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20|回复: 24

[原创]我的妈妈和她的北平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8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妈妈在前两年陆续写的回忆录的一部分。

三、北   平
      北平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八岁到二十一岁,我都是在这儿度过的。解放后,我回到解放了的北京,又在这儿度过十三年。
      北平这个古老的城市,有很多风景点:北海、中南海、景山、中山公园、太庙、颐和园、香山等等。我读中学时开始到这些地方去游玩,读大学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到中南海去滑冰,到北海去划船。那时中南海十分幽静,游人不像北海那么多。中南海还有房子出租,我的音乐老师老志诚(著名音乐教育家,40年代为北师大音乐系主任,后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就租了两间住在那里。他租的房子靠近水边,环境很优美,水中有荷花和浮萍,岸边有垂柳,我当时想,这真是神仙住的地方。中南海没有太多游览的地方,不像北海又是五龙亭,又是九龙壁,还有许多假山和花园,还有些有名的餐馆,比如来今雨轩的西餐,长美轩的栗子面小窝头等等,所以北海比中南海的游人多。
       那时北平的交通工具很少,只有一条丁丁当当的有轨电车,没有公共汽车,如果想坐车,就只有喊黄包车。黄包车到处都有,很方便。学生们上学多数是骑自行车或步行。我上小学时,起初家住得很远,就是坐黄包车;后来家搬得离学校近了,才步行上学。

四、我的学生生活
      在我八岁那年,母亲回到柴沟堡,接我到北平去。这是我懂事后第一次看到母亲。我怯生生地走到她面前。她对我并不亲热,我也不知道如何对她。她只是对我说,过几天要带我到北平去读书,说是我父亲决定的。父亲十九岁时生的我,以后回没回过家我不知道。反正自我懂事后他没回来过。母亲在家没住几天,祖父母待她如上宾。这几天中她为我缝制了一件黄色的连衣裙,临走前,叫照相馆到家来给祖母和我还有表妹贵荷(我三姑的长女)一起合了一张影。母亲不许我接触我的奶娘。奶娘听说我要去北平,来看我,我们只能偷偷地在祖母房中见面。奶娘抱着我哭了,我不知怎么心很硬,没有哭,只是安慰奶娘,让她不要哭。
      母亲带着我上路了,外祖父到车站来送我,并给我带了一些点心和瓜果,让我路上吃。这是我和外祖父最后一次见面,我到北平后不久就听说他去世了。
      我第一次坐火车,觉得很新奇,一路不住地往车窗外面看,看见那电线杆、树木不住地往后倒,柴沟堡的影子逐渐消失在我的眼里。我不觉有点想我的祖父母了,但在我陌生的母亲面前我没敢说。不知为什么,我对她有些惧怕。
到了北平,父亲到火车站来接我们。我对父亲也是陌生的,但他那和蔼可亲的脸色不像母亲那么冷漠,所以我不惧怕他。那时我们住在西皇城根胡同一个小四合院,我们家住在正房、西房,东南房是姓张的一家,他家有一个男孩儿,常在放学后和我一起玩。
      我的父母二人都是中学教员,父亲在温泉女中教书,母亲在师大女附中教书。他们二人的收入加上祖父接长补短地接济,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宽裕的。我的父亲和祖父一样也爱养花。我家院子里有四盆夹竹桃,还有四盆玉簪花、两缸金鱼,父亲都亲自侍弄{这是在他失业以后的事}。
      我们家雇着两个保姆(那时叫老妈子),一个做饭,一个打扫房间、洗衣服。母亲让我住到保姆屋里,让她们照顾我。因我在老家和祖母住在一起时,经常从炕这头滚到炕那头,祖母赶着给我盖被子。而在这里睡在一张小床上,我依然滚来滚去,经常滚到地上也没人管,直到我醒来自己爬到床上。为了避免滚到地上之苦,我就板着,直直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这样一直睡到天亮,再也不掉到地上了。我这个睡觉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6 r: q( f0 I: x'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8 8:02:32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8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大二附小
      我小学上的是师大二附小(现为实验二小),在手帕胡同,我在老家已读完小学二年级,母亲怕老家学校的水平差,所以仍教我再读二年级。那时我家住在西皇城根,离学校远,所以中午饭在学校吃,学校的伙食挺不错的,八个人一桌,四菜一汤,每天有一个老师带着我们吃。我上下学都坐黄包车,上学时由保姆为我喊车,下学后我自己喊车,由保姆付钱。每天大约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到家后保姆给我一些东西吃。那时我们的作业是在学校完成的,副主任老师带着做,所以回家后就自由了,我就和张家的男孩儿一起玩。有时玩过家家,有时跳舞。我把槐树花用线串起戴在脖子上,戴在头上,跳我自己编的舞。

      读四年级时,父亲给我买了《寄小读者》,我开始接触了新文学,玩的时间就减少了,开始读起书来。读五年级时,在北平读书的六姑给我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我开始接触古典文学。我对《水浒传》有浓厚的兴趣,看过一遍又一遍,书中的人物和种种情节我记得特别深,。我最崇拜的是鲁智深和武松,还有阮氏三雄也是我喜爱的人物。我讨厌宋江,虽然聚义厅他居首位,众英雄都尊崇他,我却觉得他是个伪君子,特别是他后来的投降,令我十分反感。《三国演义》却不像《水浒传》看得次数那么多,但一些主要情节也都记得很清楚。《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和张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但我不喜欢刘备,我对刘的印象和对宋江一样,觉得他是个伪君子。除这些书外,我还偷看父亲书架上的书。那时《世界文库》连载《金瓶梅》,我虽不全懂,也囫囵吞枣地都看了,还有什么《啼笑姻缘》、《镜花缘》等闲书,也都能看懂。
         我在小学里是个淘气的孩子,课间休息时常和同学打架,弄得老师罚我站;在课堂上老和同学说话,所以我的操行总是丙。我的算术一直不好,总是得丙。语文可以,特别是作文成绩好,还能得个乙,有时还能得个甲。我最好的功课是音乐,识谱能力特强,老师教五线谱,我一学就会。上纪念周时,全体唱国歌,起初是音乐老师弹琴,到我上高年级时,老师就叫我弹。我弹得很自如,很好,受到校长的称赞(这也奠定了我后来学音乐的基础)。 
    
      这一个寒假,除五姑、六姑监督我做作业外,我又和二哥一起玩了。我还到大姨家去玩过一次,和几个表姐妹在她们花园捉迷藏,踢毽子。玩累了,若珊姐姐就拿点心给我吃。他们把点心装在一个白瓷尿盆里。我好奇地说:“你们家的点心怎么装在尿盆里?”表姐妹们哈哈大笑。若珊姐说:“这是干净的尿盆,点心装在里面不干。”我在她们家吃过午饭才回家。我还去看了外祖母。这时外祖父已去世,外祖母满头白发,让我上炕坐在她的身旁。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外祖母了(外祖母去世时,大姨已搬到北平定居了。大姨在外祖母病危时就回去了。她的死讯传到北平,母亲没有回去,叫我代她回去给外祖母送葬。大姨怪她没有亲自回去,派个小孩子来有什么用。丧事办完,我和大姨一起回到北平)。祖父看我穿的棉袍太油,为我做了一件新棉袍。这个寒假我过得很开心。

 

2 w4 F* ~ C' c9 V8 n2 _: M0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16: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我的妈妈和她的北平

香山慈幼院附属第三校

在初中阶段,我的功课依然平平,不过操行的评语比小学时强多了。这时我年纪大了,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没有发生过打架的事,而且还热心地帮助别人。

这三年里,我醉心于武侠小说、福尔摩斯,和同学们传着看。我们家没有这些书,都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母亲并不知道我看这些书。我自己独自住在南房,母亲对我很少过问。我有时晚上不睡觉,想偷着看,就用一大块黑布把窗户挡上,一看看到半夜,第二天照常起床去上学。

父亲在我读初一的下学期找到了工作,到四川去了,先前他每月寄钱回来,七七事变后就和我们断了联系,也不寄钱了。母亲就向祖母要钱,供我上学。由于祖母付钱,母亲再也没提过不让我上学的话了。

在父亲没走前,我们家由二舅从老家找了个厨子老杨。老杨很忠厚老实,一直在我家。父亲走后,我们家不再雇保姆了,老杨做饭兼带妹妹,每星期雇一个临时工洗衣服。七七事变后,我们没有家了,老杨才到大姨家去当厨子,一直到死。老杨是个大好人,他对我很关心。父亲从朋友处弄来一条小狗,后来小狗长大了,是条狼狗。这条狗和我感情十分好,每逢我放学回来它就满院子跑,而且扑到我的身上舔我的脸。老杨也很喜欢它,喂它的事就由老杨来担任。老杨还养了一只黄猫。他对这黄猫特别亲,每天没事时就抱着它和它亲,并说着一些我不懂的悄悄话。老杨怪可怜的,他没有什么亲人,就把我们当他的亲人。

    我们这个学校校址在帝王庙,中间的大殿里有个台子,是从前供奉帝王的地方,牌位就摆在这个台子上。帝王庙做了我们学校后,就把牌位堆到一边,这台子就作为我们做纪念周的讲台了。我们还在这台上表演《麻雀与小孩》、《蝴蝶仙子》等当时流行的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这个大殿很大,十分凉快,暑假我准备考高中复习功课时,经常到这凉爽的地方来。大殿外面东西两边的殿堂就作为初中班的教室。后面还有个大花园,里边有不少树,有一口水井,离井不远有一排水槽,是住校生洗衣服的地方(七七事变后,我和母亲、妹妹住到学校里,我也曾在这里洗过全家人的衣服)。后院有一座二层楼(现已拆除,复建了祭器库),是高年级姐姐的教室。后院左边有一排房,除有几间琴房外,其余的是住校生的宿舍,住的都是从香山慈幼院小学毕业后转来的孤儿。她们包括吃饭住宿都是免费。这是熊佛西先生的慈善事业。

" a- G9 g% E$ n! f%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14: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的失败率怎么那么高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日本军进了北京城。这时我正读初中,就是这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前夕,我的祖父去世了,母亲领着我和妹妹还有厨子老杨一道回到柴沟堡去奔丧。    丧事办完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日军进入了北京城,柴沟堡也来了日军。当时柴沟堡与北平的交通断了,我们全家逃难到乡下阮家窑。祖母坚持不走,她要守在家里,三姑、六姑也不走。我随父母亲带了一袋银元,老杨背着妹妹,一同逃到乡下阮家窑,在那里租了一间房,老杨做饭,父亲每天早晨到山坡上去散步,散步回来吃早饭。在乡下交通闭塞,什么也不知道。二舅有时来看我们,说些城里的情况。有一次,二舅来说火车已经通了,父亲得信后先走了,没过几天母亲带着妹妹、老杨也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乡下。

        我回到北平时,母亲住在大姨家,老杨已成为大姨家的厨子。大姨还请了一个保姆董妈,管打扫房间、洗衣等等杂务。这个董妈也无亲无故,一直跟着大姨,大姨全家到解放区去时,她也去了,解放后回到北京,大姨一家人各奔东西,就把大院胡同的房子交给了董妈,作为姐妹们聚会的地方。平时董妈自己住了正房一大间(姐妹们聚会就在这一间房),其他的房间都租出去了,她就以房租养活自己,直到死去。

( F% g( E4 Y8 k# r*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19: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0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道栅栏

 到老家奔丧期间,大姨把我们在泰安侯胡同的房子退了,把东西搬到她家。我喜爱的那条狼狗,因无人照管,被车压死了。所以母亲回到北平后暂时住在大姨家。后来我回到北平时,因误了功课,若珊姐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为我补习功课,使我不致留级。那时她已在师大女附中读初中三年级了。我经过补考,顺利地升入初三。我们在大姨家没住多久,母亲在幼师找了一间房,我们就住到学校去了。自己开伙,学校的一个勤杂工每天为我们生一炉火。夏天,我们就在那勤杂工住的院子里,生一个煤球炉子,在上边做饭。主食常常是买现成的,就在炉子上热一热,主要是做菜。做菜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我只会做炖菜,土豆熬白菜、土豆炖茄子、熬豆角等等,也放些猪油。大姨接长补短地让厨子老杨给我们送些饭菜来,有时送包子、馒头,还有红烧肉等。冬天那勤杂工给我们的屋子生一个火炉子,做饭就由母亲来做了。到我上高中后,由于每天三顿饭我都在学校吃,母亲就和妹妹吃饭了。她们怎么吃,我也不管了。

我们每礼拜六、礼拜天都到大姨家去过,吃完早饭去,吃完晚饭回来。有时母亲不叫我去。我就在附近的小铺买葱油大饼吃。这是我最爱吃的饭。我一个人在家可自由啦,到琴房去练琴,看我爱看的武侠小说。其乐也融融。

大姨父在家住了几年就走了,说是到延安去了,我们大家都能保守秘密,谁也不说出去。忽然有一天,大姨父和一个青年人悄悄来到家里,大姨把我们叫去(那是在七七事变前)和他见面(那时我们住在泰安侯胡同)。因为他们住不了几天就要走,所以我们天天去。在这短短的几天里,那个青年人教我和表姐妹唱了几支歌。一支是《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一支是《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还有一首《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这几首歌我至今仍会唱。过几天,他们匆匆走了,直到解放后我回到北京,才见到大姨父,那青年则再也没见到过。

今天的三道栅栏胡同

- r& A: K: |, @/ q(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20: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历一二·九运动

我读初三那年,北平掀起了一二·九运动,大学、中学的学生纷纷上街游行。我们学校的校长张雪门先生是个比较开明的人士,他不禁止学生上街,所以我们学校的同学都上街,我也随着同学们一道去了。我第一次上街就遇到军警的袭击。当我们的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一带时,军警们开来了水车,用水龙头冲我们,还拿着木棒打。队伍被打散了,我被一个大姐姐拉着拐进了小胡同,我们 跑着跑着,找不到队伍了,就往家跑。到家后,母亲见状大怒,责骂我,并说要我写信去问父亲是否同意我上街,没有得到父亲的许可之前,不许我再上街。我根本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如何给他写信?这分明是母亲的借口,就是不许我再上街。我不明白母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爱国也不对吗?那时若珊姐在师大女附中读初三,她在学校是活跃分子,组织同学们上街游行,大姨并没有不让她上街呀!后来她上的是贝满女中。贝满女中是教会学校,是很严格的。若珊姐表面是读书好的学生,暗地里做秘密工作,直到一二九·运动结束。有一次我上大姨家,正赶上若珊姐约几个同学在家开会,她看我来了,就问我:你们学校条件那么好,你为什么不上街呢?我不愿说出是母亲不许我上街,怕丢了她的面子,就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久,张雪门校长举家南迁。他是不愿在北平过亡国奴的生活。这是个有骨气的长者,我很敬重他。他走后来了个姓刘的校长,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同学们都管他叫刘猴。刘猴可不像张校长那么好,他为人尖刻,动不动就在纪念周上骂学生。同学们给他起那外号,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刘猴对我家还好,我们住在学校的那阶段,他也接长不短地给我们送些菜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种肉炒笋丝,南方口味,我很爱吃。

一二九·运动过后不久,若珊姐因参加了民族先锋队(简称民先)暴露了,有被逮捕的危险,组织上通知她赶快转移。大姨亲自送她去天津。她走的那天,我们都去送她。在天津找到和她接头的人,大姨就回来了。大姨回北平不多久就接到她的来信,说已安全到达目的地。我和她直到北平解放后改称北京时,才又见了面。这是后话,以后再谈。

发表于 2006-4-9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下三道栅栏41号是老号吗?如是,有人去时代找一下。谢谢您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文章。致意。 & M: @+ X* F% l3 Y, N8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9 21:32: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平师范学校

我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北平师范学校,这就是我的高中阶段。我若考不取这个学校,母亲就打算让我去考师大女附中。前面说过,母亲曾在那里教过书。但我一考就考上了。

北平师范学校分男女两校。这所学校免费供学生一日三餐,还发制服、运动服、运动鞋。从此,我每天早起后就赶到学校去吃早饭,直到吃完晚饭、上完晚自习才回家。按规定,学生该一律住校的。到我们这一级,因宿舍拥挤,就让家远的同学住校,家近的走读。

我们女校的舍监姓梁。她很严肃,不苟言笑。她除管理住校的同学休息外,还带着我们吃饭。吃饭时她和值周的同学坐一桌。吃饭前先让同学们站起来,她说几句话再坐下来开吃,同学们背后叫她大妈,还编了一只歌:大妈独坐深闺中,思想起来好无穷,怎不叫人痛心胸,嗯……

数学老师是全市闻名的数学老师,教课特别棒,好几处学校都聘请她,所以她特别忙,总是匆匆来又匆匆去。她不苟言笑,只是有一次她笑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在讲奇数偶数时,她说哪个奇数呀,这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她也禁不住笑了,因为这奇数正和我的名字琪树谐音。这一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还有一个教家政课的老师,我忘记她的名字了,但她的课我却没有忘记,我们从她那儿学会了缝纫,学会了几样烹调,我记得起的有炸虾球、土豆泥、教具是学校备的,她教我们做完,就让我们一人一口吃那菜。我把这几样菜的做法带回家去,在星期日做给母亲和妹妹吃,她们都说好吃。我上高中以后,母亲对我不那么严了,多少给了我一些自由,所以我得以在星期天和同学一起去玩(什么原因以后再说)。

    在北师我们除上课外,也有一些自由活动。那时每周有一次各班级的表演,是全校在一起,由教导主任王祝辰主持。校长有时也参加。起初我们班总是选我上去弹钢琴或独唱。后来女校十一甲级组织了一个小弦乐队,有二胡、笛子、箫,她们偷偷地练,被我们发现了,同学们着急了,这岂不要超过我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好胜的,大家商量对策,我提议我们组织一个合唱队,练几首歌登台表演,赛过她

们。大家同意了。由谁来组织呢?我说:我当指挥,我教你们唱。于是一个小合唱队很快建立起来。我们命名枫叶队。我们先学了两首歌,一首是《老黑奴》,另一首我记不起了。我们课余时间练,很快就练熟了。我们不单齐唱,还练了轮唱,因此在表演那天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得到全场的掌声。我们超过了甲班。她们气得要命,又练新曲子。我们也不示弱,我向潘老师借歌本,先自己学会,再教我的伙伴们。前面已经说过,我读小学时就会识谱,学歌在我是轻而易举的事。选哪些歌,潘老师给了我一些帮助。我和伙伴们一起商量着选。又选了三首,当然又是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后来训导主任让我们练一首歌,参加全市中学生歌咏比赛。潘老师给我选 了一首《海燕之歌》,这首歌难度较大,其中有变调,又是女声二重唱。我耐心地教我的伙伴们在变调的地方怎样把握音准。因为将来要钢琴伴奏,有过门,在过门的地方,我便哼着。平时我们自己练,到快参加比赛时,潘老师来给我们伴奏,我们练得很纯熟了。比赛时,我镇静地指挥我的伙伴们,跟着琴声,我们唱得很自如,跟钢琴伴奏很和谐,演出效果很好,我们得了第一名。那时北平是伪政权,但我们不管那些,我当时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只要有表现我才能的机会,我就不放过。这次母亲也没有干涉我。

    这时我在学校里已小有名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奖我,都鼓励我在音乐方面能有造就。 5 E' E; w1 O: L6 _: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22: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9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细瓦厂母亲的回忆录绝对值得好好品味。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谢谢后细瓦厂,谢谢您的母亲。继续期待。
发表于 2006-4-9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曾老师您和您母亲跟我奶奶肯定有不少共同话题,关于哈尔滨,关于师大女附中,关于那个年代的北平,我准备印出来拿给我奶奶看看;

2.您发帖或者回帖的时候一定先刷新一下,那样再发的失败率会大大降低。

发表于 2006-4-10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样的文章,总是不免些惆怅感

但这就是人文情节。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m9 R) j& G) ^4 C-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22:5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师大原址现为实验一小,就在南新华街西侧。

杏坛宾馆是北师大的图书馆原址。

. Q! ] y( z;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9:19: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苜蓿在2006-4-9 22:55:18的发言:

1.曾老师您和您母亲跟我奶奶肯定有不少共同话题,关于哈尔滨,关于师大女附中,关于那个年代的北平,我准备印出来拿给我奶奶看看;

2.您发帖或者回帖的时候一定先刷新一下,那样再发的失败率会大大降低。

$ ?& t) [ N5 V%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0:23: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老的北京在2006-4-9 21:30:38的发言:
再说一下三道栅栏41号是老号吗?如是,有人去时代找一下。谢谢您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文章。致意。

是老号,我去找过,没找到知情的老户。估计应该是胡同南侧。因为老号一般是在北侧由东往西数到胡同西口,再从南侧由西往东数到东口。

发表于 2006-4-10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的帖子!特别是那些老照片!~真好~

还有您闺女挺好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1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仨儿在2006-4-10 21:42:45的发言:

多好的帖子!特别是那些老照片!~真好~

还有您闺女挺好看的~

我闺女说:“谢谢夸奖!”
发表于 2006-5-17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6-5-1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后细瓦厂)[原创]我的妈妈和她的北平

对于老一代人的真实历史记录,决不能等待别人去代劳,只有自己动手,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父母,认识自己,

有机会这样的文字,应当下些力气。图片是论坛的一只脚,而文字是另一只脚,缺一绝对不可,如何把这块的宝藏发扬光大,大家要积极参与并提请有关领导重视!!!!

发表于 2006-9-16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平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发表于 2006-9-17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后细瓦厂在2006-4-9 0:25:55的发言:

香山慈幼院附属第三校

在初中阶段,我的功课依然平平,不过操行的评语比小学时强多了。这时我年纪大了,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没有发生过打架的事,而且还热心地帮助别人。 ' f2 w% K1 R1 {: E0 B

这三年里,我醉心于武侠小说、福尔摩斯,和同学们传着看。我们家没有这些书,都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母亲并不知道我看这些书。我自己独自住在南房,母亲对我很少过问。我有时晚上不睡觉,想偷着看,就用一大块黑布把窗户挡上,一看看到半夜,第二天照常起床去上学。- f6 l g, w+ L2 K4 ^/ b S- }; y

父亲在我读初一的下学期找到了工作,到四川去了,先前他每月寄钱回来,七七事变后就和我们断了联系,也不寄钱了。母亲就向祖母要钱,供我上学。由于祖母付钱,母亲再也没提过不让我上学的话了。 7 s5 w: P+ W9 x# _. r' G. G

在父亲没走前,我们家由二舅从老家找了个厨子老杨。老杨很忠厚老实,一直在我家。父亲走后,我们家不再雇保姆了,老杨做饭兼带妹妹,每星期雇一个临时工洗衣服。七七事变后,我们没有家了,老杨才到大姨家去当厨子,一直到死。老杨是个大好人,他对我很关心。父亲从朋友处弄来一条小狗,后来小狗长大了,是条狼狗。这条狗和我感情十分好,每逢我放学回来它就满院子跑,而且扑到我的身上舔我的脸。老杨也很喜欢它,喂它的事就由老杨来担任。老杨还养了一只黄猫。他对这黄猫特别亲,每天没事时就抱着它和它亲,并说着一些我不懂的悄悄话。老杨怪可怜的,他没有什么亲人,就把我们当他的亲人。 , t4 m B* ]) ~* Y/ Y, l+ J

    我们这个学校校址在帝王庙,中间的大殿里有个台子,是从前供奉帝王的地方,牌位就摆在这个台子上。帝王庙做了我们学校后,就把牌位堆到一边,这台子就作为我们做纪念周的讲台了。我们还在这台上表演《麻雀与小孩》、《蝴蝶仙子》等当时流行的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这个大殿很大,十分凉快,暑假我准备考高中复习功课时,经常到这凉爽的地方来。大殿外面东西两边的殿堂就作为初中班的教室。后面还有个大花园,里边有不少树,有一口水井,离井不远有一排水槽,是住校生洗衣服的地方(七七事变后,我和母亲、妹妹住到学校里,我也曾在这里洗过全家人的衣服)。后院有一座二层楼(现已拆除,复建了祭器库),是高年级姐姐的教室。后院左边有一排房,除有几间琴房外,其余的是住校生的宿舍,住的都是从香山慈幼院小学毕业后转来的孤儿。她们包括吃饭住宿都是免费。这是熊佛西先生的慈善事业。


    你妈妈的回忆并整理成文字很难得。昨晚搜索“胡同”无意中发现了一篇好文章,胡同深处是故乡:http://blog.phoenixtv.com/user1/bujibuli/archives/2006/16346.html#cmt

    香山慈幼院地方很大,现在的香山饭店地址和蒙养园、公园管理处等地都属于慈幼院范围,据说现在的香山中学也属于慈幼院。贴一张给你老妈妈看看。

    这张照片是工字型的建筑,两楼之间走通道,2004年拆除,重新建造成现代娱乐性建筑。由一个台湾的熊氏后人投资。解放后照片中的原建筑一直作为招待所,上个世纪80年代废弃,在院内另建新房(现在的香山别墅)。


发表于 2006-9-27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急切等着看下文。

发表于 2010-5-24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近四年前的文章,我刚刚看到。

但愿博主老人家还健在吧?
发表于 2010-7-10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呀,真切的北平到北京的发展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5:50 , Processed in 1.17367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