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d) r2 c+ r1 v/ L& w
# k& |1 B! G+ B
) {5 ?8 j1 I2 w4 i% r+ F5 w1 a从运城假道风陵渡去西安。风陵渡是黄河边上一个重要的渡口,传说是为纪念黄帝时期发明指南针的风后而命名的。从前记得这么几句诗:
8 R- B& h8 H h; W1 v+ M, b) S ( f* i$ o5 A3 {9 T' ~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5 n2 x% O2 q3 u5 N/ z9 q6 P4 C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 H- P. k" U4 J& {4 N
m3 J. v7 [! q5 F0 I: z; F. W这里是秦晋的分界线,在风陵渡口,一架长桥风跨两岸,河的这边,是山西芮城,那一边连着我祖辈的故土——陕西渭南。
5 }( j: I" K/ F! i' J% V: b. {汽车驶过风陵渡黄河桥时,留诗一首:
* u9 F* @$ l% F ) [4 d1 E" k* u* k
朝霞尽染大运天,飞渡风陵赴潼关。
' |3 _+ |* d7 z( X' |; l& c千里钢桁云头过,一弯浊流雾中澜。
# {1 f) T! F: \3 b7 P; h远辈寻近根渭水,恩祖别辞植西南。
?+ N3 P9 d) c* R/ @2 a我心本盼乡音路,遍走山河恋秦川。
2 u7 x% v f9 w2 U , s2 A; c" N# H# r0 o0 H! `: {
M3 X- j* g9 D5 w1 W) y4 P
9 Q: U( e1 o: p' W
[原创]潼关城遗址
% f1 e. ]+ g9 N
2 {+ M6 A% [8 k
从潼关路过,想去看看传说中的潼关古城。虽然已有思想准备,这里的老城墙已被拆了,但仍然出乎我意料,拆得无影无踪,只在城外寻到一处复建的道观。
5 [% a9 T, X2 V
[原创]潼关城遗址
1 v6 R: J/ f m
" T0 b" h: I" [/ N- U老潼关城离新潼关城还有一段车城,老城也就一条街道。在街上连着问了十多个人,都说这里没有城墙,拆干净了。后来问到一个老人,他告诉说,街头河边还剩一个水门洞。 5 z* v7 x6 _. H9 }! e: O2 w2 K
[原创]潼关城遗址
& T9 ], S& J: Z
[原创]潼关城遗址
O8 V/ R" c1 q4 x3 i0 D$ T$ n8 H如果不是这个老乡引路,完全可能忽视这一处遗址,几乎就是一处普通的联拱桥。桥下依旧有水,但大部分地方还是被杂草所掩盖住了
[原创]潼关城遗址
; I$ z, Q3 ~9 J" T# a+ y
[原创]潼关城遗址
7 ?( a0 R8 B- d7 L
[原创]潼关城遗址
0 d/ o7 l: O! a2 }; h4 x1 Q1 K! k
[原创]潼关城遗址
; d6 X9 D; O# {7 |% }4 U水门洞的一旁就是一座铁路桥,从轨道磨耗程度看,目前这里依旧有车同行。在水门洞顺着城墙修筑方向前行约200米,还有一小段貌似城墙的遗迹,火车道从这段遗迹中间穿过
[原创]潼关城遗址
5 Q2 z0 \9 V+ r9 |! a 8 v. e0 X7 C& g6 [1 ?* N
站在老潼关城,老乡手指十二连城遗址,说哪里还有一些遗迹,由于路途较远,没有前往。
/ L, I9 z$ ]* Q: s& O. S7 t
[原创]潼关城遗址
. B, w# v% [5 W1 e2 W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潼关城应该还有好几处遗址,不过就是住在当地的人很多都不太清楚了。
[原创]潼关城遗址
% @+ A0 k; K( U$ K
[相关链接] + p; I- ?+ F" R/ }; l2 ?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 东汉建立初期, 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东汉的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 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这就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修建了两个重门。万九年(公元1601年)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约下临黄河的北面土城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而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俱砌了砖, 更加完美,雄伟可观。
明清的潼关城池,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30多外庵堂寺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障,,古色古香,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在这座不大的城池内,有如此这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在战火纷纭的年代里, 潼关故城历遭兵燹,民国二十六年——三十四年(1937—1945)年遭日本侵略军炮击、空袭和驻军拆毁、火灾,使本城遭到严重破坏。
1959年,三门峡水库拦洪,县城搬迁,城垣建筑物拆毁贻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