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金中都城并非一下就消失了。在元大都城建成以后,居住在原金中都城里的居民只是一部分搬到大都,不少人还住在原地。这样一来,从原中都到大都来来往往的行人就“走”出了一些近路,也就是现在大栅栏地区的几条斜街:铁树斜街(原名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原名杨媒斜街)、棕树斜街(原名王广福斜街,即王寡妇斜街)。因此,大都南郊、特别是西南郊,也就是现在宣武区主体范围内还是繁华的。明朝在正阳门外先后建起天坛和先农坛,故嘉靖前北京南郊也一直较繁华,而不是建了外城以后才有所发展。满清入关后,完全继承了现成的明京城,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只是改了一些宫殿的名称和地名,进行了小范围的修缮和改建。对明北京城的继承和西北郊园林的大规模修建,堪称清朝对北京建设的两大贡献。但是清朝将北京内外城的功能作了重大调整。内城除皇宫、衙署、大库、王府和贵族官僚宅邸外,主要为八旗军民驻地,皇城之外依上三旗和下五旗排序分别安置: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整黄旗在德胜门內、整白旗在东直门和朝阳门之间、镶白旗在朝阳门至皇城南墙延长线、整红旗在西直门和阜成门之间、镶红旗在阜成门至皇城南墙延长线、整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可以看出,这样的安置体现了周易、风水的北为上、左(东)为上法则。汉人除在旗者均迁至外城,使得内城商业,尤其是“朝前市”一度萧条,至清中叶才有所恢复。加上清初时规定旗人不得涉足茶楼酒肆和戏园(都是自设票房娱乐,不公开),所以内城比较冷清。而外城则不同,随着汉人为居民主体,特别是各地官、商、举子进京肯定先进广安门或朝阳门,一旱路一水路,就会便捷地在外城的会馆、旅馆歇息,势必带动了外城饭馆、戏园、银钱交换、书籍文具等行业日益繁盛,甚至青楼众多。这就使得外城,尤其是前门外大栅栏和鲜鱼口一带成为老北京最为繁华的地区,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