环保委副主任王耀荣深有体会。“在旧城区,相当一部分居民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改革开放后,人们改善住房的要求强烈,这就需要政府帮助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他认为,改革开放前,古都风貌保护和百姓住房的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就日益凸显。

8 H$ X* S( |( Y5 l. z

  众所周知,好的四合院住起来是非常舒服的,但是北京大多数的四合院却是年久失修的,对于住户而言,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感情上的确是舍不得的,但是居住条件差又是极现实的问题。时至今日,前门的一个住户至今还常常让人们提起:一家三代人同居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常事儿。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则是依靠政府低保。

5 E0 P: [1 C% _% Z. s

  作为旁观者,都知道四合院的可贵,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住在条件恶劣下点雨就漏水的屋子里,空谈保护又有什么意义?

2 A6 n2 J- W% Y' \& u8 V. Y

  对于个体而言,提高生活质量是最现实的事情,生活质量提高了,才有闲情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所以当东四地区的四合院被拆掉时,只有一户人明确反对,其他人为什么不反对,理由显而易见。

& @. @# P! G3 R6 Q5 ~! [) E9 ^' ^

  所以要想保护四合院,保障改善四合院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是非常重要和非常现实的。对于那些年久失修,难以复原的四合院,可以拆掉。但对于某些可以修复的,应该想办法修复保护,对于那些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应该特别地保护,这样,四合院这个北京的符号才不至于面临消亡的危险。来源:记者观察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趁早都拆了,也就踏实了。当初蒙古人觉得江南人口太多,不好管理。不是有人就说了:都杀了不就没事了吗!
发表于 2009-11-6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从来没有住过城里,但是现在想想小时候每次去城里,感觉很好。但是现在胡同都快没有了,越说保护,消失得越快。
发表于 2009-11-6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起来很有道理,还谈到了“民生”问题,殊不知改善住房条件和保护四合院并不冲突,人是活的可以迁居他处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却可以保存不住人,作为旅游区保存,然而敌不过的,恐怕是地皮商房产商眼睛里赤裸裸的利益吧!

发表于 2009-11-6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看政府是否作为了,想留怎么也会留下,想拆无论找什么理由都能拆了

发表于 2009-11-6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个“钱”字闹的。

7 [4 o1 F4 r& x4 V

 

5 V2 l/ D9 r; x: @" P8 ^& a" i

还有,外来人口治理北京。他恨不得把家乡父老都迁过来呢。拆你北京几片儿平房算什么,反正老子有权利。

发表于 2009-11-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说保护,消失得越快!
发表于 2010-7-18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个“钱”字闹的
发表于 2010-7-19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10年剩下的20%恐怕也会不见了。
发表于 2010-7-25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劲儿拆!拆一所院子就销毁一个罪证!都是赃物,不拆,难道等着让本主要回去呵?
发表于 2010-7-25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物以稀為貴  慢慢的 慢慢的  政府就會大悟了
发表于 2010-7-25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被居民毁坏了 那怎么办?

: h4 E% y! G6 X# Q* i

那是一大片 重修一个院子不行 要修就修一大片

+ c- ^/ m. z2 L3 A

修得起?

发表于 2010-7-24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0-7-23 23:45:00的发言:
+ u. ?) V5 M- p% s- t+ { & j# e; e' Z! I+ K& ^, p8 [6 C " R7 ?2 L9 h3 W1 W W, ]3 E

问题是好院子都被有权有势的霸占了

8 C7 L+ Q% [2 g' t' `

 

% i D/ S0 c9 q# \9 V+ [$ w

破院子实在太破太小太乱 不好利用

' l' g& l, N/ l& T& U0 T s h; o* X% R: h' u

* ?& c' _+ n* \: V' W. F/ @. a; \3 N7 C5 v 去后海那片看看,带更道的大院子都被居民破坏成什么样了,老的建筑结构都被修房的工人拆的差不多了。您说的保护下来的都是精品我不能否认,但被毁灭的也都是精品,不能毁灭却被毁了,留下来的也在继续被毁中
发表于 2010-7-23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皮在2010-7-23 16:42:00的发言:
图书可以保留,文化可以传承,然而大量拆除的胡同和四合院是无法复制的
1 K9 R5 h6 I# j9 ~$ b

问题是好院子都被有权有势的霸占了

! D$ R4 y$ n9 D3 ?. N3 r( k {% w

 

3 l: i2 R. ?. S( q% d

破院子实在太破太小太乱 不好利用

发表于 2010-7-2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可以保留,文化可以传承,然而大量拆除的胡同和四合院是无法复制的
发表于 2010-7-23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抢来的,赶紧都拆了就对了!
发表于 2010-7-23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先抢到手再任由其破败,最后以危改名义拆掉。
发表于 2010-7-22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累斯顿经过盟军的大轰炸 在几十年里重建 还是古色古香

7 n( v2 h; X. \0 I; k9 c

我估计北京的四合院拆了还会建 金钱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发表于 2010-7-22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zjyang在2010-7-19 17:13:00的发言:
再过10年剩下的20%恐怕也会不见了。
; T+ K$ ]$ ]5 S

这个不会 拆了那么多 就是为了让剩下的这些无限升值

/ ?( [1 ^5 [# c0 `4 c/ x# T1 j/ g

清末民初 北京的老房子遍地都是 拆城门楼子都没人心疼

/ o1 B- {) j3 k9 E& f

如今拆的只剩下前门和德胜门了 才有这么多人来关注它 爱惜它

& m [" L' L1 y2 L

这就是辩证法啊

发表于 2010-7-22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0-7-22 1:10:00的发言:
3 _; | L" d0 d& y

德累斯顿经过盟军的大轰炸 在几十年里重建 还是古色古香

+ i& K Q( {7 G+ ^

我估计北京的四合院拆了还会建 金钱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 }% K9 z O z+ ~+ \7 V) ]

丑恶的罪恶的嘴脸暴露无疑!大家可以从中看到它想干什么了?

发表于 2010-7-22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种观点 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精华 它就不会消失

: u8 j) F; i9 V- K- ^& A

秦始皇焚书 毁灭的图书多了 但是那些广为认同和传诵的经典名著都保存了下来

7 m, [2 f- o3 H4 G% A& ]4 o# b) N

伏生拿脑子存 孔宅用墙壁藏 后人一代代的抄写 刻书 都把文化传承了下来

+ x4 K: L L- z5 E( t

就拿故宫来说 三大殿烧了四五次 次次重建 直到今天

) h9 `9 l* x( i+ q

好东西丢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00:18 , Processed in 1.17158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