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p1 u0 f7 ^" D8 z2 \8 P[转帖]: ) y' T- L# m5 M1 s
5 ?; q& A- D4 G; A, }, b, `4 z' s
+ l) j( A4 k% ^6 L
○大雩(祷雨附。 )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无常仪。 洪武二年,太祖以春久不雨,祈告诸神只,中设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凡五,帝亲行礼。(已上《礼志》。 ) 三年六月戊午朔,以久旱祷雨,互服草履,徒步至山种坛露宿,凡三日。(《本纪》。 )七年五月,大雩。(《吾学编》。 )宣德八年六月乙酉,祷雨不应,作《闵旱诗》示群臣。 景泰六年五月己巳,祷雨于南郊。成化六年二月丁丑,祷雨于郊坛。 八年四月、旱,遣使祷于郊社、山川、淮渎、东海之神。(已上《本纪》。 ) 弘治十七年五月,畿内山东久旱,遣官祭告天寿山;分命各巡抚祭告北岳、北镇、东岳、东镇、大海。 嘉靖八年,帝谕礼部:“去冬少雪;当春,雨泽不降;当亲祭南郊、社稷、山川。”尚书方献夫等具上仪注。二月,亲祷南郊,山川同日,社稷用次日;不除道。冠服浅色,群臣同。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于大祀门外;余官于南天门外;就班陪祀。 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请筑雩坛。每风孟春祈后,雨时若,则雩祭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躬行祷祝。 十一年,乃建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风旱则祷,奉太祖配。(已上《明会典》。 )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礼志》。 ) 十七年四月,大雩。时将躬祷郊坛,帝谕礼部:“祷雨乃修省事,不用全仪,不奉祖配。”(《实录》。 )二十二年七月丙午,以久旱,亲祷雩坛。(《大政记》。 ) 二十四年四月丙申,上祷雨于神只坛。(《实录》。 )三十七年五月,大雩。(《大政记》。 )四十三年四月,大雩,(同上。 )四十五年六月,亲祷雨于凝道雷轩。 万历十三年二月,旱。庚午,大雩。三月甲申,大雩。四月丙午,大雩。崇祯元年五月辛巳,祷雨。 四年四月庚戌,祷雨。五月甲戌朔,步祷于南郊。(已上《本纪》。 ) % A4 a% k& f( Q3 c
$ t7 {6 o' `4 R0 K% a- o V ! n' r) R' s5 k8 Q: M3 y& G
[转帖]: % F/ J2 J2 \- q G
' f, i$ l$ {# O* I# w: J3 ?
郊祀天地,在中国古代历来是最大的典仪,也是帝王借以显示自己的崇高和尊严的一种方式。在汉唐以后郊祀越发隆重。
: ]. j* A3 f; \2 E; ^$ Z明清郊祀一般每年必举行三次,皇帝亲临主祭。 ! R* _9 Z3 e, E# Z; n, | c
第一次正月上辛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
3 }8 V. p' R5 E2 x4 B# F第二次四月吉日至圜丘坛举行雩礼(雩。音yu,古代求雨的祭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 H0 x+ ?* `) o
第三次冬至,至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
: u( J+ u9 w' G' R0 J( B. P
$ l$ x, r" W6 C' g9 [8 f* e % ~! I$ x2 M \. U! j" E1 l
9 R$ h1 q) t4 o- J. ]! r6 T
基本上在南郊。
2 K$ k* N2 @) I* t' D0 `
! j* S* }- I0 @, I4 F, w2 z* d. i至少有一段时间在泰元门外的雩坛: , h; d* }/ @) z2 L. _
) |7 z B7 g* Y- O% {- Z2 I
 , } e" T& z; ?6 Z
" ]' M7 j2 p$ K R - X0 q2 m. d- C) j! S2 z# i% l4 I$ N+ C
. s' D& Y' Y' M' a
$ x1 _% I0 K% b
% ?" u+ l" @; o- u4 x* Z- c6 l 7 u `: ]5 D! x' h( `9 i0 g
: F; W! ], q; O# L6 z
后改在先农坛南: 5 g- h: @" D/ F. X9 @3 Q |/ [
' a! w, U* H$ n b8 w/ H ) V' N8 N8 Q& R" y% S
[转帖1.]:
" ?1 M( ^* {9 g1 x- m3 c7 j 8 q( V9 Z" G& y1 u# O6 _* d, l* {# F
E' F% [ U: m0 O嘉靖二十四年四月丙申,上祷雨于神只坛。(《实录》。 )
$ }, J' F* \) t& w5 R) j `
) D2 r( T6 z2 Q3 J' ]
+ I5 c. V; @% r - }' N/ v" I9 ~
. W- v4 O2 t" \4 l( `9 o+ V[转帖2.]: / g. o! ]. e; r8 E4 [4 A. u
R- f" u6 a; [" l
神祇坛,在太岁殿正南。 - A8 F: O0 j4 d7 D- P
坐北朝南,前后有门,四周有红墙围绕。
# }$ e* Z3 b' F9 L& I. C3 w5 Q南门,又称神祇坛门,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砖砌大门三座,上有石额“神祇坛”。
2 {* G' a# B) y* Y |2 z北门,又称雩坛门,黑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砖砌拱券门,上有石额“雩坛”。 6 h- D- n' z" J
墙内有坛两座,东为天神坛、西为地祇坛,均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1 Y5 b. l: V5 u! o6 a4 X; @天神坛,南向,砖石结构,方形、面积为17米、高1.5米,四面有台阶,每阶九级。 7 m& V. N$ F$ w- g! i
四周有砖砌围墙,并夹有石雕棂星门:南三座、东、北、西各一座。 ' p; o! [; R5 A3 d
坛北有白石龛四座,高约3米,雕流云、海水江涯纺,这四龛分别是风、云、雷、雨四神。 * a: q2 `& G8 O
/ o9 o( y' k7 a h$ P/ w
1 g: k/ J9 D( E9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