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泊厂,水道子,金鱼池…..》
$ M8 N( m$ T- k# Z3 D E3 u% a* {说起河泊厂、水道子、金鱼池在崇文区天坛之北,最早形成于金代,当时因大兴土木取土烧砖,窑坑积水后形成许多池塘。旧志载:池上有殿,榜以瑶池,四周种植了许多柳树,称“鱼藻池”。此处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饲养金鱼之地,人们俗称“金鱼池。”附近居户以培育金鱼为业,数十亩池塘星罗棋布,养鱼人家各自经营自己的鱼池,培育出许多优良的金鱼品种,然后在市场上出售。据明、清时代的史籍记述,金鱼池一带过去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的园亭楼阁,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新园,就是很有名的一座,他把当时三里河的水引入园中,园内有鱼池,可以泛舟,还有梅花亭、凫楼、船桥、鱼龙亭、长廊等建筑,可以想象是极为秀丽壮观的。再加上金鱼池垂柳依依,池水荡漾,游人玩鱼观景的热闹景象,宛如江浦鱼市,另有一番情趣。这些遗迹,早已无存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金鱼池还是池广数十亩,每到入夏端午,池边游人如织,张棚列肆,走马观鱼,一些人在池边狂歌醉饮,引以为乐事但是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金鱼池一带日益衰败、破落,垂柳被伐,园亭颓废,污水流淌,变成了臭水坑。附近许多劳苦人民居住在简陋低矮的窝棚里,生活极为贫困,每到夏日雨季,污水泛溢,蚊蝇孳生,疾病蔓延,是旧北京有名的贫民窟。
河泊厂---水道子-----金鱼池
河泊厂---水道子-----金鱼池
河泊厂---水道子-----金鱼池
明朝那可是汉族为主的朝廷,皇城内外,谁不吃猪肉哇。自然而然的,在离南皇城根儿三里远的地方儿,就形成了一个倒腾猪八戒子孙的大集市,也就是“猪市”,那阵势,慢慢儿的,连商户、住户带贸易来往人等的,就形成了一个连居住带倒腾猪的所在,明朝那会儿,叫“猪市口”。您信吗?这就是现而今咱北京崇文区“三里河”(现在拆除了,已消失了)和“珠市口”的前身。 您不信?那您可以查查《京城坊巷志稿》,那里边儿有记载:“……明史河渠志:言城南三里河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阳门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正因为这里是古河道,所以附近有不少与河流相关的地名,比方说龙须沟、南桥湾、薛家湾、水道子、河泊厂、三转桥等等。可是如今呢,这一路段已经成为两广路宽阔街道中的一段,只有这些沿用了500多年的古老地名,仍提示着这里原来有过一条河。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金鱼池玩,经水道子胡同到东晓市再到西园子街就到了金鱼池,那时候金鱼池还是一个公园,湖边有垂柳,湖中有游船,虽然附近的房屋低矮破旧 但恰恰可以衬托出附近的天坛祈年殿的雄伟华丽,有时候大家玩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人家的房顶上嬉闹,那时候金鱼池周边的房子建在低洼地屋顶比地面高出也就一米来高不过,由于疏于管理,这里已经成了窝洼积水的地界儿。这个地界儿,也就是珠市口、磁器口以南这一片儿,已经成了一般平民的聚居地,也就更增添了河道堵塞的程度。由城里出来的积水及附近的水,要排泄出去,要往东经金鱼池、状元桥、红桥、窑坑(龙潭湖)后出城。但当时,天桥南的渠道经常淤塞不通。特别是一到夏天雨涝季节,天桥到永定门一带就成了一片汪洋,雨泽之国,给生活在这一片儿的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60年代政府填平了金鱼池该起了简易楼,基本上改善了老百姓的起居生活,90年代政府又拆了简易楼建起了煤电水汽一应俱全新楼房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起居。如今的金鱼池也就是在原址看到老舍先生《龙须沟》里小妞子手捧鱼缸的雕塑而已老北京的金鱼池只能在老辈儿人的记忆里去寻找了,而往往消失的东西才觉得惋惜,如果金鱼池还在经过统筹的规划一定会是南城的一景,是集历史、文化、人文、娱乐一体的休闲之地。今天的金鱼池就剩下金鱼池仨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