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 x$ l, I y1 U& U; j 2009年7月,炎炎夏日中我们惊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即将被拆除。经过多方的努力,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于09年11月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得以留存。如今夏日又至,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就要过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后续保护工作却迟迟没有展开,令人心忧。为了继续推动公众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0年5月9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客厅举办了名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公众参与力量”的讲座。在讲座中,CHP的创始人、文保法律专家何戍中担任主持,讲座嘉宾包括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编委、《城记》的作者王军,梁林故居保护方案设计者、CHP志愿者谭雅宁和尹璐,以及申请梁林故居文物认定志愿者代表张培。
讲座开场,何戍中首先对“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公众参与的力量”进行了题解。梁思成林徽因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是二人在1931年—1937年的居所。六年的时间里,两位先生从这里出发,探寻着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建筑瑰宝,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因此,对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一直以来,说起文化遗产保护,人们总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但实际上,来自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公众力量应该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的梁林故居拆除中,政府和企业都承担有不容推脱的责任,而公众参与的力量成功的阻止了拆迁,获得了胜利。一方面,这证明了公众参与力量的巨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梁林故居的保护只完成了一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因此,本次活动的组织目的就在于继续发展公众参与的力量,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 q7 r2 T1 e8 J* i \( Y 开场过后,王军向在场听众讲述了梁思成林徽因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所做诸多努力。多年来,王军一直希望能给梁林二人写传,做了很多档案整理的工作。然而就在去年夏天,他得知了梁林故居即将被拆除的消息,心中悲痛之余,撰写了多篇文章,呼吁公众和相关部门关注此事。通过PPT,梁林的合影、北总布胡同卫星图、故居格局平面图等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让大家对梁林故居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而那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拆迁图片,也让现场气氛变得格外凝重。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居住的六年时间里,发现了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山西五台的佛光寺等诸多文物古迹。在随后到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正是因为他们向军方提交了炮火应当避让的中国文化遗产保存名录,才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全。
[转帖]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公众参与的力量
% g1 S: D2 Y" l$ }; r# P 王军认为,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政府也由过去的对立态度向着当前的合作态度发展,表现出了一种进步。但是在这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公众参与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存在,使得中华文明千年传承不断,留下了如此辉煌的文化遗产。 ; C) P! i% ]% E4 i9 P
面对拆除的故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位志愿者设计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方案,在本次讲座中,她们详细的讲述了规划的设计方案,并强调了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纪念性的设计理念,希望修建的纪念馆能在低预算的基础上,体现出互动、时尚等特征,成为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两位年轻的建筑学专家对北京旧城的保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这其中,理想主义的精神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希望和未来。
& Y+ r0 q0 v _# e5 L
[转帖]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公众参与的力量
7 c8 a8 }/ p$ ]9 z# I# K 在此次的梁林故居保护中,有7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请将梁林故居认定为文物,未果后向国家文物局提请行政复议,并获得支持,故居最终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志愿者代表张培在讲座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诉讼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并且呼吁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梁林故居的文物认定诉讼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专业和行业并不能决定什么,对文保事业的关注与参与才是真正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每个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 G: V( q; j' @) ?, u
在随后进行的提问时间,大家积极发言,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场听众和专家针对旧城保护的意义,城市未来发展,文保法律的执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充分体现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热情。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在公众参与中不断走向成熟,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将在公民心中扎根生长。
8 Z: L) {) b: X* O; h, b7 y五月 11th, 2010 0 V& w+ T* L0 N6 o/ I9 k" a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