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转眼间,这群和平鸽,已经在中华大地的上空,翱翔了56个年头。56年来,它们飞跃过大江南北,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北京城的每一步变迁。也许对于我们老北京城,它们更有发言权。 2 J x1 ~' n3 v3 \" x" J" w
1 u7 Z8 u2 v( t: P$ \3 p( v但是,他们毕竟飞的太高,旅程太远,北京也许只是它们旅途中的一个休憩的小站。记录和保护住我们老北京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要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于是在经过了十一的三天休息后,朋友们又走到了一起,走进了胡同,开始了十月份的第一次考察。
: D7 R+ f3 b' t U# F, z: h到达新文化街东口的时候,飞哥、李大哥、胡胡已经在等。隔着一条马路,便看见三位聊的正欢! # F1 L- e) C: u$ `8 l
0 w0 H. }& c. t1 k- U可能是节日刚过,一时心情比较放松,亦或是一周没有走进胡同,大家对盼望心切,以至于以"掌柜的"为首的迷糊派的同志们,提早就赶到了"错误"的集合地点。然后两拨人互相等着对方迟到。还好掌柜的及时调整"方针",和鲨鱼、老老的北京一路赶来,压哨球儿一般的及时赶到。否则,就要他们"请客"了。而且今天又多了一位收听了广播后,前来参加活动的朋友。
9 \0 }- p! v/ Y- e7 P9 G' [* i- }, W
胡同人只有回归到胡同当中,才能够找到自己。几句调侃之后,各位便迫不及待的摩拳擦掌,亮出了各自的“家伙”。开始向新文化街里进发。 / J( b" j7 N( ?+ X
3 J% m6 [4 l3 `/ I
新文化街,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鲍家街。因明朝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璟府在此,而史称“石驸马大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而更名为新文化街。
4 w/ U# b4 j4 |" V/ U% g2 w
. c! y3 P+ \" n6 x6 a$ s如今的新文化街,已经是一条新旧参半的小街。现代化的大楼和古老的小院搁街相望。时缝中午,街上的车辆行人均不是很多。本来刺眼的阳光在街道两旁树木过滤下,柔和了很多,整个街道显得安宁,祥和。 9 a) x! B) M2 T$ E3 a6 E1 I$ X+ x
$ Q+ ?$ U+ v* }顺街北边向西而行,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东西。直到遇口右转,这是新文化街39号,一座店铺样式的随墙门楼,门楼已经被粉饰一新,看不出上面是否曾经有过字。不过,那块儿“保护院落”的蓝色标牌儿,告诉我们这院子,值得看看。 ! D6 a1 v6 J4 N' {/ c9 Q2 S |- @
! X: g7 q5 W6 M9 Y' Q$ B穿过街门,并没有什么足以让人兴奋的“景色”,相反却还有点儿失望。上前去询问一位刚好出来的住户,不想她纯属的告诉我们:“这里是中西结合式四合院儿。”说罢便匆匆离去。心中暗想,“肯定不止一两拨人问过她了。”
/ E! ~* S8 L7 N6 x+ C4 X, S4 [0 H: a5 m& @4 Z

6 o5 n% A! Y9 I* ~5 x; d% X走到二门儿的位置,顿时眼前一亮,方才证明她所言不虚。二门儿的门楼为一个平顶建筑,内檐处安有西式檐板,而门楼内的额枋上绘有苏式彩画,隐约可见“包袱”内彩画儿的内容是亭台等景色。很明显门楼曾经与院子内的游廊相通,四个“锁头”的残迹表明了,曾经这里装有四道屏门儿。整个二门给人感觉,典型的“外国皮儿包中国馅儿——新颖而有内涵。”
3 N- z3 q/ ~9 Y S7 T- d  $ C7 l* [, Z; _& W
+ T& L. [9 r8 N院儿内临时建筑物很少,而且都很靠边,一圈的游廊上都带有与二门儿相同檐板。显得院子的格局清晰,整齐。 * Y* z" B- w" W6 O) L' Z
: H' m% u3 {& i6 \/ A. s: ~
正房的位置,为一座二层小楼,是民国时期常见的一种楼房建筑形式。从楼的两边,都可以上楼。楼梯是木质的,还是原来的老物件,非常的狭窄,可能在维修的时候,为了坚固,在台阶上镶了一层铁皮。深色的扶手,球型的柱头,为这座小楼曾添了不少古老的韵味儿。
) | x6 V$ S9 y7 @1 v1 C' ?- c$ y; ? I3 }# f' m: o& A9 @# c+ M
7 V* b/ ^7 r5 f' h: ? 6 @' a/ [& V+ [& ?
登上二层,看到一位住户正在忙着什么,还未来得及打招呼,发现西侧的侧墙上,绘有一幅画,由于居民做饭的油烟以及灰尘,上面覆盖着一层油泥。那位住户过来说道,因为怕破坏了这幅画,所以一直没敢强行进行清理,并且拿一块板子当着,不过似乎收效不佳。注视良久,画的颜色白绿相间,隐约分辨出画中有树,有山,有屋,有桥,有水。是一幅景物画。
5 E m, a4 t; U! |$ I
5 X& b( r- U8 P' c) g( |4 K在二楼凭栏而望,尽览小院风光。发现西厢房是“联搭勾”的形式,虽然经过翻修,但仍可以明显看出,两房是相连的。这样,从位置上看,西厢房就成为了旁边院子的正房了。两个院子的的山墙上,均不例外的设有三叠式女儿墙。 那位住户过来讲解道:“这整个是三个院子,原来都是通着的。在解放后分开,这边作为了银行的宿舍。” 5 Z" w# C; n, Y: H+ q/ t
8 {, f6 `" K' W) w" E
/ [& P4 O+ R1 u4 C: i6 i
, J3 W: I9 q3 D4 |) S8 p' U/ O+ y: p. C H! H+ m1 J
也许是院子给人的感觉太好了,大家都陶醉其中,舍不得离去,连后来的fenken老师,也毫不吝惜胶片,一张接一张的“咔嚓”。直到要离开,各位才意识到,在这里消耗了太多的“弹药”。再呆下去,恐怕今天都要“交待”在这里了。
( W1 r: v+ S W: n( h2 u, j$ i% S! c
. `# a4 O' g& [! s! z 回到新文化街继续西行,不远处便是参政胡同。参政胡同北起手帕胡同,南至新文化街。因北洋政府时期,参政议院院长王揖堂的宅第在此而得名。其址就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部分校址。 2 y" l9 f3 F: s7 w- p
Q! Y0 g* ?& p4 C8 P

) V, _2 m9 q( |1 R! b/ s在参政胡同紧闭着一道的做东朝西的蛮子大门,看上去簇新簇新的,显然是被装修过。四个门簪上写着“吉祥如意”,戗檐上刻有砖雕,厢房和倒座房的山墙上均带有三叠式女儿墙。可是没有门牌,在他旁边不远的一个小门上挂着“参政胡同10号”的门牌。这便是曾经与刚才那个39号院子相通的那座院落。而这座大门可能才是整座院落的街门。 , H0 z% D& c% K, o8 C' G- `
* G: ?: t8 n9 Q; J5 R
这样说来,可能一边用来居住,一边用来经营商铺或者银号。可以说是老式的“商住两用型住房”了。
+ Y- |1 ^; h5 }
7 _& P, T, d: f) C4 k$ G 
- I3 t' R# Q) U: j/ Y在10号的北边,4号、6号、8号,三座院子的小街门围成了一个天井样式的空地,一棵石榴树恰当的站在一边,制造着一丝清凉。大家自然不能辜负了此一番幽静,在这里小憩了一会儿。其实胡同里的美,往往都是由最朴实的元素构成,灰墙、绿树、阳光,还有一群前来享受它们的人。 $ {# f0 t, @6 k9 S. L) T4 W( A
; v1 {- R3 D3 H: a# y( N 来到新文化街,鲁迅中学自然是不能不看的。不过只是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对建筑美感上的追求。凭借鲁迅先生的名字,我想它会安全的待在这里,恭候人们的来访。
/ [! \) D$ g6 ^9 `9 e3 Y9 _' y: G. v9 m1 D* b, u) B
西行至47号,这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圈门,门内两道铁滑道,上面的大铁门早已不知去向。进去一探,才知其中如此之深邃。 $ G* T0 U+ [: ~ g7 X8 V. o
j) i' s( r9 }7 _+ K5 M
拐了一道弯,有一道券门,墙上下镶着两件门轴箍。想道刚才的门道,感觉院子曾经被守备的非常森严。进门左拐,又有一道券门,上面安有一个“非中国”样式的垂花门顶(暂时这么叫他),显然是后按上去的。里面均是一派西式风格的建筑,石柱子被铁箍固定着,东房的外侧,按着一个百叶窗。现在这里是一个“老年之家”
, m% S7 |$ n6 w- a1 T
% x$ f4 v, U' M$ ~1 @9 F5 h 
- H! L! k) N" z& f6 g这样的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比较普遍。而在它的北边,却俨然出现了一道红墙。更为惊奇的是,还有一座蓝色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的中式传统建筑。论其归属,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7 k! F* M' S, r9 U, H k3 A6 H% [; T7 c" y/ I* ?% A5 L8 g
 2 h' B: k$ ]8 T3 O" Q/ u( l
 : t! Q1 C3 {+ Q. g0 P5 y
走过著名的克勤郡王府,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多看他几眼,太新了。
& Y: P I& V* I! q- V# F% ~ w3 F# W1 [" n$ s' i3 [( R% H, m
在克勤郡王府的西侧,有三个大院子,分别是新文化街65、67、69。据住在这里的人说,这三个院子曾经都是王府的附产。三个院子的大门,都是一派西洋风格,里面却也基本是乱七八糟。不过还是的找到一处较为完整老建筑。一排排筒瓦像一个身份证,将普通的硬山顶与旁边的王府扯上了关系,而显得有些贵气。 ' s3 a! p- P9 I6 i; \+ v
( \% ^6 @; v8 Y 其实这样的老院子,是最为矛盾的,关键就在“修”和“拆”的一念之间。大家背靠着簇新的王府,面对着这样的矛盾,面对着即将来临的答案,各自留下了对老北京城的未来感言。 ' u7 F4 v* K6 q5 [
: h1 Q% v0 i! U% l( o
而多愁善感并不是我们的风格,脚踏实地才是我们态度。一番释怀之后,便继续踏上了旅程。 8 |7 R+ S" W/ e& k2 e
$ j) R* I, F" J; b0 `2 o
斜穿过佟临阁路,走进东太平街。东太平街与西太平街阁街相对,名称由京城西南隅的太平湖而来。
# e2 Y# @8 e2 h5 _0 l- N; n, l7 U% v% |0 ]& C+ W: O
其东口有一片房子已经被拆掉,据居民讲,此片院子原来十分漂亮,并且有花园,有水池,有假山。并为我们指出了各个的位置。不过他提供的其他一些说法,恐怕就是他的个人杜撰了。只是他卖力向我们介绍的样子,着实可爱!
e% s# ?& ] l' B% M7 ^2 o
) u* |4 f) z- {' Q9 |, x8 S8 d 胡同内已经鲜有太规整的院落,只是有127号这座保护院落,仿佛镇巷之宝。这间院子格局还算完整,因为胡同地面逐年升高,院内已经低于地面不少。街门是一座金柱大门,四个门簪可谓“各有特点”,其一上刻一“康”字,其二字迹模糊不清,其三上刻一“寿”字,只是被拔出了一半。其四已经消失了。又是一组标准的“教科书”构件。
$ [9 p: Q2 k6 H1 }
# b( I) c6 {1 _+ Q 路至尽头,便是天仙胡同的中间了。天仙胡同以天仙庵而命名。
! |; ~9 p3 p, u# A! z5 W
; h; g7 {- p. }1 I7 v6 L4 G 对这条胡同兴趣,似乎远不及对其名称的赞美。而“天仙“的庐山真面目,亦被“保护”在浓墨重彩至下了。不过,在天仙与圆洪胡同拐角处,一个微微翘起的飞檐,还是努力的给小胡同儿留下了一丝天仙欲飞的意境。
* _6 k3 ^3 g2 t+ ?3 m! e! B% A9 w6 h. ]7 ]1 D$ H7 B/ ~% B
再次左转,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永宁胡同。其实也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时常听说,却一直不曾来看看,而产生的一种神秘感吧。 # v3 S3 @- e/ B
: W- C+ |4 p! i. C 永宁胡同西起天仙胡同,东至佟林阁路。也许是永保安宁的意思吧。
7 f- z- L6 l/ e% R* i/ V6 h3 y9 T% v. \% a4 U" [4 J% j( S5 E
胡同里面多是随墙门楼和小号的金柱门楼。虽然规制都不算高,却尤显整齐。 * k) F) K9 J. m- `2 N
1 ~+ o+ c5 O2 S$ u
35号是一座大车店样式的随墙门楼,但我想这里曾经并不是个大车店,门楼顶部位筒瓦的卷棚顶,下面有两个书箱型门墩。估计是旁边宅子的附产,亦或是一个作坊或是买卖家。 Y5 q4 k; Z# _& V0 Z2 m/ D9 b& O4 H
+ ^; z$ c; I ^5 G' \+ \ . s! j4 `# G$ V) j l r- u
& V* T& O" @7 P+ |永宁走了一半,我们便随着一条岔路,插到了光彩胡同。 , Q! Z6 z$ r8 c" f+ v7 t4 k- g. N
5 k2 ?* i' `7 n- R( Q9 g1 Z. e 光彩胡同,东起承恩寺胡同,西至东智义胡同。似乎不用查阅什么资料,就想到了他的本名。 ! q$ ?/ q# v" E
; E5 j# N+ _9 Q& I3 {+ y
这就是曾经的棺材胡同。明朝属于王恭厂的地界。它的位置正是北京内城的西南隅。王恭厂亦称火药局,专为京营的禁军生产火药。明天启年间,王恭厂发生了一起事故。瞬间天地震响,火光冲天。房屋倒塌了数万间,同时死伤数万人。
* D! C# U; \( C- b, k) d3 h* ^# _5 K1 V' @; {$ E
光彩胡同25号的建筑,中西融合的非常有趣。它的主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做法。而在山墙上方往往安装排山滴水的位置,顺着屋顶做了两排西式"T“字型的石柱。院内的其他房的山墙以及房檐下,无一例外的安排了这样的石柱结构。一时不知给这种做法,起个什么适当的名字,就先叫他排山石柱了。 2 i: H' A8 R& [1 _7 s
' I$ C7 ^- c$ P4 }$ j 前走不远,大家的“眼睛“全都瞄准了4号,一座蛮子大门。其实,真正吸引大家的,不仅是这座大门,还有门墩旁边的两位可爱的老奶奶。两位老人在门楼前谈笑风生,与高大的门楼,暗红的大门,斑驳的门墩相映成趣。看到这么多相机对准了他们,不但没有紧张和堤防之意,反而乐的更加开心。老奶奶笑的合不拢嘴,也成就掌柜的一张“笑不露齿“经典之作。
) Z6 V' k+ e1 _. R' e
3 n# m8 S. F* y: O+ O 这时,一位围观的大爷把我们指向了承恩胡同的承恩寺旧址。
5 [; ^+ ]9 g C; Q5 ^
/ F0 x4 J* K7 k9 I4 p/ H% G 承恩寺街明朝既有,以承恩寺而得名。在王恭厂爆炸的事件也牵连至此。《京师坊巷志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赵吉士寄园所寄:王恭厂灾时,承恩寺街有女轿八乘经过,女子轿夫都不见。有州吏目弟在街,与相识六人拜揖未完,头忽飞去,其六人竟无恙。” + \# j9 r0 ?: ^: O) e
. D& w2 K" M/ V" m+ N5 Q
承恩寺旧址,先今只剩下最后两进院落,不过从规模上来看,曾经是一座不小的寺院。仅后罩房就是并排的两座五开间的房屋,但现存的房屋全都不是筒瓦,可见寺庙很久以前就已经废弃了。
& ^) ]% b$ \7 C" d! v7 J: n! ~$ J2 `+ L4 t N+ x% [% o
一位院里的住户,兴趣盎然的为我们讲起他收藏的一个抱鼓型门墩,据他说,这是承恩寺后门的一座门墩。还有他在当年拆寺的时候,抢救回的四件琉璃瓦当。
1 S' t( V, O' o: r& t1 g
! d5 b0 @' o2 g 从承恩寺出来,已经是日落西山,一位老人耍着太极杆,悠闲的消失暮色当中。大家纷纷收起行装。此时,仿佛又想起了那群白鸽,也许今天它们就要离开,希望明年他们再次回来时,依然能降落在这座屋顶,而不会感到陌生。
5 X% y+ I+ [ N& {$ C5 P
5 x" V2 p7 |8 U8 G
8 N7 H! z; M5 g. V8 }) `
8 J! ?8 W+ I$ ^4 q5 F' z
# W& m: V& O8 A/ N, _" e " J4 a' L1 q1 m( o5 {
J; s& M( R5 E* Y9 L - h/ h* O& N2 M1 h/ P( {
4 e' ^! m' Q7 {, ]+ |8 m
4 W1 k$ l! U/ o0 z( l! p7 O7 u5 f; M
/ s" J- W4 b( D5 j0 G . M/ I( y9 E; n/ A7 ^# x$ U; e- L" b
7 O+ L/ r( u9 g$ a! n: }* g- M1 m M$ V- v6 w0 j
" A; v! q% T& Y& \* j0 j
4 D6 w z5 y, `. [% a
( [+ F1 ]: k4 d; c& ~+ @: Q, e( a- {# ]; M
9 V! _3 l, x7 g0 [8 B# [% x
6 ]4 m U m' I4 v$ e3 I m _" i% b" I1 u
9 s9 h y7 r7 A' A; {4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5: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