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食烟火斋和主持人娟子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节目《游游吧》讲故事的广播稿
- y9 E) K/ E3 R5 h8 _" v 3 ]* J) r4 m0 y7 r" g. z8 f) U
《老北京冬季的生活》
! s* R6 o0 r# d2 Y/ i(娟子的导语)上次节目,我们说了皇历的由来,编制皇历的机构是历局,观测天文的地方是古观象台,还有皇帝在天坛祭天的故事。这一期节目,我们接着讲述老北京冬季的生活,冬季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的故事。 7 c7 @$ O, M6 V' X$ ] o1 B2 i
(陆原接话)今天是周六(指节目播出那天的12月5日),到了下周一,就是“大雪”节气了。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15天,冬季的三个月,一共有6个节气,就是歌谣里说的“冬雪、雪冬、小大寒”,就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冬季就结束了。 . N8 |% ?/ p" @) |, k* A0 A+ F1 ?
1,冬至大如年
# e+ v/ L3 ]( \3 l7 \8 V(娟子提问)我听说啊,在老年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这么重要,以致于能和过年相提并论吗?
7 {, b0 }0 C. a8 k2 Z/ \(陆原回答)以前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为阴历的新年是正月初一日,是春季的开始,是万物复苏,植物开始生长的季节,所以过年那天是一个开端,值得庆贺。但是冬至这一天,处于冬季三个月90天的正中间,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正午的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所以古代的冬至又叫“长至节”。过了冬至,白昼逐渐延长,大约一天延长一分钟,到了夏至那一天,白昼最长,夏至的白昼大约要比冬至延长了180分钟。所以冬至这一天,是一个转折点,代表寒冷的阴气到达了顶点,阳气开始产生,所以古代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的前一天也叫“小至”,唐朝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就是说冬至是阳气上升,是春季的起点。 ) c( _! X' A/ C; ?
冬至是转折点,新年是开端,在这个意义上,“冬至大如年”,所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 : M% n8 F7 j% Q/ l; |8 w
(娟子说话)“冬至大如年”,是民间的说法,那么过去的皇家为什么又把冬至列入“三大节”呢?
* e: p, m" |9 P(陆原回答)“三大节”,确实是皇家的说法。我查阅了《清史稿·礼志七》,2621页记载:“顺治八年(就是1651年),(朝廷决)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 3 g/ a: X: T; l J
元旦,在过去是指阴历年的第一天,百官要在皇宫太和殿给皇帝拜年,就是“贺岁”。万寿圣节,指皇帝的生日,当然每一个皇帝生日的日期也不一样,万寿圣节的日子也有不同。冬至那天,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第二天,要在太和殿给皇帝祝贺冬至节。 # p" s3 e; U) ]0 b* N4 T' B
大家知道,故宫里边,级别最高的宫殿是太和殿,皇帝一年只有“三大节”这三次是固定要去太和殿举行大朝仪式的,冬至节就是其中一次。《清史稿·礼志七》也把冬至明确称为“冬至节”。 , C' x2 s' ^3 f6 Q, L$ D
2,冬至的节令食品
% C# e# x5 p; ] e$ q, W(娟子提问)在我们中国,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节令食品,比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么,既然冬至又叫“冬至节”,在过节这一天,有没有什么配合节日的食品呢?
. E n% E: r9 {(陆原接话)有啊,让我们看看老北京人是怎么说的。清朝乾隆时期的《帝京岁时纪胜》这本书,是北京的大兴县人潘荣陛写的,内容专门是说全年各种节令的过节方式。潘荣陛讲道,冬至的第二天,百官要去皇宫给皇帝祝贺节日,官员们和民间百姓也会彼此拜访,往来祝贺。冬至那天的晚餐,要吃细肉馅包的馄饨,谚语叫作“冬至馄饨、夏至面”。以前我们说过,夏季老北京的芝麻酱过水面条,号称天下第一,到了冬至的节令食品是馄饨,同时也有冬至吃饺子的做法。因为过了冬至,白昼的时间逐渐延长了,所以还有谚语说是“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还说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a& P3 O+ n( A8 {5 P8 O7 F/ W民俗说,冬至吃了饺子,就不会冻伤耳朵,饺子和馄饨的形状,都很像是耳朵。在湖北也有一部古书《荆楚岁时纪》,说是在湖北,冬至要吃红小豆做的食品,比如说红豆粥、红豆沙馅的汤圆。其实我觉得,吃东西,和冻伤耳朵没有直接关系,馄饨、豆粥、汤圆,都是热乎乎的带汤的食品,冬天吃了可以让人暖和。饺子,在明朝又叫“水点心”,就是水饺,现在的陕西食品,也有一种“酸汤饺子”,饺子也是可以带汤吃的。 / h' f c, J: @
再让我们看看,更老的老北京人是如何说的。
8 i# l/ v! n J# `0 F; }5 K4 D' ~明朝的《酌中志》,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一个有文化的太监写的书,书里记述,阴历十一月冬至,要吃糟腌的猪蹄、猪尾、鹅掌,因为蹄子和鹅掌象征着春天的脚步开始迈动了。还要吃羊肉包子、扁食、馄饨。扁食,就是饺子。吃羊肉包子,是因为有一个说法:阴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来年正月,“三阳开泰”,羊肉的“羊”,是谐音“阳气”的“阳”。还说,天气寒冷,为了御寒,每天清晨要吃辣汤,还吃炒肉,喝浑酒,就是类似现在的陕西稠酒那种玉米面粥一样的低度酒。还说,南方的冬笋到了北京,有钱人都不惜高价地争先购买。
; q% ?$ x) k5 P3,冬季的消闲娱乐
: P' M+ y* K: Y7 A% E& z(娟子提问)以前咱们说过,老北京人春季要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夏季观赏荷花,秋季观赏菊花,捕捉蛐蛐,在北京,寒冷的冬季里,有什么娱乐方式吗? * R/ U$ W. V% X: ?+ P B! c+ ]
(陆原接话)有的。老北京有一个习俗,就是给《九九消寒图》填色,是一种消磨冬季寒冷时光的游戏。我小的时候还玩过呢。
R$ K5 I; E8 s7 ^ @" [ q) m从冬至开始,就要“数九”,九天一个周期,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九个九天,一共八十一天,冬季就过去了,春天就到来了。
% V4 i( _ E5 S6 R9 Y以前我们说过,最早记述老北京风貌的专著,元朝的《析津志》,就提到了“九九梅花填未彻”。《九九消寒图》,也有多种版本。最简单的是用一张纸,画上九个格子,代表“九九”,每一个格子里边,画上一朵九个花瓣的梅花,代表一个“九”的九天。开始数九以后,每一天在一个花瓣里边填入颜色,如果这一天是晴天,就填入红色;如果是阴天,就填入黑色;如果是半天晴天,半天阴天,就填入一半红色,一半黑色;如果这一天下雪,就不填入颜色,留着空白。这样,九朵梅花一共八十一个花瓣全都填完啦,冬季也就过去了,而且还能保留一份冬季八十一天的天气记录。
, S( D* H8 q" a6 r* x% s8 V乾隆皇帝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发明了一种新版本的《九九消寒图》,在九个格子里边写了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一个字,都有九个笔划,每天给一个笔划填入颜色。这样的《九九消寒图》,在故宫里边还有收藏。 9 p4 i4 g3 X3 U0 b2 N- V
4,冬季皇宫如何取暖? & e0 C- h4 Q! p1 G/ b) K
说到故宫啊,娟子,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北京的居民,每年从11月15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15日为止,要得到一种必需的服务,那是什么呢? 6 e9 h c5 U3 ]; D& f* F
(娟子回答)你说的是暖气供暖吧? * _, n6 @5 ?) e7 ~ h& m+ W8 }5 u, y
(陆原接话)就是。明朝、清朝,皇宫里边也有供暖,以前我们讲述“阜景文化一条街”的时候,提到了“惜薪司胡同”,“惜薪司”,就是为皇宫供暖提供燃料柴炭的机构。
: N+ Z4 s+ r- K# z烧火炕,是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以前,有一句形容农村幸福生活的话,叫作“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从元朝,到明朝,到清朝,又到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胡同民居,也有火炕。明朝有一部讲述北京风情的书,说是冬季,妇女除了干活、做饭,整天都坐在火炕上边,或是做针线活,或是看孩子。临街的房子,人坐在炕上,推开窗户,就可以找小贩买东西。还说到夫妻生活是“行云行雨在何方?土炕”。 % h2 c( h5 v6 o* a/ ^) x+ [0 C k
在皇宫,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在北京的故宫里,凡是过去曾供人居住的宫殿,大都建有地炕。
7 K( W8 n+ t4 o; x 故宫里的宫殿,都是建造在用青砖或白石砌筑的基座上。建造地炕的方式,是在基座的内部,预留“盘肠式”或“蜈蚣式”的火道,蜿蜒贯通于地下各处。火道底部和两侧砌砖,顶部覆盖数层青砖,表面再铺设“金砖”,即宫殿地面专用的地板砖。火道的入口是火膛,火膛或开在宫殿前檐的窗台下,或开在后檐的墙根下。火膛深约2米,用砖石砌成方井状,停火季节,井口用厚木板封盖。 1 Y+ e( ?1 J+ M9 I* y$ i, ~
冬季烧地炕的时候,预先将木炭引燃烧红,然后用铁车推至地炕入口,倾入火膛。这样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就会顺着火道在地下流动,逐渐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升高。地炕的优点,在于火膛设在室外,室内即无明火,又无烟气,也不占据空间,同时负责添火加炭的太监在室外即可操作,不致干扰室内主人的活动。
; g4 J/ \: D/ C$ P! q 明代宫廷史《酌中志》说,“乾清宫……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指天启皇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又说天启皇帝幼时的保姆客氏,“天启元年后,改住咸安宫……夏则大凉棚贮冰无算也,冬则大地炕贮炭无量也”。可见,故宫在明代就有地炕。 % X' G# |1 l# x8 @8 C
《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在太监机构十二监、四司、八局中,设有“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今北京西安门大街惜薪司胡同,即为明代惜薪司旧址。宫廷使用的木炭,多产于蓟县、涿县、易县等地。质量最好的木炭,直径约3寸,长度约1尺,要经过刮皮、水磨等工序,装入刷成红色的小箩筐,称为“红箩炭”,这种木炭火力强劲耐燃,燃尽后仍保持原形状不散,专供御用。今北京西城区大红罗厂街,即是明代贮存“红箩炭”的场所。
' H8 N' n7 E0 Z: |1 R 清代宫廷的柴炭供应,由内务府营造司掌管。清《国朝宫史·官制》记载,清宫内设有“烧炕处”,由两名八品首领太监负责,“专司宫内烧炕”。由于地炕升温缓慢,所以一经点燃就不能间断,整个冬季都要连续燃烧,因此地炕的耗炭量是惊人的。《国朝宫史·日用》记载乾隆时期皇太后宫中每日供炭量定额:“红箩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这里所说的夏季用炭,是供小厨房做饭及烧热水使用,冬季加倍部分,则是供烧地炕使用。
- l( g& p9 k9 D- B3 S 清宫不住人的宫殿,如举办大典的太和殿等处,均不建地炕,冬季遇有活动时,用炭火盆取暖。这种炭火盆,装有防止火星外溅的铜罩,称为“熏炉”。《国朝宫史·训谕》载,因为要在太和殿举办考试,“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二十二日上谕:本月二十七日太和殿廷试日期,天气寒冷,著总管将大火盆多为预备,俾得称意写作,免致笔砚凝冻”。
$ o J' \8 V7 }, c 有趣的是在清道光皇帝的《养正书屋全集》中,还收有一首咏地炕的诗:
7 T4 i; J0 r$ Q, R U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 2 X5 s& i- b$ e1 C
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
. C6 S3 o! f- S3 B2 }: ^4 A8 H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 ' W( E2 y2 k; \
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0 j5 D' e0 I9 e
诗中所说“鸟道”和“羊肠”指地砖下面的火道,“文茵”指有花纹的地毯。在宫廷里,木炭燃尽产生的炭灰,还被收集起来,用于马桶、便盆中的衬垫物。
3 C# @. [. T5 w3 I故宫地炕的出气孔,或开设在宫殿基座的侧面,用石材雕凿成“金钱眼”状;或暗藏在宫殿近旁的砖墙里,只在墙头上露出琉璃瓦砌成的小烟囱,其位置均隐秘难寻,不经知情人指点,是不易发现的。至于地炕的火膛井口,则比比皆是,虽然现在多数已用砖石封闭,但如细心观察,往往在宫殿基座的窗台下,还能见到用条石围砌的长方形边框,那就是火膛井口的痕迹。
6 Z- Y3 M R5 `# p0 d$ z5,皇宫冬季如何防火?
" L0 ]* t) e6 I1 h( w在故宫的庭院里,摆放着许多当年用于贮水防火的金属大缸,俗称“太平缸”,因其摆放位置多在宫门、宫殿的门前,所以还有个官称叫作“门海”。门海,按大小及材质的不同分为6种,即铸铜鎏金的大、小金海,铸铜的大、小铜海,铸铁的大、小铁海。这些太平缸,有明代遗留的,有清代铸造的,还有54个铁缸是从原和珅府邸收缴来的,总共曾有308个。日寇侵华期间,曾在北京发动“献铜运动”,到处抢掠铜器运回日本以供制造武器。1944年6月19日,故宫的铜缸被日寇掠走54个,因此故宫现有太平缸已不足原来数目。 t1 X" r' V; N7 z7 ]9 ?* l4 g
据乾隆时期编写的《国朝宫史》记述,清宫中的太平缸归内务府营造司管理,平时由“打扫处”负责添满清水以备防火,每年入冬小雪节气至次年开春惊蛰期间,还要由“熟火处”负责在缸底燃烧木炭保温,以防结冰。这些太平缸均架设在用石块围成的“圈足”上,其中有一个石块可以移开,使缸底形成灶膛。由于每个冬季均在灶膛内烧火,所以这些太平缸下边的“圈足”内侧,至今还留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太平缸内壁也积有厚厚的水垢。 * o+ D( `1 N% p$ j1 _ `# _/ y
太平缸在清代还是等级的标志,除了皇家,别人不能使用,否则就犯“逾制”之罪,但是权倾一朝的和珅就敢使用,而且还有54个之多。 & T9 a* [4 Y7 J- ~+ @, l6 o- V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和珅的靠山、89岁的乾隆皇帝因病去世。到了正月初八日,乾隆之子嘉庆皇帝就下旨将和珅逮捕治罪。嘉庆皇帝宣布的和珅20条罪状中,涉及逾制的就有私娶退役宫女为妾、仿照皇宫样式在府中私建楠木殿、仿照皇陵规格在蓟州私建陵墓等项。正月十九日,嘉庆皇帝判决将和珅免予凌迟处死,勒令上吊自尽,但和珅府中逾制拥有54个太平缸的情况,当时并未被嘉庆皇帝察知。 % r% ^; A3 [3 i
据曾在嘉庆年间做过礼亲王的皇族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在乾隆末年,有一次众皇子私下议论将来谁能继承皇位,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说,“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唯求诸兄见怜,将和珅邸宅赐居,则吾愿足矣”。嘉庆皇帝排行第十五,是永璘的同母兄,他在处死和珅之后,果然将和珅府邸赐给永璘居住,并封永璘为庆郡王。永璘的庆王府即后来的恭王府。 1 L' }8 j9 ~, T2 W$ P
但是一向性格粗率的永璘并没有意识到,沿用和珅府邸里遗留的逾制之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倒是20年后永璘死去,继承他王位的儿子绵慜深知此中利害。绵慜向嘉庆皇帝奏报说,府邸中现有和珅遗留的铁太平缸54个、铜路灯36对,请示如何办理。
0 E1 T; L$ j' i; |' n据《嘉庆实录》记载,嘉庆皇帝闻奏后说,“永璘府本为和珅旧宅,此等违制之物皆系当日和珅私置。及永璘接住以后,不知奏明更改,相沿至二十年。设当永璘在日,查出亦有应得之咎”。嘉庆皇帝表扬了如实奏报的绵慜,命内务府将铁缸和铜路灯收缴,择地安放。还传旨在京各王公贝勒以此为诫,家中切不可拥有逾制之物。
0 T, z* R5 o; i/ g ]0 o* W7 {据故宫《内务府奏案档》,收缴来的36对铜路灯,分别安放在皇宫、中南海及北海团城等处。由于和珅私造的54个铁缸,都属“小铁海”规格,铸造也较为粗糙,比不上正宗的皇家“门海”,因此被分别安放在皇宫中心区域以外的景运门外、隆宗门外等次要地段。至今,在故宫景运门外,还可以看到其中的一对。这些铁缸,也许是当今仅存的可以确知的和珅遗物吧。
" m; ~: Y" F" ^0 Z( A现在的恭王府,前身是和珅府邸。近来恭王府大修以后,院子里边又摆放了大缸,我看见了,就不由得暗自好笑:不是不让王府摆放大缸吗?
3 V- M% s7 a* p. x6,颐和园的铜缸上边有故事 9 X- F9 H+ r4 m. B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皇帝始建于1750年的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在清漪园遗址兴建颐和园,以作为自己祝寿和养老的场所,因此在园中处处渲染长寿的色彩。不仅园中的正殿被称为仁寿殿,寝宫被称为乐寿堂,就连露天陈设的防火铜缸,也都饰有直径近1米的鎏金寿字。现在那些防火铜缸上的鎏金寿字,有的仍金光闪耀,有的已暗淡模糊,其中记录着一段劫后回归的经历。 & L! K3 s: B8 Z8 B2 |
日寇侵华期间,曾于1942年、1943年和1945年3次在北京发动“献铜运动”,以搜刮制造军火的原料。日寇在前两次搜刮时,从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劫掠去古炮1406尊、铜缸54个、铜路灯91个。1945年3月29日,日寇华北方面军又向汉奸政府下达了《北京特别市铜类献纳运动实施要领案》,发动了第3次“献铜运动”。《要领案》宣称,“以获得大东亚战争之最后胜利为目标,献纳各自存有之一切铜类,以资直接增强战力”。还规定此次搜刮到的铜类,要统一交由日本昭和通商会社接收。
3 T. f# C$ x ~' s4 J汉奸政府不敢怠慢,忙向市属各机关发布训令,声称“现在大东亚圣战已迈入必胜决战阶段,铜品之献纳自应竭诚办理……如系物体笨重,并即通知工务局派人代办拆卸,以备如期办竣,免误事机”。当时的市属机关“管理颐和园事务所”也接到了献铜训令。 ; O( ^' w8 a6 M. m4 e
日寇发动的第3次“献铜运动”,计划在北京搜刮民有和公有铜类各400吨。所谓民有,指民间铜器,要分6等数额挨门逐户征收,每户至少1斤,最多50斤。所谓公有,指日伪政府控制的机关、企业、寺庙、公园,凡属“无用公共物件铜材,一律供出”。 # A( `6 l7 @0 j1 d5 I7 k ]9 Y
搜刮开始后,北京天坛斋宫的永乐大钟、西交民巷兵部洼火神庙的元代古钟、历代帝王庙的明代铜缸等大批珍贵文物均遭劫掠。汉奸组织“大东亚战争铜品献纳委员会”在1945年6月29日给伪市长的呈文竟说“兹查颐和园内各项铜品均属公有,且久已废置,既与历史文化无重要关系,亦与风景美观毫无裨益。现已派员调查完竣,拟请准予作为公有铜品献纳”。呈文还附有计划掠夺颐和园铜品的清单,包括东宫门、排云门共12扇大门上的铜门钉972个,仁寿殿、排云殿铜缸6对,排云殿铜香炉4个,库存铜火炉20余个,铜亭内铜供桌1个。铜亭,本名“宝云阁”,通体用207吨青铜铸造,是乾隆时期清漪园的遗物,亭里的铜供桌重达2吨。伪市长当天批复了呈文,决定将“有关风景史迹”的铜缸保留3对,铜火炉保留10个,“余件均准献纳”。
* b: L' Z% Q$ Q! b1 B6 |& n" ~1945年8月10日,日本昭和通商会社偕同伪政府工务局来到颐和园,掠去铜缸3对,铜香炉4个,铜供桌1个。原计划要掠夺的铜门钉972个,因重量不大,拆卸费事,没有掠去,但增加了原定要保留的10个铜火炉及杂铜29公斤以作顶账。 $ w8 u" w/ @9 x
就在颐和园文物遭劫5天之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告战败投降。8月25日,管理颐和园事务所向当时的市长提出,“兹查现届和平实现,此项铜品虽经移出园外,尚未运往远方(指日本)熔毁,亟应运回园内照旧陈列,以资保管”。1945年11月19日,这批文物由天津港口追回,但其中缺少了1件铜火炉。当时,故宫博物院也由天津追回了部分文物,但被掠夺的54个铜缸未能寻到。
% C' t2 r& | J" z7 {当年在日寇动手掠夺颐和园那3对带有鎏金寿字的铜缸之前,管理颐和园事务所认为,日寇既然是将铜缸拿去熔化制造军火,不如事先将鎏金寿字上的黄金留下。他们用化学药水洗下了3对铜缸鎏金寿字上的黄金,共计2两4钱。因此,现在颐和园陈列的铜缸,劫后回归的那3对上面的寿字是暗淡模糊的,仅留有依稀的痕迹。 1 v3 E8 N8 i# Q" A9 j# Z
7,清朝的“冰嬉”
. F A! G2 }# W9 n1 F. _' \! }8 a7 g' p(陆原提问)主持人娟子,唐朝白居易的诗句《卖炭翁》,你能背诵几句吗?
2 K" S6 p/ p+ I5 K8 E7 M- q3 ^(娟子诵读) 8 x$ G# P& n9 `, K# R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w, R3 m7 @0 [+ C F. P. F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9 v1 `) b# _" K) e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 k( I# l: }! j( F) G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n1 {0 ?) P/ K* k+ l
(陆原接话)对啦,可怜的卖炭翁,身上穿不暖,肚里吃不饱,可是担忧木炭买不到好价钱,反而盼望天气更冷一些。
4 O" y3 y6 V+ O; o% }: _现在,我从媒体看到报道说,每年冬天,有一个地方最希望气候寒冷,水能够结冰,而且结冰越厚越好,不然他们无法营业。娟子,我问问你,那是什么地方呢? {0 A$ [$ m; u- @
(娟子回答)滑冰?溜冰场?那里需要有冰啊,而且结冰越厚越安全。 . u. P9 k/ Y0 M" P/ ?
(陆原接话),对啦,就是溜冰场。现在北京城里的什刹海,每年冬季都开办溜冰场,人们夏季去什刹海游览荷花市场,冬季很多人都喜欢去什刹海的溜冰场,不会滑冰的人,还可以坐冰车。但是,历史都是有传承的。清朝,皇家的西苑三海,就是北海、中海、南海,那里的冰面上边会有“冰嬉”,就是表演花样滑冰,给皇帝观赏。
0 Q& j# `, R9 R' T清朝的旗人来自冰天雪地的东北,他们习惯于冰雪运动,皇帝叫八旗兵练习滑冰,还有锻炼身体提高战斗力的用意。之所以叫作“冰嬉”,是嬉戏的“嬉”,因为那是高难度的花样滑冰。军人们可以在冰面上边列队,滑出八字形的阵容,螺旋形的阵容,还有很多队形。冰面上边还有高高的框架,比足球场的大门还要高,军人滑过大门下边,可以跳起来摸到上边的铃铛,发出声音,证明是摸到了,还可以射箭,射到大门上边的靶子。乾隆皇帝陪着皇太后,在北海观赏冰嬉的地方,就是现在北海琼华岛白塔西侧的庆霄楼。
* q- d. [1 v% A- G; A F3 f在清朝以及民国时期,大型的冰车又叫作“冰床”,还可以作为交通工具呢。乾隆皇帝,还有光绪皇帝,都坐过冰床。旧时冬季环绕着北京城周边的护城河,也有冰床在运送客人,就像现在的二环路。
! D1 q7 N& N% Z1 z# a8,采冰 + E& F1 m9 [0 V. U5 S; s
古代没有电冰箱,人们会在冬季采冰,存入冰窖,留着到夏季防暑降温使用。娟子你注意过没有,北京有很多地名,都叫“冰窖胡同”?
2 h G5 u) H1 Z- k, ~6 d' @9 Z(娟子回答)有啊,我知道:北海东门外边的陟山门街(读音是“至山门街”)的雪池胡同,雪池就是冰窖,而且还是明朝遗留的古冰窖;珠市口的冰窖斜街和冰窖厂胡同;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什刹海南岸的冰窖胡同,现在称为“白米北巷”。 . o! ?8 A& N8 P% b
(陆原接话)这些地方,以前都建有冰窖,用以贮藏冬季由河流湖泊中凿取的天然冰块,留待夏季使用和销售。
( w9 L! l& G6 [& i凿冰和藏冰由来已久。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是说远在周朝时,人们在腊月凿取冰块,在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古人藏冰的目的,一是为祭祀的供品保鲜,二是为帝王和贵族享受。
1 M2 E/ M& p/ `# u/ U% m古人每年有频繁的祭祀,祭祀时要制做大量的熟肉和菜肴,所以像天坛、月坛、社稷坛这些祭祀场所中,都建有大厨房,称为“神厨”。古人认为祭神的供品一定要清洁新鲜,否则神灵不肯享用,也就得不到祐护。而且祭神之后,供品还要散发给贵族官员们分享,称之为“散福”,所以供品需要用冰来保鲜。前些年在陕西省凤翔县的秦国故都遗址,就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冰窖,据测算能贮冰190立方米。 7 @ l0 w: n4 M6 s5 q7 ~7 O1 N
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酒具叫“冰禁”,是将冰块放入铜池,再将酒壶置入冰块中降温的器具。一方面古代贵族在夏季要饮用冰镇美酒享乐,另一方面也由于那时的酒不是蒸馏的清酒,而是类似现代“醪糟”的粥状的低度甜酒,很容易腐败变酸,所以要用冰降温。 : {% o! J4 I3 I8 B2 E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第31回中写道,在端午节那天,天气很热,晴雯对贾宝玉说“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音‘拔’)在那水晶缸里呢”。由此可见清代贵族生活中用冰的情形。
: F0 J% b( r) M) j% @1900年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逃难到了西安,惊魂初定之后,下令让未遭联军侵扰的南方各省将原应送到北京的贡赋送往西安,又开始了奢靡的享乐。当时随行的慈禧侄孙子岳超在写于1962年的回忆文章中说,1901年夏季,慈禧要喝冰镇的酸梅汤,可是西安没有冰窖。只好派人到百里之外的太白山,去从一个岩洞中凿取千年不化之冰,每天运往西安供慈禧享用。 $ A+ c2 S6 d4 a- L7 P; @
封建时代事事都讲等级待遇。在清朝,对用冰也有严格的规定。《清史稿 ? 职官志》记载,工部下属的都水司,“掌河渠舟航,道路关梁,公私水事”,每年十二月,“伐冰纳窖,仲夏颁之”,还设有满、汉冰窖监督各一人。清朝的工部有直辖冰窖18座,专供宫廷生活和坛庙祭祀用冰,称为官窖,共能贮冰20万块,每块半米见方,重约80公斤。其中有5座官窖设在皇宫里的内务府造办处院中,距清帝寝宫养心殿前的御膳房很近。夠了级别的官员,在夏季也可凭冰票去官窖领冰使用。此外清朝的王府也有冰窖,称为府窖,什刹海南岸冰窖胡同(现称白米北巷)里的冰窖就是恭亲王府的府窖。 8 Y4 P9 U8 s% b7 k3 l; S+ `
在清朝,凡与皇宫御苑相通的水道都由内务府奉宸苑管理,其他河渠也由工部都水司管理,禁止民间私自采冰。但是卖冰获利颇丰,在夏季每百斤冰可售5两银子,所以到清末也有商人出高价承包王府的冰窖变相经营。进入民国,官禁取消,北京出现了许多民营冰窖,例如西城区恭俭胡同现在还有当年的民营冰窖,冰箱也开始进入一些饭馆和家庭。
/ ]- I0 [/ }( e1 o( @那时的冰箱,是一个柏木桶,内衬锡板以防渗漏,上有木盖。桶内下层放冰,上层放置食品。 7 U! a, ?6 P( U
如今在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还遗存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皇家冰窖,名叫雪池冰窖。此窖为半地下式,内部如同砖砌的窑洞,外部用城砖筑墙,顶上覆盖着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这座雪池冰窖为皇家供冰,直至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为止,当年所贮藏的冰块,就是由北海凿取的。但是近年维修以后,雪池冰窖象征着皇家规格的黄色琉璃瓦被换成了灰色的瓦。
! t) I @4 `6 Q5 ^) t6 T6 I9,九九歌
/ R/ {' Y+ `6 A6 _9 S(娟子的结束语)今天,我们讲述了“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冬至节令的食品,冬季的休闲娱乐,《九九消寒图》,北海的冰嬉,故宫的地炕和铜缸,还有冰窖,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许多乐趣。在节目最后,我们请陆原朗读一首老北京流传多年的冬季歌谣:《九九歌》。
1 v1 L, f7 V9 d* a0 v# ^(陆原朗读,音乐渐起,渐弱,逐渐隐去,结束,关机)
7 ^0 i( y9 x* b一九二九不出手,
# _, l) @! ~, t9 n) ^; |6 D7 A三九四九冰上走。
# d1 Q5 B3 R6 v' U0 c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j5 O( T6 A0 \2 t, z* C/ b& T, q* V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K2 L% ]% Y' p+ `+ l( `-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