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 那时耍猴的艺人和现在影视中出现的有所不同。艺人肩扛一根有拳头粗细、约三米长的毛竹筒,在距尖端一米处,绑一根约一米长的横竿,横竿的两端吊一根粗麻绳,栓到竖竿的顶端,自然成了“伞”字形,另背一只木箱,箱上坐一只小候,瞪大两眼东张西望,艺人还牵一只哈巴狗。一路行来一路筛锣。表演的节目有后空翻、倒立行走、钻罗圈、骑狗、狗拉猴车、猴拉车等。小猴身穿一件红坎肩儿。在所有的节目中,以猴戴面具最吸引人了。艺人打着锣,牵着小猴,绕场一周,念念有词,半唱半说地演唱民间故事。小猴走到木箱前,打开木箱,拿出一顶盔头,像戏曲舞台上帝王将相所戴的一模一样,做工极精细,只是尺寸小了许多。艺人根据小猴戴的盔头样式,唱出不同的故事。如果小猴戴顶八棱倒缨盔(戏曲中叫“八面威”),双手握住一根棍的两端,将棍横放在颈后,艺人就唱“负荆请罪”的故事,那面具很似戏曲中的脸谱。小猴走早箱前,拿出一个面具,往脸上一扣,其实它根本不会戴,在脸盔嘴部里面有一根横棍,小猴用嘴咬住那跟棍,两只眼透过两个小孔。最使人发笑的是有时候猴子将脸盔戴颠倒了,那假脸的下颚向上,猴子的脸还露在外面,眼睛一眨一眨,东张西望,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那盔头在一场里要摘戴多次,所以老北京有句俏皮话:猴的帽子――戴不坏,摘坏了。它比喻一个物件还没派上正经用场,便折腾坏了的意思。 最后一个节目是艺人让猴子爬到毛竹筒的顶端,那猴子龇牙咧嘴,说什么也不往上爬,艺人手拽着绳子说:“每天好好儿的,今儿怎么不练了!怎么喳!”那猴子眨扎眼,纵身一窜,到了艺人的肩膀上,用手扶着艺人的耳朵,把嘴帮到艺人的耳边,做耳语状。那艺人听着不住地点头:“噢!噢!”然后冲观众说:“它说肚子饿了,跟诸位讨个烧饼钱。”便开始“打”钱了。那猴子也跟着艺人绕场打钱,有人将钱扔到小猴拿的帽子里,那猴子便敬个礼。孩子们又是一阵欢笑。不知哪个孩子淘气,将一个小石子扔进小猴的帽子里,那猴子照样行个礼,那淘气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打”完了钱,艺人对猴子说:“这回有了烧饼钱啦,该练了吧!”那猴子便快速地爬到那竹筒顶端,将身一伏,一动也不动,艺人双手紧握竹筒,底部戳地不动,将竹筒划圈似的转起来,两三圈后,就收场了,演出到此结束。 艺人收拾道具走去,有几个孩子依然尾随其后,还想到另外的场地再看一场。有的孩子有小石子投向猴子,嘴里还不停地喊着“猴屁眼儿着火”猴子被逗得不耐烦了,瞪起两眼,想窜起来,孩子们高喊一声,向四外散去。 类似这样开心的场合,差不多得一两个月才能遇到一次。所以孩子一说起话来,那小猴便是他们最感兴趣话题。说起来眉飞色舞,即便是将石子投入小猴帽子里的讨嫌举动,也当作一件美事来炫耀,这种情绪少说也得持续两三天。如果有的孩子没赶上看耍猴的,那才叫真的后悔哪! ――摘自 中国书店《老北京的街头巷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