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8|回复: 2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含9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0-14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时间:2008年3月30日

4 ~5 J' e# @0 ?. V0 l: s7 v

参加人员:獬豸,狻猊(原在京学生,均为老北京网的忠实拥趸)

5 N, }4 R4 y0 g2 G3 Y; l/ }

 

9 C: A8 v3 q% \8 {6 J3 \; J% ~

以下内容引用本人游记,略有删节

0 a2 b- \ g5 l; U

去年冬天我等举行了为期3周的秘境追踪之明十三陵系列,将明十三陵未开放的10座陵寝悉数征服,同时顺便游览了长陵和昭陵。后来在百度“大明吧”上看到一位同仁的帖子,题为“十三陵陪葬贵妃墓考察”,将十三陵陵区西侧思陵和昭陵之间的五座陪葬墓尽收眼底。

: H, o9 f0 k: y- k

北京的3月,乍暖还寒,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4月1日各景点票价将上调为旺季票价。于是我等决定于今日再征昌平,进行秘境追踪之明十三陵续集,目标为:定陵、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妃子墓、世宗妃子墓、悼陵。

$ x7 V) S# L3 B/ |& D* j3 }5 x6 {

万贵妃墓(俗称万娘坟),位于万娘坟村内,我等从定陵绕远历经一个半小时后才到达。

5 v( w- R' x& g# R8 c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4 ]. w$ c' N b, \' Z* u

万贵妃原为宪宗祖母的宫女,比宪宗朱见深大19岁,明史记载她“貌雄声巨、类男子”,奇怪的是她拥有宪宗一生的宠幸。万贵妃生下的长子夭折后便没有再生育,她却强迫所有怀孕的妃嫔打胎,差点断了宪宗的香火。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暴亡,宪宗皇帝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

& S& h) C' e! U# M

万贵妃墓坐西向东,阳宅现已被民房所占,不过高大的围墙,巨大的基石还是向我们展示了它昔日的风采。墓园现在被用来种菜,宝顶处有一个明显的盗洞。

" F# Q$ ?0 A2 l& t" m# U

万贵妃墓卫星图

" w6 Z) I9 E$ F6 Y4 r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8 K- D1 r! W- |5 c+ S* K3 X7 H


万贵妃墓大门

: o Y$ i9 O$ n. v5 S: I' I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1 z5 @5 M$ K' M a8 L

 

1 b; ~% I, s4 @' c% g

南侧台基

# @* x3 n B9 n; }8 P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O: j8 `5 Q, q

 

" R$ g/ m! l' F8 z1 R9 z

棂星门

% u* c0 h; s+ X& _3 O2 S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2 X, j: s7 D; y+ C# i

 

" E0 H' I* W2 ~" b% Y- }( h5 g0 b3 f

墓园宝顶处俯瞰

: \7 Q$ m/ h* g. i3 b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1)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妃小道”已经家喻户晓了,真得感谢黑龙。

8 W9 p0 {+ c6 p" a; @+ Z9 c

 

# c! T/ H* M! |" Q1 Q L5 C8 \

楼主图文都好,但愿这里能好好的保持原状。

发表于 2009-10-14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又有朋友走“贵妃小道”,

p* s- v6 M- h4 U# f

 

: A1 k+ u! J& @

那边环境不错,当地居民和遗迹保持了基本的平衡

$ V0 _* R/ {. u/ ^; C) R/ b6 q

 

3 T, n* {! B* ~8 u

没有进一步破坏,希望不要因为探访者多了,而打破这种平衡。

4 d/ A0 n) U$ Q; p0 _2 z# b

 

) ~; R2 l6 \6 U" K' ^7 D2 b: F

这名字还是我06年走时取的;

7 j2 N h' T. H% H2 M5 D0 J! A: D

 

7 l9 k) r$ a: Q2 i, p

现在看来居然流传起来了

- U9 m: Q8 W. ]" x9 S3 }

 

- P0 b7 N* R8 H% H/ y7 u! [

 

发表于 2009-10-14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的时候没有狗...写的不错.

发表于 2009-10-14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贵妃坟院里面有一条大狗,楼主还真进去了,佩服
发表于 2009-10-14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被盗了吗?
发表于 2009-10-14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年间附近出了个本地的土匪;对这一带比较熟,把这一代小型的陵墓都盗了;

" s" e, `/ @. u! Z- \3 R

 

* _* t# j: c) f+ g" o! d

包括思陵。

4 G$ T8 n! @ Q- p' q7 y5 x7 s. G

 

$ u( }' t5 m3 b$ B; h S0 V3 _

不知道是人力不足,还是其他皇陵保护得当;或是对皇陵的敬畏(当地的居民多是明代守陵人的后代);

# V' l B& t; {6 B; z

 

0 |- P& ]5 s2 D# v( S& F1 U

没有盗掘一座思陵外的皇陵。

发表于 2009-10-14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14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10-14 14:52:00的发言:
( ?9 o8 \- {: g- i t

民国年间附近出了个本地的土匪;对这一带比较熟,把这一代小型的陵墓都盗了;

! J+ a/ R; ?; m/ |1 d

 

+ ~4 i$ r5 o9 h

包括思陵。

! j! e' C1 n# \

 

+ q3 H4 X! V, U, U! p

不知道是人力不足,还是其他皇陵保护得当;或是对皇陵的敬畏(当地的居民多是明代守陵人的后代);

; t* l6 g# Q4 j4 e* B$ O; E

 

; B Y0 d# i+ ], J$ x% c

没有盗掘一座思陵外的皇陵。

- C7 ^5 S% t# Z$ |1 |2 _' r

我觉得这些陵寝可以把地宫打开搞旅游。明陵地宫还是蛮宏伟的。

发表于 2009-10-14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间铃音在2009-10-14 19:02:00的发言:
6 S5 ?5 ~+ P \9 F' U) I

 

# F* t7 F# }, S; l. d4 Y

      明陵的地宫埋得都很深,从定陵地宫距离地表20多米就能看出来,一般散盗根本没有能力,和清陵不同,清陵的地宫恨不得都高出地平了,入口很好找,又有知情人,即使这样,孙还费了牛劲哩,哈哈。

3 a* I( D0 ?* i0 ~0 X

 

% E$ r, i: P* I4 b) ?0 g8 f! U

     也不是没人打过主意,康陵和德陵都有人打主意,但是不得要领,工程量又大,老天庇佑,才幸免。

) R# j$ G( J- R7 V* k' K7 @' N

 

8 B3 [2 J* H/ }+ D

 

: w- E. r( d2 H. e W# P& \% J/ A

貌似土方工程量极大。毛朝挖定陵的时候,辅助现在的挖土设备,还干了几个月。估计就算是孙殿英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用军队也挖不开。

发表于 2009-10-14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10-14 14:52:00的发言:
. O4 b" O3 b9 W2 P$ I

民国年间附近出了个本地的土匪;对这一带比较熟,把这一代小型的陵墓都盗了;

0 T* \ {* V( o9 f* g% z; t7 p: S. A

 

) X) A. o7 f4 X1 u; G

包括思陵。

: ]) Q1 d( m8 h# ]7 b4 A* V X) b

 

# B! o7 p0 [$ a$ H, J7 [9 o3 t. Q

不知道是人力不足,还是其他皇陵保护得当;或是对皇陵的敬畏(当地的居民多是明代守陵人的后代);

) c9 m: F: ]9 I

 

T/ U+ s: G8 ]6 w( I

没有盗掘一座思陵外的皇陵。

5 H# n! Y# c a; [+ h

 

8 l9 P5 d2 g2 R8 m4 J. k o

      明陵的地宫埋得都很深,从定陵地宫距离地表20多米就能看出来,一般散盗根本没有能力,和清陵不同,清陵的地宫恨不得都高出地平了,入口很好找,又有知情人,即使这样,孙还费了牛劲哩,哈哈。

% i* k$ l3 X9 [5 v& h

 

. c! [, r9 {& q$ l0 `8 O

     也不是没人打过主意,康陵和德陵都有人打主意,但是不得要领,工程量又大,老天庇佑,才幸免。

3 O+ f2 _; r7 ^- L, f

 

9 Y- Y/ j. L+ j; d! \" D7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0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

q! m2 V4 y$ o: |

) b% H8 ^$ A c3 S* O5 H- A3 M# x

沿着贵妃小道到达了悼陵村。只见一处残破的围墙内树木繁盛。正门原址墙上仿佛还有“某某文化保护单位”的印记。可惜的是此处却没有一点被保护的影子,前门是堆积的建筑材料,旁边栓着牲口,墙角已经被村民自觉当做垃圾堆,有的人嫌绕着走太麻烦,干脆为围墙多开了几扇“门”。

5 k- A: B% H/ H& z( s

' O* l* |& F% k" h# M7 T# Q- M6 Z% L

 

- v) r0 f( n6 A Y

: |" l2 v4 p3 W* a" ]1 |- k' w9 `


悼陵俗称大宫。原葬世宗孝洁陈皇后,隆庆元年三月葬世宗于永陵,同时迁葬孝洁皇后合葬永陵。后以孝洁肃皇后遗址为圹域,葬嘉靖皇贵妃沈氏、靖妃卢氏、敬妃文氏。故又称世宗三妃墓。该处在Goolge Earth地图上非常显眼,此地阴气极重,尤其是坟头上一颗狰狞的树根甚至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4 \/ x" ~4 m: c

 

! |1 B4 p I7 l& C

须弥座供案

* k P) T) Q9 \9 n* v p _# v( p

. ?5 s& _% Z. O! \

 

8 m# O" [. a1 `2 H$ P* I) f! L

狰狞的树根

2 H" w$ F! y+ {1 ?2 e: Q7 N

J; _9 h8 ~3 _" a

 

$ ~8 T$ h5 V; ?+ [* h/ m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位于悼陵北面,相距仅数十米,俗称小宫。二太子为哀冲太子(2月大夭折),庄敬太子(14岁夭折)。此处现为民居所占。我等尝试进入,但是在小巷遭遇恶狗,尝试未遂。在后面的土堆上眺望了几眼,什么也没看见。此时已是黄昏时分,炊烟升起,我等不顾饥饿疲劳,继续寻找错过的神宗妃子墓。

5 n6 ?& k) R4 }& j% t

由贵妃小道返回,一个特别大的院子挡住了视线,我等又绕到郑贵妃墓侧方,终于发现了目标。此处与隔壁的郑贵妃墓相比黯然失色,此时相机电量耗尽,只用手机拍下几张照片。

) D( v5 c9 S2 g; z4 G+ R

 

) l, b3 D+ c* L U+ P* G

神宗妃子墓宝顶

7 u% C/ |, b3 P" _9 U

* m; C, f \7 ~5 `* ~) a1 y

 

M6 |4 O5 v$ ^! p p

供案


天色已晚,昌平北站乘坐6454次列车回清华园火车站,乃“作鸟兽散”。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陵陪葬墓亲探记

在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妃子墓、世宗妃子墓、悼陵之间有一条乡间公路,坟协前辈称之为“贵妃小道”,沿着该路可以抵达其余目标。

% \1 L- ]* L4 g; }

 

& b, m- }2 w' B; o- ~

贵妃小道

' p( Y4 q4 V5 F" [

& e! {6 X- Z; s2 o: I) o* }

 

& I3 D3 a; Z- b

沿着贵妃小道首先抵达郑贵妃墓,郑贵妃也是显赫的人物,她拥有神宗的宠幸,著名的“明宫三案”中的“梃击案”、“红丸案”与其有关。神宗死时遗诏还要将她封为皇后。她死后得以葬在天寿山帝陵区域内,其墓园规制宏大,地面建筑之多,远远超过其他陪葬墓,这完全是由于后世子孙对神宗遗言的尊重。其阳宅的宽度较宽,这点区别于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妃子墓、世宗妃子墓、悼陵。据我估算,郑贵妃墓在其中面积最大。可惜的是,这些地方现在大多成为农田,只有围墙保存尚好,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石头基座来想象。

% T: o/ }9 P. t( H# V! S

 

& c) N' V3 \1 Y7 a1 z5 S

7 F' {, O8 e6 ^; G1 C1 e

 

) T3 T) b% B7 w# K5 L

围墙

' T7 |- m4 ]8 G7 T0 X' |4 c

: s! g& K( U/ b$ }" H5 @) b3 L( t& @

 

' t) a$ u8 [* z7 |. N* e; w

雕刻精美的碑座,与万贵妃墓相同,均为方座 

& X: a# m3 S4 S0 q6 z

; G5 J5 o0 c2 M+ q

 

G R1 @- T; w% t& Q

供案

- f! `% v" p6 p0 J( R

发表于 2009-10-15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qzy9673在2009-10-15 18:49:00的发言:
这里说的简葬是相对于明朝以及明朝以前
2 b8 ^) s- m: n) m

明清陵寝在社会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统治者希望借以得到生命的延续。

! ^9 j, i& ~# K

大量浪费人力物力, 清代只是明代的继承,不存在简葬厚葬的分别。

/ H- O( @) D6 f. x

 

1 `) y. A: z+ U% h* Z# Q

建筑形状上的区别,明代重地下而清代重地上,只是社会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审美观的变化造成的,

4 ] A0 k/ d% G3 t0 I& A6 n } M3 F

清代陵寝常年大量驻军,比起明代皇陵来说,节约了直接的地下工程的成本,但驻军的费用同样

& Z% ?+ y% ?9 w( ^

不会少花,和明陵比起也没有太大区别。

4 T- j* n# s% m# e

 

2 J6 n4 Q- K: g5 [$ W; C0 }5 s4 @

 

发表于 2009-10-15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qzy9673在2009-10-15 14:08:00的发言:
5 v; a! q3 H$ r. Z" o

不是样式雷研不研究明陵的问题,是清廷认为简葬能给子孙后代造福

' q, C2 N+ ` ]2 ~& u$ P' G

 

l( `& L7 ~/ z0 K4 ~. V/ `. `

清陵地宫没有耳室,地宫容积和深度都远不如明陵

# W$ D1 }# i+ k" b

 

6 {0 f& Y4 Q2 g& N7 ?& |6 o: N: p

从汉代以前平地起冢、厚葬成风,到唐代以山为陵,到明清禁止人殉,再到现在的火葬

$ p" g) R0 _) \2 k' E. U8 F: w

 

" x* T Q5 m& ]; f$ o

从丧葬风俗也能看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9 H( N! _4 k1 \: C2 o) X& ^

清朝还简葬……从哪看出简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说的简葬是相对于明朝以及明朝以前
发表于 2009-10-15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09-10-14 20:48:00的发言:
" [7 B8 }% {6 X; H6 P

貌似土方工程量极大。毛朝挖定陵的时候,辅助现在的挖土设备,还干了几个月。估计就算是孙殿英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用军队也挖不开。

+ T- n a! N& c# X' c. }

我就纳闷样式雷当时就不研究下明陵的结构吗?这样至少也能帮我们留下完整的东西陵。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一点看法

不是样式雷研不研究明陵的问题,是清廷认为简葬能给子孙后代造福

, d8 C& P$ a/ M3 O U( f. i/ e

 

% G) ], z9 L; c1 Y* o- b2 E' k+ \

清陵地宫没有耳室,地宫容积和深度都远不如明陵

' U- K0 E% V5 G* N

 

) J5 q; L/ p4 Z3 l/ l* j

从汉代以前平地起冢、厚葬成风,到唐代以山为陵,到明清禁止人殉,再到现在的火葬

+ z" ]0 W9 F1 a/ u$ d

 

/ o4 a3 {& K. J4 H

从丧葬风俗也能看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发表于 2009-10-21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古代帝王没什么简葬  要是开开地宫那还能少
发表于 2009-10-21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恢复人殉,这事儿比较混账。
发表于 2009-10-22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被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帝王的简葬都是相对的,比如汉文帝的霸陵、明仁宗的献陵

3 Y! c6 v* O; H( T3 C

 

0 Z0 G( t9 H$ ~" C# j. G

如果和平头百姓比,当然不存在什么简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06:30 , Processed in 1.1794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