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47|回复: 34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30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0 g% ^# `1 B( V2 Y B! u$ ^+ q

这些曾经穿行在青砖灰瓦的老北京建筑群当中的胡同,如今生长出这么多高楼大厦,它还能再叫做胡同么?应该改叫什么什么大街。就好比一块庄稼地,你种棒豆,长出来的就叫玉米;你种大米,长出来就叫稻子。既然连爷爷奶奶的尸骨都找不到了,还拿“胡同”这名称当什么遮羞布,干脆就叫传媒大道、财富中心来得痛快、来得直接、来得干脆!还是把胡同名留给那些真正的老街老巷吧!……公家谁管这事?

( k+ c* [4 h6 x+ _6 `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原创]这还能叫胡同么?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哼!说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气,也不想讽刺谁,就是老北京人那股劲儿,“假仗义”,非要当街评评这个理儿,不能欺人太甚。和谐社会么,大家都应该讲道理!

发表于 2009-11-30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老消消气儿!说实话我都麻木了,谁管这些事儿啊?!?!?
发表于 2009-11-30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拍摄角度和构图非常有创意!讽刺的好!
发表于 2009-11-30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罪证 以后要是有条件起诉了 这些牌子照片都是证物

发表于 2009-11-30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宇迅1956《这还能叫胡同吗》

北京市政府1983年3月16日发布的《京政发(1983)46号,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和更名的原则是:“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有些老地名是留下了,可是地名的业主,胡同被干掉了。行走于胡同之时,常见胡同已经消失,只有胡同旧日的名称,化为标志牌,高高地钉在大楼上边,成为“某某胡同几号楼”的谥号。

# L8 m1 H/ A4 ]& h" [( \

下边这篇稿件的“采写后记”,可以算作是给老房子的挽词。

" H5 \2 u' t8 E9 p6 ]8 I- L% @. @ i

 

* e' N8 G) W+ f6 p$ s5 ^

皇帝、王爷、贪官、军阀 

2 j: i* T( V& Q. r6 Q2 H

王府、豪宅、岁月、沧桑

/ F2 @. j* e0 P- T

寻访七处危难古建筑

4 I8 m* k( j9 v* O( s

陆元  20051129日《法制晚报》

# A( S9 v H; i

(导语)

8 m$ e* v$ }# m

上周二《法制晚报?本市时事》版报道了北京市文物局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市文物局要求被居民和单位不合理使用的北京七处古建筑应限期整改,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6 f/ o6 f0 M% ]% C7 R

这七处古建筑是高大玄殿、孚王府、崇礼住宅、皇史宬、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宁郡王府、万寿寺东路建筑,其中前4处属于全国和北京市双重文物保护单位,后3处属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4 ]" q' ]3 t4 o O

 

0 O5 D F( u. p3 g) @% U1 m9 F

(正文略去) 

8 p( f0 O0 i9 ]; N* V7 _& h& t

万寿寺的东路占地面积也很大,但院中挤满了民居。过去方丈居住的方丈院,格局保存尚属完好,只是油漆彩绘已脱落殆尽。这是一座建造精致的大四合院,大门两侧建有“抄手游廊”,将东、西厢房与北边的正房连为一体,遇到下雨天,可不必穿行庭院,就能沿游廊到达任一房间。

, E( _1 t4 d5 r- T6 ?3 o

现在方丈院的正门已被封死,但东侧的游廊尚存,游廊墙壁上开有多个寿桃、石榴、梅花形状的什锦灯窗,其样式与颐和园中的游廊完全一样。这种灯窗两面都镶有玻璃,白天可以观景,夜里在中间点燃蜡烛,就成为美丽的壁灯。

8 s8 V% ^! U# u& c

在方丈院中居住了40余年的一位老者介绍说,清代万寿寺的方丈气焰甚嚣,他可以直接与太后和皇帝对话。老者还说,以前万寿寺北边有大片的塔林,形状像北海白塔那样的小塔中葬着万寿寺历代僧人的骨灰,可是现在塔林已经消失,原址上盖起了楼房。

. O" g9 F/ f9 C O v! b9 F1 s

 

/ q$ [" H- @+ C# q

采写后记:

! r; u( L1 l, W6 L( p, t4 P: L$ I

这七处古建筑,始建年代最早的是明代的万寿寺,距今已有428年。始建年代最近的是段祺瑞执政府院中的清末陆军部和海军部大楼,距今也已近百年。历史,是依时间顺序记录的人物和事件的总和,是人类活动的轨迹,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历史需要载体,这载体是甲骨,是竹简,是石碑,是书籍,也是古老的建筑物。试想一个城市,倘若它即无地面建筑,又无地下遗存,那么,它还能算作是一个城市吗?

7 H0 G3 U0 A6 H# }1 I' k

探访过七处古建筑,一个想法倏然滑过心际:这些老房子历尽数百年风雨,遭过多少次灾祸,至今仍侥幸地矗立在寻常巷陌之间,斜阳草树之下,仍在任人使用、居住、游览和评说。有谁问过它们累吗?它们烦吗?若是有一天它们不堪重负,轰然倒下,会有人为它们悲哀吗?

, p; m/ v+ k, z8 B; C$ g4 h

请善待它们吧,人们。

发表于 2009-11-30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张里的建筑物还真有点“豆瓣”的意思,呵呵。
发表于 2009-11-30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胡同不过就是个地名,不再说明这片地上还有什么;

. S: W8 E/ w$ \! G; G

二是在ZF口中北京不还得靠“古城”来立项吸引人吗,胡同都没了,口实就没了。有些事情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发表于 2009-11-30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30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而该建筑有正好体现了老北京的又一面。

. r8 s1 x8 u$ X& Q# ^

我看挺好的。就看用什么角度去观察了。

发表于 2009-11-30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胡同就更多了 没准哪天就该叫阿拉伯数字的几号大街了
发表于 2009-11-30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言不正名不顺,但还算个念想。
发表于 2009-11-30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讽刺的好.
发表于 2009-11-30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什么其实真的很无所谓!
发表于 2009-12-2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老百姓说管用不
发表于 2009-12-2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后代的凑数照片与主题非常吻合,谢拉!
发表于 2009-12-11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吧!
发表于 2009-12-10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办法啦。。。。。。楼不能拆,地名也不能改

发表于 2009-12-10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言…人…吧。
发表于 2009-12-10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2-10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2-9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宇迅1956在2009-12-5 9:18:00的发言:
打今儿起,宇迅的话语权,转交给西城老乡。
4 s; h+ C, h1 K+ X( @8 m

准确地说是:《宇迅1956发言人

发表于 2009-12-6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跟贴,看来这个现象已经超出大家认同的底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逝去光阴总是力挺,谢谢拉!

发表于 2009-12-4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宇迅1956在2009-12-4 14:04:00的发言:
4 n5 C+ j, W: \" P) S 4 e# c: d9 L# h% j5 x) l$ V% }3 P1 h1 f0 d) p. a5 M& g+ m+ r g
; e( J0 G5 }6 y Y4 V3 K
京北易:现在的胡同就是纯地名了,真要居住在哪些老胡同里的人,也早思变了。
K p8 Z( f/ R1 U0 r% |

 

) u G: h: z( R7 ~" }5 Z

 

# `) `" `# z1 o/ @

从历史的沿革来讲、从感情上来说,胡同与街区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胡同居住条件的欠缺,是我们六十年来,住房保障政策的欠缺和市政工程的欠帐。

0 C/ h9 ^7 z" S) e" j

胡同本来也不是破烂环境的带名词,你去南池子两边看看那些老胡同,已经被改造得登峰造极,非常令人向往。

6 |4 n% R" g( }0 `0 A3 s

平遥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不错,老院子老老房子的格局不变,照样有厨房卫生间。一定是有远见的人给他们规划的。这样的保护就是财富,就是摇钱树,子子孙孙永远也花不完。……除非再来一次“文革”。

2 P4 k9 v& p! V- Q/ \1 w' P

  您说的太对了!!!如果不拆城墙。。。。。。

发表于 2009-12-4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胡同就是纯地名了,真要居住在哪些老胡同里的人,也早思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0 s$ M/ \2 e- I: h- Z \; ?8 n2 V+ ]8 w* J4 k3 x1 h2 Y n: b1 V$ S
2 G j4 z2 w! u9 r' T
京北易:现在的胡同就是纯地名了,真要居住在哪些老胡同里的人,也早思变了。
9 F1 a+ o' K$ D, v

 

3 J/ p; L% y3 }# P0 e

 

8 x- u {! z& T( C9 R& p/ w6 C f& t

从历史的沿革来讲、从感情上来说,胡同与街区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胡同居住条件的欠缺,是我们六十年来,住房保障政策的欠缺和市政工程的欠帐。

1 Z8 \5 m* u [! U! D

胡同本来也不是破烂环境的带名词,你去南池子两边看看那些老胡同,已经被改造得登峰造极,非常令人向往。

/ f& N- p5 s4 A/ v4 K3 l

平遥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不错,老院子老老房子的格局不变,照样有厨房卫生间。一定是有远见的人给他们规划的。这样的保护就是财富,就是摇钱树,子子孙孙永远也花不完。……除非再来一次“文革”。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今儿起,宇迅的话语权,转交给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09-12-6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5 01:13 , Processed in 1.186258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